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尹澤
“心事浩茫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背聊隰斞缚磥硎亲罡叩妮p蔑。朱自清曾言,沉默是處世哲學,是藝術(shù),更是一種智慧??v觀歷史,也不乏有范仲淹高呼“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堅守沉默的原則底線,擔起自己的責任。在我看來,把握好沉默的度需要捍衛(wèi)原則底線,更需要懷有一顆博愛之心,心系家國。
沉默是一門藝術(shù),恰到好處的沉默往往能取得“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無論是藝術(shù)作品中的“大音希聲”,還是生活中面對烈士墓時所陷入的長久寂靜,沉默總是以它獨特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表達難以言說的情感。
然而沉默并不是縱容與妥協(xié),誠然,如果發(fā)聲是危險的就保持沉默,但絕不能為自己的茍且而自鳴得意。三緘其口是一種態(tài)度,需要用原則去規(guī)范,以底線為之護航。在面對社會不公之時,有多少人選擇閉口不言,冷漠視之?又有多少人如好好先生亦步亦趨,落得“鄉(xiāng)愿”一般的名頭?沉默是有道德底線的,而我們應當去守住正義的紅線,在不公之論甚囂塵上時果斷發(fā)聲,于“無腦”評論沸反盈天時選擇沉默。這樣的沉默才有價值,而這樣的閉口不言更是一種發(fā)聲。
回望歷史長河,百年前,中國遭受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不難看到,不少仁人志士不再沉默,奮起吶喊,發(fā)出時代的強音,以復興中華為己任,前赴后繼。就如尼采所說“有一天有許多話要說出的人常默然無聲,于心中思索”,我們的先烈們何嘗不是這樣“沉默的智者”?聞一多先生雖不是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卻在多年緘默后迸發(fā)出振聾發(fā)聵的聲音,于危難時堅決不退卻,這又何嘗不是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
揆諸當下,中華民族適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更需要“后浪”發(fā)光發(fā)熱。而如今社會卻出現(xiàn)躁動的身影,網(wǎng)絡(luò)上多的是“鍵盤俠”,各種“人設(shè)”不乏擁躉,“隨大流”與“從眾”被奉為圭臬。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沒有一個人能幸免于難。我們應該少一點“鍵盤俠”,多一分獨立思考能力,而不是爭做“鍵盤俠”,一哄而上,人云亦云。
吾輩青年,當有拏云之志,絕不可隨波于輿論洪流之中,亦不可高居九霄之上,緘口不言,我們更應當弘揚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讓沉默不再是金。
要始終堅信:沉默是堅守底線原則,沉默是為了更好地發(fā)聲。
沉默是有底線的,該發(fā)聲時,“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當“無腦”聲音甚囂塵上之時,不盲從,保持清醒,沉默以對。文章以此立論,通過援引名人名言,結(jié)合網(wǎng)絡(luò)熱點,擺事實,講道理,從正、反兩面進行論證,條理清晰,邏輯鮮明,讓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