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人,一般都要寫對話,但是,很多同學(xué)不擅長寫人物對話,致使人物形象不豐滿。要想寫好對話,不僅要掌握描寫對話的4種形式(1.提示語在前;2.提示語在后;3.提示語在中間;4.省略提示語),更要通過對話,表現(xiàn)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寫對話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千人一腔,眾口一詞,不管說話人是什么年齡、職業(yè)、性格,說的話都是一樣的。例如,把物品歸還給失主、送迷路的小孩兒回家,獲得衷心感謝的時候,回答總是一句話:“這是我應(yīng)該做的!”千篇一律,沒有特色。
有些同學(xué)寫人物對話時,只寫“我說”“小王說”,而對人物說話時的動作、神態(tài)沒有提及。在生活中,人們每說一句話,或多或少,總會伴隨動作和神態(tài)。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巴迪把寫好的詩給母親看,“母親一念那首詩,眼睛亮亮地,興奮地嚷著:‘巴迪,真是你寫的嗎?多美的詩?。【蕵O了!’她摟住了我,贊揚聲雨點般落到我身上?!蹦赣H說話時的動作和神態(tài)有效地增強了贊賞語氣,更鮮明地刻畫了人物形象。有一點要特別指出,動作和神態(tài)描寫,一定要自然流露,和說的內(nèi)容、說話時人物的心情吻合。描寫要恰到好處,自然貼切,不能裝腔作勢,過分夸張,矯揉造作。不然,效果會適得其反。
先來看一位小作者寫“第一次刷鞋”的片段:
我在水池子里接滿了水,把球鞋泡在里面。要刷鞋了,我才想起不知道刷子放在哪里。就這樣,我一會兒找刷子,一會兒找肥皂,一會兒問媽媽先刷鞋面還是鞋里,一會兒又問媽媽怎么洗鞋帶……媽媽說我真煩,說看我刷鞋比她自己刷鞋還吃力。
小作者只是通過一般的敘述交代事情的進(jìn)展,非常概括,不具體。如果根據(jù)敘述內(nèi)容,運用對話描寫,就可以使這段概括描寫變得具體生動。請看修改后的片段:
我接了滿滿一水池子水,把臟球鞋泡在里面。約莫過了5分鐘,準(zhǔn)備刷了,我一看水池里沒有刷子,就高聲喊起來:“媽媽,刷子放在哪里了?”
“在水管上面!”媽媽在里屋說。
“媽媽,肥皂呢?”
“你沒有看見在窗臺上嘛!”
“媽媽,先刷鞋面還是鞋里?”
“你自己想想!”媽媽不耐煩了。
“媽媽,鞋帶要解下來嗎?”
“唉,你說呢?”媽媽沒好氣地回答。
我見媽媽并沒有正面回答,就盯著她緊追不舍:“快告訴我?。 ?/p>
“哎呀!看你刷一雙鞋,比我自己刷十雙鞋還累呢!”
把前后兩個片段一比較,可以明顯地看出:一個枯燥,一個生動;一個籠統(tǒng),一個具體。改后片段變敘述為對話,形象而具體地描寫了作者不擅長做家務(wù),但想嘗試的情景。
總之,寫對話,千萬不要寫“大話、空話、套話”,要力求寫得自然、恰當(dāng)、準(zhǔn)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