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岔路學校 殷慶芳
作文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地位重要,它是檢驗語文教學效果的重要標準。新課標指出,作文要表達對生活的真情實感,通過準確、恰當?shù)恼Z言將看到的、聽到的寫下來。寫作時要將重點放在真人真事、真情實感上,但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匱乏,社會實踐也不足,經(jīng)常出現(xiàn)沒有素材和缺少靈感的問題,作文內(nèi)容空洞且毫無新意。
作文內(nèi)容近乎流水賬,主要原因是學生不會觀察。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的作文有血有肉,言之有物呢?如何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呢?教師應讓學生走進生活,細心觀察生活中的事物,激發(fā)寫作興趣,這樣才能寫出有血有肉的文章,打動讀者。本文就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觀察能力提出幾點看法。
常言道,“事事留心皆學問”。這句古語揭示了要想在學術(shù)上有所建樹,就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觀察生活中的事物,并形成理性認知,是認識事物的基本過程,也是積累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徑。學生在寫作前,要善于觀察生活中的細節(jié),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古語有云“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教師應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留心觀察,體會生活中的真善美,加深對生活的感知,寫出生動具體、感情飽滿、富有創(chuàng)意的文章。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樂于動手的能力。
1.觀察身邊的事物。學生對直觀具體、顏色亮麗的事物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新鮮感,但由于認知能力不強,往往會出現(xiàn)觀察不仔細的情況,不能區(qū)分事物間的異同。如觀察貓時,學生習以為常,都是毛茸茸的很可愛這些特點。教師問“貓為什么走路沒有聲音,可以迅速爬樹”此類問題,學生就不知怎么回答了。因此,教師應通過提問的方式,將學生引導到觀察生活細節(jié)的軌道上,只要重新審視某些生活細節(jié),就能發(fā)現(xiàn)很多新東西,增長新知識。學生對事物觀察得越細致,就會產(chǎn)生更多疑問,為了解決這些疑問便會更加細致地觀察,不斷提升觀察能力。
2.組織活動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寫作源于生活,一片落葉、一首動聽的歌曲、一幕動人的場景都可以成為觀察對象。認真觀察身邊的人、事、物,學生定會有所發(fā)現(xiàn),素材也會越來越豐富。如在新學期的第一天,組織學生觀察春景,并在觀察的過程中分享看法。學生觀察結(jié)束,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觀察到的春景和獲得的感悟口頭表達出來,為后面的寫作打好基礎(chǔ)。當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也可以帶領(lǐng)學生走到校外,親自體驗,積累生動的寫作素材,在不斷觀察的過程中提升寫作能力。
3.積累豐富的詞匯。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積累好詞好句,做好摘抄工作。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汲取前人的智慧為我所用,才能有效積累,為寫出好文章打好基礎(chǔ)。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各項活動讓學生積累語言,如在課前,可以分享自己積累的好詞好句,教師要及時點評,加深學生的理解;也可以定期舉辦語文知識競賽,激勵學生多積累、多思考。
1.運用多種感官觀察。觀察不等同于看,在觀察的過程中應調(diào)動多種感官。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事物的過程中,應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比如,觀察“雨”,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感受雨前、雨中和雨后的變化。還有樹葉、房屋、地面的變化,聽到的風聲以及鼻子聞到的氣味等,這樣才能深刻且全面地抓住雨的特點,為細致描寫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2.要抓住事物的特點觀察。事物具有獨特性,把握事物的獨特性對學生的分析和創(chuàng)造大有裨益,教師應指導學生努力發(fā)現(xiàn)事物與眾不同的特點,可以通過對比的方法,觀察事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以及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從而抓住事物的主要特點。例如,觀察樹葉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不同類型的樹木,感受不同樹木葉子的特點,如顏色和形狀,還要提醒學生注意樹葉在不同季節(jié)的變化。這樣學生在不斷觀察的過程中,不但積累了自然科學知識,還積累了寫作素材,調(diào)動了寫作積極性。
總之,觀察對寫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寫作源于生活,只要細致觀察,學生寫作的內(nèi)容自然富有生機與活力。當然,教師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這樣才能真正改變“作文難”的問題,從而有效提高寫作能力與文學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