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棟
摘 要:在新時代核心素養(yǎng)教育背景下,學校的真、善、美教育,要落實理智上求真、意志上向善、情感上愛美的全面培養(yǎng)原則。學校若能強化以真、善、美的標準抓實小學生德育教育活動,就會為構建高效的德育課堂錦上添花,使提升小學生品質素養(yǎng)教育的過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小學;德育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03-012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3.063
德既是品德、德行,也是情操,是涵養(yǎng)健全人格最關鍵的元素。在小學教育階段這個黃金時期,抓住塑造品德、培養(yǎng)情操這一中心開展少年兒童的德育教育,既是對黨的教育方針中立德樹人總任務的踐行,也是為少年兒童終身成長奠基的剛性要求。
一、要抓好對學生的品格培養(yǎng)必須解決的問題
(一)必須消除德育課堂中的“假”
在部編版的義務教育實驗課程中,對實施德育教育有具體的課程編排,從《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到現(xiàn)行的《道德與法治》,均在課程內(nèi)容、育人目標兩個方面越來越豐富與明晰,并且彰顯了鮮明的時代性。具體教學中,學校也為本課程設置了相應的專(兼)職教師,但是在課程的執(zhí)行中大多流于形式。很多時候,這樣的課程都被學生稱為“副科”,覺得學不學不重要,擔任此課程的教師也沒有任務觀念和責任意識,上課的時候要么簡單地講解文本,要么以學生自習為主,要么讓學生寫寫作業(yè)。看似學校設置了德育課堂,但這樣的課堂內(nèi)容和形式達不到素質教育要求的效果,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必須消除德育課堂中的“空”
在平時德育課程的具體實踐過程中,很多教師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時,往往先通過國家層面的價值導向,讓學生去理解和掌握國家或者社會層面的“德育大方向”。這對于小學生來說,因其理論性強,遠離生活經(jīng)歷,只能形成高深、空洞的說教。因為學生認知能力的局限性,使得他們沒有辦法真正理解這些價值導向。教師的泛泛而談和這些對他們來說比較深奧的理論,使得學生無法在德育課堂上獲得真正對他們的品德發(fā)展有用的知識,這種空洞的說教,與落實德育教育的目標相距甚遠。
(三)必須消除德育課堂中的“大”
在德育課堂教學中還存在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大”。教師在對小學生開展德育教育時,列舉的例子都是真正意義上的“偶像”,都是在國家或者社會生活中某一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大人物”,他們的事跡當然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但是這樣偉大的人物是在國家或者社會層面的,距離小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和課堂來說比較遠,是他們遙不可及的。小學生對他們的了解,往往源于教師的講解或者其他媒介的推介,他們對于這些榜樣人物的認知是間接的,不是來源于自己的親身體驗和直接感受,榜樣的力量雖然大,但是作用于小學生身上的德育感悟卻是乏善可陳。
(四)必須消除家校共育中的“缺”
在平常的教育過程中,很多家長覺得教育小學生的責任完全依賴學校,這種錯誤的觀念導致家庭教育在孩子德育教育過程中嚴重缺失。在學校德育實施的過程中,很多教師將自己定位為“權威”的象征,學生在學校中出現(xiàn)了問題,不是積極主動地去找家長溝通,而是等著家長來找自己,這種錯誤的角色意識也使得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的相互疏離。小學生良好的道德和品格形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任何一方缺位都可能使得德育目標難以實現(xiàn)。
二、以“真、善、美、合”的標準抓好課堂教學
在對小學生實施德育教育的過程中,因為上述問題的長期存在,導致德育的養(yǎng)成始終滯后于智育的培養(yǎng),也使得德育的目標無法從根本上實現(xiàn)。為了有的放矢,箭中靶心,切實抓好小學生德育教育工作,確保取得顯著成效,我們不僅要從源頭上解決這些問題,還要以“真、善、美、合”的標準抓好課堂教學。
(一)德育課堂要注重一個“真”字
1.課堂設置要“真”。小學德育課堂的設置應該符合小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和發(fā)展規(guī)律,抓住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成長環(huán)境去開展“可觸摸”的德育教育。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作為德育教育的主要實施者、管理者,教師應該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小學生的德育教育課程地位,賦予其重要評價標準,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覺得此課程是重要的,才不會對其產(chǎn)生“副科”的認識。因此,學校對德育教育的課堂形式必須做真做實,只有這樣小學生的德育教育才會有的放矢,真實可靠。
2.授課內(nèi)容要“真”。對于課程的授課內(nèi)容應該緊密聯(lián)系實際,從生活的點滴入手進行有效整合,特別是教師應該以身作則,做好示范與榜樣。比如,在教學生“誠實”時,教師首先應成為一個守信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學生譜寫最真實的德育歌曲。小學生正在身心發(fā)育和成長的關鍵期,而且模仿能力強,這一點也正是可以利用的利好之處。教師要擺正自己德育領航人的角色,樹立最直觀的道德典范,通過自身形象影響學生人格,形成鮮活的德育教材,達到最實際的德育效果。
3.教師對待學生情感要“真”。教師對小學生實施德育教育要用真情實感去感化他們,讓這些幼小的樹苗能夠在教師的真實情感的滋潤下,健康快樂地成長。在對待小學生時,首先應該轉變自身的角色,教師不只要為學生傳道受業(yè)解惑,還要成為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呵護者,讓他們感受到教師最真實的愛。誠如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所言: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撼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顆心靈喚醒另一顆心靈。師德的靈魂是愛,只有用自己最真實的愛去感化學生,德育教育的實施才會在這些幼小的心靈中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
(二)德育課堂要注重一個“善”字
1.德育過程應該向“善”。我們在為小學生開展德育教育的過程中,從德育實施之初到最后,這一過程首先應該是積極向上的,為學生傳遞的應該是學習生活、為人處世的正能量,是有利于學生成長發(fā)展的,這一過程應該是學生主動探尋“善”的過程。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白,所謂的善就是生活中的美好和善良,它并不是遙不可及的概念,我們既可以用眼睛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善”,也可以用心靈感受這些“善”。讓學生從這些生活中的小善中,理解什么是“善”以及如何向“善”,這才是德育教育目標最主要的體現(xiàn)。
2.德育結果必須有“利”。對小學生實施德育教育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讓小學生成長為一個品格健全的人,思想高尚的人,心靈善良的人,對國家有用的人。因此,德育的結果應該是積極的,對小學生成長發(fā)展有利的,于小學生自己、于家庭、于社會都是有利的。
3.德育內(nèi)容安排要“近”。德育實施的過程中,在內(nèi)容的遴選上一定要淺近,要接近兒童的認知能力。那些綱領性的價值觀雖然是善的,但是超出了小學生的認識水平和能力。學生能夠明白和接受的,必須是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德育內(nèi)容,這就避免了德育課堂的空洞乏味,能夠激發(fā)小學生學習的興趣,能夠讓他們在德育課堂上真正有所學、有所得、有所感,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三)德育課堂要注重一個“美”字
1.德育教育要培養(yǎng)“情感美”。在實際的施教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用自身的力量去塑造學生的道德品質、行為思想。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用自己最真摯的情感對待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愛護和付出,促使他們在思想上依賴,在情感上尊敬,這就是教師給學生上的最好的德育課。教師要善于從學生身上發(fā)現(xiàn)其閃光點,并能在與其相處的過程中,著力從其閃光點開枝散葉,不斷擴展,如此才能實現(xiàn)對其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塑造。這就是說,在德育實施的過程中,無私的愛和付出、適當?shù)墓膭詈唾澝溃寄苁斋@最美的德育果實。
2.德育教育要發(fā)展“個性美”。在對小學生實施德育教育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了解每一位學生的特點,充分掌握每一個小學生的長處與短處,并能在實際生活中,充分尊重小學生成長發(fā)展的特點,尊重小學生的個性,根據(jù)掌握的學生信息,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實施德育教育。在此過程中,還要注重發(fā)掘小學生的個性“美”,因材施教,遵循每一個個體的差異性,不斷地去發(fā)揚“美”,克服“不美”,取長補短,以實現(xiàn)德育教育的目標。
(四)德育教育要注重一個“合”字
在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過程中,單一的學校教育是不夠的。在學生的德育教育過程中,家庭扮演的角色和發(fā)揮的作用要遠遠大于學校教育。因此,不管是家庭還是學校,都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并能夠在對小學生實施德育教育的過程中,雙向聯(lián)動,通力合作,確保全覆蓋、無漏洞,要形成及時溝通學生養(yǎng)成教育信息共享機制,實現(xiàn)信息互通、齊抓共管。在這一傳導鏈條中,教師首先要轉變對自己的定位認識,把自己定義成與家長補位、與學校攜手,共同對小學生實施德育的合作者,這樣才能讓家校共育有章可循。
總之,在落實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新背景下,抓好小學生“責任擔當”這一素養(yǎng)的教育,任重而道遠。我們在對學生實施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應該有效消除“假、大、空”的問題,重點落實“真、善、美”的標準要求。當然,對小學生實施德育教育的形式多樣,方法多樣,德育教師應該在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能積極探索、善總結提煉、會融合創(chuàng)新,形成適合于自己的教學藝術和方法。
參考文獻:
[1] ? 侯新聞.立德樹人與中學歷史教育中的“求真、揚善、立美”[J].文教資料,2015(13).
[2] ? 曾維波.淺談小學德育教育[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