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
(北京京煤集團總醫(yī)院中醫(yī)科,北京 102300)
胃食管反流病為臨床常見胃-十二指腸內(nèi)容物反流導致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流行病學調(diào)查顯示[1],隨機抽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包頭地區(qū)18歲以上社區(qū)及體檢居民1069位,采用胃食管反流病量表調(diào)查基于癥狀的胃食管反流患病率為7.9%,威脅廣大居民的身體健康。中醫(yī)認為[2],胃食管反流屬“胃脘痛”范疇,其中肝胃不和型為較為常見的辨證分型,其主要病機為肝氣郁結(jié)于內(nèi),胃腑失去和降,以胃脘部脹痛連及脅肋、吐酸噯氣、情緒異常、食欲差等癥狀相結(jié)合的證候。近年來,中醫(yī)藥在胃食管反流病治療方面療效確切[3-4]。本研究中,作者采用柴胡舒肝散合左金丸合方治療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療效顯著,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128例,西醫(yī)診斷:胃食管反流病符合《2020年中國胃食管反流病專家共識》[5]。中醫(yī)診斷: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符合《胃食管反流病中西醫(yī)結(jié)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年)》[6]。128例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男58例,女70;年齡30-72歲,平均(50.24±15.29)歲;病程:1-8年,平均(4.26±1.78)年。將上述128例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按照隨機對照法隨機分為對照組(n=64)和觀察組(n=64),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給予奧美拉唑腸溶膠囊,40mg/次,分別于早餐和晚餐前口服,連續(xù)治療8周;枸櫞酸莫沙必利片,5mg/次,3次/d,三餐前口服,連續(xù)治療8周。對照組給予左金丸進行治療,組方:黃連9g、吳茱萸3g;觀察組給予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合方,組方:柴胡10g、白芍10g、枳實10g、川芎10g、陳皮10、香附10g、青皮10g、黃連9g、吳茱萸3g、甘草6g。每天水煎服1劑,早晚頓服,連續(xù)治療8周。
①參照《胃食管反流病中西醫(yī)結(jié)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年)》[6]中相關(guān)標準對兩組患者進行臨床癥狀評分,包括反酸、燒心、上腹痛及噯氣,分值范圍0-3分,得分越高表示臨床癥狀越嚴重。②采用生活質(zhì)量量表(SF-36)[7]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zhì)量進行評價,該量表包括總體健康(GH)、生理職能(RP)、生理機能(PF)、社會功能(SF)、情感職能(RE)、軀體疼痛(BP)、精神健康(MH)、生活活力(VT)8個維度,每個維度分值范圍0-100分,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質(zhì)量越好。③臨床療效比較痊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胃鏡檢查食管黏膜正常;顯效:臨床癥狀疾病消失,胃鏡檢查食管黏膜破損直徑≤5mm;有效:臨床癥狀明顯好轉(zhuǎn),胃鏡檢查LA分級改善1個級別以上,但未達到顯效者;無效:臨床癥狀和胃鏡檢查均無改善甚至加重[8]。
采用SPSS 20.0軟件包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組內(nèi)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對干預前后指標差值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反酸、燒心、上腹痛及噯氣癥狀評分顯著降低(P<0.05);且觀察組上述癥狀評分較對照組下降更為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臨床癥狀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臨床癥狀評分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組別 時間 反酸 燒心 上腹痛 噯氣對照組(n=64) 治療前 2.26±0.51 2.18±0.62 1.83±0.41 1.79±0.47治療后 1.54±0.39a 1.42±0.35a 1.08±0.30a 1.19±0.36a觀察組(n=64) 治療前 2.22±0.54 2.20±0.58 1.85±0.46 1.81±0.45治療后 1.05±0.27ab 0.85±0.29ab 0.81±0.25ab 0.86±0.29ab
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GH、RP、PF、SF、RE、DP、MH及VT評分均顯著升高(P<0.05),且治療后觀察組較對照組生活質(zhì)量各維度評分升高更明顯(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zhì)量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zhì)量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組別 時間 GH RP PF SF RE BP MH VT對照組(n=64)治療前 52.26±5.67 63.38±7.02 61.05±6.54 68.25±7.26 61.58±7.15 62.39±6.45 61.26±6.64 60.58±7.39治療后 61.28±6.05a72.26±8.01 a71.83±7.16 a79.66±8.14 a72.26±8.05 a71.54±7.15 a69.65±7.91 a72.26±7.33 a觀察組(n=64)治療前 53.16±6.02 62.18±6.95 61.58±6.49 67.45±6.97 62.58±7.64 60.98±7.14 62.35±6.57 61.22±7.04治療后 71.28±6.74ab80.33±7.95ab79.36±8.07 ab89.97±8.07 ab84.32±8.24 ab82.24±8.35 ab79.18±8.06 ab81.83±8.42 ab
對照組:痊愈17例,顯效21例,有效19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87.50%;觀察組:痊愈29例,顯效19例,顯效1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87%。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905,P=0.048)。
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道常見病之一。西醫(yī)多針對該病本身,即針對臨床癥狀實施針對性的治療,雖取得一定療效,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9]。中醫(yī)認為,胃食管反流屬“胃脘痛”范疇,常伴有反酸、燒心、上腹痛及噯氣等臨床癥狀的反復發(fā)作,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10]。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治療原則為:清肝泄熱,理氣和胃止痛。左金丸原方出自《丹溪心法》,由“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組成,以“泄肝火”為主,專治肝火旺、橫逆犯胃之證,黃連味苦性寒,功在瀉肝胃火;吳茱萸性熱為反佐藥,功在制酸止痛止嘔。柴胡疏肝散最早見于《景岳全書》,是疏肝理氣的名方,其方藥中柴胡、白芍以和肝解郁為主,香附、枳實、陳皮以理氣滯為主,青皮以疏肝止痛為主,川芎以活其血,甘草和中緩痛?,F(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11],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可有效改善食管反流患者反酸、燒心等臨床癥狀,總有效率高達95.0%。本研究作者采用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合方對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患者進行治療,結(jié)果: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反酸、燒心、上腹痛及噯氣癥狀評分較對照組顯著降低(P<0.05),其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96.87%VS87.50%),進一步證明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合方對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的臨床作用。
生活質(zhì)量是指個人處于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中,對本身生存的一種自我表現(xiàn)感受,它涉及人們在生存中的文化和價值體系所反映出與其生存目的、期望、標準及其關(guān)注的關(guān)系。在對疾病治療效果進行考察時,應將生活質(zhì)量作為重要的評價指標之一。SF-36量表是一種標準化的測量生活質(zhì)量的工具,該量表從量化的角度,較為全面、直觀地反映患者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等方面的健康狀況,注重于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的評價,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2-13]。因此,SF-36量表是一個簡單、有效的生活質(zhì)量測量工具。故,本研究采用SF-36量表對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進行生活質(zhì)量的評價,結(jié)果:治療后,觀察組患者GH、RP、PF、SF、RE、DP、MH及VT評分均較對照組顯著升高(P<0.05),提示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合方可改善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綜上所述,柴胡疏肝散和左金丸合方可改善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臨床癥狀和生活質(zhì)量,提高臨床療效。但本研究未對柴胡疏肝散和左金丸合方治療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的機制進行探討,應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