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亮 黃燦華
(1.撫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藥劑,江西 撫州 344000;2.撫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江西 撫州 344000)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消化道疾病,在臨床上表現(xiàn)為腹痛脹滿、食欲減退等癥狀,患者的病情一旦加重,就會出貧血、消瘦等癌前病變,該疾病病情發(fā)展緩慢,治愈難度系數(shù)比較大,目前在臨床上一般都是采用西藥治療,但是治療效果并不理想,為了更好地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預后,臨床上提出了中醫(yī)治療方案[1]。本次研究以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加味半夏瀉心湯在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5 月—2020 年5 月?lián)嶂菔械谝蝗嗣襻t(yī)院收治的60 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住院的前后順序進行劃分,前30 例患者為對照組,后30 例患者為觀察組。觀察組中男17 例,女13 例;年齡31~75 歲,平均年齡為(53.68±3.02)歲;病程最短6.5 個月,最長20 年,平均病為(9.38±1.28)年。對照組中男20 例,女10 例;年齡32~76 歲,平均年齡為(53.69±4.21)歲;病程最短7 個月,最長20 年,平均病為(9.68±2.39)年。2組患者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經胃鏡檢查,可見黏膜顏色改變,呈灰白、灰色或灰黃色,黏膜萎縮可呈局限性也可為彌漫性,境界常不清晰。黏膜變薄,黏膜皺璧變平或變細小。萎縮初期可見黏膜內小血管,后期可見黏膜下大血管。萎縮的腺體后腺窩增生或伴腸上皮化生表現(xiàn),黏膜表面多粗糙,有顆粒感或結節(jié)樣改變;并且符合經病理診斷的標準:(1)淋巴濾泡形成。(2)固有腺體萎縮。(3)固有膜炎癥。(4)黏膜肌層增厚。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 患者上腹部疼痛痞滿,嘈雜,不思飲食,大便溏,口干苦黏,并且胃痛持久不愈,疼痛部位固定,呈刺痛。
1.3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1)經胃鏡檢查所有患者均確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2)本次研究通過撫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3)患者在參加此研究之前并沒有參加過任何藥物臨床試驗。排除標準:(1)患者一般資料不完整;(2)患者精神異常,治療依從性差;(3)患者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4)患者對本次研究的治療藥物存在嚴重的過敏性癥狀。
1.4 治療方法
1.4.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胃復春片(杭州胡慶余堂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40003,0.36 g)進行治療,胃復春片的用法用量為:每天3 次,每次口服4 片。連續(xù)治療1 個月。
1.4.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采用加味半夏瀉心湯進行治療,處方:干姜5 g,神曲10 g,枳實10 g,黃芩10 g,法半夏10 g,蒲公英6 g,黨參6 g,黃連6 g,甘草6 g。合并胃痛者,加用延胡索10 g,川楝子10 g;合并反酸者,加枇杷葉10 g,煅瓦楞子30 g;合并腹脹者,加用佛手10 g,玫瑰花10 g,砂仁5 g(后下)。每天1 劑,用水煎服,取汁400 mL,分早晚服用,2組均治療1 個月。
1.5 觀察指標(1)臨床療效對比:治療1 個月后,參照《慢性萎縮性胃炎中西醫(yī)結合診斷、辨證和療效標準》[2]分為3 個等級:①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全部消失,經胃鏡檢查炎癥全部消失,胃酸也已經恢復正常,膽汁反流已經消失;②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經胃鏡檢查黏膜病變縮小50%以上,炎癥有減輕的跡象,胃酸分泌和膽汁反流也逐漸改善;③無效:均未達到以上標準。(2)評定2組患者治療前后證候積分的情況,包括嘈雜反酸、疲倦乏力、食欲不振、胃脘脹痛,按照輕、中、重,將積分依次設為:1 分、2 分、3 分。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行х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7%(29/3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3.33%(25/3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治療前后的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2組證候積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各項癥候積分均明顯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治療前后的證候積分比較 ()
表2 2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治療前后的證候積分比較 ()
近些年,我國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fā)生率呈現(xiàn)出逐漸上升的趨勢,并且與胃癌的發(fā)病率呈一定的相關性。為了更好地降低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fā)生率,預防胃癌的發(fā)生,目前首要的任務就是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療[3]。該疾病萎縮的病灶呈灶狀,并呈鑲嵌性廣泛分布,在臨床上認為該疾病的病理變化屬于體萎縮,逆轉難度非常大,以往在臨床上是采用西藥治療,但效果并不理想?;诖耍狙芯刻岢隽瞬捎弥嗅t(yī)方案治療。中醫(yī)認為,該病屬于中醫(yī)“胃痞”“胃脘痛”“噯氣”等范疇[4]。主要因為不良的飲食習慣和脾胃虛弱所致,所以在治療上應以補益脾胃、疏肝理氣為主。脾主升、胃主降,脾胃正常運行才可以確保人體氣血生化有源。加味半夏瀉心湯主要是以調控脾胃氣機、脾升胃降為主,專治寒熱之證[5]。加味半夏瀉心湯主要是由干姜、黃連、黃芩、黨參等中藥配伍組合而成,其中法半夏屬于君藥,具有降逆止嘔、化痰燥濕、和胃消痞的作用,黃芩、黃連辛開苦降、瀉火解毒,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6];干姜具有燥濕消痰、溫中散寒的效果,諸藥合用具有協(xié)同作用,對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胃潰瘍,保護胃黏膜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進而更好地降低炎癥反應,增強患者的抵抗力,促進患者恢復[7]。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對于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加味半夏瀉心湯的臨床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guī)西藥療法,說明使用加味半夏瀉心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能夠有效提高臨床療效,對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加味半夏瀉心湯對降低證候積分的作用,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西藥治療,說明加味半夏瀉心湯可以改善患者嘈雜反酸、疲倦乏力、食欲不振、胃脘脹痛的癥狀,促使患者早期康復,以上結果與田秀峰[8]的報道一致,充分體現(xiàn)出該治療方式在臨床上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半夏瀉心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效果顯著,在改善患者疲倦乏力、食欲不振、胃脘脹痛等臨床癥狀方面顯著優(yōu)于常規(guī)西藥治療,其安全性高,并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改善預后,值得在臨床上應用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