近日,在云南永勝縣順州鎮(zhèn)的高寒糯稻種植區(qū),云南省作物學會邀請相關專家,對“云科粳1號”的百畝示范樣板進行測產驗收。測產結果顯示,最高畝產為806.03公斤,百畝方平均畝產722.85公斤,分別創(chuàng)下我國高寒地區(qū)糯稻種植畝產和百畝方平均產量高產紀錄。
專家組按照農業(yè)農村部高產創(chuàng)建測產驗收辦法,隨機選取好、中、差3個具有代表性的田塊進行實收測產。測產結果顯示,最高畝產806.03公斤,最低畝產647.14公斤,百畝方平均畝產722.85公斤。根據云南省農業(yè)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委托的第三方機構文獻檢索結果顯示:最高畝產和百畝方平均畝產分別為我國高寒地區(qū)糯稻種植畝產和百畝方平均產量的最新高產紀錄。
11月13日,四川省甘孜州稻城縣,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子午工程”二期圓環(huán)陣太陽射電成像望遠鏡設備,經過4年的建設完成系統集成,正式進入聯調聯試階段。
圓環(huán)陣太陽射電成像望遠鏡是由313臺直徑6米的天線構成的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天線均勻分布在直徑1公里的圓環(huán)上,由圓環(huán)中心100米高的定標塔為整個觀測鏈路提供定標基準。項目預計將在2023年6月完成系統聯調聯試,進入試運行階段,全面投入科學研究。
圓環(huán)陣太陽射電成像望遠鏡建成后能夠實時監(jiān)測地球空間天氣事件的源頭太陽,監(jiān)測太陽射電耀斑,跟蹤日冕物質拋射(CME)的形成、演化和進入行星際的全過程,并將在脈沖星搜索等夜天文研究領域發(fā)揮重要作用。
11月5日,據哈爾濱工程大學官方消息,由該校水下機器人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成功研制的兩架名為“長弓1號”和“長弓2號”的潛空跨介質航行器近日在黑龍江省五常市龍鳳山水庫試飛成功。
兩架潛空跨介質航行器,負重1千克,潛深100米,分別采用固定翼和折疊翼結構,不僅能實現入水后機臂折疊、出水前機臂展開,在空氣和水里自由穿越,還能通過搭載的高清攝像機與數傳電臺,完成大氣邊界層與海洋邊界層的界面觀測。
據悉,在設計之初,團隊對多旋翼、傾轉旋翼、固定翼等構型方案的任務能力、應用前景、技術可行性等進行綜合比對分析,最終確定了固定翼飛行構型方案,固定翼相比其他結構,在介質跨越過程中用時更短,但研發(fā)難度更大。為了提高跨介質能力,團隊特別為“長弓2號”設計了折疊翼,其折疊結構更迭了9版之多。最終,“長弓2號”在試飛中整體出水,展開機翼,成功起飛,全程不到6秒。
11月3日,中車唐山公司研制的我國出口巴基斯坦首批46輛寬軌客車和169箱備品備件,在天津港碼頭全部裝載上貨輪,發(fā)往巴基斯坦卡拉奇港。這是我國時速160公里客車技術首次實現國際輸出。
出口巴基斯坦寬軌客車設計時速160公里,以全新理念設計,采用1676毫米寬軌轉向架、輕量化車身結構,充分考慮巴基斯坦鐵路實際運營需求,實現大載客量和小軸重的完美結合。車輛內飾選用環(huán)保、輕質材料,座椅、扶手桿等采用人體工程學結構設計,顯著提升旅客乘車舒適性。
日前廣西南寧啟用首條智能盲道斑馬線,同步配套智能助盲指引系統,通過智能設備,感知視障人士的過街需求,提醒過往車輛注意停車禮讓,改善視障人士出行體驗。
據南寧交警部門介紹,盲道斑馬線兩端安裝有射頻識別設備,當佩戴有芯片手環(huán)的視障人士過街時,設備可以精準識別,激活智能指引系統,LED顯示屏上出現“行人過街,請文明禮讓”的字幕,警示燈閃爍示警,播放語音提示,提醒過往車輛減速禮讓。夜間視障人士過街時,斑馬線兩端的激光預警設備還會發(fā)射紅色光幕至行人腿上,增強機動車駕駛人對斑馬線上過街行人的視認性,極大提升交通安全系數。
10月31日,山東大學牽頭完成的世界第一幅1∶250萬月球全月巖石類型分布圖對外公布。該圖將月球表面物質劃分為月海巖石、非月海巖石與特殊巖石三大類,共計表達了17種巖石類型,其中5類月海玄武巖(共包含923個熔巖流單元),7類非月海巖石(共包含1210個巖性單元與434個巖性露頭)和5類特殊巖石露頭(共包含115個巖性單元與779個巖性露頭)。該研究成果于10月31日發(fā)表于國際綜合性期刊《科學通報》。
據了解,該圖是當前月球表面物質成分分布及相關知識的綜合表達,可以作為月球科學研究、探測任務規(guī)劃、采樣返回目標區(qū)域選擇的基礎資料,也能為未來開展其他巖石質類地行星編圖提供參考。1∶250萬月球全月巖石類型分布圖分為中英文版,將由地質出版社正式公開發(fā)行紙質版和電子版。
11月12日10時03分,長征七號遙六運載火箭托舉天舟五號貨運飛船點火升空。隨后,飛船與火箭分離,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fā)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是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在軌組裝完成后,長七火箭首次發(fā)送“太空快遞”,也意味著空間站在軌建造階段長七型號發(fā)射任務圓滿收官。該型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抓總研制。
據了解,自2017年執(zhí)行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發(fā)射任務起,長七火箭與天舟貨運飛船五度攜手,火箭總體技術狀態(tài)逐漸趨于穩(wěn)定,測發(fā)周期也由最初的42天逐步縮減到27天,但研制團隊以“打一發(fā)進步一發(fā)”為目標,從未停下追求改進的腳步。
今年是空間站建造決戰(zhàn)決勝之年,根據任務安排,全年共實施6次飛行任務,包括發(fā)射空間站問天艙和夢天艙、兩艘天舟貨運飛船、兩艘神舟載人飛船。截至目前,已完成5次任務,均取得圓滿成功。隨著空間站轉入長期在軌運營階段,未來幾年,長七火箭將保持每年2次的發(fā)射頻率,為空間站天地物資運輸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