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靜,張曉東,楊曉旭,杜貴強
[1.河南省洛陽正骨醫(yī)院(河南省骨科醫(yī)院)髖部損傷科,河南 鄭州 450003;2.日照市中醫(yī)醫(yī)院骨傷三科,山東 日照276826]
股骨頸骨折屬于臨床較為常見的骨折類型,發(fā)病群體中以老年人居多,股骨頸骨折會涉及到人體的活動功能,部分患者由于關節(jié)活動功能缺失導致長時間臥床,會誘發(fā)深靜脈血栓、褥瘡、骨質疏松等并發(fā)癥,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2]。既往臨床多通過動力髖螺釘固定、牽引固定等方式治療,但均會影響對股骨頸的血供而降低治療效果。當前切開復位內固定臨床仍在應用,但其臨床療效具有不確定性,致使臨床推廣受到限制[3]。
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能使患者得到快速恢復、且并發(fā)癥少,但需要對假關節(jié)定期修復,因而影響臨床推廣,該術式對于高齡患者不夠理想[4]??招尼斨委熡捎诰哂袚p傷小、并發(fā)癥、骨折愈合率高等優(yōu)勢,容易被臨床采用。本文對患者應用閉合復位微創(chuàng)手術空心釘內固定治療,并將其有效性及對Harris 評分的影響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在河南省洛陽正骨醫(yī)院治療的60 例股骨頸骨折患者,依據采用手術方案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性18 例,女性12 例;年齡45~81歲,平均(63.7±2.4)歲;均為單側骨折,其中左側骨折17 例,右側骨折13 例;Garden 分型:Ⅰ~Ⅱ型16 例,Ⅲ~Ⅳ型14 例。研究組男性19例,女性11 例;年齡43~82 歲,平均(63.5±2.6)歲;均為單側骨折,其中左側骨折18 例,右側骨折12 例;Garden 分型:Ⅰ~Ⅱ型17 例,Ⅲ~Ⅳ型13 例。納入標準:①入院后完善影像學診斷等各相關檢查,結合臨床確診為股骨頸骨折[5];②均為非陳舊性骨折;③均無心、肝、肺、腎等臟器及血液循環(huán)系統功能障礙;④無精神功能障礙。排除標準:①參與本研究前已存在髖關節(jié)功能不全;②對本研究所涉及的手術治療方式等存在禁忌;③骨折類型為病理性股骨折;④機體狀況對手術治療不耐受;⑤患側存在既往手術史。本研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兩組性別、年齡、骨折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采用股骨頭置換術治療:依據每位患者具體狀況選取局部麻醉、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協助患者側臥位將患側暴露,通過前外側切口人路法將皮膚、組織、深筋膜層依次切開,將關節(jié)囊以T 型切口切開予以截骨,并修整截骨面選適宜的假體置入,在關節(jié)腔留置引流導管、縫合縫傷口[6-7]。
1.2.2 研究組 采用閉合復位微創(chuàng)手術空心釘內固定治療:對患者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協助患者仰臥位,借助復位床讓患肢內旋15°并外展30°牽引復位,借助C 型臂透視,骨折復位后固定。對小粗隆水平處消毒鋪巾,借助透視機緊貼股骨頸前方皮質在股骨頭中部插入l 號導針,確保導針跟股骨呈130°~140°夾角、傾角15°;借助透視在大粗隆下方約3 cm 處,在股骨干前后中點與1 號導針平行的位置將2、3 號導針插入,確保3枚導針在關節(jié)面下0.5~l.0 cm 深度、測深并擴孔。沿著導針將相應長度的空心釘擰入,擰緊加壓各螺釘后將導針拔除。于C 型臂X 射線機透視下螺釘長度合適、位置滿后縫合三切口[8-10]。
1.3.1 兩組治療效果 臨床療效通過骨折愈合狀況、固定物有無松動、髖關節(jié)功能及股骨頭壞死等情況,①優(yōu)秀:術后6 個月內患者的骨折線完全消失,無跛行疼痛,可正常行走,髖關節(jié)屈伸>120°;②良好:術后6~10 個月骨折完全愈合,運動后出現輕微不適及疼痛,下蹲、行走不受影響,髖關節(jié)可屈伸90°~120°;③尚可:患者1 年內可骨折愈合,靜息狀態(tài)下正常,活動時有跛行、疼痛癥狀,不可完全下蹲,可基本自理;④較差:患者術后1 年內不能生活自理,明顯、疼痛,活動受限。
1.3.2 兩組患者髖關節(jié)Harris 評分 Harris 評分從髖關節(jié)功能(47 分)、關節(jié)活動度(5 分)、畸形(4 分)、疼痛度(44 分),100 分為滿分,患者所得分數越高代表其髖關節(jié)功能越優(yōu)。分別于手術治療前和術后6 個月及12 個月進行評價。
1.3.3 兩組臨床指標狀況 統計患者治療過程中手術耗時、下地活動時間、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及術中失血量。
1.3.4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 統計患者術后骨折不愈合、股骨頭壞死、內固定滑脫、髖關節(jié)內翻、感染的發(fā)生狀況。
數據分析采用SPSS 18.0 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治療后優(yōu)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n=30)
兩組術前髖關節(jié)Harri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6 個月及12 個月Harris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髖關節(jié)Harris 評分比較(n=30,±s,分)
表2 兩組手術前后髖關節(jié)Harris 評分比較(n=30,±s,分)
研究組手術耗時、術中失血量、下地活動時間、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各臨床指標水平比較(n=30,±s,分)
表3 兩組各臨床指標水平比較(n=30,±s,分)
研究組者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32,P=0.020)。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情況(n=30)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股骨頸骨折率也不斷升高[11]。一旦發(fā)生股骨頸骨折,患者往往會表現出畸形、疼痛、髖關節(jié)功能障礙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臨床主要通過手術干預、多以內固定術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但術后容易發(fā)生股骨頭壞死、感染、骨折不愈合等術后并發(fā)癥,不利于預后[12]。所以尋求高效、安全的手術方案已成為臨床關注的熱點和重點。
股骨頭置換術可將股骨頭直接置換,以促進股骨頭功能恢復,但置換術會產生較大的創(chuàng)傷,且容易出現感染、假體松動、脫位等術后并發(fā)癥,導致二次手術、加重患者創(chuàng)傷。閉合復位微創(chuàng)手術空心釘內固定手術操作較簡便,且不會對患者造成較大創(chuàng)傷。其對股骨頭用三角形空心釘固定,可有效確保股骨頭的穩(wěn)固性能,并提升抗彎曲及抗剪切力,防止術后骨折移位[13]。此外空心釘產生的創(chuàng)傷小,有利于血運的重新建立,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有利于促進髖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改善預后。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手術耗時、下地活動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時間均少于對照組,比較有差異;研究組術后骨折不愈合、股骨頭壞死等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比較亦有差異進一步證實了閉合復位微創(chuàng)手術空心釘內固定治療對促進患者預后、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具有顯著效果。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研究組優(yōu)良率高于對照組,比較有差異,表明了閉合復位空心釘內固定治療對提高股骨頸骨折患者的臨床療效具有良好效用。這是由于該手術方案耗時短,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手術操作簡便,不會對機體產生嚴重影響;此外,釘入的3 枚空心釘三角形排列,可產生較強的抗彎曲、抗剪力,產生的穩(wěn)定性更強,能夠有效防止股骨頭下沉[14]。將3 枚空心釘擰緊固定,可促使骨折端緊密接觸,不但有利于斷骨端血供的重建,加速骨折愈合;此外空心螺釘直徑較小,不會對骨質造成較大損傷,可降低骨內壓用,從而使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概率減小。可見研究組的手術方式是一種手術耗時短、術中失血量小、術后并發(fā)癥概率低、安全可靠的手術方案[15]。
綜上所述,采用閉合復位微創(chuàng)手術空心釘內固定治療股骨頸骨折,能夠提升患者治療效果,提高髖關節(jié)Harris 評分,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值得臨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