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加平
一直以來,農村中學的教育狀態(tài)與城市中學的教育狀態(tài)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這既是不爭的事實,也是許多教育工作者十分關注的問題。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如何實現(xiàn)農村中學語文教學的“減負提質”是每一位農村中學語文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對此,筆者展開初步的探討。
先進的教學理念,不但能夠主導教師的教學方向,還會推動教師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要實現(xiàn)“雙減”背景下語文教學的“減負提質”,必須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擺脫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束縛,將語文教學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具體可從以下方面做起。首先,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關愛,不僅在教學中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同時在生活上也要關愛學生。比如,農村學校有很多留守兒童,父母忙于生計,缺少對其的關愛,學習上缺少父母的監(jiān)督,難以形成較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因此,教師多關心呵護這些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利用“關愛”這把鑰匙打開學生的語文學習之門。其次,只有具備足夠的興趣,學生才能真正進入學習過程。如果在學生沒有興趣的前提下,便急于為學生講解知識,這樣只會讓學生覺得學習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因此,教師必須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愛上語文學習。
比如,在講解《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時,因受年齡因素和歷史知識儲備不足的影響,學生無法對作者的經(jīng)歷產生共鳴。這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引入南宋歷史的介紹,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能更深入地體驗作者當時的處境,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最后,尊重學生的發(fā)展特點,實現(xiàn)與學生平等的溝通交流。中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具備一定的自我意識,因為身處農村,相對于城市的學生更加早熟,自尊心更強。然而,大部分學生因為缺少父母的教育與監(jiān)督,在處理自身情緒時存在一定的難度,這無形中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障礙。因此,教師平時應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尋求有效溝通策略,構建溫馨和諧的師生關系,以此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為實現(xiàn)“雙減”背景下農村中學語文教學“減負提質”創(chuàng)造必要的條件。
“雙減”背景下,要做到農村中學語文作業(yè)的“減負提質”,有較大的現(xiàn)實難度。因此,教師在設計語文作業(yè)時,可以從以下方面做起。首先,要明確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征,尊重學生的個體性差異。尤其是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語文作業(yè)設計時,教師應關注到作業(yè)設計是否符合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需求。
比如,初中語文教學中有一些需要學生背誦的課文,如《論語》《春》《天凈沙·秋思》《桃花源記》等。教師在設計作業(yè)任務時,應從學生的學習基礎出發(fā),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在學生背誦時,教師可以提出一些理解性的問題,以鞏固學生已學的語文知識,同時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而對于學習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采用默寫的方式進行背誦,這樣在強化學生背誦效果的同時,還能夠糾正學生的錯別字。教師還可以針對每一個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出個性化作業(yè)。其次,設計語文作業(yè)應體現(xiàn)多樣化特點。傳統(tǒng)農村中學語文教學往往采用讀寫結合的方式,但教學效果并不明顯。因此,語文教師應設計多樣化的作業(yè)形式,讓學生樂于學習語文知識。比如,將傳統(tǒng)的讀寫結合作業(yè)轉換為口語練習作業(yè),借助語言表達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和思維邏輯。比如,在教學《黃河頌》時,可以在班級開展朗誦大賽,評選出優(yōu)秀選手,并給予一定的獎勵。通過朗誦,學生能夠深入品味文章的語言,感受文章的內在感情。最后,教師進行語文練習講解也應該體現(xiàn)趣味性。單調乏味的語文作業(yè)方式,學生難以集中注意力,學習效果不明顯。因此,教師在進行語文作業(yè)講解時應在保持趣味性的同時,努力提升教學效率。比如,教師在講解《廚王》的練習題時,其中“他走的筆直而又歪斜”這句話,學生對于這個字面意思矛盾的話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以通過趣味講解為學生進行展示,這樣不但能使練習講解充滿趣味,還能夠幫助學生攻克語文作業(yè)中的難題,強化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
課堂教學是農村語文教學的主要場所。在“雙減”背景下,受到農村教學資源與教學環(huán)境的影響,如何利用有限的條件構建高品質的中學語文課堂,是每一位語文教師應該研究的內容。
作為農村中學語文教師,可以嘗試從以下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首先,建立合理的教學秩序。農村學生缺乏良好的行為習慣,課堂上會出現(xiàn)吵鬧現(xiàn)象,不利于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因此,必須建立合理的課堂教學秩序。建立合理教學秩序的前提是教師必須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充分了解,并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比如,有學生在課堂上喜歡打斷教師的講話,教師多次批評仍不見效果。這時,教師應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表現(xiàn)欲,并與其進行約定,如果之后在課堂上出現(xiàn)隨意打斷教師講課的情況,便在課后為全班學生背誦一篇課文。通過這樣的方式,不但能夠幫助學生改掉亂說話的毛病,還能強化學生的課文背誦,可謂是一舉雙得。其次,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對于農村學校來說,學生欠缺較好的閱讀能力,對于教學內容的理解能力不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調整教學內容,以此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比如,在教學朱自清的《背影》時,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由教師來演繹文中的“父親”,通過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將學生帶入文本情境之中,讓學生真切地感受文章中深沉的父愛,以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對于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教師要充分閱讀深入挖掘課文的內涵,并結合學生的實際領悟能力,對教學內容進行創(chuàng)新。
鑒于農村中學學生閱讀量較少,但是語文學科恰恰需要足夠的知識儲備。因此,教師應對學生在課堂上遇到的知識盲區(qū)進行耐心的解答。尤其是在“雙減”背景下,要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減負提質”,便不能繼續(xù)依靠抽象的語言形式進行教學,而是采用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教學情境的方法。比如,在教學《劉姥姥進大觀園》時,單純學習這一篇課文,學生可能會覺得無從學起,不知道從哪里入手。鑒于此,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段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影視片段,通過這一情境為學生展示文本中的故事情節(jié),這不但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夠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綜上所述,“雙減”背景下農村中學語文教學“減負提質”,對于語文教師而言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我們不能將“減負提質”這一目標停留在口號上,而應在教學中真正落到實處。農村中學語文教師應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欲望,真正實現(xiàn)農村中學語文教學的“減負提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