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曉涵
(華東師范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上海200241)
董作賓是中國近代學術(shù)史上一位頗有影響的學者。他治學涉獵廣泛,于民史建設(shè)、甲骨學、考古學、文學藝術(shù)等領(lǐng)域均有建樹,與王國維、羅振玉、郭沫若并稱“甲骨四堂”。他生平所寫論著尤以甲骨學和年歷學居多,約有專書十余本,論文二百二十余篇。
《殷歷譜》是董作賓古史研究風格的一大代表作。此書寫作時間大約在1934年到1943年間。彼時恰值抗戰(zhàn)時期,董作賓身處歷史語言研究所“舊域維新”的學風中,基于殷墟發(fā)掘新獲甲骨,嘗試運用新法考訂卜辭、引入近代天文學知識來寫作該書。自這部著作付梓伊始,學界針對其利用“分派新法”探討斷代研究等問題的爭議便紛至沓來,從客觀上亦擴大了其古史研究觀點的影響。在這些史學批評中,既有學術(shù)分歧的因素,亦有學術(shù)派分的成分,然而,其論著開風氣之先的地位,也漸成共識。與此同時,董作賓也不斷提及這部著作的問題,作《殷歷譜的自我檢討》等文,訂正存在的訛誤。梳理董作賓這部代表性著作書寫及傳播過程中的相關(guān)問題,可以對史學知識生產(chǎn)、傳播與社會實踐之間纏結(jié)塑造、互滲共生的復(fù)雜圖景有更深入的理解。①據(jù)筆者目力所及,目前學術(shù)界可能尚無依據(jù)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未刊檔案、信札、日記等重回歷史現(xiàn)場,直接探討《殷歷譜》一書在書寫及傳播過程中相關(guān)問題的成果,但在論述甲骨學等問題時,對該主題有所涉及。參見王宇信、楊升南主編:《甲骨學一百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裘錫圭:《董作賓小傳》,見劉夢溪主編:《中國現(xiàn)代學術(shù)經(jīng)典·董作賓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另有郭新和編:《董作賓與甲骨學研究》,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李雪山:《董作賓與甲骨學研究續(xù)編》,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年版。本文主要探討的是董作賓的著作是如何在民國學術(shù)生態(tài)中生產(chǎn)及傳播的,上述成果以甲骨學及古史研究為視角對董作賓著作進行學理性的評述,則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圍內(nèi)。
董作賓在受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前,已有相當?shù)募坠俏闹R積累。他早年游學開封時,曾“考入河南育才館,從師時經(jīng)訓(xùn)習商簡,始知甲骨文字”①鐘柏生:《董作賓學術(shù)述略》,見杜正勝、王汎森編:《新學術(shù)之路》,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年版,第277頁。。1947年,《中國時報及先鋒報(聯(lián)合版)》記者李錚訪問董作賓時曾寫到:
到開封他遇見通許縣的史經(jīng)訓(xùn)(按:應(yīng)為時經(jīng)訓(xùn))先生,由史先生處他知道龍門石刻、安陽甲骨,那時史先生雖知甲骨是一種比大篆更古老的文字,卻不知他是研究古代史的一種珍貴的材料,他說甲骨是商簡,認為是竹簡,不認為是甲骨。②李錚:《訪問董作賓先生》,見陳正榮編著:《董作賓文物遺珍選輯暨逝世五十周年紀念》,博揚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第200頁。按:報道記名訛誤,應(yīng)為時經(jīng)訓(xùn),參見董作賓:《走近甲骨學大師董作賓·平廬影譜》,上海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9頁。
當時董作賓所了解的甲骨知識并不是十分明晰。事實上,他真正開始接觸文字學及甲骨知識,是受同鄉(xiāng)張嘉謀介紹入北京大學國學門旁聽徐炳昶授課之后。其自述于徐炳昶課外著力處有二,一為遍讀錢玄同、沈兼士文字學著作及聽其授課,二是“以油紙影寫《殷墟書契前編》拓本”③楊家駱:《董作賓先生自訂年譜節(jié)錄》,《學粹》(臺北)1963年第6卷第1期。。
在1928—1937年間,董作賓得以親身參與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領(lǐng)導(dǎo)的殷墟15次大規(guī)??脊虐l(fā)掘。有學者指出:“董作賓的背景中并無現(xiàn)代考古學的訓(xùn)練,所以他對殷墟的預(yù)期,與前一代史家羅振玉相近?!雹芡鯕骸妒裁纯梢猿蔀闅v史證據(jù)——近代中國新舊史料觀點的沖突》,見《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王曉冰譯,聯(lián)經(jīng)出版社,2013年版,第393頁。董作賓在向傅斯年談到對發(fā)掘工作的看法時也確實提到:“于其中附設(shè)一研究室將關(guān)于殷墟文字之書購求或轉(zhuǎn)借,務(wù)期收羅完備,以便隨時發(fā)掘,隨時研究,此尤弟所日夕渴望者也……弟將專作考證整理工作,如釋重負矣?!雹荨抖髻e致函傅孟真》,1928年12月18日,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檔案號:元23-41-15??梢钥闯觯瑓⑴c殷墟發(fā)掘之初,董作賓的關(guān)注點仍集中于甲骨文字的考訂和整理。
寫于1930年的《甲骨文研究的擴大》,是董作賓在舊有甲骨學知識基礎(chǔ)之上,針對殷墟發(fā)掘中新獲得的不同材料,為古史研究規(guī)劃一系列新課題的“宣言”。其簡明扼要地寫出了他對甲骨文研究發(fā)展趨向的評介以及與古史研究關(guān)系的思考。
經(jīng)過對殷墟發(fā)掘甲骨文和器物的潛心考察之后,董作賓胸中甲骨文研究的重點較之前致函傅斯年時的觀點已有較大變化,正如其于文中所言:
我們現(xiàn)在無論何種學問,都應(yīng)該一面把眼光放大,要看到全世界的學人,他們走到何處?在如何的工作?一面把眼光縮小,要精密的觀察,自己向秋毫之末來找問題。用近世考古學的方法治甲骨文,同時再向各方面作精密觀察,這是“契學”唯一的新生命。⑥董作賓:《甲骨文研究的擴大》,《安陽發(fā)掘報告》第2期,1930年。
既然認為“傳統(tǒng)的契學,正在半途,尤須突飛猛進”,董作賓轉(zhuǎn)而強調(diào)研究甲骨文的有效途徑應(yīng)該是,“由拓片上文字的研究,進而注意到實物(甲與骨)的觀察,由實物而又注意到地層,注意到參證其他遺物,注意到比較國外的材料。換句話說,就是從文字學、古史學的研究,進而至于考古學的研究了”。⑦董作賓:《甲骨文研究的擴大》,《安陽發(fā)掘報告》第2期,1930年。有論者指出,該文“大大超過了前一時期把甲骨文作為‘金石文字’研究的‘契學’范圍”⑧王宇信:《中國甲骨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7頁。??梢姡藭r董作賓關(guān)于甲骨學研究的觀念已漸臻成熟。
董作賓能于甲骨學研究中具有如此見地,與其身處歷史語言研究所新學術(shù)風氣激蕩中,又得以親身參與殷墟發(fā)掘并整理所獲史料不無關(guān)系,亦有其取法王國維、羅振玉研究之后對于學術(shù)發(fā)展趨向的獨立判斷。這種學術(shù)積累,為其后《殷歷譜》的寫作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chǔ)。
董作賓《殷歷譜》一書,落筆于其甲骨研究觀念臻于成熟的1934年,歷經(jīng)10年,后又經(jīng)“寫印之時,隨手增刪,亦近兩載”①董作賓:《殷歷譜·自序》,見《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第1冊),藝文出版社,1977年版,第5—8頁。,是他積十數(shù)年之功,對其學術(shù)生涯中所見甲骨資料進行全面整理的一書。他于書前自序中言:
此書雖名為《殷歷譜》,實則應(yīng)用“斷代研究”更進一步之方法,試作甲骨文字分期、分類、分派研究之書也。余之目的一為藉卜辭中有關(guān)天文歷法之記錄,以解決殷周年代之問題,一為揭示用新法研究甲骨文字之結(jié)果。②董作賓:《殷歷譜·自序》,見《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第1冊),藝文出版社,1977年版,第5—8頁。
董作賓繼而談到,欲實現(xiàn)此目的,則需要用“點、線、段”的三原則去推求古史年代之“歷”。再將“分期之整理”轉(zhuǎn)化為“分派之研究”,其首次于此書將殷代禮制分為新、舊兩派,“以武丁、祖庚上世及文武丁為舊派”,“以祖甲至武乙、帝乙、帝辛為新派”,并以此統(tǒng)攝全書所錄580片甲骨,以期對殷代禮制進行探討。
該書共14卷,分為上下兩編,上編收錄4卷,為綜括性論文。首卷“殷歷譜鳥瞰”,論述斷代研究法與分派問題,并述殷歷沿革;第二卷“歷譜之編制”,論述殷代朔閏之推求及各譜的編制經(jīng)過;第三卷“祀與年”,論述殷代之紀年法、考釋祀典及各祀譜編排;第四卷“殷商之年代”,由殷而及周,以現(xiàn)代天文歷法結(jié)合古籍,考訂殷周年數(shù)。下編共計10卷,分列年歷譜、祀譜、交食譜、日至譜、閏譜、朔譜、月譜、旬譜、日譜、夕譜十譜。
傅斯年認為:“今彥堂之書出,集文獻之大小總匯,用新法則厥盡精微,歷日與刻辭鮮不合,歷法與古文若符契?!雹鄹邓鼓辏骸兑髿v譜序》,見《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第1冊),藝文出版社,1977年版,第1—3頁。其高度評價,某種程度上表明,董作賓治史雖以“土法”起家,但亦未與“洋法”完全絕緣。恰如傅斯年所談到的,“現(xiàn)代的歷史學研究,已經(jīng)成了一個各種科學方法之匯集,地質(zhì)、地理、考古、生物、氣象、天文等學,無一不供給研究歷史問題者之工具”④傅斯年:《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期,1928年。。董作賓作此書時,已深受傅斯年所倡導(dǎo)的比照西方自然科學模式的新學風浸染數(shù)年,對于參照西方史學,致力融入“科學”等理念的“新史學”,在研究層面究竟應(yīng)該如何展開,他用《殷歷譜》做了一次綜合性的嘗試,即引入西方現(xiàn)代天文學等諸多研究方法。
事實上,早在董作賓負笈北京大學國學門時,即受其師徐炳昶利用多樣方法對上古典籍記載進行溯源和研究之直接影響⑤孫慶偉:《追跡三代》,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32頁。,欲師法梁啟超于《中國歷史研究法》中所引介的研究案例,即如歐洲、日本學者應(yīng)用現(xiàn)代天文學方法推算校驗《詩經(jīng)》等典籍所載之天文現(xiàn)象,以斷定諸典籍真正成書時代。⑥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中華書局,1944年版,第96頁。他天文學知識的積累,一部分源自其參與的歷史語言研究所調(diào)查活動,如他所著《周公測景臺調(diào)查報告》中曾言,“設(shè)圭表以測日景,為中國文化史上一重要之業(yè)績。此種設(shè)施,可謂以最簡單之科學儀器,作最確切之天文研究;由測景之結(jié)果,可以推求太陽年之全長為若干時日;而二至既得,則四時之敘,亦可以藉以確定,于歷法改進,貢獻尤大”⑦董作賓等編:《周公測景臺報告》,商務(wù)印書館,1939年版,第4頁。。另一部分,更多來源于所中同仁的討論及與域外學人的通信。如其自序所言:“李鳴鐘、陳遵媯助我推算歷法,交食;高去尋君助我編算年歷。”①董作賓:《殷歷譜·自序》,見《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第1冊),藝文出版社,1977年版,第5—8頁。又如董作賓曾將《殷歷譜》部分書稿寄贈胡適,并囑胡適代為尋找域外漢學家、天文學家檢驗。于天文學頗有造詣的德效騫(Homer H.Dubs)驗算其《殷歷譜》中所錄公元前1311年11月24日的月食,并“列舉了1341—1284B.C.之間的月食表”②《胡適致董作賓》,見《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第1冊),藝文出版社,1977年版,第770頁。。德效騫于函中言:“此次推算結(jié)果完全切合,可見其歷譜體系有堅實的基礎(chǔ)?!雹邸兜滦q致胡適函》,見《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第1冊),藝文出版社,1977年版,第771—772頁。按:原文為“You see that he is correct in dating this eclipse on November 24th,B.C.1311,so that his chronologi?cal system may have a solid foundation here.”由此可知,董作賓在此書寫作過程中,并未采取獨研文獻的傳統(tǒng)方法,而是依托現(xiàn)代專業(yè)研究平臺,對自己不熟悉的學術(shù)領(lǐng)域進行集眾式突破。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董作賓對英文不甚了解,早年更是難以通讀西文原著,對外信函書評等多由徐高阮、楊聯(lián)陞等學者代為翻譯。他對近代天文學知識的接受,多源于時人的再條理。他隨歷史語言研究所遷臺時,所看重的書籍幾乎都保留下來,不少書都有閱讀眉批的痕跡或是簡單的購買記錄,而這寥寥幾筆通常就能作為線索探測出董作賓在特定時期的學思狀態(tài)。這其中,與天文學有關(guān)的有《星體圖說》④陳遵媯:《星體圖說》,商務(wù)印書館,1934年版,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檔案號:DUN523.2 440?!缎菆F星云實測錄》⑤朱文鑫:《星團星云實測錄》,商務(wù)印書館,1935年版,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檔案號:DUN523.2 103。《歷代日食考》⑥朱文鑫:《歷代日食考》,商務(wù)印書館,1934年版,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檔案號:DUN521.8 103?!吨袊糯煳膶W簡史》,占其總藏書的比例甚少。這批書的出版時間大約集中于1930年代,恰是其系統(tǒng)進行《殷歷譜》寫作的時間。其中,出版于1955年的《中國古代天文學簡史》是幫助他推算歷法的陳遵媯于大陸出版之書,應(yīng)系董作賓1955年至1958年于香港諸大學設(shè)帳講學時購入,為其天文學相關(guān)藏書中出版時間較晚的一本。董作賓對此書頗為重視,于封面題寫“中國年歷學、甲骨學”,并在返臺時攜回“史語所”。⑦陳遵媯:《中國古代天文學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檔案號:DUN520.9 440。按:董作賓于該書封面涂抹掉了“人民出版社”等字樣,應(yīng)是其在香港任教時購入,為方便攜帶入臺而為之。對此書內(nèi)容他更是多有批注,多有“查譜”等語,在“討論《書經(jīng)》日食”一節(jié),對其所列域外學者的推算,還以西文標注名稱并核查⑧按:論者多以董作賓完全不懂西文,實際上,他對于簡單的英語交流應(yīng)不是大問題,其藏書中亦有奚惠廉:《英文常識會話》(English conversation on common knowledge),上海春明書店,1948年版,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檔案號:DUN451.8 353。,如對19世紀奧地利天文學家奧泊爾子(Oppolzer)的算法批注道:“奧氏三次計算,(所得時間)接近中康?!雹彡愖駤偅骸吨袊糯煳膶W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檔案號:DUN520.9 440,第55頁。董作賓在年歷學、甲骨研究中引入天文學之實踐嘗試,由此可窺一斑。同時亦要注意,上述著作多有普及性的意味,即不得不抹去深奧難習的天文名詞、算法,以清楚條理。但后果卻會使人看似便于掌握,實則有難登學術(shù)堂奧之虞。
《殷歷譜》之漫長寫作過程,即是董作賓對于如何重建上古史系統(tǒng)思考的過程,其中又有他對民族大義與學術(shù)志業(yè)的堅持。其于自序言:“公私瑣務(wù)猬集,每寫一句,三擱其筆。”⑩董作賓:《殷歷譜·自序》,《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第1冊),藝文出版社,1977年版,第5—8頁。誠然,彼時恰值日軍入侵,國土淪陷、生靈涂炭,董作賓與史語所諸同仁奔波于南北之間,大部分《殷歷譜》的完成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臨時駐址李莊。他曾于致石璋如的信函中談到搬遷李莊時的困苦艱難:
我們是十六日到瀘州,十七日晚上船,十八日到此,一住四天,前途茫茫!旅途中,喂遍了蚊蟲、臭蟲、跳蚤,又長了一身獅子(虱子)。這罪孽還沒有了期。昨日芮處長來了,阻我們不要去李莊,說是連水都沒有喝的,床被也沒有,有的是一座祠堂,地下也生滿了青苔,地衣,也不能睡。①《董作賓致函石璋如》,1940年10月21日,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檔案號:昆17-6-26。
從中不難看出,他對于學術(shù)志業(yè)的堅守。事實上,身處國難之中,成長于五四時期的董作賓,此時頗與傅斯年有同聲相應(yīng)之舉。他早年曾自謂專重考釋古史,“九一八”事變后,目睹“日人大舉入滿洲考古,有大規(guī)模地發(fā)掘渤海國東京城之舉,水野、原田諸人已先入滿矣”,“痛心之至!”②《董作賓致函傅孟真》,1933年6月10日,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檔案號:元23-5。遂重視為國存史,以著作研究報國。此點,在他與石璋如的談話中亦有體現(xiàn)。石璋如說,“京都淪陷,全國沸騰,凡有熱血莫不憤恨!暴敵之侵略氣焰愈炙,則我之抗敵之情緒愈加高漲,生激于義憤毅然北上,不惜以血肉之軀與敵一拼”③《石璋如致函李濟、梁思永、董作賓》,1938年3月10日,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檔案號:昆14-29。,后董作賓因“殷墟報告不完成,對不起自己,對不起國家”等勸告,認識到“前線抗戰(zhàn)的壯士與研究室內(nèi)的工作者同樣的肩負著偉大歷史的使命!”④《石璋如致函李濟、梁思永、董作賓》,1938年3月10日,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檔案號:昆14-29。由此亦不難看出,董作賓《殷歷譜》之研究初衷與民族認同之關(guān)聯(lián)。故是書雖有歷法精細之考證,然其目的在于“使中國信史向上延展三百年”⑤傅斯年:《殷歷譜序》,見董作賓:《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第1冊),藝文出版社,1977年版,第1-3頁。以弘國史之宏闊,可見他的民族認同并未被考證殷商古史之學隱沒。
史學家以文載史,頗能展現(xiàn)董作賓畢生學術(shù)理念以及史學技藝的《殷歷譜》一經(jīng)問世,就伴隨著關(guān)注與討論。
該書因經(jīng)費問題,初版由董作賓手寫后印制,印數(shù)僅為200冊。⑥參見董作賓:《殷歷譜·自序》,《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第1冊),藝文出版社,1977年版,第5—8頁。他日后回憶起,“當時只印了二百部,所以在國內(nèi)外很少流傳?,F(xiàn)今存在臺灣的不多,我自己也只有一部稿本”⑦董作賓:《殷歷譜的自我檢討》,《大陸雜志》1954年第4期。。但值得注意的是,該書1945年問世,即受矚目并被訂購。董作賓曾于抗戰(zhàn)勝利之日與傅斯年談到:
《殷歷譜》自序文登出,其效力勝于廣告,近來函購者絡(luò)繹不絕,除保留之五十部外,業(yè)已售罄。以后函購者如何應(yīng)付?又戰(zhàn)事結(jié)束,再印似不太難,原存之五十部,是否可續(xù)售?抑加以何種限制?盼即示下。⑧《董作賓函傅斯年》,1945年8月15日,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檔案號:李13-6-11。
同年,那廉君亦曾請示傅斯年云:“《殷歷譜》已將售罄,而近來函囑者仍多,倘全部售完,可否以本所原保留之五十部應(yīng)付囑托者?”⑨《那廉君函傅斯年》,缺年8月24日,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檔案號:李14-11-4。按:此函年份未注明,筆者推定此函時間應(yīng)是1945年該書刊印后。可見《殷歷譜》從那時便已開始受到學界各方的關(guān)注。
域外學人如李約瑟(Joseph T.M.Need?ham),致函于董作賓,希望能將此書翻譯為英文出版刊行。董作賓對此問題非常重視,致專函與傅斯年相商:
昨接李約瑟先生函,言及《殷歷譜》擬譯為英文,囑就近找人翻譯,英文每本千字可酬英金三鎊,并希望弟為之作一節(jié)本,此事曾詢嫂夫人及同人,皆言不能翻譯,不知兄心目中有人可擔任此項工作否?弟覺節(jié)本亦不易作,因此書有一整個組織,若使其扼要,必須另作,弟亦無此工夫也。如何之處,祈兄徑與李約瑟先生商之。弟覺如劍橋大學有人譯,則請其自譯,較為省事乎?①《董作賓函傅斯年》,1945年8月15日,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檔案號:李13-6-11。
函中提及的翻譯問題,確是當時文史著作刊布時所面臨的困境之一?!兑髿v譜》最終未能于此時譯為英文的原因,應(yīng)該如1944年張君勱受國立編譯館委托在審查唐君毅所著《中國哲學史略》一書時所言:“最后哲學史之譯文最為不易,但托之能寫英文之人,非必即能譯成文詞流暢而意義正確之哲學書,此尤不可不慎選其人以從事之者也?!雹凇丁粗袊軐W史略〉一書審查意見》,1944年8月18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教育部檔案,檔案號:五(2)-474-74。
在針對該書所展開的史學批評方面,一方面是傅斯年、陳寅恪等學人對此書的褒揚推崇,另一方面則如胡厚宣、陳夢家、勞幹、劉朝陽、魯實先等對此書進行的商榷,其中尤以魯實先之言辭為激烈。甚至董作賓晚年隨歷史語言研究所遷臺,針對《殷歷譜》的爭論仍未停息。其故友同事如顧頡剛、郭沫若,后學門生如嚴一萍、李霖燦、許倬云等均涉入其中。這種爭論,于客觀上亦進一步擴大了董作賓史學的影響。
該書成后,傅斯年曾于序中給出“善于綜合”“利用新法”“推盡至極”三點評價。③傅斯年:《殷歷譜序》,見《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第1冊),藝文出版社,1977年版,第1—3頁。陳寅恪言:“不朽之盛業(yè),惟有合掌贊嘆而已。改正朔一端,為前在昆明承教時所未及,尤覺精確新穎。”④陳寅?。骸蛾愐偶罚睢ぷx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5年版,第255—258頁。
對《殷歷譜》提出批評的各種觀點頗為復(fù)雜,恰如傅斯年在為董作賓作序中所提及的:
大凡巨著鴻編,其枝葉扶疏,牽涉者多。事涉古史,經(jīng)籍中資料如何取材,學人亦未能齊一見地。故世之能評此書者,在乎先觀其大,引一書,征一事,若以為不愜意焉,固無礙乎體系之確立也。⑤傅斯年:《殷歷譜序》,見《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第1冊),藝文出版社,1977年版,第1—3頁。
梳理各種觀點,不難看出,其中既有對細節(jié)問題的考辨,亦有對董作賓賴以在學術(shù)天地立身的根基(如甲骨斷代研究例等問題)的批評與質(zhì)詢。同時,一些史學批評中,亦有學術(shù)派分等因素。
在這其中,魯實先是值得注意的學人。他認為:“以歷朝五十五種歷推算祖甲六祀氣朔,無一與董氏所推相合者,故謂董《譜》之不足信若揭。”⑥見許倬云:《殷歷譜氣朔新證舉例》,《大陸雜志》1955年第8期。他提出“卜辭難據(jù)”,認為董作賓采用甲骨綴合法,難以成立,并駁其斷代研究十例。在此基礎(chǔ)上,他表示殷帝在位年數(shù),無可考證,并以旬譜、閏譜及交食譜均為憑虛揣測之作。⑦參見魯實先:《殷歷譜糾》,“中央書局”,1954年版,第9—50頁。他還提出董作賓書中所載帝乙祀譜、帝辛祀譜,認為均難成立。⑧參見魯實先:《殷歷譜糾》,“中央書局”,1954年版,第69頁。更于附錄中認為郭沫若、董作賓等對于具體甲骨文字的考證謬誤頗多。
魯實先激烈地質(zhì)詢與批評,欲顛覆董作賓立足學界的理論根基。這場論爭,自1945年他于重慶《新蜀日報》發(fā)表《讀傅斯年殷歷譜序》一文始,其言“蓋卜辭藏異,以中研院為多,蘊櫝深貯,幾及廿載,未經(jīng)拓印,秘不示人”⑨按:原文未能得見。參見魯實先:《評傅斯年殷歷譜序》,《新中國月刊》1945年第5期。,至1955年魯實先《殷歷譜糾》(修訂版)出版,方漸平息。魯實先門生在回憶這次論辯時,認為“真正造成董、魯沖突之導(dǎo)火線,并非當事雙方之著作,而是傅斯年先生的《殷歷譜序》……(傅序)不惟輕天下士,甚至流為狂妄而無知”①陳廖安:《董、魯殷歷譜論辯考實》,見中國文字學會編:《魯實先先生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臺灣師范大學,1992年版,第180頁。。此論言辭雖激,卻也成印證魯實先彼時心境之語,其中也涉及到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發(fā)掘資料的刊布問題。針對此種批評,董作賓曾談到:《殷墟文字甲編》匯聚了小屯村9次發(fā)掘所獲之重要甲骨資料,由商務(wù)印書館于1937年、1940年、1947年三次制版付印,但因戰(zhàn)爭原因,最終僅有1947年版得以流布面世。②董作賓:《殷墟文字甲編·序》,見《董作賓先生全集》(甲編第3冊),藝文出版社,1977年版,第235頁。由此可見,在董作賓《殷歷譜》成書付印之時,作為其書重要支撐的相關(guān)甲骨資料,并未流布。
值得注意的是,魯實先早年學無師承,以自修起家,至24歲,即作《史記會注考證駁議》,以駁斥日本漢學名家瀧川龜太郎所著《史記會注考證》。③魯傳先:《魯實先先生行誼略述》,見《魯實先先生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臺灣師范大學,1992年版,第204頁。此書成后,因涉歷法推算,引起正在寫作《殷歷譜》的董作賓的注意。他一方面致函魯實先:“金甲材料正可利用精確歷譜,對證史跡,一筆抹煞,似屬可惜?!雹芏髻e:《與魯實先書》,《責善半月刊》1941年第15期。而魯實先即以“古歷不可考”“甲骨之拼合不可用,用拓片拼合尤其不可用”“武王伐紂年月難考”三項回函辯論。⑤魯實先:《復(fù)董作賓書》,《責善半月刊》1941年第15期。另一方面,又致專函向傅斯年推薦魯實先:
魯實先君曾數(shù)通函,此人似甚忠實而努力苦學,但以見聞不廣,治學之術(shù),或有未善,曾為解說,并詢其家境及志趣,頃接其來函,知其家本業(yè)農(nóng),生活寒薄,立志求學,欲有所成就,且能虛心受教,弟頗感同情。其函中有云:“茍承高誼噓植,在研究員中謀一低級研究生或練習生,藉以為入德之資,固所私望,然未敢請也?!庇种^:“誠能得以公費修學之地,雖廝養(yǎng)賤役,亦所樂為,要以能解決個人生活及從容學問為標則。”似所求待遇,并非甚高。弟前曾與濟之兄談及,擬招此君來川,為之設(shè)法安插,助成其志。今知此君亦貧寒子弟,不禁油然生同情之心。吾兄愛才,當亦同感也。弟擬約其來所作一事務(wù)員(助理員因其大學未畢業(yè),恐不合格)助弟研治古代年歷,必能省卻弟許多工夫,其待遇百二十元即足,再得若干津貼,當能維其個人生活。此事不能自決,乞吾兄一考量之??煞癖阒惺鞠?,以便答復(fù)之。
聞此君前因請求獎金未得,對評議會頗有怨言,兄或?qū)χ锤校苏渖倌隁馐?,未嘗受科學洗禮之過耳。此君亦與頡剛通信,頡剛有意拉之,尚未決也。⑥《董作賓致傅斯年信札》,據(jù)“中國嘉德2015秋季拍賣會”,中國嘉德,1941-10-06,http://www.cguardian.com/v2/Auctions/AuctionDetail?id=608626&categoryId=1804&itemCode=2276.
可見,魯實先對《殷歷譜》的批評,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他在面對全國性新學術(shù)評價層級逐步確立及新學術(shù)機制逐步固化時的不滿與困惑。董作賓晚年在臺灣于“聯(lián)合國中國同志會”第一百次座談會上發(fā)表《殷歷譜的自我檢討》,針對其學術(shù)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改正。期間并未提及任何魯實先的研究,要因一方面固然有董作賓不欲與后學針鋒相對的溫和性格,另一方面則是他以《殷歷譜》為跳脫顧頡剛的疑古王國之宣言,更為其參與傅斯年所揭橥的“古史重建”之碩果,魯實先的批評在這樣的學術(shù)藍圖下,顯然未被以《殷歷譜》建樹起學術(shù)信心的董作賓納入顧慮范圍。
董作賓在北京大學國學門及此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對于顧頡剛的疑古運動沒有留下文字表達態(tài)度,表明其既對疑古思潮的反思缺乏自信又沒能考釋甲骨之業(yè)有所突破,還處于不敢或不愿表達的階段。當《殷歷譜》著成后,董作賓對該書的評價便頗有些宣言意味:
在古史辨自序中,顧頡剛曾一再聲明,他是采用積極的疑古方法,超過了今文學家,打倒一切的傳統(tǒng)古史,惟一的希望是從甲骨文字研究中,建設(shè)起來一部真實而有科學證據(jù)的古史。
我今天可以正告頡剛:“甲骨文已不是三十年前漆黑一團的東西了,據(jù)我粗淺的研究結(jié)果,它在古史上的價值并不太大,它又處處證明了古代殘存史料大部分是真實可信的,傳統(tǒng)的古史,是應(yīng)該恢復(fù)的,不過傳到后世,有了矛盾之處,須要加以研考而已。你的態(tài)度應(yīng)該更變了!”①董作賓:《殷歷譜的自我檢討》,《大陸雜志》1954年第4期。
稍早于董作賓的回顧,顧頡剛于《五十年來的史學》中,談及年歷學的研究,雖僅舉魯實先為代表,并言有“開創(chuàng)之功”,但于此文中亦承認:“殷商史的系統(tǒng),已漸漸從實物上建立了起來。羅、王、郭、董四位先生,在甲骨學研究上貢獻最大。”②顧頡剛:《五十年來的史學》,見潘公展主編:《五十年來的中國》,勝利出版社,1945年版,第201—221頁。
在與董作賓討論的學者中,郭沫若亦是需要注意的人物。郭沫若于流亡日本時始留心甲骨金文,其言“大抵在目前欲論中國的古學,欲清算中國的古代社會,我們不能不以羅、王二家之業(yè)績?yōu)槠涑霭l(fā)點了”③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頁。。董作賓亦是此時開始進入郭沫若的學術(shù)視野。郭沫若曾高度評價董作賓之甲骨斷代研究:“如是有系統(tǒng)之綜合研究,是自甲骨文出土以來所未有。文分十項,如前序中所言,其全體幾為創(chuàng)見所充滿?!雹芄簦骸恫忿o通纂·后記》,《卜辭通纂》,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214頁。復(fù)以“賴君新有余且網(wǎng),令人長憶靜觀堂”等詩句,化用宋元君的舊典相贈董作賓。⑤蔡震:《流亡期間若干舊體佚詩考》,見《郭沫若生平文獻史料考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143頁。董作賓因親歷殷墟發(fā)掘,掌握大量新獲甲骨卜辭材料,遂將大龜四版等新獲甲骨拓片寄送郭沫若。至1930年初,郭沫若將之前完成的五篇研究集結(jié)成《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出版,董作賓對此書高度評價,先于《殷墟文字甲編·自序》中針對郭沫若對《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的修改意見,談到“治學以求真理為依歸,像郭氏那樣勇于認錯,是很可佩的”⑥董作賓:《殷墟文字甲編·序》,見《董作賓先生全集》(甲編第3冊),藝文出版社,1977年版,第235頁。,后又于1951年發(fā)表的《中國古代文化的認識》中談到:“他把《詩》、《書》、《易》里面的紙上材料,把甲骨卜辭里面、周金文里面的地下材料,熔冶于一爐,制造出來一個唯物史觀的中國古代文化體系”,更提出“唯物史觀派是郭沫若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領(lǐng)導(dǎo)起來的?!雹叨髻e:《中國古代文化的認識》,見《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第3冊),藝文出版社,1977年版,第327頁。
1950年代,郭沫若對古史研究的思路臻于成熟,轉(zhuǎn)變?yōu)椤敖Y(jié)合對新材料的考證和解釋,運用唯物史觀探討中國古代社會的‘真相’”⑧張越:《示例研究古史研究的一條大道——再論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中共黨史研究》2017年第5期。。在此觀念下,他自然難以再對董作賓所著之《殷歷譜》有較高評價。但值得注意的是,郭沫若的著作一直在董作賓關(guān)注的范圍內(nèi),包括1950年代及之后的作品。如出版于1951年的《孔雀膽》⑨郭沫若:《孔雀膽》,新文藝出版社,1951年版,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檔案號:DUN855.9 427。、出版于1954年的《青銅時代》⑩郭沫若:《青銅時代》,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檔案號:DUN922.1 427。、出版于1957年的《沫若文集》?郭沫若:《沫若文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檔案號:DUN848.6 427。均是董作賓架上藏書,且閱讀時多有鉛筆劃痕。董作賓對郭沫若的關(guān)注,除了學術(shù)觀念的交流外,亦有惺惺相惜的心態(tài)在其中。其曾跋郭沫若贈詩言:“今者,觀堂墓木盈拱,雪堂老死偽滿,惟彥堂與鼎堂,猶崛然并存于人世,以掙扎度此偉大之時代。”①董作賓:《跋鼎堂贈絕句》,見《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第5冊),藝文出版社,1977年版,第231頁。陳夢家、勞幹等學人,亦從董作賓解釋殷墟卜辭、運用歷法推算方面,對他的學術(shù)進行了評議。陳夢家認為該著中使用“新、舊派”分類整理甲骨,雖屬創(chuàng)新,但不如董作賓早年提出的“五期法”精密,使得研究結(jié)論不正確。②參見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中華書局,2004年版。勞幹在肯定該著引入西方天文學知識的同時,也對其中推算歷法不精密處提出商榷。③參見勞幹:《周初年代問題與月相問題的新看法》,《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74年第12期。
《殷歷譜》一書,是董作賓在抗戰(zhàn)時期,力圖解決殷周年代問題、系統(tǒng)探討殷商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創(chuàng)新之作。董作賓在書中使用“分派”新法處理甲骨資料,并綜合西方天文學知識推算年歷,雖在當時學界有所爭議,但這種重建古史的嘗試,推動了甲骨學及古史研究的發(fā)展。
董作賓得以著成此書,與他身處歷史語言研究所這一現(xiàn)代專業(yè)平臺有很大關(guān)系。一方面,他有機會利用“史語所”殷墟發(fā)掘甲骨等新資料,另一方面,他并未完全采取獨研文獻的傳統(tǒng)治學、寫作方法,而是利用“史語所”集眾式研究來處理自己并不擅長的天文學知識等部分,并以考古學方法來輔助甲骨斷代研究。饒有意味的是“史語所”占有的優(yōu)勢學術(shù)資源,既是董作賓從事研究的保障,又在部分程度上引發(fā)了學界對于《殷歷譜》的批評。在對《殷歷譜》林林總總的評議中,有對董作賓研究方法提出的學術(shù)商榷,亦有對“史語所”占有學術(shù)資料等問題的批評??梢?,隨著現(xiàn)代學術(shù)專業(yè)化的發(fā)展,學術(shù)評議因牽涉學者個人、學術(shù)機構(gòu)乃至社會現(xiàn)實,已由純粹的學術(shù)現(xiàn)象變?yōu)樘N含諸多或明或暗面相的議題。梳理《殷歷譜》的成書及傳播過程中的相關(guān)問題,不僅能夠看出現(xiàn)代社會條件下,學術(shù)與人事等因素互動關(guān)系的新形態(tài),而且可以揭示學者個人、學術(shù)機構(gòu)對學術(shù)資源配置的不同策略及因應(y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