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wèi)英
(新疆和田地區(qū)洛浦縣教研室 新疆和田 848200)
在新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的大背景下,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多方面能力培養(yǎng),同時要將科學、高效的教學方法運用到課堂教學中,進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而不是一味要求學生卷面成績的提升為學習評估標準。閱讀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重點,是幫助學生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和獲得審美體驗的途徑之一??茖W合理的閱讀方式不僅能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知識點,還能通過感受閱讀魅力來鍛煉其思維,所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閱讀能力需要兼顧進行。因此,本文筆者倡導在閱讀教學中應用思維導圖來設計小學語文課程,可以使學生理解文中的重點,進而形成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對學生實現(xiàn)個性化發(fā)展也有積極影響。
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都會要求學生在正式開始閱讀和學習課文之前進行預習,而教師給他們布置的預習作業(yè)則主要是寫生字和朗讀。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可以有效地提高他們的識字能力和強化語文基本功訓練,但對中、高階段的小學生來說,還難以達到預期的課前預習效果。在這一階段,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發(fā)展的特征,在閱讀預習中引入了思維導圖,引導學生深入地了解課文的內容,從而掌握課文的要點。而想要高效運用思維導圖,對學生的個人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學生需在深入理解文章后,全面了解作者的寫作方式和意圖,后在思維導圖中標明自己在閱讀預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和困惑,便于教師能充分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1]。教師利用這種導入思維導圖來安排預習作業(yè)的方法,可以訓練學生的閱讀思維,減輕他們的書寫壓力,使他們的思考能力和積極性得到最大的發(fā)揮。
例如,在進行《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學習前,教師在課前預習中,就可以布置讓學生自行制作思維導圖的方式,在通讀全文后根據個人想法和對文本的理解來進行制作,可參見圖1。
學生通過利用事先指導的思維導圖制作方法,會以多種形式來表達自己對預習材料的理解。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繪制的思維導圖,可以清楚地看到學生預習的內容相對完整,包括了作品背景、生字詞等基本知識,以及文本主要內容、人物性格、故事情節(jié)和思想,學習層次由淺入深、由簡到繁。教師采用這種方式,能夠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了解在閱讀過程中不同文本類型需要注意的問題。再如,進行《草船借箭》一文閱讀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布置以下預習作業(yè):讓學生在初步閱讀課文后,利用工具書來認識和了解文中的生字詞,并參考作者的相關資料,全面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然后用彩色筆或是標出整個事件發(fā)生的推動過程。綜合上述,學生在應用思維導圖后,通過閱讀、列圖表、補充內容等學習過程,使學生能夠從整體上把握課文主題,從而達到提高預習效果的目的。與此同時,教師不但可以了解學生的預習方式,明確其學習思路,而且可以根據圖表的結果,找出學生預習過程中的不足之處或者漏洞,并根據預習中的不足制定出一套科學的教學方案,提高教學質量。
筆者對小學語文教材進行分析后,尤其是中高年級的課本內容,發(fā)現(xiàn)有些課文的篇幅偏長,但由于小學生的文字分析能力和基礎閱讀能力還處于發(fā)展起步期,致使他們在長時間閱讀中很難集中精力,無法以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來完成閱讀。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的構建來進行文章脈絡梳理,使學生能夠清楚、直觀地看到文章的內容[2]。同時,這一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強化主動性意識來提高其教學效果。
例如,在進行《將相和》一文的閱讀教學時,教師可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將文本的主要內容展示給學生,從而減輕他們的閱讀和理解的難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分析《將相和》一文,明確主要內容可以分為三個分支,即負荊請罪、澠池會見、完璧歸趙。然后,教師就從各個分支作中心點開始,逐步向各個分支擴散,并進行具體故事填充。例如,教師在補充完璧歸趙分支時,就要說明藺相如是如何憑借自己的智慧,把和氏璧完好無損地送到趙國,最后得到趙王的賞識。在澠池會上,又要補上秦王與趙王在澠池會面時,藺相如是怎樣機智地把趙王平安地送回京城。在負荊請罪中,教師還需要說明廉頗對藺相如的嫉妒之心是在澠池會見后,他屢次向藺相如發(fā)起挑戰(zhàn),藺相如卻是避而遠之,在廉頗知道了其中的緣由,主動去藺相如家里負荊請罪,最后兩人攜手守衛(wèi)趙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這種方法,將文章的內容以條理清楚的形式展現(xiàn)給學生,從而減少閱讀篇幅較長的文章的難度和理解難度,讓學生能清晰地認知文章的主體結構,并在這個過程中鍛煉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
另外,在整個單元教學中,思維導圖的應用范圍也很廣。統(tǒng)編版教材的編排意圖很明確,各單元之間的主題相同或相近,因此,在此基礎上,進行整體教學,既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又可以促進學生知識系統(tǒng)的建立。而將思維導圖融入單元教學中,則能更好地發(fā)揮整體教學的作用。例如《萬物有靈》這一章節(jié),教師就可以和學生一起用思維導圖來組織整個章節(jié)的結構和內容。這樣就能更好地理解單元教學的內容和目標。該單元編排了《白鷺》《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鳥》等課文,并結合口語交際、習作訓練、綜合學習等內容,教師先從單元的整體出發(fā),再將四個章節(jié)的關鍵字、關鍵句子和其他相關的部分進行整理,以便學生借助思維導圖對本單元的基本知識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做好后續(xù)單元學習的相關準備。
語文閱讀的內容很多,如果從文章的種類上來看,可以分為古詩詞、說明文、議論文、記敘文等。就記敘文來說,對事件的發(fā)展和人物關系的梳理是此類文章類型的主要知識點要素;在議論文中,論證的列舉、論證的提出是主要要素;在詩詞類型的文章中,對詩詞的大意和詞匯釋義的解讀則是關鍵。以上的內容,學生可以直接通過閱讀文章來進行歸納。為了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需要來帶領學生對語文知識進行深入的探究,而教師所指導的探究式學習大多停留在文章表面[3]。想要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必須加強對學生進行思維導圖的運用,通過圖形的方式,可以直觀、形象地向學生展示文中涉及的知識點。隨著教學過程的不斷深入,面對同類型文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能夠獨立地進行思考,從而形成自己的思維導圖,這對于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很大的影響。
例如,教師在進行《伯牙鼓琴》一篇教學時,首先明確這首詩詞的重點是其寫作背景、作者生平、生僻字的詮釋和核心思想。針對此類知識,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將以上的知識點進行歸納和總結,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本篇詩詞中的多項知識點,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提高背誦效率?!恫拦那佟分卦凇肮那佟钡倪^程,包括“聽琴”時的心意相通,有“鼓琴”過程中的琴聲美妙,還有“絕弦”的慘烈悲壯,都需要教師適當整合內容后制作出思維導圖,把“鼓琴”作為重點,最后引出“知音文化”。學生在仔細品讀伯牙鼓琴的過程,也可以從中體會到一種藝術的美感。這樣,學生在學習與古詩詞有關的文章時,就會主動地畫出自己的思維導圖,從而有意識地發(fā)掘出能夠構成思想導圖的各個元素,對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幫助其更好地理解文章中要點有重要意義。
在閱讀過程中,學生通過成功地畫出思維導圖,從而清晰直觀地理解文章核心思想。思維導圖是根據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感覺和閱讀意識來畫出的圖形,在實踐應用中,思維導圖對學生的閱讀行為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學生在制作思維導圖的時候,要對各個段落的結構有一個清晰合理的認識,從而了解每個段落的核心思想,進而了解全文主旨。同時,學生通過掌握文章的核心思想,可以讓他們對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產生更深層次的理解,從而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深入明確文章內涵[4]。
例如,在進行《少年閏土》一文教學時,大部分同學對這篇文章的理解是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多年后再相見的故事。在閱讀文章時,學生沒有注意到“閏土”的變化,而在學生的思維導圖中,則可以看到“閏土”在課文中少年和青年兩個階段的變化。由此可以把握作家的創(chuàng)作意向,了解閏土從少年到青年的轉變,也能體會到舊社會對聰明勇敢的少年所帶來的思想毀滅。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運用思維導圖能有效加深文章內涵,促進學生的文學審美水平和閱讀質量得到同步提升。
對于小學生來說,興趣是他們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最佳引導者。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良好閱讀習慣和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教師應該摒棄傳統(tǒng)教育中指導學生反復朗讀文本的教學方法,必須靈活應用多種教學方法來優(yōu)化文本展現(xiàn)形式,將枯燥、冗長的文字內容以生動的形式展現(xiàn)給學生,改變了以往的單調的閱讀模式,充分應用思維導圖來讓學生邊讀邊畫,不僅能活躍課堂氛圍,還能引導學生感受閱讀的魅力所在,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進行《魯濱遜漂流記》教學時,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圍繞魯濱遜漂流記的特點構建思維導圖,便于學生對文章中心形成清晰認知,然后了解魯濱遜漂流到荒島上后做了那些事讓他最后成功生存下來,如魯濱遜初至荒島(是被大浪沖上海島邊)、搭建帳篷、打獵或是捕魚、圈養(yǎng)山羊、種收麥種、救人、一起曬葡萄干等。教師通過思維導圖把課文內容用圖片形式展現(xiàn)出來,豐富的色彩可以增加文字的畫面感,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在文章閱讀結束后,學生也可以用思維導圖的方法來進行思維延伸,進一步想象魯濱遜身處逆境,克服了哪些困難。期間,他的心態(tài)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從他在島上艱難、驚險的經歷,遇到的困難都關乎生死存亡,他又是如何險里逃生的呢?教師通過運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切實提高他們的閱讀積極性,培養(yǎng)其閱讀興趣。
將思維導圖應用到課堂教學中,有明顯優(yōu)勢。思維導圖的核心是中心圖像,并向四周擴展出許多分支。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適當運用思維導圖,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獨立思考能力,讓他們的閱讀思考問題得到進一步深入。
例如,老師在引導同學們學習《秋天的雨》的時候,首先要了解“秋雨有好香味”這個核心句子,然后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找出“梨香香的,菠蘿甜甜的,好多香甜的氣味”,從而發(fā)現(xiàn)很多內容都圍繞著味道來展開。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把文章段落和中心句子之間的關系,以最直觀的方式展現(xiàn)給學生。同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根據中心句擴展自己的思路,說明秋季還有什么香味,從而豐富他們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
過去的課堂或課外閱讀活動往往忽視了學生學習后的總結,導致學生的閱讀效果沒能達到學生期望值。所以,閱讀后的總結環(huán)節(jié)非常重要,可以讓學生結合個人感興趣的方式來總結分析整堂課和整個文本的學習閱讀思路,從全局角度來進行文本思想和內容分析。其次教師要做好課后評價,重視學生在閱讀活動中的收獲,深入理解他們的“得失”。因此,在文章閱讀教學后,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方式來進行總結和復習,包括課堂、課外的閱讀收獲和不足之處。然后,教師在學生自評基礎上寫出評語,以鼓勵和引導學生能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例如,在《將相和》的課堂閱讀活動結束后進行總結:①優(yōu)點:能從各個小故事中提煉出關鍵字,通過關鍵字來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動和個性特點。②不足:在學習、討論時仍需老師指導,無法獨立地進行分析、探討。③不解:藺相如這個弱不禁風的文官,怎么會有如此大的魄力和謀略?教師通過查閱學生的自我評價結果,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們所遇到的問題。這樣,在后續(xù)的鞏固閱讀課程中,教師就能更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和方向,并根據不同的問題來做到“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思維導圖的優(yōu)勢,促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思維,對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有重要意義。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特征和閱讀特點,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從而達到提高閱讀教學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