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遷遷
摘要:信息技術是教育向現(xiàn)代化方向發(fā)展的基石,在課程教學中合理利用信息技術,能夠提升課程教學效率,全面優(yōu)化教學質量,但是具體能否讓信息技術的價值得到充分發(fā)揮,主要考驗教師的執(zhí)教能力。本文以小學語文的課程教學為例,分析了怎樣合理使用信息技術構建高效課堂。
關鍵詞:小學語文;信息技術;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我國近年來推行了一系列課改政策,其目的主要是使課堂教學質量得到優(yōu)化,讓學生通過課程學習,獲得綜合素質全面發(fā)展。要想實現(xiàn)以上目標,教師首先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要加強教學方法、手段的創(chuàng)新實踐,信息技術能夠為教師的以上工作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當怎樣利用信息技術打造高效課堂,讓素質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獲得全面、徹底的落實呢?本文從筆者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出發(fā),總結了有效的信息技術教學策略。
一、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優(yōu)化課堂教學氛圍
課堂氛圍對于學生學習態(tài)度、效果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要想讓學生更加高質高效地開展語文學習,教師應當重視課堂氛圍的營造,其中創(chuàng)設情境是營造氛圍的重要途徑。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等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給學生創(chuàng)設有效的情境,將學生引入到特定的環(huán)境、氛圍之中,這對于啟發(fā)學生思維、激活學生情感、提升學生表達欲望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教學部編版三年級語文《大青樹下的小學》,這篇課文描寫了一所邊疆小學的學生們在學校中的日常生活,雖然篇幅簡短,卻描繪出了豐富多彩的學校生活,上學路上、進入校園、上課狀態(tài)、下課活動等等,都體現(xiàn)了和諧、友愛、民族團結的主題。但是對于很多學生來說,民族小學的生活是他們所陌生的,各民族的服飾使他們所沒有見過的,課下活動、來“湊熱鬧”的各種小動物也讓學生感到新奇。如果只讓學生閱讀枯燥的文字,學生難以想象出文章描寫的豐富多彩的事物和場景,也難以充分感受蘊含的豐富情感。這時教師便可以借助多媒體,給學生播放應景的視頻或是動畫,在視聽結合的情境之下,可以對學生的感官造成強烈的刺激,一方面能夠提升學生對課文中文字的理解程度,一方面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另外,這樣的教學情境活潑有趣,比較符合小學生的興趣特點,能夠讓學生感受更多學習樂趣,幫助學生建立起對語文學科的情感,逐漸形成較好的自主學習意識。
二、信息技術促進互動,深化課堂教學內涵
當前的教育教學工作,著重強調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很多教師雖然能夠及時轉變教育觀念,認識到了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重要性,也給學生提供了更多課堂發(fā)言的機會,但是效果卻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教師沒有掌握好有效的課堂互動方法,因此學生參與課堂處于一種低效甚至無效狀態(tài)。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解決互動效果不理想的問題。以部編版四年級語文《觀潮》這篇文章的教學為例。若教師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學生對于文章中的很多描寫難以在腦海中建立表象,因此也難以深刻體會錢塘江大潮的壯觀。這時教師便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事先從網(wǎng)絡上下載的錢塘江大潮視頻在大屏幕上播放,結合視頻進行課文內容的講解,與學生進行有效互動。如講到“江潮還沒有來,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這句話,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人頭攢動等待大潮來臨的畫面,一方面讓學生感受熱鬧氛圍,更好地體會人們急切期盼的興奮心情;一方面讓學生思考:為什么錢塘江大潮會有這么大的魔力,每年吸引眾人前來觀潮?為什么每年都有因觀潮而發(fā)生危險的事件?在這樣的引導之下,能夠讓學生更迫切地想要了解錢塘江大潮來臨時的壯觀場面。而在正式講到描寫錢塘江大潮內容的時候,教師及時播放大潮視頻,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應的詞匯、語句。如“悶雷滾動”、“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這些描寫內容,單靠學生想象是難以與真正的觀潮場面聯(lián)系起來的,而在視頻的幫助之下,學生會頓時豁然開朗,從而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
三、信息技術促進自學,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
小學階段,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意識相對較差,這也是該階段應當重點培養(yǎng)的內容。教師可以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不斷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例如可以利用微課視頻,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預習、復習,這樣可以打好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基礎,為課堂教學的高效開展提供良好的條件。課堂上,教師則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布置探究學習任務等,組織學生開展有效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相互協(xié)作、思維碰撞中順利解決問題,并在思維水平、協(xié)作能力、表達能力等多方面獲得有效發(fā)展。如教學部編版二年級語文《雷鋒叔叔,你在哪里》,教師可以提前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利用網(wǎng)絡搜索雷鋒事跡,了解雷鋒精神。有了這樣的準備,課堂上教師便可以更加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對雷鋒精神有更加深刻的認識。課程結束,教師還可以播放歌曲《學習雷鋒好榜樣》,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
總之,在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信息技術是不可或缺的教學輔助手段,其能夠增強語文課堂的直觀性、趣味性、豐富性、生活性、啟發(fā)性等,對于發(fā)展學生綜合素養(yǎng)具有重要價值。教師應當具備較好的信息技術應用意識和技能,使語文高效課堂被有效建立起來。
參考文獻
[1]徐紅才. 信息技術和小學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策略[J]. 新課程,2022,(01):140.
[2]楊玉萍. 信息技術促進小學語文教學變革[J]. 學周刊,2021,(36):143-144.
[3]徐萬莉. 淺談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J]. 當代家庭教育,2021,(33):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