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冬兵
摘要: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之間最直接的情感交流工具就是語言,尤其是教師的課堂語言,有著其獨特的魅力。教師語言是課堂教學的興奮劑,是學生思維的催化劑,是文本過渡的潤滑劑,更是學生學習動力的催進劑。教師課堂語言的運用既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shù)。
關(guān)鍵詞:課堂教學 語言 興趣
教師良好的語言表達,可以激勵學生以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投入到教育教學中來。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語言的表達很是值得我們?nèi)ヌ骄?。接下來從六個方面就著名教育家薛法根老師的一節(jié)《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展示課,淺談一下筆者對教師課堂語言在教學中的應(yīng)用的一些認識。
一、幽默性的語言,能極大地調(diào)動學生課堂參與性
幽默的課堂語言可以使文本知識變得有趣,變得淺顯易懂。幽默的課堂語言可以讓學生精神放松,思維活躍,情緒高漲,讓課堂氣氛和諧。此外,能講幽默性話語的老師是學生喜歡的老師類型中的一種,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課堂距離,更能調(diào)動學生的課堂參與性。
薛發(fā)根老師在教學《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篇課文時,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他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一句話真的就沒有人懷疑過它,或者說你們是不是真的就相信這句話?為什么?”學生說了自己的觀點。這時,薛老師啟發(fā)道:“難道真理不是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嗎?你們至少也要象征性地問一個,不然這個真理誕生得也太容易了吧!不是說要一百個問號之后才有真理嗎?”詼諧幽默的語言,一下子點悟了學生,這時有很多學生紛紛舉手說出自己的疑問,從而為課文教學打下了堅實的“質(zhì)疑”基礎(chǔ),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參與研究、討論課題的興趣。
二、啟發(fā)性語言,可以促進學生積極思維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敝祆湔f:“啟,謂開其意;發(fā),謂達其辭?!焙笕藢⑵涓爬椤皢l(fā)”??梢姡瑔l(fā)教育在我們古圣人眼中的重要性,啟發(fā)式教育在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啟發(fā)式教育離不開有效的啟發(fā)性的語言的運用。啟發(fā)性語言的有效運用,能有效促進學生積極思維。足見教師的啟發(fā)性語言,在啟發(fā)式教育中的作用有多重要。
例如,薛發(fā)根老師在教學《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時,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充分激起了學生對文本的興趣,學生特別想知道真理到底誕生在什么時候。薛老師就針對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用四問的方式來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這四問分別是:“你信嗎?”“你了解了嗎?”“你比較過嗎?”“你這樣想過嗎?”
在閱讀和探討中,薛老師巧妙地、幽默地激發(fā)了學生對真理誕生過程的興趣,從而促使學生在質(zhì)疑中不斷思考,尋找答案,再將心中的問號變成感嘆號。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積極思考、討論,再思考、再討論,最終領(lǐng)悟了文本中的道理。
三、過渡性的語言,能使文本教學自然流暢
有一種教學言語,常被教師忽視,那就是課堂教學過渡語。一篇課文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教師進行恰當?shù)胤指詈笠龑W生學習。也就是說,一堂語文課是教師對文本知識內(nèi)容的重新組合,之所以銜接自如,是因為在對文本知識內(nèi)容重新組合后,銜接上常常設(shè)計了獨到的過渡語。
例如,薛老師在教完《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課文第一、第二自然段后,他設(shè)計了這樣一個過渡語:“用什么來證明這是一個真理呢?”很自然地將教學內(nèi)容過渡到文本中的第三至第六自然段,從而使得文本中知識點的銜接自然流暢。
四、簡練性的語言,更能讓學生明白教師的意思
教師的課堂用語幫助學生與文本之間建立連接與溝通,引導學生感悟并思考文本,教師在課堂中的用語應(yīng)該做到簡練。簡練性的語言體現(xiàn)著教師的智慧,更有利于教師把課堂時間留給學生。
例如,薛老師在教《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篇文章的時候,其在課堂中的語言就做到了簡練、明了,學生一聽就能明白。如“課文中用了哪些例子來證明觀點的?”“哪里體現(xiàn)他們是有心人?”“文中哪些是‘發(fā)現(xiàn)’?哪些是‘發(fā)明’?”等。
五、鼓勵性的語言,能調(diào)動學生參與研讀文本的興趣
“教學藝術(shù)的本質(zhì)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鼓勵?!痹谖覀儗嶋H教育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不能吝嗇自己的鼓勵性語言,一個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表現(xiàn)、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感悟個性化的多少、學習效率等都離不開教師有效的鼓勵性語言的運用。鼓勵性的語言能夠讓學生學習的情緒興奮起來,從而喚起他們聽課、思考的積極性,在課堂學習中始終精神飽滿、熱情高漲,這對順利完成課堂教學目標是非常有利的。
薛法根老師在教學中有下面這樣一段精彩的教學片段。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句話難道沒有人懷疑過它,或者說你們是不是真的就相信這句話?為什么?”有幾位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
這時,薛法根老師啟發(fā)道:“真理不是說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嗎?你們至少也要象征性地問一個,不然這個真理誕生得也太容易了吧!不是說要一百個問號之后才有真理嗎?一個沒經(jīng)過質(zhì)疑的‘真理’,它可能不一定就真的是真理,而可能會是什么呢?”
生大笑道:歪理。
師:你們是要真理,還是要歪理呢?我想現(xiàn)在你們肯定有了答案。
學生開始蠢蠢欲動了,互相看看彼此,環(huán)視班級,終于有學生開始舉手發(fā)問。
生1:真理必須是在一百個問號之后才可能誕生嗎?
生2:一百個問號之后就真能誕生真理嗎?
生3:我平時就是個小問號,為什么我沒發(fā)現(xiàn)真理呢?
學生在發(fā)問的過程中,薛老師始終是認真聽著,不時地點頭、微笑。
師:這就對了,不去問哪來的思考,沒有經(jīng)過思考又哪來的真理??梢钥隙ǖ卣f沒有質(zhì)疑肯定是誕生不了真理的。恭喜你們離探知真理又進了一步?,F(xiàn)在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一找,作者在提出這個觀點之后又是如何解釋這個觀點含義的?
在這一交流過程中,教師的鼓勵性話語(口頭語言和動作語言)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參與研讀文本的興趣,也增加了他們繼續(xù)探討文本內(nèi)涵的信心。
六、與時俱進的語言,能激發(fā)學生對語文課濃厚的興趣
與時俱進的語言,是指符合學生口味的、興趣的語言,即“他們的話”。這樣,在實際教學中就能很輕松地拉近學生和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溝通和理解的距離。
例如,薛老師在教《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過程中,有這樣的一段教學實錄。
學生讀最后一個自然段,師笑著問道:“發(fā)現(xiàn)真理容易不?”
生:從見微知著中,我知道不容易。
生:一般人是不可能輕易地發(fā)現(xiàn)真理。
師:那我們是一般人嗎?
生:有一點。
師:如果你是這樣的人,那我要恭喜你,因為你離發(fā)現(xiàn)真理不遠啦!”
一段精彩的對話,彰顯了教師與時俱進的語言魅力和藝術(shù),讓學生感到教師的和藹可親。師生在文本這個平臺有了語言的默契和認識的一致。這樣的語言表達學生們是喜歡的,也有助于教師融入到學生當中,將學生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將學生融入到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當中,從而更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進行。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素養(yǎng)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痹谖覀兊恼n堂教學中,語言的運用不僅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shù)。
參考文獻:
[1]吳小麗.淺談?wù)Z文課堂教學幽默語言的使用[J].新課程(教師),2010(8).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3]第斯多惠.德國教師培訓指南[M].袁一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835.
[4]薛法根.為言語智能而教[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
責任編輯: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