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分鐘
1.下列對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建興,帝號。這是古代社會的一種紀年方法,此外還有干支紀年法和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
B.拜,授予官職,如李密《陳情表》中的“詔書特下,拜臣郎中”,而“不拜”指不接受任命。
C.使持節(jié),魏晉南北朝時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軍政權力的官職。權力次之的還有持節(jié)。
D.孝友,指的是對父母孝順,對兄弟友愛;與此相似的還有孝悌,指的是敬愛父母和兄長。
2.下列對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土官,指封建王朝封賜的、獨霸一方的、能世襲的官員或統(tǒng)治者,后此官職用于稱呼統(tǒng)治少數民族的官員。
B.巡撫,指京官巡察地方,后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古時這種京官先外派后成為地方長官的還有刺史、總督等。
C.干支,即天干地支。干支順序相配,60年為一周期。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地支”。
D.異姓封王,是指在中央集權時代,當朝皇族以外的、有功社稷的人受封王爵。封異姓為王始于西漢的皇帝劉邦。
3.下列對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總角,古代未成年女子,將頭發(fā)分為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結,形如兩角,故稱“總角”。
B.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北宋淪亡后,宋高宗逃往南方,在杭州設立臨安府,稱之為行在。
C.主簿,官職名,漢代中央及郡縣官署多設置,其職責為主管文書,辦理事務。
D.貼納,貼,補繳費用;納,交納(息錢)。宋代貼納一般為征收稅費或者補繳差額等。
4.下列對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字,又稱“表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字是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于禮貌和尊敬。
B.擢,指提升官職,與“除”意思同,表示官職變動的還有遷、調等,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升級叫右遷,降級叫左遷。
C.至正,元惠宗的第三個年號,年號是皇帝紀年的名號,由漢武帝首創(chuàng),第一個年號為“建元”,之后每個朝代的新君即位都要改年號。
D.疏,古代臣下向帝王進呈奏章的一種文書,用以向帝王陳述自己的意見或進行某些說明,也可以用來陳情,但與對經書做注釋不同。
5.下列對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六藝,是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禮、樂、射、御、書、數六種基本技能:禮即禮節(jié),樂即音樂,射即騎射,御即駕馭馬車技術,書即讀書,數為算數。
B.孝廉,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之意。漢朝由地方官向中央舉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被舉薦的人成為“孝廉”,后代演變成對舉人的雅稱。
C.陽嘉,漢順帝年號。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后首創(chuàng)年號,始創(chuàng)年號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
D.乞骸骨,自請退職,意為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xiāng)。與之相類似的還有請骸骨、乞身、乞養(yǎng)、告老、致事、致仕等,都是古代官員請求退休的說法。
6.下列對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髡鉗,古代懲治罪犯的刑罰名。剃去頭發(fā)稱髡,以鐵圈束頸為鉗。
B.褐衣,用葛、獸毛等織就的粗布制成的衣物,也指身份卑賤的人。
C.御史大夫,官名,執(zhí)掌刑獄案件審理,與丞相、太尉合稱“三公”。
D.股肱,指大腿和胳膊。股肱郡,借指起拱衛(wèi)京師作用的戰(zhàn)略要地。
7.下列對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假,此處是臨時擔任、代理官職之意,古漢語中還有權、攝、署等詞也有代理官職的意思。
B.受禪,指古代王朝更迭,新帝承受舊帝讓給的帝位。后來也有以禪讓之名,行奪權之實的。
C.可汗,指的是我國古代北方突厥、契丹、蒙古、匈奴等游牧民族建立的汗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
D.母憂,亦稱為“母艱”“內艱”,如若母親去世,古代朝廷官員按制須離職回祖籍守制三年。
8.下列對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經術,猶言經學和技術,指以經書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術和“六藝”。
B.翰林,即翰林院,古代以文學供奉宮廷的官署,長官為翰林學士。
C.屯田員外郎,唐在尚書省工部設屯田郎中一職,掌屯田之政令。
D.中書令,是幫助皇帝處理政務的官員,負責遞交大臣的密奏等。
9.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太祖,帝王廟號,多為創(chuàng)基立業(yè)者,常見于開國皇帝,文帝也是廟號。
B.仗節(jié),手執(zhí)符節(jié),古代大臣出使或大將出師,皇帝授予符節(jié),作為憑證及權力的象征。
C.侍子,古代屬國之王或諸侯遣子入朝陪侍天子,學習文化,所遣之子稱侍子。
D.考課,古代官吏考核制度的一種,即對官員定期進行考核,并依考核的結果進行獎懲。
10.下列對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判官,始于隋朝,唐宋時節(jié)度使、觀察使、經略使等均置判官,為地方長官的僚屬,輔理政事。
B.《左氏春秋》,是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體史書。
C.行伍,我國古代軍隊編制,五人為伍,二十五人為行?!靶形槌錾怼北硎疽粋€人是當兵出身。
D.夷夏,古代漢族自稱為夏,稱周邊少數民族為夷,“夷夏”泛稱少數民族地區(qū)和漢族地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