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西西
(廣西藝術學院附屬中等藝術學校 廣西南寧 530000)
在中職院校語文教學工作中,教師在引入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時要注意保持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對教師信任,對學習活動抱以熱情,在教師的引導下了解各種優(yōu)秀文化。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古典文化裝點課堂,從而營造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并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活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針對語文學習內容,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分析來掌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文章大意,從而加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
中職教學中,傳統(tǒng)的單純理論教學模式難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因此,教師逐漸嘗試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在課下時間,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經(jīng)典文學作品誦讀活動,讓學生在經(jīng)典古詩文中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進行一定的延伸和拓展。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師首先要對活動形式進行科學的設計,在經(jīng)典誦讀活動的開展方式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組進行研討,充分考慮學生實際的發(fā)展需要并結合語文教學內容,對語文實踐活動進行科學地設計;其次,教師還應該確保實踐活動開展的有效性,避免實踐活動流于形式化,確保每一名學生都切實參與其中;另外,教師還要及時跟蹤和評價學生實踐活動的開展情況,在學生閱讀過程中觀察學生表現(xiàn)并及時對學生進行評價,從而讓學生感受實踐活動的重要性,并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去。[1]
教師可以結合《中國詩詞大會》的表現(xiàn)形式,在中職語文教學中開展類似的學習互動,可以在班級中安排學生以“水”“風”“月”“山”等字的詩句進行詩詞接龍。通過這種具有競爭性的誦讀活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明顯提升,課堂氛圍有效地活躍起來,學生在活動過程中不僅強化了對古詩文的掌握,更培養(yǎng)了學生對誦讀古詩文的興趣。
在中華民族的文學樣式中,燈謎就是其中一種,這種文學樣式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趣味性。在古時候,這種文學形式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古代人民的素質也在各種文學活動的熏陶下不斷提升。而在新時代,燈謎仍然能帶給人們獨有的詩詞古韻。
在燈謎的表現(xiàn)形式中,就是將詞語通過漢字音、形、義等賦予新的意義,并通過對詞語規(guī)律的分析來猜測其所指的意思。以“高尚品格個個有”為例,這個燈謎所指的漢字為“口”字,因為在詞語的結構上,每一個字都有“口”字。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運用這種燈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組織一些燈謎活動,讓學生在解燈謎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對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并在分析燈謎的過程中提升其邏輯思維能力,通過對問題的自主分析和探究,實現(xiàn)對學生智力的鍛煉,并對漢字所具有的特點有更深入的了解。以中職語文教學中“短歌行”這首詩歌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堂中結合短歌行的詩句設計一個燈謎,可以設計“雨落時,急盼回家”這個謎面,謎底為:天下歸心。學生在分析燈謎的過程中,可以有效地調動課堂氛圍。借助燈謎所具有的趣味性,教師可以通過歸納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和探索中國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在燈謎中了解更多語文中的成語、漢字、古詩文、作家、名作、名句等等,讓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得到增強,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并幫助學生鞏固和提升語文素養(yǎng)。同時,可以引導學生將猜字謎作為一種愛好,從而讓學生在娛樂活動中加深對語文知識的了解和掌握。通過燈謎游戲可以將課堂學習氛圍有效激發(fā)出來,并在教師的引導下,顯著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將學生的課堂積極性調動起來,促進學生邏輯思維意識的養(yǎng)成,并達到對其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目的。通過有效開發(fā)學生的智力,也達到了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的目的,從而讓學生在提升語文學習水平的同時進行一定拓展。[2]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教室中張貼一些名言警句或者詩句?;蛘呓處熆梢越柚嗝襟w設備開展教學,可以將一些詩詞朗誦或者民族音樂在課堂中播放,從而讓學生借助這些素材對語文知識進行學習。在語文教學中引入傳統(tǒng)文化以后,教師還應該重視對學生閱讀活動的引導,將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借助閱讀活動幫助學生掌握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方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增加閱讀量,從而讓學生借助閱讀的過程來加深對語文知識和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借助閱讀活動,學生可以對語文學習進行有效拓展,從而實現(xiàn)對自身學習技巧的積累,并在過程中形成適合自身的學習方式,提升今后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通過與學生溝通來了解其心理活動,并對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給予鼓勵,讓學生提升對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積極性。[3]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進行教學情境開展教學工作。以中職語文教材中“兩小兒辯日”部分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安排角色扮演教學活動,讓學生表演兩個小兒,通過趣味性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提升學生對課堂學習的熱情,從而促進學生自主對文章進行閱讀以此來了解文章的主旨。對學生的自我表現(xiàn)行為,教師要給予鼓勵,從而在課堂中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借助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實現(xiàn)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升。
通過詩詞教學活動,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剖析詩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從而讓學生對詩詞產生更高效的理解,通過調動學生積極性促進學生個人見解能力的提升。對于學生而言,在古詩的學習過程中,可以實現(xiàn)對自我的提升,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詩詞教學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例聯(lián)系起來并進行對比,學生的思想見解得到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意識也得到了提升。舉例來講,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針對當下社會中的功利現(xiàn)象,可以與古代詩人大公無私的品格相對比,從而實現(xiàn)學生正確價值觀的養(yǎng)成,通過古詩閱讀活動提升學生的個人綜合素質。
在中職教師借助語文教學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滲透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回顧并加深對所學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舉例來講,學生在生活中看到花的凋謝,此時就會聯(lián)想到“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句詩詞,并自覺聯(lián)想到后一句“少狀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一句。讓學生學會將所學知識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生活,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得到提升,并在學習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過程中提升個人綜合化素質。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適時進行引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并加深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4]
教師應在語文教學同時注重學生的閱讀積累,引導學生對自身文化知識進行拓展,促進其自我見解能力的提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的閱讀留出足夠的時間,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的習慣。在學生進行閱讀活動時,教師可以給學生一些推薦,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性的學習和探究,讓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鍛煉。教師還可以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模式,使學生能夠進行小組探討和分享,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培養(yǎng)團隊協(xié)作意識,在討論的過程當中提高自身的見解,拓展自己的思路,更好地進行完善和提升。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工作的開展,對各階段教育教學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種背景下,中職院校語文教學工作中逐漸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重視起來,本文就對此提出了一些觀點,希望對相關人員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