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榮華
自2014年開始,古代文化常識題第一次出現(xiàn)在全國卷中。隨后,它就成為全國卷的必考內容。以2021年為例,新高考Ⅰ卷、全國甲卷、全國乙卷都命制了這一題型,可見此題特別受命題者青睞,是我們備考的重點內容。文化常識呈現(xiàn)在試卷中的顯性分數(shù)是3分,但事實上,它影響著考生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甚至是對古代詩歌的理解,它包含的隱性分數(shù)是不可低估的??疾檫@一類題目有利于矯正往日文言文教學過于看重字詞而忽略傳統(tǒng)文化的弊病。
古代文化常識題重在考查識記能力,但由于該考點所考查的詞語大多是從文言文材料中引發(fā)出來的,故兼考理解能力和推斷能力。對于這一考點的復習,我們首先應分析高考涉及的考查點,明確備考方向。其次,在重視平時積累的基礎上,靈活掌握必要的答題方法。
例1(2021年新高考Ⅰ卷)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甲子,甲為天干首位,子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紀年月日,文中是紀日。
B.宗室,是古代社會中對與君主同一宗族血親的稱謂,歷代皇族例稱為宗室。
C.海內,即國內,古人認為我國疆土四面環(huán)繞著大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
D.庶務,指國家的各種政務,后來指朝堂之上跟軍國大事相關的各種急務。
解析: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D項“跟軍國大事相關的各種急務”錯誤。庶務,就是指國家的各種政務。亦指這些事務的經辦人員。
例2(2021年全國甲卷)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釁鼓,指古代戰(zhàn)爭時殺人或殺牲取血涂鼓上以舉行祭祀儀式。
B.廟社,廟指宗廟,社指社稷,廟社在古代常用來借指國家朝廷。
C.閏月,農歷逢閏年加一個月,閏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個月。
D.輜重,文中指行軍時隨軍運載的軍械、糧草、被服等軍用物資。
解析:本題考查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C項“閏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個月”錯誤,閏月加于某月之后叫“閏某月”。
例3(2021年全國乙卷)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犯顏,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長的威嚴,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諫的執(zhí)著態(tài)度。
B.抵極刑,抵刑即處刑,抵極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體示眾的極端刑罰。
C.減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災等讓自己感到內疚的情況時,常食素或減少肴饌。
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員,大理寺是我國古代掌管刑獄的官署。
解析:本題考查對古文化常識的理解和識記能力。B項“抵極刑”,極刑即死刑,“抵”意為達到,意即達到判處死刑的地步。沒有尸體示眾之意。
通過對高考題中文化常識題的盤點,我們可以總結出如下命題特點:
該題重點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實詞中文化意義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題型為客觀題,分值為3分??疾樾问绞菑拈喿x材料中選取4個能夠體現(xiàn)古代文化的詞語,結合上下文文意,對其相關內容進行解釋,反映其中具有的文化意義,要求選擇出不正確的一項。
梳理高考真題,高考古代文化常識題??純热轂椋?/p>
(1)稱謂姓名。2017 年全國Ⅰ卷考查“以字行”,2017 年全國Ⅱ卷考查“車駕”,2017 年全國Ⅲ卷考查“近侍”,2018 年全國Ⅱ卷考查“豪右”“京師”等。
(2)科舉官職。2017 年全國Ⅰ卷考查“私祿”,2017 年全國Ⅲ卷考查“狀元”,2018 年全國Ⅱ卷考查“茂才”,2018 年全國Ⅲ卷考查“前尹”,2018 年天津卷考查“刺史、守”等。
(3)歷史常識。2016 年全國Ⅰ卷考查“契丹”,2017 年全國Ⅲ卷考查“上元”,2018 年全國Ⅲ卷考查“株連”等。
(4)禮制常識。2017 年全國Ⅰ卷考查“母憂”,2018 年全國Ⅰ卷考查“踐阼”“闕”“遜位”,2018 年全國Ⅱ卷考查“頓首”,2018 年全國Ⅲ卷考查“陵寢”“御名”等。
(5)文學常識。2018 年全國Ⅰ卷考查“《三墳》《五典》”,2018 年天津卷考查“記”等。
(1)以熟悉的古代文化常識為主。高考設置古代文化常識題,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旨在讓學生了解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因此命題時側重于考查考生熟悉的古代文化常識。四個選項中至少有兩個選項是我們熟悉的,答題時可依據平時所學知識直接判斷。
(2)兼顧生僻的古代文化常識。高考古代文化常識題要依據文言文閱讀材料來設題,因此難免有生僻、偏難的題目出現(xiàn)。這類題目表面上生僻,實則暗含了諸多“熟悉”因素,有的與教材(不僅是語文教材,還包括歷史教材、地理教材等)中某些文化常識相關,有的跟選文內容密切相關。對這類生僻的古代文化常識,要多依據選文內容來判斷。
自2015年以來,全國卷文言文閱讀文本均取自紀傳體或紀事本末體史書?;谡Z料的這一特點,皇權更迭、宮室風云便成為事件的時代背景,求學之路、為官之途便成為人物的行事軌跡,衣食住行、人際交往便成為生活的常態(tài)畫面。
古代文化常識分為天文歷法、官職典制、禮俗禮儀、姓氏稱謂、文化典籍等幾大類。高考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本著由易到難的原則,逐年擴大考查范圍,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掌握一定的解題技法,更要拓展知識面,注重積累。鑒于此,在高三復習備考中,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高考對于古代文學常識的考查大多與教材內容相關,很多考查點都能從語文教材所選課文中找到關聯(lián)。對教材中涉及的文言文、古詩詞課文及其注釋,課文作者簡介及其作品介紹等,需要做到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立足教材,緊扣教材,是我們做好復習備考的關鍵。這幾年所考古代文化常識以取材于中學必修、選修教材中經典篇目為主,與教材內容有直接或間接的聯(lián)系。如以《陳情表》為例,可以掌握“孝廉”“秀才”“郎署”“洗馬”等古代官職名稱常識;以《張衡傳》為例,可以掌握“舉”“辟”“轉復”“徙”“去”“還”等古代官職任命升降的文化常識;以《祭十二郎文》為例,可以掌握“斂”“窆”“棺”“槨”“喪”“歸葬”“兆”等古代喪葬文化;以《燭之武退秦師》為例,可以掌握“公”“侯”“伯”“子”“男”等爵位和“執(zhí)事”“寡人”等敬稱謙稱的人物稱謂常識;以《鴻門宴》為例,可以掌握座次排序等禮俗方面的常識和“關中”“山東”“河南”“河北”等古代地理知識……通過對教材中經典課文中出現(xiàn)過的文化常識的積累,形成課內文化常識的知識倉庫。從而以熟帶生,消除閱讀文言文及解答文化常識題的障礙。
高考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采用選擇題的形式,這種考查方式有不少體現(xiàn)在識記層面上,因此,掌握一些識記技巧對我們備考是十分必要的。
(1)一線穿珠法。不計其數(shù)的古代文化常識就像一顆顆散落的珍珠,如果有一根線將它們穿起來,就能使其系統(tǒng)化。這根線可以是時間、空間、風格、內容等。如記憶古代文化常識中的人物稱謂,可以以人物姓名為一條線,穿起人物的字、號、謚號、特殊稱謂等全部稱謂。如李白的稱謂: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
(2)歸類聯(lián)想法。識記古代文化常識,要進行必要的歸類聯(lián)想,即由一點展開相似或相反的相關聯(lián)想。如識記科舉制度這方面的知識點時,可以聯(lián)想到漢代實行察舉征辟制,隋唐開始實行科舉制,明朝正式將科舉考試分為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三級。鄉(xiāng)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像這樣把與科舉制相關的知識歸納整理,方便記憶。
對接現(xiàn)代,讓古代文化知識,煥發(fā)生命和生活氣息。
(1)古代地名與現(xiàn)代城市名的對接。如“京師”?,F(xiàn)在的一些大城市的古稱,也要適當?shù)剡M行介紹。例如,北京的古稱有幽州、大都、北平等;南京的古稱有金陵、秣陵、建業(yè)、建鄴、建康、白下、江寧等。
(2)古代官職和官府機構與現(xiàn)代社會的對接。如“首相”一詞。尤其要重視秦漢唐宋元明清幾個朝代的中央機構和官職,如“吏部,主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相當于現(xiàn)在的組織部和人社部”;“欽天監(jiān),長官稱為欽天監(jiān)監(jiān)正,掌管天文、氣象、歷法等,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中國氣象局和中國地震局”。還可以從影視劇中挖掘一些文化常識,從而增加一些趣味性。如通過對《覺醒年代》中許多人的名與字的研究,我們可以了解名和字相關若干常識。同樣,也就明白了《康熙王朝》中孝莊太后自稱“我孝莊” 是最大漏洞的原因。
古代文化常識不能只靠死記硬背,更重要的是理解與靈活運用??芍谱餍】ㄆ?,強化記憶;也可同學間互相出題,互相考查,提高解題能力等。另外,對于平時做過的關于古代文化常識的練習題,尤其是那些做錯的題,注意把它們收集、整理到一個本子上,如果從高一、高二做起,到高三一直積累下來,高考備考時就輕松多了。
在日常訓練中,我們要善于利用具體語境,巧妙排除。詞語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其內涵比詞典中的更豐富,故需結合語境才能具體理解。如“首相”一詞,在“首相韓琦每咨訪焉”中,顯然與當今某些國家內閣或政府首腦的含義并不相同,應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結合語境,才能知道“首相”的具體內容。
以上是高考古代文化常識題備考的大致要點。這里要強調的是,高考古代文化常識題既考查識記能力,又考查根據文本推斷能力,所以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要做好積累工作,有效把握復習方向,掌握答題技巧,這樣才能提高古代文化常識題的正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