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青
一
和常人一樣,我的口腔有近萬個味蕾,在鼻腔內壁分布一千萬個嗅覺細胞,外祖父掛在扁擔后的鰻魚黑褐色扁尾和帶魚銀灰色的細尾,隨著步履的節(jié)奏一甩一甩,我一萬個味蕾蠢蠢欲動。最后,涌入我鼻三叉神經的是海浪粗獷的呼吸,是外祖父油布衣衫里散發(fā)出來大海的氣息。
外祖父一直是小釣船和大釣船的“頭前”?!邦^前”的工種就是在下水舢板上負責拉緄,那是延繩釣漁業(yè)生產方式時代最辛苦的活,但給的工分是很可觀的,分到的魚也多一些,再加上他在魚出艙前總會自掏腰包,選幾條最鮮活的帶回家,我家那一根長竹竿常常晾滿了魚。冬至到年關,該是排兵布陣敲魚皮餛飩的時候了。
鰻魚身圓肉肥,帶魚體扁身長,兩者皆是制作魚皮餛飩的最佳魚類。以魚的脊椎為中軸,刀刃從鰓下伸進魚體內,往前推刀,刀貼著魚骨走,兩面片下兩爿魚肉,大人手法如庖丁解牛般利落。魚肉的剖面像花瓣一樣粉嫩光亮。帶魚剖面無刺,很容易刮魚茸,鰻魚除大骨刺外,背脊上還有一些小刺,只要順著魚刺的人字形方向刮,就不會把魚刺帶進魚茸。魚茸刮到一堆,晶瑩如玉屑堆砌,晨曦斜照,似海底世界億萬年形成的菊花玉,自在而蓬勃。也有人家用馬鮫魚茸敲打魚皮,民間雖有“山上鷓鴣獐,海里馬鮫魚”的贊譽,我實踐多年,應該有發(fā)言權,鰻魚肉多有黏性,又特別鮮,是敲魚皮餛飩的首選;帶魚肉茸既鮮又甜,可魚肉黏性在鰻魚之下,需要有點技術才能與薯粉無縫黏合;馬鮫魚茸依從性好,敲起來隨心所欲,但論肉質鮮味還是排在第二方陣。
敲魚皮餛飩,家鄉(xiāng)有特制的棒槌,棒槌與搟面棍很相似,但比搟面棍短,比搟餃子皮桿兒要長。還有一種敲魚皮木棍跟我小學體育課扔的“手榴彈”很像,分手柄和觸面兩段,手握著的這端較細,敲魚肉的那段很粗,直徑相差兩三倍,特別適合敲圓周小的魚皮。在厚實的木砧板上碾細紅薯粉,買的紅薯粉是農婦在家門口水井頭洗出來的,我們玉環(huán)傳統(tǒng)美食少不了薯粉的身影,它能鎖住鮮味,增加滑嫩口感。雙手握著棒槌在帶顆粒的紅薯粉上來回滾幾下,碾壓后的薯粉白花花、細綿綿,如新娘的撲粉。魚茸圓坯雙面稍蘸些薯粉,在木砧板輕輕一按,敲打成圓形小薄片。技術好的打出來就像圓規(guī)畫出來的,用的薯粉又少,敲出的魚皮能掐出汁來;技術差點的就不那么周圓,但都皮薄色勻。動作靈巧的漁家女三兩下就讓魚皮像吸足了陽光的萍蓬草,片片葉子瞬間挺出水面,鋪排于砧板邊的篾掛上,似列隊等候執(zhí)行任務。篾掛下面擱置著四張骨牌凳,篾掛上放置兩三個砧板,鄰居聽到誰家在敲魚皮,有空就會過來幫忙,灶溝間(閩南人對廚房間的稱謂)充滿歡聲笑語。那時住的房子屋與屋之間有的只隔一條井溝,大多居住在一個四合院里,若東家西家北家正趕上敲魚皮餛飩和魚面,就像激揚的打擊樂演奏,熱烈而奔放,漁村的天空吹響過大年的集結號,那是吉祥和歡樂在相互傳遞。
我最喜歡包魚皮餛飩這個環(huán)節(jié),因為包好了就可以炊起來嘗個鮮,漁獲豐年還可以含哺鼓腹,十分痛快。把敲好的魚皮放在手心,用筷子夾一撮家長調好味的蔥花五香粉拌五花肉的餡,放在魚皮中心,雙手食指和拇指將餛飩皮一折一按,再滑到半圓的兩個徑邊,輕輕一卷一撥,一頂挺括的修女帽就立在篾掛上。若把餡包得鼓鼓的,翻出來的一圈“領子”剛好扣在凸起的餡包邊沿,小而雅致,極像一顆棋子;也可以少包點餡料多留點裙邊,那就可以翻出一朵盛開的蓮花,惹人憐愛。
敲著,包著,等著朱紅色的火擦頭燃起一把灶火,等著鼎掛(鍋蓋)蓋上竹編篾片(閩南語稱篰炊)上鋪滿整整齊齊的魚皮餛飩,等那缸灶上團團鑊氣升騰。
魚皮餛飩第一籠蒸出來,晶瑩剔透,鮮潤滑爽,魚肉混合的鮮汁在我們舌中盤嚼,舌中是鮮味最敏感的部位,越嚼越鮮,鮮到溢出甜來,從舌中漫延到舌尖。
我們樂樂陶陶,大快朵頤。外祖父點上一支新安江牌的香煙,瞇著眼看著我們,露出滿足的笑容。
二
福州有一道名菜叫肉燕,是福州人過年過節(jié)喜慶宴請餐桌上的主菜。
肉燕先用荔枝木木槌捶打豬后腿肉而成燕皮,敲肉不用刀把肉剁碎,是擔心肉汁流失。需反復用荔枝木槌捶打二三十分鐘,捶打出來的燕皮薄如粉色桑蠶絲面料,風能讓它飛揚,又似夕陽下熠熠生輝的湖面,光艷亮麗。福州人用五花肉、干貝、雞蛋絲、蝦仁做餡,包成一個個形似燕子的餛飩?!盁o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這是福州人的風俗,顯示肉燕在宴席儀式感中的地位。也許正是閩南移民的創(chuàng)新精神,到了我家鄉(xiāng)玉環(huán)坎門海邊,就地取材,把豬腿肉改為魚肉,用鰻魚、帶魚、馬鮫魚敲魚皮,敲出玉環(huán)島獨具特色的魚皮餛飩。玉環(huán)坊間傳說要追溯到明朝中期戚繼光抗倭的歷史,四百多年前,戚繼光命士兵用木棍相擊,向沿海居民傳遞信息,合力抗倭。后來倭寇跑了,戚繼光回北方戍邊,百姓懷念戚繼光,留下的木棍從戰(zhàn)斗武器華麗轉身為敲魚皮的美食器具,才有魚皮餛飩。魚皮餛飩由來,與移民之說和抗倭之說是相吻合的。因為明朝中葉,倭寇猖獗,正是大量閩南漁民遷居到玉環(huán)沿海的時候。肉燕相傳也是出現(xiàn)在嘉靖年間,從福建浦城一個告老還鄉(xiāng)喜好美食的御史大人家做出來傳出去的。戚繼光抗倭正是奉嘉靖皇帝的御旨,時間和空間的不謀而合,肉燕與魚皮餛飩的淵源不得而知。
魚皮餛飩是書面語,我們從小到大叫它棋子餛飩,直至今日也是如此稱喚,家鄉(xiāng)很多孕婦懷孕后非常抵觸魚腥味,但不影響對魚皮餛飩的喜愛?!皨專蚁氤云遄羽Q飩”,那是我懷孕時唯一想吃的魚味,大致因敲打后的魚肉沒有了魚腥味,加上坎門漁家女手工做出來的魚皮餛飩色味俱佳,飽腹養(yǎng)顏,平日不常享有,孕期可格外滿足。80年代末,坎門車站西側有一家阿琴酒家,菜館的魚皮餛飩十分鮮美,魚皮做得特別嫩,應了“餛飩千般好,不如魚皮做得好”的經驗之說,我曾多次在每月領到工資的第一天晚上,打包一碗回宿舍過把癮。
閩南移民廚藝代代相傳,一支棒槌可以秀出生活中的多種美味,除魚皮餛飩外,還用它敲魚面、打魚餃、捶蝴蝶蝦、攪薯粉芡、滾面仔條等。張大千先生愛藝術也愛美食,常以吃論畫,以畫論吃,他說:“一個人如果連美食都不懂得欣賞,又哪能學好藝術呢?”我是他美食觀點的忠實擁護者。家鄉(xiāng)人手中的棒槌,像藝術家手中的畫筆,美好了我們的生活。
每到年關近了,母親基本上以五十個魚皮餛飩作為一份禮物,送給親朋好友,那時,魚皮餛飩是年夜飯中的C位佳肴。因為我是家里兄弟姐妹中的老大,又樂意被差使,總是充當跑腿角色。
趁熱,先給城里的姑姑送去一份。姑姑原是隨軍家屬,姑父是桐廬人,一直在福州當兵,部隊轉業(yè)后在玉環(huán)縣政法委工作,她則在縣政府前的煙糖公司上班。她常說,我家做的棋子餛飩比福州的肉燕好吃。她每次讓我拎回自制的冬米糖、花生糖、芝麻糖,把我從玉環(huán)縣政府的四層樓公房送到車站。
她家光潔的瓷磚地面,讓我羨慕了一個少年的時光。
三
過年了,當我沿著岸邊走到嶺腳前,仰頭欣賞兩邊石屋上貼壁懸掛,栩栩如生的木雕魚像時,總被鱗次櫛比的石頭屋傳出“咚咚咚、嗒嗒嗒”的敲打聲絆住了上行的腳步,我入屋尋找我的以往。
表姐秋香、夏香見我走進來,熱情招呼,猜出我的心思,停下手中粘了薯粉的凈魚肉,把敲魚棒槌遞給我,我接過其中一個,一起敲起來?!艾F(xiàn)在都不用拿到菜市場賣了,每天有游客下訂單,有要魚皮餛飩的,也有訂魚面的,省了不少工夫?!笨次覄幼鲖故?,心直口快的夏香有一次對我說:“妹妹,你退休了回老家,這里添個位置給你,一年賺個十幾萬沒問題。”秋香表姐左手腕上的金手鐲隨著魚皮旋轉,上下蹦動,她撇嘴對夏香說:“妹妹敲幾下是可以的,讓她敲一天你去給她揉腰捶背,還不如把你家空置的房子讓妹妹來經營民宿?!贝蠹叶脊笮ζ饋怼N抑吏~皮餛飩已是東沙漁村人致富的門道,現(xiàn)在保鮮冷凍條件好,與旅游觀光形成了產業(yè)鏈。表姐們告訴我,坎門后沙街有一家“紅漁女”魚皮餛飩生產企業(yè),是一個女能人辦起來的,她帶領鄉(xiāng)親們一同致富?!凹t漁女”的魚皮餛飩還有食品安全認證,在上海、杭州展銷會上很受歡迎,上了很多超市的冷柜,產值一年年往上躥。
姐妹們滔滔不絕的敘述把我拉回到2004年,那是我在玉環(huán)婦聯(lián)工作的最后一年,一個叫陳紅的下崗女工萌發(fā)了自主創(chuàng)業(yè)的想法,她說干就干,把自己做的魚皮餛飩送到周邊一些酒店拓展銷路。有了口碑就有了訂單,不久,魚皮餛飩敲響后沙街,陳紅有了廠房、標準包裝流水線。經過十幾年的打拼,“紅漁女”帶動一批漁家女開拓了玉環(huán)坎門鎮(zhèn)魚皮餛飩新產業(yè)。
魚皮餛飩,現(xiàn)列入“玉環(huán)漁家十八碗”,這個名頭有點小,而據《中國食品》雜志記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35周年大慶時,魚皮餛飩作為我國二十八種名菜之一,讓海內外美食家品鑒,深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