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仁善 姜言勝
東北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24
敬語是一個民族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達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產(chǎn)物。它首次出現(xiàn)在今存日本文獻中的時間是1874 年①[日]田中義廉:『小學日本文典』1—3,東京:雁金屋清吉,1874 年。,但日本人使用敬語的時間當早于這一時間。至二戰(zhàn)前后,隨著時代的變遷,日語敬語在形式、用法、屬性等方面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并形成了非常發(fā)達的體系,堪稱日語的一大特色。從發(fā)展史的視角來看,日本敬語的使用經(jīng)歷了由“絕對敬語”②絕對敬語概念由金田一京助提出,指對于特定的人或階層,不管誰論及,都要使用特殊的語言;一般來說,能夠作為絕對敬語尊敬對象的只有帝王與神。詳可參閱金田一京助:『國語研究』,八雲(yún)書林,1942 年。時代到“相對敬語”③相對敬語指話題人物即使是同一個人,也可根據(jù)與聽話人關系的不同而確定是否使用敬語,且所用敬語也可因聽話人不同而有所變化。時代的演化過程,敬語本身亦從之前表示階級上下身份關系的封建主義產(chǎn)物逐漸轉(zhuǎn)型為國民語言中必不可少的表示民主平等人際關系的潤滑劑。這一演變進程,與近代日本政府先后發(fā)布的三次敬語政策及其背后的政治體制變革、國民思想演變、社會變遷等因素密切關聯(lián)。
1945 年8 月15 日,日本昭和天皇通過廣播宣讀了《終戰(zhàn)詔書》。同年9 月2 日,盟軍受降儀式在停泊于東灣外的美國海軍密蘇里戰(zhàn)艦上舉行,日本自此進入了為期7 年的美軍占領時期①宋念申:《發(fā)現(xiàn)東亞》,北京:新星出版社,2018 年,第 267—288 頁。。1946 年1月1 日,日本昭和天皇發(fā)表《人間宣言》,首次否定了天皇的神性,讓天皇重新做回普通人。同時,在美國當局的建議下,日本政府開始實施民主改革,并把羅馬字②羅馬字:此指使用拉丁字母來表記日語的一種方法。定為日本國字。1946 年11 月3 日,日本頒布《日本國憲法》,確立了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社會政治體制。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處置日語中與原有政治體制密切關聯(lián)的敬語,是日本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日本國語審議會于1950 年6月設置敬語委員會,以著名語言學家金田一京助為會長,正式開始了敬語審議、修正工作。
對當時的敬語審議工作,《朝日新聞》這樣報道:“國語審議會已開始審議‘敬語的正確使用方法’,日本國民滿懷期待民主主義時代的敬語的存在方式。”③[日]朝日新聞社:「敬語の正確な使用方法」,『朝日新聞(朝刊)』,1950 年12 月4 日。在還處于美軍主政時期的日本,敬語問題的走向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經(jīng)過日本國語審議會近兩年的工作,《今后的敬語》于1952 年4月正式公布。這一在特殊背景下出臺的敬語政策,反映了濃厚的政治色彩與時代主題。
1946 年頒行的《日本國憲法》,是區(qū)隔日本戰(zhàn)前與戰(zhàn)后的根本界標。它的出臺,意味著政教分離、神道廢止、天皇虛位、主權在民等近代性原則首次在日本獲得了學理和法理的保障④韓東育:《從近代化到近代性:日本新舊憲法的思想史解讀》,《歷史研究》2021 年第6 期。,標志著西方現(xiàn)代民主制在日本的開始施行,決定了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政治體制在日本的正式確立。而政治體制的變革,直接決定了日本敬語政策的走向,并最終導致敬語性質(zhì)的變化。
對于敬語的使用問題,當時的國語審議會有過爭論,主要意見有三:1.敬語是日語的特征之一,應繼續(xù)使用;2.在民主主義國家,不應使用敬語;3.敬語表尊敬之意,民主主義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互相尊敬對方,因此應在一定程度內(nèi)保留敬語。⑤[日 ]國語審議會:『第 1 期第 15 回総會議事録』,1952 年 6 月 2 日,https://www.bunka.go.jp/kokugo_nihongo/sisaku/joho/joho/kakuki/01/bukai05/index.html.最終,國語審議會依據(jù)第3 種意見進行審議。在該意見的選定過程中,金田一京助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據(jù)研究,當時向國語審議會提交敬語提案的敬語委員會成員,只有金田一京助一人。⑥[日]安田敏朗:『金田一京助と日本語の近代』,東京:平凡社,2008 年,第20 頁。對敬語問題,金田一京助早在二戰(zhàn)結束之前就有過深入研究。此次敬語問題的審議工作,基本是按照他的構想推進的。但頗具戲劇性的是,此前他曾這樣批判來自美國民主主義者的觀點:“有人認為日語的敬語規(guī)則特別繁瑣,應廢除敬語,從而實現(xiàn)四民平等。這種觀點是來自美國等國家的萬惡的平等觀,他們根本不了解日語的獨特優(yōu)勢?!雹遊日]金田一京助:「女性語と敬語」,『婦人公論』(9),東京:中央公論社,1941 年,第109 頁。而二戰(zhàn)后《日本國憲法》的出臺,直接確立了民主主義政治體制,并對當時敬語政策的走向發(fā)揮了決定性作用。在這種情況下,金田一京助不得不與日本政府保持同一步調(diào)。他一改此前的批判話風,大力呼吁國語審議會在民主主義前提下討論敬語問題,從而最終促成了《今后的敬語》的出臺。
對于人稱代詞,日本政府1933 年頒行的《中等學校禮節(jié)要項解說》和1941 年頒行的《禮法要項》都規(guī)定,對同輩通常使用表第二人稱的“あなた”一詞。①[日]帝國実行教育會:『中等學校作法要項解説』,東京:帝國教育學會発行,1933 年,第43 頁;[日]禮法研究會:『禮法要項解説』,東京:帝國地方行政學會,1941 年,第60 頁。而1952 年頒行的《今后的敬語》中,國語審議會明確建議:在公共場合中,第一人稱代詞使用“私”(わたくし),第二人稱代詞使用“あなた”。這一變化與戰(zhàn)后日本日益強化的男女平等原則關系緊密。
較之其他語言,日語其實很少使用第二人稱?!挨ⅳ胜俊币辉~的表敬意程度,在二戰(zhàn)前屬于中等,二戰(zhàn)后則逐漸降低,而且多用于夫妻之間②該詞偶爾也用于處在同等地位和同齡人群間,抑或稱謂下屬,但使用頻率都不高。。隨著時間的推移,該詞由表敬意的第二人稱代詞逐漸演變?yōu)樾枰獙徤魇褂玫娜朔Q代詞。日語中的第一人稱代詞則較為常見,但此前用法極為煩瑣。前述《禮法要項》即規(guī)定:“通常使用‘私’(わたくし)③其中的日語讀法是筆者補注,下同。,對長輩也有使用姓氏或名字的時候。男性對同輩可以使用‘僕’(ぼく),但不能用于長輩。對有特別關系的長輩,想表達格外敬意的時候,不使用‘私’,使用姓氏或名字更加鄭重。對‘吾輩’(わがはい)‘吾々’(われわれ)‘僕’(ぼく)的用法一定要注意。這些不是女性使用的語言?!雹躘日]禮法研究會:『禮法要項解説』,東京:帝國地方行政學會,1941 年,第59 頁。這里強調(diào)的,顯然是使用對象的性別差異。但《今后的敬語》明確取消了這一差異:“原則上男女都以‘わたし’‘わたくし’為標準?!薄芭哉Z言中使用著非必要的敬語或美稱(例如對‘お’的過度使用等)。希望通過女性的反省與自覺,逐漸純化女性用語。”⑤[日 ]國語審議會:『これからの敬語(建議)』,1952 年 4 月 14 日,https://www.bunka.go.jp/kokugo_nihongo/sisaku/joho/joho/kakuki/01/tosin06/index.html.
日語中人稱代詞的變遷,明確反映了二戰(zhàn)后逐漸強化的男女平等原則。1945 年10 月,作為駐日盟軍最高司令的麥克阿瑟向日本政府發(fā)布了五項重大改革指令,其中第一項就是解放婦女,給予婦女參政權。1947 年,日本頒行《日本國憲法》,其中明確規(guī)定了女性的合法權益,并提出了一系列與男女平等問題相關的理念與基本原則。如其第24 條則提出了“家庭生活中的個人尊嚴和兩性平等”等理念,其第14 條第一則規(guī)定:“全體國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政治、經(jīng)濟以及社會關系中,都不得意人種、信仰、性別、社會身份以及門第的不同而有所差別?!边@就為日本歷史上男女不平等劃上了終止符,也奠定了《今后的敬語》取消敬語使用中性別差異做法的法律基礎。
詞匯是語言中一個動態(tài)的開放性系統(tǒng)。在社會生活急劇變化的時候,詞匯系統(tǒng)總是異常活躍,以其敏感、活躍的特點及時而又直接地反映著社會生活的巨大變革。⑥王紅梅:《當代漢語新詞語專題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 年,第87 頁。日本皇室用語特別是昭和天皇所用人稱代詞的變化,即真切地反映了這個道理。
在1947 年6 月23 日召開的新憲法下第一屆國會開幕式上,昭和天皇說:“今天在第一屆國會開幕式上,能與代表國民的人士們齊聚一堂,我深感欣慰。”⑦[日]第1 回國會衆(zhòng)議院本會議會議録(第6 號),1947 年6 月23 日,https://kokkai.ndl.go.jp/#/detail?minId=100105 254X00619470623¤t=1.這里的“我”,使用了“私”(わたくし)這個日本國民普遍使用的人稱代詞。但在1945 年8 月15 日通過廣播宣讀的《終戰(zhàn)詔書》中,他使用的仍是“朕”這個天皇專屬用詞。天皇所用人稱代詞的改變,是1946 年頒行的《人間宣言》的直接結果。該宣言否定了天皇的神性,從而提出了關于天皇及皇室敬語的使用問題。稍后頒行的《日本國憲法》,更使天皇及皇室敬語的調(diào)整問題變得刻不容緩。因此,同年8 月,宮內(nèi)廳與媒體之間就皇室敬語的使用問題達成協(xié)議。在天皇及皇室用語方面,日本開始使用一些普通詞匯范圍內(nèi)最表敬意的詞匯,如將“玉體/圣體”改為“身體”,將“天顏/龍顏”改為“御顏”,等等?;适矣谜Z的這一變化,表明日本從“絕對敬語”時代進入到了“相對敬語”時代。
綜上可知,美軍占領時期頒行的《今后的敬語》,反映了日本當時的政治背景與時代主題。首先,敬語從表示階級上下身份關系的封建主義的產(chǎn)物,在戰(zhàn)后轉(zhuǎn)型為表示民主平等狀態(tài)下人際關系的潤滑劑,敬語性質(zhì)發(fā)生了由封建性、階級性到民主性、平等性的實質(zhì)性變化。正一如《今后的敬語》中所說:“修正之前的繁雜、封建等屬性以及過度使用敬語的狀況,努力使敬語變得簡單、易懂?!雹賉日 ]國語審議會:『これからの敬語(建議)』,1952 年 4 月 14 日,https://www.bunka.go.jp/kokugo_nihongo/sisaku/joho/joho/kakuki/01/tosin06/index.html.國語審議會有關敬語政策的轉(zhuǎn)變也體現(xiàn)在了“戰(zhàn)前把敬語研究與當時的時代背景相糅合,強化日本民族主義歷史”②[日]山下仁:「敬語研究のイデオロギー批判」,『「正しさ」への問:批判的社會言語學の試み』,東京:三元社,2000 年,第 60 頁。這一層面?!督窈蟮木凑Z》雖然沒有徹底解決敬語的具體使用問題,但劃清了與舊時代的界限,體現(xiàn)了民主主義、男女平等的思想意識。其次,《今后的敬語》在此后的近半個世紀里,為日本敬語的使用指明了方向?!督窈蟮木凑Z》頒行后,國語審議會會長土岐善麿指出:“敬語問題的方向已定,今后將繼續(xù)討論關于敬語的具體問題?!雹踇日 ]國語審議會:『第 2 期第 15 回総會議事録』,1952 年 6 月 2 日,https://www.bunka.go.jp/kokugo_nihongo/sisaku/joho/joho/kakuki/02/sokai015/04.html.不過,在1981 年文部省頒行《常用漢字表》之前,日本國語審議會的工作重點一直放在如何處置中國漢字問題上,敬語問題的討論被長時間擱置下來。當然,這也間接證明了《今后的敬語》對敬語問題的具體規(guī)定比較合理這一事實。
與1952 年相比,日本1990 年代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首先,日本要“在經(jīng)濟大國的基礎上成為政治大國”的戰(zhàn)略目標最終確立,日本開始積極參與并力爭主導國際新秩序的構建。1990 年1 月,日本首相海部俊樹致信美國總統(tǒng)布什,提出“必須以美、日、歐三級為主導形成國家新秩序”的建議。1992 年1 月,日本首相首次在聯(lián)合國會議上表明“入?!痹V求。④詳可參閱楊伯江:《戰(zhàn)后70 年日本國家戰(zhàn)略的發(fā)展演變》,《日本戰(zhàn)后70 年:軌跡與走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年,第 10—12 頁。1993 年,小澤一郎從國際貢獻角度提出了“憲法當然也應隨時代的變遷而變遷”的修憲意見等。⑤[日]小沢一郎:『日本改造計畫』,東京:講談社,1993 年,第134 頁。同年,自民黨單獨執(zhí)政的“55 年體制”結束,日本的政黨政治進入了變革與轉(zhuǎn)型期。在這樣的背景下,敬語的使用問題再度提上議程。
1993 年11 月,日本文部大臣赤松良子就“適應新時代的國語政策”咨問了國語審議會。其中的“適應新時代”一詞,與當時日本的國家戰(zhàn)略緊密呼應,反映了鮮明的時代特色。1996 年,日本國語審議會于設置敬語委員會,由著名的語言學家北原保雄擔任主任。2000 年12 月,在經(jīng)過近4 年的審議之后,敬語委員會審議出臺了《現(xiàn)代社會中的敬意表現(xiàn)》。其中對敬語問題,主要討論了五方面內(nèi)容。
在這次審議中,國語審議會提出了“敬意表現(xiàn)”這一概念,并將其定義為:“在交流過程中,基于相互尊重,在考慮對方與語境下,使用不同的語言。具體來說,說話人尊重聽話人的人格與立場,用敬語及敬語以外的形式,選擇得體的自我表達形式。”①[日]文化庁:『現(xiàn)代社會における敬意表現(xiàn)』,2000 年,https://www.bunka.go.jp/kokugo_nihongo/sisaku/joho/joho/kakuki/22/tosin02/index.html.這把一直以來的“敬語”問題拓展為“敬意表現(xiàn)”,即把表達敬意的非固定表達方式也納入到了這次審議當中。因為在學校讓孩子們正確使用敬語比較有難度,但是從“敬意表現(xiàn)”的角度來看是可行的,比如在教室向別人借鉛筆時,說“借給我鉛筆”與“非常抱歉,能否借給我鉛筆”的交流氛圍是完全不同的。
不過,對國語審議會提出的這一概念,一些日本學者并不認同。宇佐美即批判它反映了國粹主義精神論:“被謳歌為新概念的‘敬意表現(xiàn)’并非國語審議會的獨創(chuàng)。其實這一概念無非就是把Brown和Levinson 的‘禮貌原則’中的‘根據(jù)威脅面子的程度,選擇適當?shù)恼Z言表達方式’的措辭部分,改為了日式的對‘受話者的關懷’等精神層面的表達方式而已。所以說將之稱為國語審議會只是把‘禮貌原則’改為了日式的‘敬意表現(xiàn)’也不為過?!雹赱日]宇佐美まゆみ:『ポライトネス理論から見た<敬意表現(xiàn)>』,《月刊言語》30 號,東京:大修館書店,2001 年,第24 頁。對此,我們不敢茍同。
首先,“敬意表現(xiàn)”的確“并非國語審議會的獨創(chuàng)”,且與“禮貌原則”理論有著密切關聯(lián),但宇佐美的言論有其偏激之處。日本確實很早就有“待遇表現(xiàn)”一詞,但這一詞匯多用于業(yè)內(nèi)學者之間,因此國語審議會使用了更為通俗的“敬意表現(xiàn)”。而且時枝誠記、宮地裕、辻村敏樹等日本學者,也很早就開啟了禮貌視角的研究。③[日]時枝誠記:『國語學原論』,東京:巖波書店,1941 年;[日]宮地裕:『敬語の解釈一主としていわゆる「謙譲語」とその周辺一國立國語研究所論集 2 』,『ことばの研究(第2 集)』,東京:秀英出版,1965 年,第187—204 頁;[日]辻村敏樹:『現(xiàn)代の敬語』,東京:共文社,1967 年。但“禮貌原則”在很多語言中普遍。從敬語發(fā)展史的視角來看,說“敬意表現(xiàn)”完全抄襲了“禮貌原則”的觀點,還是比較偏激的。
其次,在這次敬語政策的審議中,國語審議會把審議方向從敬語本質(zhì)問題拓展為“敬意表現(xiàn)”,這一轉(zhuǎn)變與當時日本語言學界盛行的在“禮貌原則”視角下強調(diào)敬語特殊性的學術背景直接關聯(lián)。敬語小委員會的審議多次言及“禮貌原則”,撰寫《現(xiàn)代社會中的敬意表現(xiàn)》的負責人井出祥子更是圍繞“禮貌原則”理論發(fā)表了不少研究成果。審議會記錄還有這樣的記載:“敬語小委員會專門召開一次會議,學習了井出祥子的全球化視域下的日語敬語問題研究?!雹躘日 ]國語審議會:『第 22 期第 3 回総會議事録』,1997 年 6 月 19 日,https://www.bunka.go.jp/kokugo_nihongo/sisaku/joho/joho/kakuki/21/sokai005/02.html.這些因素都影響了這一時期日本敬語政策的走向。
最后,“敬意表現(xiàn)”的觀點中沒有提及“禮貌原則”的理論,只是強調(diào)了日本視角。這與“在國內(nèi)學界只要涉及歐美理論,不仔細斟酌其理論內(nèi)容,批判其為歐美傾向或說其沒有文化獨創(chuàng)性的根深蒂固的想法不無關聯(lián)”①[日]宇佐美まゆみ:『ポライトネス理論から見た<敬意表現(xiàn)>』,『月刊言語』30 號,東京:大修館書店,2001 年,第24 頁。,與反思“歐洲中心論”的時代背景也密切關聯(lián)。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敬語委員會急需一種既能在國際上通用、又可以彰顯日本獨有文化的視角。把日本固有的敬語理論與“禮貌原則”理論相結合的“敬意表現(xiàn)”,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但是該視角一經(jīng)出爐,敬語委員會就陷入了日本學界的剽竊“禮貌原則”理論非議浪潮之中。
女性用語在敬語中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金田一京助曾提出“敬語與女性用語是同源關系”的主張。②[日]金田一京助:「女性語と敬語」,『婦人公論』,東京:中央公論社,1941 年,第104 頁。該主張雖非的論,但談論日本敬語問題時,女性用語的確是繞不開的話題。
如前所述,二戰(zhàn)后的日本政府有意在敬語政策中體現(xiàn)男女平等觀念。但《今后的敬語》中雖出現(xiàn)了男女平等的導向,實際生活中的女性用語還是有別于男性。據(jù)1995 年4 月文化廳進行的調(diào)查結果,有44.1%的日本國民認為兩性用語還是該有區(qū)別。③[日]文化廳:『國語に関する世論調(diào)査』,東京:大蔵省印刷局,1995 年。與1979年的82.8%④[日 ]國語審議會:『第 20 期第5回総會議事録』,1994 年 10 月 20 日,https://www.bunka.go.jp/kokugo_nihongo/sisaku/joho/joho/kakuki/20/sokai005/03.html.相比,該數(shù)據(jù)雖有顯著降低,但所占比重仍然較大。對此,佐竹久仁子指出:“因戰(zhàn)敗,日本政治和經(jīng)濟制度雖然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但是在兩性用語規(guī)范方面,可以說戰(zhàn)前和戰(zhàn)后并沒有出現(xiàn)斷層?!雹輀日]佐竹久仁子:「「女性語」の形成と衰退」,『日本語學』(31-7),東京:明治書院,2012 年,第47 頁。兩性用語沒有因戰(zhàn)后男女平等思想的趨勢而發(fā)生根本性改變。
性別用語成為熱議對象的原因,還與二戰(zhàn)以來日本的女權運動密切關聯(lián)。1970 年代開始,受國際婦女運動的影響,日本民間成立了“國際女性教育會館”,日本政府也開始制定促進男女共同參與社會管理的政策。1980 年,日本首位女黨魁、首位女眾議院議長土井多賀子在國會提出了性別歧視法問題,就“男女雇傭歧視”“只用女性必修的家庭科”“只認可父系的國籍法”等問題提出了質(zhì)疑。在女權運動的推動下,日本政府于1985 年批準了《廢除女性歧視條約》,頒布了《男女雇用機會均等法》(1986 年4 月1 日實施)。后者規(guī)定了推進男女在雇用方面享有均等機會和待遇的一系列相關政策,為日本女性勞動者的福利以及地位的提高提供了法律依據(jù)。1999 年,日本政府又出臺并開始施行《男女共同參與社會基本法》。在這樣的背景下,性別用語逐漸變成敏感話題。
在1952 年的敬語政策中,“君”用于男同學,也可以用于年輕男性。⑥[日 ]國語審議會:『これからの敬語(建議)』,1952 年 4 月 14 日,https://www.bunka.go.jp/kokugo_nihongo/sisaku/joho/joho/kakuki/01/tosin06/index.html.但在1993 年8 月開始、由土井多賀子擔任議長的約3 年時間里,國會眾議院的歷次會議紀要對男性議員沒有使用“君”,而是將男女統(tǒng)一敬稱為“さん”。雖然男性議長上任后,國會眾議院會議用語又恢復原樣,但土井多賀子在任期間的這一做法影響了日本社會的敬稱走向。1999 年,日本《讀賣新聞》刊出“關于東京都內(nèi)不斷增加的男女平等學校”特輯,其中稱越來越多的學校點名冊不再將男女分別排列,而是按姓名的50音圖順序排列,稱呼亦統(tǒng)一為“さん”。①[日]読売新聞社:「東京に増える男女平等校に関するレポート」,『読売新聞』朝刊,1999 年1 月1 日。日語教科書中的男女敬稱,1990 年代是“君”和“さん”并存,2002 年開始亦都統(tǒng)一為“さん”。②[日]放送用語委員會:第1415回「ちゃん/君/さんし」動物が「死亡する/亡くなる」について,2017年7月7日,第 100 頁,https://www.nhk.or.jp/bunken/research/kotoba/pdf/20171101_1.pdf.
這次審議過程中,雖然也有委員提出應該對女性用語進行特別敘述,不應在無差別民主主義的影響下不言及日本女性語言的美。其中,北原保雄列舉了四國地區(qū)一首登上新聞的高校校歌的例子,因為其中有“女孩應有女孩樣子”的表述而被質(zhì)疑為有性別歧視意味。③[日 ]國語審議會:『第 20 期第 7 回総會議事録』,1995 年 6 月 23 日,https://www.bunka.go.jp/kokugo_nihongo/sisaku/joho/joho/kakuki/20/sokai007/index.html.北原保雄的言外之意是,國語審議會最好不要言及性別用語,從而招惹不必要的麻煩。因而對兩性用語這一敏感問題,最終定稿的《現(xiàn)代社會中的敬意表現(xiàn)》只稱“不管是哪個性別,主要問題是如何選擇符合受眾和語境得體的詞匯來表現(xiàn)自己的人格與表達自己的想法”④[日]文化庁:『現(xiàn)代社會における敬意表現(xiàn)』,2000 年,https://www.bunka.go.jp/kokugo_nihongo/sisaku/joho/joho/kakuki/22/tosin02/index.html.,而沒有給出任何導向性建議。
敬語意識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生變化。1997 年,在關于敬語問題的調(diào)查中,日本文化廳發(fā)現(xiàn),不認為敬體“ます”是敬語的人達到了85.3%,不認為“なさい”是敬語的人也達到93.0%。⑤[日]文化庁:『平成8 年度「國語に関する世論調(diào)査」』,1996 年,https://www.bunka.go.jp/tokei_hakusho_shuppan/tokeichosa/kokugo_yoronchosa/h08/.隨著一些敬詞在口語中的普及,人們逐漸地不把它們視為敬語。這一現(xiàn)象表明,1952 年頒布的《今后的敬語》中以“です、ます”為基本語體的建議已在社會中普及。
1990 年代,敬語的誤用現(xiàn)象逐漸增多。1992 年,在日本總理府進行的“現(xiàn)在的國語使用是否混亂”抽樣調(diào)查中,近75%的日本國民認為“混亂”,這與1977 年相比增加了近5%。這種混亂現(xiàn)象中,首當其沖的就是敬語錯誤使用問題。敬語誤用現(xiàn)象主要有三種,即把自謙語當作尊敬語、在商界和服務行業(yè)使用雙重敬語、過度使用敬語。其中,商界過度使用敬語問題在1952 年的審議中即曾提及。但在日益盛行的“客人至上”理念下,該現(xiàn)象非但沒有遏止,反而愈演愈烈。而且,進入信息化時代之后,敬語誤用借助媒體迅速地傳播到社會各個層面中,已經(jīng)影響到日本人傳統(tǒng)的語言習俗。據(jù)統(tǒng)計,83.3%的日本國民認為報紙和廣播等媒體對孩子們的影響很大,應該規(guī)范媒體用語。⑥[日 ]國語審議會:『第 20 期第 4 回総會議事録』,1994 年 6 月 15 日,https://www.bunka.go.jp/kokugo_nihongo/sisaku/joho/joho/kakuki/20/sokai004/05.html.
解決敬語誤用問題是日本政府這次修訂敬語政策的主要目標之一。想要達到這個目的,敬語小委員會須對敬語的具體問題進行審議,但這與本次敬語政策寬泛的“敬意表現(xiàn)”視角不符。因而,本次審議最終也沒有提出具體措施,違背了其修訂敬語政策的初衷。而為了糾正社會與學校教育層面的敬語誤用現(xiàn)象,日本政府確實有必要出臺相關白皮書。
與1952 年相比,1990 年代的政治環(huán)境不同,制定敬語政策的原則亦迥然不同。而且,二戰(zhàn)以來的日語深受美國語言表達形式的影響,日常生活用語中流入了不少來自美國的表達方式。在“適應新時代”的主題下,日本國語審議會選擇了當時語言學界盛行的“敬意表現(xiàn)”方向,以為“敬意表現(xiàn)富有多樣性,積極認可這種多樣性,我們應承認這是我國國語豐富性的一種表現(xiàn),讓每個人能夠從中選擇自己所能接受并能表達自己人格的表達方式,該做法符合現(xiàn)代社會的時代特征”①[日 ]國語審議會:『第 21 期第 9 回総會議事録』,1998 年 6 月 24 日,https://www.bunka.go.jp/kokugo_nihongo/sisaku/joho/joho/kakuki/21/sokai009/02.html.。這種讓民眾自主選擇使用與否的敬語理念,反映了當時敬語政策所具有的鮮明的民主特色。
不過,與《今后的敬語》中極力推行的敬語政策中所體現(xiàn)的民主主義與平等理念相比,《現(xiàn)代社會中的敬意表現(xiàn)》有所不同,它試圖在敬語政策中體現(xiàn)出“敬語使用的民主化”。其理論依據(jù)一如敬語委員會委員、語言學家井上史雄所指出的:“敬語使用的民主化和敬語遞減的法則視為世界很多語言中存在的普遍變化,認為敬語使用的民主化與平等是一個趨勢。”②[日]井上史雄:『敬語は怖くない』,東京:講談社現(xiàn)代新書,1999 年。敬語使用雖有“民主化與平等”的趨勢,但是在敬語政策中體現(xiàn)“敬語使用的民主化”的原則是把選擇何種敬語的權力交付給國民。日本國語審議會做出這一決定的依據(jù),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一是隨著動漫文化興盛而生成的廣大民眾對人稱代詞的自主選擇。在1952 年發(fā)布的《今后的敬語》中,日本國語審議會建議男性在公共場合使用第一人稱“僕”“私”,不使用缺乏敬意韻味的“俺(おれ)”。但這一建議因動漫文化的興起而深受影響。從1960 年代后期開始,日本漫畫中青少年主人公常用的第一人稱代詞,就從“僕”變更為“俺”。而漫畫中帥氣、強大的青少年主人公,不僅深受青少年青睞,且被整個社會追捧?!鞍场痹谌照Z中的使用率逐步提高。但是“俺”這個來自漢字的人稱代詞,本為方言,因有不雅之意,故一直以來未納入日本常用漢字之列。不過,2010 年修訂《常用漢字表》中增加了該字。對此,《現(xiàn)代社會的敬意表現(xiàn)》只稱:“人稱代詞‘俺’與‘私’,因?qū)υ捜说牟煌P系,建議人們選擇符合表現(xiàn)自己人格與人際關系的詞匯。”③[日]文化庁:『現(xiàn)代社會における敬意表現(xiàn)』,2000 年,https://www.bunka.go.jp/kokugo_nihongo/sisaku/joho/joho/kakuki/22/tosin02/17.html.從而把是否使用敬語的選擇權交給了廣大國民。
二是與學校教育理念、敬語習得理論相伴而生的廣大師生對敬語使用與否的自主選擇。在1998年日本文化廳的調(diào)查中,77.2%的民眾認為學校教育中的敬語習得很重要。因而,日本國語審議會提出,敬語習得不僅要在國語課教育中進行,還應體現(xiàn)在學校生活當中。但隨著人們對學者教育、敬語習得等理論的認識,學校教育中的敬語使用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在平等意識的驅(qū)使下,一些老師為了增進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不強求學生使用敬語的情況很普遍。他們認為這種方式更容易與學生溝通,持有“像朋友一樣的老師”這種觀念的教師不斷增加。④這部分參照了[日]國語審議會:『第22 期第3 回総會議事録』,1999 年5 月11 日,[日]https://www.bunka.go.jp/kokugo_nihongo/sisaku/joho/joho/kakuki/22/sokai003/02.html.文部省對東京都內(nèi)中學生進行的抽樣調(diào)查結果也顯示,在老師辦公室交談時,90%左右的學生表示對老師使用敬語,但是在走廊或上課時很少使用敬語。比起老師,對社團前輩和高年級學生使用敬語的情況更多一些。大多數(shù)學生雖然使用“です”“ます”體,但是使用敬語、謙語的比率很少。①[日]國立國語研究所:『私たちと敬語』,東京:ぎょうせい,2008 年,第14 頁。學校教育的確是敬語政策普及的重要途徑,但隨著平等教育理念的普及與接受,讓學生們像過去一樣在學校生活中學習和使用敬語是一件有難度的事情。這就不如將敬語習得和使用的選擇權交還給廣大師生。
綜上可知,《現(xiàn)代社會中的敬意表現(xiàn)》的視角過于寬泛,已偏離了敬語本質(zhì)問題,從而導致該政策無法解決敬語使用這一本質(zhì)性問題。這一點,在該政策分布之前一些教育專業(yè)人士的咨詢意見中已有所反映:“若把該政策直接公布于眾,至少在教育現(xiàn)場會出現(xiàn)混亂”,“這種政策的指導無法教學生”。但是國語審議會最終還是頒布了該敬語政策,以致該政策被后人定性為“如同在讀教科書,沒有使用價值”。②[日 ]國語分科會:『第 29 回議事録』,2005 年 5 月 16 日,https://www.bunka.go.jp/seisaku/bunkashingikai/kokugo/kokugo/kokugo_29/gijiroku.html.而僅僅5 年之后,這一耗時4 年始頒行的敬語政策便不得不迎來了再次重新審議的局面。
2001 年1 月,日本文部省更名為文部科學省,其下轄的文化審議會取代了原國語審議會,國語問題改由文化審議會國語分科會審議。在2003 年度進行的《關于國語的輿論調(diào)查》中,認為“需要敬語”的日本國民達到96.1%③[日]文化廳:『平成25 年度「國語に関する世論調(diào)査」の結果について』,東京:大蔵省印刷局,2013 年,第14 頁。,敬語審議問題又一次提上議程。2005 年3 月30 日,日本文部科學大臣下村博文就“關于敬語的具體方針問題”咨詢文化審議會。與1993 年赤松良子的敬語咨問相比,本次咨問反映了從強調(diào)“新時代”語言使用這一寬泛問題回歸敬語本質(zhì)問題的要求。因此,同年7 月5 日召開的日本第30 次文化審議會分科會決定成立敬語小委員會。參照《今后的敬語》與《現(xiàn)代社會中的敬意表現(xiàn)》,日本敬語小委員會重新審議敬語問題,并于2007 年2 月2 日提交了《敬語指針》,該政策主要討論了以下議題。
2000 年出臺的《現(xiàn)代社會中的敬意表現(xiàn)》,把敬語問題擴大為“敬意表現(xiàn)”。但2007 年出臺的《敬語指針》,將審議方向重新回歸到“敬語”問題本身:“這次審議對《今后的敬語》中提到的敬語問題進行了全面探討,并且聚焦于《現(xiàn)代社會的敬意表現(xiàn)》中提到的敬語問題?!雹躘日]文化審議會:『敬語の指針』,東京:文化庁,2007 年,第1 頁。這一方向的回歸,與日本國民敬語意識的變遷密切關聯(lián)。
二戰(zhàn)以來,隨著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的變遷,敬語的使用環(huán)境和日本民眾的敬語意識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戰(zhàn)后初期的年輕人,在大家庭里中隨時可以聽到大人使用敬語,在學校里也要時常對老師使用敬語,因而具有潛在的敬語使用意識。但是1960 年代以來,日本的大家庭聚居生活方式逐漸為小家庭所取代,小家庭的夫妻、親子間不再使用敬語;學校教育中的敬語使用環(huán)境也發(fā)生變化,師生間不再強制使用敬語。結果是年輕人除了商業(yè)敬語之外,接觸敬語的機會驟然減少,其敬語意識也發(fā)生了變化。根據(jù)日本文化廳2003 年度的調(diào)查,對“使用敬語的理由”①該問題除“其他”“不知道”選項,還有4 個選項,受訪者可從中選擇兩個選項,這4 個選項是:1.因為能表達向?qū)Ψ降淖鹁粗猓?.使用敬語可以分清對方與自己的立場,劃清界限;3.使語言表達更加柔和、人際關系更加和諧;4.使語言表達變得更加優(yōu)雅。,有66.8%的人選擇“因為能表達對對方的尊敬之意”,50.2%的人選擇“使用敬語可以分清對方與自己的立場,劃清界限”;其中,50歲以上人群中超過七成選擇的是前者,20 歲以下人群中選擇最多的則是后者。②[日]文化庁:『2003 年度「國語に関する世論調(diào)査」の結果について』,2004 年7 月,https://www.bunka.go.jp/tokei_hakusho_shuppan/tokeichosa/kokugo_yoronchosa/h15/.可見,不同年齡段民眾的敬語意識存在顯著差異,年輕一代的敬語意識正在日益淡化。
在這樣的背景下,《敬語指針》對敬語審議方向的調(diào)整,其實反映了日本政府對《現(xiàn)代社會的敬意表現(xiàn)》的深刻反省。對于《現(xiàn)代社會的敬意表現(xiàn)》提出的“敬意表現(xiàn)”概念,日本國語學者荻野貞樹指出:“審議部門有意排斥表示上下關系的敬語的做法,實際上降低了社會生活中的‘標準敬語’的價值。”③[日]荻野貞樹:「簡単に使える敬語」,『日本語學』(298),東京:明治書院,2005 年,第63 頁。這一概念的推行,會打破原有標準敬語的框架,助推敬語使用場合的愈加隨意和敬請意識的愈加淡化。而《敬語指針》對敬語審議方向的調(diào)整,不僅迎合了50 歲以上日本國民的普遍需求,且可強化20 歲以下年輕一代的敬語意識。
這次審議中,第一人稱代詞“自分(じぶん)”成為了議題?!白苑郑à袱证螅笔侨毡久髦文┢诘酱笳觊g確立下來的,曾經(jīng)是日本陸軍使用的第一人稱代詞,故而與日本陸軍改革密切關聯(lián)。④[日]木川行央:「一人稱代名詞としての「自分」」,『言語科學研究』(17),神戸:神戸外語大學大學院紀要,2011 年,第39 頁因該詞的軍隊色彩過于濃厚,在1952 年的敬語審議中曾是熱議話題,當時的國語審議會特意指出,日本國民應避免用“自分”來代替“私”。因為在《日本國憲法》鮮明的民主主義與徹底放棄武力原則下,采用軍隊用語顯然不合時宜。但后來,“自分”的使用情況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僅日本軍隊在公共場合使用該詞,一些年輕人甚至有把“自分”當成自謙語使用的傾向。對此,《敬語指針》指出:“在典禮、會議、面試等場合使用‘私’比較適合,但是就具體場合而言,關于第一人稱代詞的使用并沒有硬性規(guī)定,這與說話者的表達目的相關?!雹輀日]文化審議會:『敬語の指針』,東京:文化庁,2007 年,第42 頁。相比于1952 年出臺的《今后的敬語》中的建議,《敬語指針》顯然更充分地考慮了現(xiàn)代人多樣的個性特征。綜合而言,“朕”“俺”“僕”“自分”等人稱代詞在近代以來的使用情況,基本反映了日本敬語政策的這一特征。
傳統(tǒng)日語語法中,敬語多分為“尊敬語”“自謙語”“鄭重語”三類。但這次審議中,敬語小委員會把“自謙語”又細分為兩類,并把“美化語”納入到敬語范疇,共計五類。該分類法并非敬語小委員會的獨創(chuàng),而是日本語言學界與敬語研究領域早已成為主流的做法。此前,敬語三分法已經(jīng)在日本的學校教育中推廣,并普及到社會層面;但日本學界研究發(fā)現(xiàn),敬語三分法存在無法忽略的弊端,敬語五分法更為科學合理。因此,《敬語指針》公示期間,遭到了來自堅持三分法的學校方面的堅決反對,因為學校擔心“從三類改為五類,學生們不好接受”①[ 日 ] 國 語 分 科 會:『第 9 回 敬 語 小 委 員 會 議 事 録 』,2006 年 10 月 2 日,https://www.bunka.go.jp/seisaku/bunkashingikai/kokugo/keigo/keigo_09/gijiroku.html.。
其實“美化語”“自謙語”兩類,可說是日本敬語使用中必然涉及的內(nèi)容。首先,“美化語”本指說話人為使語言柔和、優(yōu)雅或使自身顯得高雅、有教養(yǎng)而采用的表達形式,但有時也用于表示敬語的場合,與“鄭重語”用法既有相似之處,又有所區(qū)別。日本的學校教育和中學教科書中都涉及了“美化語”表敬語的內(nèi)容②[ 日 ] 國 語 分 科 會:『第 5 回 敬 語 小 委 員 會 議 事 録 』,2005 年 12 月 19 日,https://www.bunka.go.jp/seisaku/bunkashingikai/kokugo/keigo/keigo_05/pdf/keigo_shouiinkai171215_gijiroku.pdf.,只是沒有列入敬語類別中。其次,“自己一方在涉及對方以及第三方的行為、事物時,將相關人員突出敘述的說話方式”與“將自己的行為、事物等,有禮貌地向?qū)捇蛭恼轮械娜宋飻⑹龅恼f話方式”③[日 ]文化審議會:『敬語の指針』,東京 :文化庁,2007 年,第15、18 頁。,此前都籠統(tǒng)地稱為“自謙語”;此次的細分,顯然更符合“自謙語”的使用現(xiàn)狀。因此,多次審議之后,日本敬語小委員會最終決定:“從現(xiàn)在的視角,重新審議敬語分類問題的話,還是應該承認敬語的五分類法。”④[日]菊地康人:『座談會 敬語の働きと難しさ』,2008 年,https://www2.ninjal.ac.jp/past-publications/publication/catalogue/shin_kotoba_series/20_22/21/02/index.html.該做法終結了長期以來學校教育與日本學界分類方式不統(tǒng)一的局面,使人們對敬語類別有了更為明晰的統(tǒng)一認識。
敬語起初被美化為日語之精髓,并與日本國體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政府維持社會關系的重要手段。但在進入民主社會之后,敬語逐漸成為人們?nèi)粘I畹臐櫥瑒湫再|(zhì)發(fā)生了本質(zhì)變化。表面看,二戰(zhàn)后的敬語問題逐漸回歸到語言本體層面,敬語與日本國體的關聯(lián)沒有再被提及。實際上,敬語與日本國體一直密切相關,2006 年日本國會的一場討論,使這一問題再度擺上桌面。
在2006 年6 月8 日的眾議院會議中,保利耕輔提出,NHK 報導中對皇室使用的敬語特別恰當,有些報紙關于皇室的報導卻完全沒有使用敬語;關于日本天皇陛下的報導,必須使用敬語。對此,日本官房長官安倍晉三進行了解答。安倍首先指出,關于日本天皇陛下的敬語使用方法,因報社不同而有些許差異,這是每家報社各自商討后的結果,政府對此無法干涉。⑤[日]衆(zhòng)議院第164 回國會議事録:『教育基本法に関する特別委員會』第12 號,2006 年6 月8 日,https://kokkai.ndl.go.jp/#/detail?minId=116404048X01220060608&spkNum=47¤t=20.關于皇室用語,日本宮內(nèi)廳早在1947 年8 月就與媒體達成協(xié)議,對皇室使用普通詞匯范圍內(nèi)最表敬意的詞匯,但是各報社對該協(xié)議的執(zhí)行方針并不一致。日本三大報紙雖對天皇都使用“天皇陛下”的稱呼,但在對天皇行程與言行的表述上,《讀賣新聞》使用敬語,《朝日新聞》《每日新聞》則不使用敬語。⑥[日]松本敦:「朝日新聞における皇族の呼稱および待遇表現(xiàn)の変遷ー甯子內(nèi)親王·真子內(nèi)親王を例に」,『學習院大學大學院日本語日本文學』10 號,2014 年,第67 頁。其次,安倍從個人角度進行分析,以為:“天皇陛下是國民統(tǒng)合的象征。在悠長的歷史長河中,若天皇陛下是我們一直編織的織錦,那我們則是織錦中的線,天皇與我們共同編織了日本歷史。關于對天皇使用什么樣的表達方式,我認為因是否加入了這種情感而完全不同?!雹賉日]衆(zhòng)議院第164 回國會議事録:『教育基本法に関する特別委員會』第12 號,2006 年6 月8 日,https://kokkai.ndl.go.jp/#/detail?minId=116404048X01220060608&spkNum=47¤t=20.換言之,安倍認為敬語的使用與否,可以體現(xiàn)是否對天皇抱有崇敬之心。不過,安倍又強調(diào),作為日本國民的一員,他對報紙中使用皇室敬語的報道感到不適,但日本是自由民主的國家,天皇陛下自己也不希望強制使用敬語,強制使用皇室敬語的做法與民主主義國家理念不符。
對此,日本文部科學大臣小坂憲次的觀點也耐人尋味。他說:“好好學習敬語是為了傳達日語的美,這關系到愛國心……剛才所說的報紙中關于皇室用語問題,不應該歸結于因為是報紙的字數(shù)限制問題上?!雹赱日]衆(zhòng)議院第164 回國會議事録:『教育基本法に関する特別委員會』第12 號,2006 年6 月8 日,https://kokkai.ndl.go.jp/#/detail?minId=116404048X01220060608&spkNum=47¤t=20.強調(diào)皇室敬語、敬語與愛國心的關聯(lián),是近代日本政府經(jīng)常提及的觀點。如山下人即曾指出:“其實美化和強調(diào)敬語‘特殊性’的研究在戰(zhàn)后亦可見。”③[日]山下仁:「敬語研究のイデオロギー性批判」『「正しさ」への問:批判的社會言語學の試み』,東京:三元社,2000 年,第 51 頁。只是這種語言國粹主義沒有像近代那樣成為主流。但這種敬語觀在21 世紀依舊被日本政界提及,這顯然是整個日本社會都需提高警惕的事。
本次頒行《敬語指針》標題中沒有添加“現(xiàn)代”“現(xiàn)代社會”等詞匯,這里面蘊含了敬語小委員會的幾種思考。首先,文部大臣咨問的內(nèi)容為“關于制定敬語的具體指針”,《敬語指針》最能直接表達該主旨。④[ 日 ] 國 語 分 科 會:『國 語 分 科 會 第 33 回 議 事 録 』,2006 年 10 月 2 日,https://www.bunka.go.jp/seisaku/bunkashingikai/kokugo/kokugo/kokugo_33/gijiroku.html.其次,敬語分類法等內(nèi)容在某種程度上已超出了時代范疇,彰顯了日本政府關于敬語的基本想法。⑤[ 日 ] 國 語 分 科 會:『第 9 回 敬 語 小 委 員 會 議 事 録 』,2006 年 10 月 2 日,https://www.bunka.go.jp/seisaku/bunkashingikai/kokugo/keigo/keigo_09/gijiroku.html.最后,其中蘊含了敬語小委員會希望該政策能夠長久存續(xù)的愿望。在具體表述中,敬語小委員會把“現(xiàn)代標準”“現(xiàn)階段的標準”等詞以相近詞匯進行了替換⑥[ 日 ] 國 語 分 科 會:『國 語 分 科 會 第 33 回 議 事 録 』,2006 年 10 月 2 日,https://www.bunka.go.jp/seisaku/bunkashingikai/kokugo/kokugo/kokugo_33/gijiroku.html.,從中亦可看出其對短命的《現(xiàn)代社會中的敬意表現(xiàn)》的反省態(tài)度。
與《今后的敬語》一樣,《敬語指針》再次回歸敬語本體問題,對敬語具體內(nèi)容進行規(guī)范,并提出相應建議。正如常年參與戰(zhàn)后日本語言政策的甲斐睦朗所指出:“我認為這次的《敬語指針》,對敬語的分類問題處理得特別好,如果《敬語指針》能成功取代1952 年頒布的《今后的敬語》中的相關政策的話,該政策也有可能存續(xù)半個世紀?!雹遊 日 ] 國 語 分 科 會:『國 語 分 科 會 第 33 回 議 事 録 』,2006 年 10 月 2 日,https://www.bunka.go.jp/seisaku/bunkashingikai/kokugo/kokugo/kokugo_33/gijiroku.html.《今后的敬語》存續(xù)了近半個世紀,《現(xiàn)代社會中的敬意表現(xiàn)》僅存續(xù)了7 年,《敬語指針》自公布至今已經(jīng)15 年,目前為止還沒有關于審議敬語問題的任何動向。這也側(cè)面證明了日本社會對《敬語指針》的認可度。
綜上所述,日本政府先后發(fā)布的三次敬語政策,與其背后的政治體制變革、國民思想演變、社會變遷等密切關聯(lián)。首先,語言政策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深受國家政治體制的影響。戰(zhàn)后初期日本的政治體制變革直接決定了1952 年頒行的《今后的敬語》,1990 年代初的日本國家戰(zhàn)略也深刻影響了2000 年頒行的《現(xiàn)代社會中的敬意表現(xiàn)》。其次,語言政策的審定必須依據(jù)國民現(xiàn)實生活,不能過于寬泛與空洞。日本政府2000 年頒行的《現(xiàn)代社會中的敬意表現(xiàn)》就是典型的反例。它雖然反映了當時日本語言學界的研究熱點,但由于視角不聚焦,過于強調(diào)時代特點與人的個性問題,結果是在僅僅推行7 年即不得不重新審議。最后,語言政策對社會具有絕對依附性,也有應變性。語言是隨著時代發(fā)展不斷變化的,人們的語言使用意識也是不斷發(fā)展的。據(jù)2021 年日本總務省的調(diào)查,手機持有者占有69.3%,SNS 利用率達到73.8%①[日 ]総務?。骸毫詈?3 年版 情報通信白書のポイント』,2021 年,https://www.soumu.go.jp/johotsusintokei/whitepaper/ja/r03/pdf/01point.pdf.;而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與新的社交軟件使用率的提高,敬語的使用也必將出現(xiàn)新的變化。早在2020 年,日本政府即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國語混亂”的比例比1999年減少了近20%。②[日]文化庁:『「國語に関する世論調(diào)査」の結果の概要』,東京:大蔵省印刷局,2020 年,第1頁。這并不表示日本的“國語混亂”現(xiàn)象有所改善,而是因為隨著智能手機和社交軟件的普及,人們接觸不同類型文本的機會大為增加,因而對于詞典規(guī)范之外的不同表達方式也更為接納。政府機關應時刻關注語言使用的變化,及時修訂語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