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英, 張 琪, 白 榮
(1 湖北工業(yè)大學土木建筑與環(huán)境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68;2 湖北工業(yè)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68; 3 湖北中藝盛景建筑景觀設計有限公司, 湖北 武漢 430070)
弘揚孝文化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解決老齡化時代的社會養(yǎng)老問題等具有重大意義。孝感孝文化資源豐富,開發(fā)利用孝文化資源有利于促進孝感的文化發(fā)展,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孝文化園林景觀作為城市重要的基礎設施,發(fā)揮著城市綠化的作用,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同時展現優(yōu)秀文化軟實力,助推孝感文明建設,讓豐厚而優(yōu)秀的荊楚文化在文明湖北的各項建設中的發(fā)揮重要作用。
中國孝文化源遠流長,“孝”字最早見于商代,其古字形像一個孩子攙扶老人,本義為對父母要孝順,引申為晚輩在尊長去世后,要在一定時期內遵守的禮俗,又引申指孝服?!靶ⅰ弊鳛橐环N文化體系、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涵蓋古今與孝有關的思想理論、法律、制度、行為、規(guī)范、民風民俗及各類文藝成果在內的社會現象和客觀存在?!掇o海》中注釋“仁者為孝”,“祖先為孝”,這是孝文化最直接的含義。作為傳統(tǒng)鄉(xiāng)土社會良善運行的潤滑劑與粘合劑,孝文化在中華文明的歷史演進過程中起到積極的作用,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遷而發(fā)展,今天人們在傳統(tǒng)孝文化中探尋歷史留下的精神財富[1]。對于孝文化應批判地繼承,剔除古代孝文化中落后保守和不當尊卑的觀念,結合時代特征,重新認識孝文化,賦予傳統(tǒng)孝文化新的內涵,不僅能夠促進文化的發(fā)展,也能促進精神文明家園建設。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fā)展,人們對文化傳承的重視度逐漸增強,文化景觀建設成為城市建設的重點之一。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它們反映了不同空間中文化的發(fā)展,并形成了按地域劃分的多種文化內涵。將孝文化與城市的主題園林景觀的融合充分體現了孝感的社會和人文要素,將園林景觀作為孝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的載體,使孝文化得以更好地體現,并推動該城市精神文明建設。
“孝文化”是荊楚文化的一部分,是一切人倫關系得以展開的精神基礎和實踐起點,蘊含著溫情淳樸的倫理智慧結晶。孝感地處于湖北省東北部,長江以北,漢水之東,南朝宋孝建元年,因此地孝子昌盛,遂置縣名“孝昌”,后因“孝昌”之名犯莊宗祖父名諱而更名,因東漢賣身葬父的董永、哭竹生筍的孟宗、扇枕溫衾的黃香等孝子感天動地的故事,更名為“孝感”,是全國唯一一個以“孝”命名,又以“孝”傳名的城市。開發(fā)利用孝文化資源,既能夠促進孝感的文化發(fā)展,而且有利于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在孝感地域文化的限定下,孝文化主題園林景觀的設計融合了更多的孝文化因素,并很好地與湖北的人文環(huán)境相結合,形成別有韻味的孝文化主題園林景觀[2]。
孝文化主題園林景觀體現了城市的自然地理、人文歷史等地域特色,集中將城市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展現在游客面前,清晰又具體地宣傳了孝感的城市形象。在游客觀賞的過程中,領略到不一樣的孝感地域特色。隨著孝感各個方面的建設發(fā)展和進步,越來越多的城市建設、園林綠化、經濟產業(yè)等方面的新技術也被納入城市文化展示平臺。以“孝文化”為主題的園林景觀的設計與展示形式,逐漸成為便利、快捷、客觀的城市文化展示平臺及人們了解城市內涵與城市魅力的重要途徑。
在數以萬計的游客涌入展覽園區(qū)游覽參觀時,極大地加強了與參展城市的交流,并充分發(fā)揮了孝文化主題園林景觀在展示湖北地域文化、宣傳城市形象中的重要功能[3]。
和諧、仁愛等價值觀念植根于傳統(tǒng)的孝文化之中,但中國古代農業(yè)社會的發(fā)展背景中對于宗親的嚴格限制等封建保守因素需要剔除?,F今,應將平等、感恩、責任等這些關鍵詞融入到現今的孝文化當中。作為傳統(tǒng)精神的根源之一,傳統(tǒng)的孝文化能夠為社會進步及城市文明建設奠定社會倫理道德基礎,并提供城市文化的養(yǎng)分[4]。
孝文化主題園林景觀的設計中充分挖掘孝文化,借助歷史故事、詩詞、雕塑、繪畫等將孝文化的精髓表現出來,將歷史文化以主題園林景觀的形式與人們日常生活進行有效結合,將新體驗與舊文化進行有效融合,在設計中凸顯出孝文化的精髓內容,用孝文化對群體進行公眾行為引導。孝文化的精神能夠在填補人們精神需要的同時,也彌補了當代快節(jié)奏城市下的精神空缺。通過對孝文化視覺符號、楚文化圖騰、云夢皮影戲等多項內容的景觀設計提煉與營造,凸顯出濃郁的孝文化氛圍。在濃厚的孝文化氛圍中,人們可以放松身心并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5]。通過這種文化氛圍的營造,展現出孝文化中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理念,促進人們對孝文化的感悟和傳承。
作為園林園藝和文化的專業(yè)展覽,園林博覽會力求在有限的空間內展示地域特色、人文歷史、民風民俗等,使游覽者可以感受到城市的地域特色,對城市形象的宣傳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將孝文化充分融入到園林景觀的各個節(jié)點中,游覽者通過各種感官的游覽參與,對主題園林中的孝文化有深刻的感知和理解,也對這座城市有全新的認識。在孝文化主題園林景觀的設計中,特殊路面鋪裝、圖騰的設置、特色水榭等設計能夠使游覽者直接獲取最直觀的文化感受,通過與園林景觀之間的感官互動,加深游覽者對孝文化的印象,進而加深對這座城市的印象。孝文化主題園林景觀因地制宜,挖掘當地城市的特點,結合城市綠化的功能性需求,并融合當地的生態(tài)文明與人文化需求,凸顯城市的時代性與文化特點,成為城市形象的承載者和城市的特色名片。
孝感園是湖北省第二屆園林博覽會的展區(qū)之一,展區(qū)位于楚韻主題區(qū)的A13地塊。楚韻主題片區(qū)位于市州展園區(qū),主要位于場地西側島嶼之上。以楚韻為主題,以音韻、花韻、文韻、風韻為特色,形成展園組團,強調荊楚園林的傳承與發(fā)展。音韻以楚風音律為特色,結合曲藝歌舞,表現荊楚文化;花韻提取于描寫植物篇章的楚辭歌賦,植物比德,花卉造景;文韻運用筆墨字畫、楚國文字演繹;風韻使用服飾紋繡,飛舞靈動圖案,體現楚入其博大精深、浪漫瑰麗的藝術特色。
孝感園位于文韻展園組團,文韻片區(qū)主要展示楚國文字演繹,將楚國的筆墨字畫融入展園設計之中。展區(qū)旨在以古典園林為承載,將歷史軸線融入設計,讓古今孝文化有機結合。以水為媒,以“孝”為主題打造出孝感的城市標志,讓世界了解今天的孝感。此次園博會孝感園的設計,旨在通過展園規(guī)劃體現出城市特色,孝感是國家園林城市,城市發(fā)展致力于讓城市回歸大自然,使市民感受到山在城中,水鄉(xiāng)澴城,綠韻孝都。展園以德孝為魂、山水為體、儒林為境,主要從這三個方面來對展園進行規(guī)劃設計。
在總平面圖的布局中(圖1),采用傳統(tǒng)布局,在形式上加以抽象、生動的表達方式,采用富有孝文化內涵的景點名稱,體現出“孝”文化的豐富內涵。依山傍水,有軒有亭,用景觀手段講述一篇由古至今“孝文化”發(fā)展的歷史故事,展現出孝感“孝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圖 1 總平面布局圖
3.2.1空間序列組織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造園亦是作詩,為使游客在賞園過程中興意盎然,孝感園營造了不同的景觀空間,給人移步異景的感受。入口門框與院內景觀形成框景,引導游覽者進入,映入眼簾的山水抽象景墻融合現代元素,強化空間視覺感受。行走于特殊文字鋪裝的長廊中,將游覽者帶入更深的園林處。在水榭的出挑平臺上,欣賞云門皮影戲,借助園外風光秀麗的湖面,使游客與自然更加親近。在園林深處,堆坡造亭的手法使整個園林形成美妙的意境。通過這種起、承、轉、合的空間造園手法(圖2),使游客在賞園過程中興意盎然,孝感園營造了不同的景觀空間,增加空間層次感以給人移步異景的感受。同時各個空間依托孝感的孝文化和楚文化而串聯(lián),為游客講述了這座城市的歷史脈絡和新世紀的宏偉藍圖(圖3)。
圖 2 “起承轉合”布置形式
圖 3 孝感園鳥瞰圖
3.2.2景點冠名的文化意指“孝文化”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景點名稱主要采用了孝感八景中槐蔭琴堂、峻嶺橫屏、程臺夜月、雙峰瀑布四景。
槐蔭琴堂槐蔭:孝感古名。相傳在東漢時期,董永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后其父亡故,董永為換取喪葬費,賣身于富家為奴。途中于槐蔭樹下遇一女子,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后,女子一月內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行至槐蔭樹下,女子稱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為董永還債便離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槐蔭琴堂:在古代,縣衙被稱為琴堂,出自《呂氏春秋察賢》。舊孝感縣衙,位于今孝南大禮堂,大禮堂前左右各有古槐垂蔭。孝感澴川八景之一,古有明代知縣羅勉作詩:訟庭清暇鼓瑤琴,滿地高槐散綠蔭。大暑不來無酷吏,南薰操罷慰民心。孝文化園林景觀中在廊亭前左右各植槐樹,臨近水面,搭配園林水景,使游客身處園林之處,感孝文化之博大。
程臺夜月距縣城東二十公里的祝站區(qū),在閔集鄉(xiāng)與下新鄉(xiāng)交界處有一條小河,河中有一土埠,因在縣治之東,故稱東崗。相傳在東晉穆帝永和四年,有鳳凰集于東崗、產九子,故稱此地為鳳臺、又名乳鳳崗或鳳凰山。北宋仁宗慶歷年間,有程顥、程頤兄弟二人就讀于此,故又稱程臺。臺上建有道觀、有夜月樓。月白風清,登樓遠望,詩曰:“古臺蕭瑟勢亭亭,鳳去澴存舊日名;明月在天人語靜,恍聞秦女夜吹笙”。孝文化園林景觀中設置親水平臺,臺面懸挑于水面上,借助園外風光秀麗的湖面,使游客與自然更加親近。
峻嶺橫屏九峻山,又名九宗山,在縣城東北四十五公里處。上有寶陀峰、羅漢峰鳳山、雨山為其支脈。山峰多而險峻,樹林山谷,儼似橫屏。古有:“峻嶺橫琴列畫屏,螺峰時露佛頭青;長官主對成賓主,翠色頻來治事廳”之詩詠。在孝文化園林景觀中通過堆坡造景構成園林的主景、地形骨架,劃分和組織園林空間,在亭的一側形成峻嶺橫屏的景象,增添自然生趣,使園林建筑更好的融匯到山水環(huán)境中。
雙峰瀑布雙峰山,位于大別山南麓、孝感市區(qū)東北部,海拔八七三點七米。雙峰的形態(tài)好似要刺穿天空,雨后的懸崖峭壁形成數十米高的懸流,堪稱奇觀。古有詩曰:“卓筆雙峰翠黛羅,飛流直下瀉銀河;岷山舊說三峨秀,此亦應須喚二峨”。在孝文化園林景觀中通過堆坡造景形成較高的地勢,流水順勢而下形成雙峰瀑布的景象,搭配植物叢中的人造噴霧系統(tǒng),給人一種仙氣繚繞的感覺。
除此之外,“孝文化”園林景觀設計中也采用了來源于孝文化故事、與“孝”相關的成語等作為景點名稱,如孝感動天、椿庭、萱院、進思墻、望云亭、秋池夜雨,平橋煙柳等。
孝感動天入門處牌匾題字。原指《二十四孝》中第一個故事,描述了虞舜孝心感動上天的故事。用于此處有一語雙關之意,既與孝感地名相吻合,又突出本次園林景觀方案設計中的主旨——孝文化。
椿庭、萱院取自于椿萱并茂,最初是指椿樹和萱草都非常茂盛,現今比喻父母健在。用于此處既能夠體現孝文化——對父母的美好寄望,又能夠體現椿萱并茂、庭院相鄰的園林設計理念。在孝文化園林景觀中通過青石、古瓦的鋪裝搭配出古樸的氣息,廣場兩側雕刻甲骨文“孝”字,簡單直觀地表明了孝文化主旨。
進思墻、望云亭分別取自“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及“望云思親”?!斑M思盡忠,退思補過”指在朝廷做官時,應盡忠報效君主;而辭官退隱時,就該自我反省,以彌補過失。進思用在此處是希望對子女有所規(guī)勸,牢記孝道,侍奉父母。“望云思親”即本意,望云用在山間亭子更為貼切。在孝文化園林景觀中在進思墻上鑲嵌著栩栩如生的三孝圖古畫,搭配廣場不死鳥的鋪裝、孝文化圖騰的華表柱以及登高望遠的望云亭,處處將景觀與孝文化緊密結合,運用到各個景點之中。
秋池夜雨、平橋煙柳均為字面意思,營造一種山水朦朧的園林氛圍。秋池夜雨,深夜的綿綿秋雨把池水都漲滿了。平橋煙柳,相傳藏傳佛教大師葛瑪馬追趕一個魔鬼,一步跨到了玉龍雪山上,在橋上留下了一個仙人腳印。開春時節(jié),橋畔的楊柳長出了新芽,如煙似紗,仿佛綠色的波浪要涌到橋面上來。在孝文化園林景觀中將水引進曲線型的池水中,并在親水平臺的連接處設置平橋,搭配周邊的柳條與人造噴霧系統(tǒng),形成煙雨朦朧的景象。
3.3.1文字此節(jié)點的鋪裝中加入了荊楚文化的元素,在長廊下方鋪裝上雕刻與孝相關的文字,行走其中仿佛步入歷史的長河中;門框的設計運用了月亮門的元素,利用門框、窗框,有選擇地攝取另一空間的宜人景色,形成一幅如嵌入鏡框中的圖畫;靠近水邊的自然汀步運用整塊大片的石材和卵石組合成汀步,使其完全融入自然,生態(tài)美觀(圖4)。
圖 4 “孝”文字汀步
3.3.2親水平臺云夢皮影戲是湖北云夢縣的一種古老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形式,始于清中葉。云夢皮影輕裝簡從,二人一臺戲,前臺演唱,后臺擊樂伴奏,通常被稱為打鑼腔或二人臺,有戲劇輕騎之稱。廊的形體狹長而曲折,空間輕盈通透,虛實相生,將人們引入園林深處,與之連接的親水平臺懸挑于水面上,在此可展出云夢皮影以及剪紙雕刻技藝,同時借助園外風光秀麗的湖面,使游客與自然更加親近,將人們慢慢引入園林的勝境(圖5)。
圖 5 親水平臺
3.3.3華表柱的設置此節(jié)點景觀柱的設計中融入了荊楚文化的元素,在華表柱上刻有楚文化圖騰,并在其表面刻有古代著作《孝經》等與孝道相關的名言。在鋪裝的運用中,入口處地面雕刻著秦文“孝”字,廣場上則是象征著死而復生的楚文化圖騰不死鳥(圖6)。同時在景墻上鑲嵌著栩栩如生的三孝圖古畫(圖7),引人入勝。
圖 6 廣場平面圖
圖 7 “不死鳥”圖騰及“三孝圖”景墻
3.3.4特殊路面鋪裝云夢秦簡是一部講述秦朝法律法規(guī)、行政函牘、醫(yī)學文章以及關于吉兇時辰的占書,常被用于研究中國書法以及秦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醫(yī)學和法律等方面的歷史發(fā)展歷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另外將云夢秦簡的樣式在路面的鋪裝中表現出來,在碎石中埋入大塊枕木條形成竹簡,上面臨摹雕刻出秦簡相關的文字,使得孝文化元素更活靈活現地在孝文化主題園林景觀中表現出來,營造出濃郁的孝文化氛圍。
通過不同種類、不同形式的植被組合搭配,塑造層次漸變、功能復合,低投入、低維護的生長型植物群落,營造不同景觀特色的綠化景觀。四時有景,四時不同:充分應用自然鄉(xiāng)土植被打造四季色彩、空間感受相異的四季景觀;運用季相區(qū)分鮮明、色彩活躍的景觀強化型植被,營造低投入、低維護的自生植物群落。形成豐富多樣、四時不同的植被生境系統(tǒng)。錯落組合,空間有序:依次搭配草坪、低矮的花灌木、小喬木以及背景林,形成由高到低的植被組合,保證園區(qū)的觀賞體驗。綠色為底,以自生鄉(xiāng)土植被種植為主要植被種植基底,通過不同種類、不同形式的植被組合搭配,根據景觀節(jié)點不同主題,營造適應園區(qū)特色、呈現多樣植被景觀的綠化帶。
適地適樹,植物選擇上采用適合荊州生長,著重烘托孝文化景觀特色的樹種,在植物搭配上做到常綠與落葉樹種合理搭配,上、中、下層次搭配合理。色葉搭配合理,葉子質感搭配合理。項目設計植物品種多以鄉(xiāng)土樹種為主,適地適樹,經濟適用,達到四季有景,四季可觀的植物種植目標。
荊楚文化是湖北人文精神的精華和靈魂,文化強省戰(zhàn)略特別需要糅合人文精神這種不朽之魂,為湖北走在中西部前列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湖北省第二屆園林博覽會“孝感園”的園林景觀設計根據對孝文化和相關理論進行研究分析,提出孝文化的設計主題方向,繼而對場地進行實地調研和基礎資料收集,分析出場地所具備的功能以及適于該場地的設計原則與方法;通過設計與建設,創(chuàng)造出一個因地制宜、功能完善、環(huán)境優(yōu)美、寓教于樂的孝文化主題園林景觀,傳承和發(fā)揚孝文化,增進城市園林生態(tài)環(huán)境效應及經濟文化社會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