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霞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2016年出臺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關于課程設置的描述,建議各高校開設三大類課程,即通用英語課程、專門用途英語課程、跨文化交際課程。與研究型本科院校和高職高專院校相比,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辦學目標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有其鮮明的特點,其英語課程的設置亦應區(qū)別于其他院校。喬小六等[1]97-98認為,應用型本科院校應以需求為導向,強技能、重應用,突出個性化。以工程應用型本科院校為例,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職業(yè)能力”提出了相關要求,突出技能類和專門用途英語課程。那么,上述三大類課程在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課程體系中應占據什么樣的地位?三者之間的關系如何?2017年頒布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2]中關于英語學科素養(yǎng)的描述,可以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提供一些啟示。
作為目前的通用語言之一,英語不僅僅是溝通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維和文化傳播的工具。2017年出臺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3]將其定義為“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英語課程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和提升的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綜合表現為四大素養(yǎng),由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組成”。
語言能力是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也是培養(yǎng)文化意識和思維品質、發(fā)展學習能力的依托。通過學習英語,學生應具備在社會情境中用聽、說、讀、看、寫等系列方式來理解和表達意義、意圖以及情感與態(tài)度的能力。文化意識體現了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學生不僅要了解不同的文化現象、體會相異的情感態(tài)度,培養(yǎng)價值觀,還要通過比較與歸納,最終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場、文化態(tài)度、文化認同和文化鑒別能力。思維品質是語言促進思維發(fā)展的外延?!敖柚⒄Z形成新的概念,加深對世界的認識;……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4]85、形成自己“獨有或擅長的思維方式和思維能力”[4]85。學習能力或學力,指的是學生對英語和英語學習的認識與態(tài)度,以及能積極運用和調整學習策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拓寬學習渠道、提高學習效率的能力。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四個維度的確立,與深化英語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密切相關。習近平總書記[5]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應對全球性問題和挑戰(zhàn),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ōu)越,實現人類共同美好未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離不開英語這個重要的文化載體,核心素養(yǎng)中的四要素相互滲透、融合互動、協(xié)調發(fā)展,共同服務于培養(yǎng)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及跨文化溝通能力為一體的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以及可靠的接班人這個總目標,為英語課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導原則。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是服務地方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為地方經濟輸送高級技術人才,滿足地方的社會經濟發(fā)展需求。在課程設置上,其特點為重應用、輕理論,以個性化為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目前的課程設置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反映了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中的不足。
首先,單純以語言教學為中心的課程設置,學生的語言技能和交際能力得到了發(fā)展,但在涉及文化領域、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會相對欠缺。如delicious在英語中只有一個用法,即食物美味。而法語delicieux既可以表示食物美味,也可以用來形容女性優(yōu)雅嫵媚。因此,在法國可以說“Thank you and your delicious wife…”,但在英語國家,這樣的句子則令人瞠目結舌。可見,同一個單詞,在不同語種文化中有不同的用法。不了解其文化背景,只會貽笑大方。在英語教學中強調核心素養(yǎng)中的“人文價值”和“文化意識”刻不容緩。
其次,隨著全球化趨勢的進一步擴大,學科專業(yè)綜合化的趨勢也日益明顯。沒有一個單一的學科或工種能完全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求。走多學科協(xié)同發(fā)展之路,是社會需求和學科自身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新時代英語教育的新使命。應用型本科院校應順應這股潮流,在英語課程設置中強調學科之間的融合,突出ESP課程特色,將英語和學生未來的工作生活聯(lián)系起來,減少英語教育的盲目性。核心素養(yǎng)中的“學習能力”是學生應用知識、信息在不同領域互動,進行可持續(xù)學習的保證。
另外,隨著人工智能的發(fā)展,電腦與機器逐漸取代了部分勞力。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時,除了著重發(fā)展學生的應用技術,還應有意識地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即核心素養(yǎng)中的思維品質。在英語學習中,學生應借助英語這一工具,對各種語言和文化現象進行分類、概括、分析、推斷,構建新的理念,理性表達觀點,形成英語思維習慣,從而提高多元思維能力。
從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出發(fā),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培養(yǎng)人才的語言應用能力時,除了強調語言知識、技能和應用語域,更應充分重視大學英語教育的人文性、英語學科的文化內涵及與其他學科的相互融合性。
蔣洪新[6]873認為,人文教育是不針對任何功利性或實用性目的的教育。英語教育本質上是一種人文教育,藉由語言的學習,了解不同的信仰、情感、道德和美感,培養(yǎng)品學兼優(yōu)的人才?,F代大學英語教育的使命就是培養(yǎng)良好的社會公民,促進溝通與合作,開展交流與對話,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為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在國與國的交往中,要堅持以對話和協(xié)商化解分歧與爭端。這里的對話、協(xié)商,不是簡單的談判技巧的呈現,而是在對文化多樣性的正確理解、對人類文明尊重的基礎之上所采取的態(tài)度和策略,其目的是實現文明交流、文明互鑒和文明共存。
如果在大學英語教育中一味追求語言的工具性和語言知識技能,忽視人文性和人文教育,勢必造成不均衡的人格,妨礙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無法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因此,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大學英語課程設置中,應兼顧語言應用能力和語言人文性的發(fā)展,培養(yǎng)全面均衡的人才。
有調查發(fā)現,學生把“跨文化交際”理解為如何與外國人打交道,所以學習的重點放在了外國文化方面,對中國文化則重視不足,以為學習了英語,就一定能把中國文化翻譯好??v觀歷年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中國文化在翻譯這一題型中占據了重要比例,這也體現了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5]??煽忌拇鸢竻s讓人啼笑皆非。這些翻譯錯誤折射出英語教學中存在的重大問題,即中國文化意識淡薄,翻譯能力嚴重欠缺。作為十九大精神的踐行者,學生在未來的工作生活中有義務有責任向世界傳輸中國文化精髓,促進中西方的合作與交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應有意滲透中國文化,為學生提供相關的閱讀材料,進行相應的訓練??缥幕浑H類課程,不僅包括西方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
然而,僅僅是文化知識的輸入還是不夠的。英語教育的人文價值,其內核就是文化。英語教育的目的,就是形成文化自覺,即對文化有自知之明,了解文化、加深文化認知的同時,培養(yǎng)世界意識。張珊[7]8認為,文化自覺并不是推動文化的全盤西化,也不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復歸,而是在以中國文化為本根的基礎上釋放中西方文化的本體價值,促進中西文化的交融與民族文化的繁榮,進而推動西方文化的位移與中國文化的轉型。在我國“一帶一路”背景下,英語教育的目標就是引導學生尊重和包容多元文化,觀察、分析、比較文化異同,認同、欣賞優(yōu)秀文化,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中國文化自覺與自信,鍛造兼具中國文化情懷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有用之才??缥幕浑H課程的文化內涵,應該是幫助學生形成跨文化的復合人格,有效地融合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以適應當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需要。
隨著社會進一步的深化與發(fā)展,高度分化必將走向交叉融合。當今社會經濟、資源、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等問題,都需要依賴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滲透與合作,才能成功解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通過語言表征的文化與文明的交融創(chuàng)新。蔣洪新[8]51認為,新時代大背景下的英語人才培養(yǎng),要在夯實英語語言文化教育的基礎之上,強化學科專業(yè)之間的相互支撐,實現與其他學科專業(yè)的內在勾連和深度融合,才能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滿足現代化建設的多元需求。應用型本科院校更應適應這種多元人才需求,在課程設置方面突出自己的校本特色,提升質量,走內涵式的發(fā)展道路。
通用英語課程是基礎,有助于學生增加社會文化與科學知識,拓寬其國際視野。專門用途英語課程結合有特色的學科內容及語言教學目標,著重培養(yǎng)專業(yè)英語能力??缥幕浑H課程則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提高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學科融合,不是為融合而融合,也不是形式主義的融合,更不能削弱學科的專業(yè)性。學科融合,是借多學科之合力解決單一學科不能解決的問題。值得借鑒的做法是,明確教學內容的知識體系,確定融合點,以教學主題統(tǒng)領相關學科知識,多層次、多維度地為教學服務。這既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教學創(chuàng)新的需要。通用英語中包涵了專業(yè)英語,專業(yè)英語亦建立在通用英語基礎之上,兩者互為補充,相輔相成。應用型本科院校在設置英語課程時,應建立較完善的通用英語課程體系,幫助學生打好基礎;適當增加專門用途英語課程的多樣性,突出學校人才培養(yǎng)特色,滿足學生的多元需求;合理安排必修課、限定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的比重,形成一個反映校本特色、動態(tài)開放、科學合理的多維度課程體系。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無論是能力還是品質,都是英語教育的DNA,有助于實現個體的成功,形成健全的社會。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是英語教學的有效傳承和大膽嘗試。它改進了語用知識傳授與整合式學習之間的關系,為中外文化認知與溝通構建橋梁,促進學生認知和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讓學生能夠運用恰當的方法開展自主學習,通過合作或共同探究,實現有效學習。這正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發(fā)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