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秀
【摘要】新課標對教師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將數學文化滲透到課堂教學中。數學教材中也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有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掌握。本文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就數學文化滲透的途徑進行了深度研究,得出從情境創(chuàng)設、聯系生活實際、活動開展以及挖掘教材內容為切實可行的滲透切入點,以期為其他一線教師作教學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yǎng);數學文化;數學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01—0170—02
數學是理論性和系統(tǒng)性較強的一門學科,且兼具文化內涵。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將數學文化融入數學課堂越來越受到教育各界人士的關注。新課標明確提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為教師教學提供了參考方向。筆者認為,數學教師應深入研究教材,了解編寫意圖,積極挖掘數學教材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并在教學的過程中將之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在提升數學文化素養(yǎng)的同時,認識到數學的文化價值,從而提升數學核心素養(yǎng)。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文化滲透的策略,談談自己的體會和看法。
一、創(chuàng)設情景滲透數學文化,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年齡小,生理發(fā)育還不完善,上課時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干擾。這就要求教師創(chuàng)設有趣的教學情景,用最短的時間、高效地導入新課,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的“你知道嗎”蘊含了許多諸如數學名家故事、數學發(fā)展史、有趣的數學故事、與數學聯系緊密的生活事例等數學文化元素的素材。教師可以充分挖掘其中有趣的、能激起學生思考的素材導入新課,不但幫助學生了解數學學科的起源及后續(xù)發(fā)展,還能激起學生學習新知的欲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高效率地完成授課內容。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時,教師通過多媒體呈現課本中古人計數的情境圖,介紹我國古代的數學著作《九章算術》中的“約分術”,從而了解分數產生的背景和古人計數的方法。利用這樣的情景滲透一些數學文化,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分數表示方法的演變過程,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這些數學文化知識的引入讓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充分了解到數學知識的發(fā)展、生成過程,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領會數學家們不懈努力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數學家們無窮的智慧,將是學生學習的動力,不斷激勵他們前行,為進一步學習后續(xù)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聯系生活實際滲透數學文化,讓數學更“生活化”
課堂教學中的“教”主要是為了學生的如何“學”,讓學生將課本中學習的數學知識、獲得的經驗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用到生活中研究解決實際問題,使數學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系,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生活實際與數學課堂的融合,不但充分體現了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理念,而且也讓數學課堂不至于那么枯燥乏味,同時也容易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神奇的莫比烏斯帶不僅讓學生感受到它自身的美妙、神奇,還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與建筑學、設計學、美學等學科的有機融合,體現了數學的內在美、神秘感,讓教學內容有血有肉,對于知識內涵的學習不至于枯燥、空洞,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學習小學數學四年級“平行四邊形”時,課前讓學生觀察、搜集生活中用到平行四邊形易變特性的實例:小區(qū)、學校門口的電動伸縮門,利用其易變性節(jié)省位置;一些商店門口的卷閘門,便于操作又方便;繪圖用的縮放支架,讓學生親身體驗“生活處處有數學”等。學習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五單元的綜合實踐課“打電話”,正逢疫情線下教學,筆者結合實際情況,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蘭大醫(yī)院的疫情情況改變例題內容:“緊急通知,新型冠狀肺炎疫情發(fā)生了,蘭大一院傳染科值班護士長晚上十點接到通知,要求通知15名護士盡快返回工作崗位,如果用打電話的方式,每分鐘通知1人。請你設計打電話的方案?!蓖ㄟ^此類教學,及時讓孩子們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數學知識是為我們的生活服務的。另外,有些孩子的家長就在疫情一線,教學時及時抓住思想教育的時機,學習和宣傳白衣天使無私奉獻的精神,培養(yǎng)感恩情感。
三、開展數學活動滲透數學文化,深化知識內涵
在新課程理念影響下,數學課堂已突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禁錮,提倡一個學生動手操作、動口說、動腦想,人人參與的課堂。這就要求教師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數學故事、游戲等方面入手,設計豐富的數學課堂教學活動,逐步滲透數學文化。這不但能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拓寬知識,增長才干,發(fā)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還能全面提高學生在素質教育中發(fā)揮的整體性,落實素質教育的目的,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1]。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神奇的莫比烏斯帶”時,設計“變魔術”的操作活動。通過變魔術、猜一猜、想一想、做一做、剪一剪活動,體驗、經歷長方形紙條從兩條邊變成一條邊、一個面,一個圈變成兩個圈再變成一個大圈套著一個小圈的過程,感受數學的神奇與魅力!再給學生介紹幾個“莫比烏斯帶”在生活中的應用:過山車的軌道、機器的傳送帶、打印機上的色帶、精致的工藝品等。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數學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四、挖掘教材內容滲透數學文化,啟迪學生思維
人教版數學教材中的許多資源體現了核心素養(yǎng)和數學文化的有機結合。捕捉這些教學資源,認真研究教材中的內容,合理巧妙地運用好這些資源,挖掘其中數學文化蘊含的內在價值,與數學知識相融合開展探究活動,讓學生在了解數學文化知識的情況下改變思維方式,調整學習方法,學會數學技巧,讓數學文化成為學生學習生活中必談的話題,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和強烈的探究欲望,在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同時,也讓學生的生活變得五彩繽紛,更加豐富有趣,充分感受到數學無窮的魅力。
例如,學習人教版一年級“認識鐘面”時,在學生認識了整時,會撥整時以后,插入日晷的視頻,讓學生了解古人最早的計時方法,感慨古人智慧的同時激起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五年級下冊學習“因數與倍數”之后,認識了質數和合數,鞏固拓展環(huán)節(jié)向孩子們介紹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任何大于2的偶數都是兩個質數之和。”同時介紹我國數學家陳景潤在這方面所做出的貢獻;在六年級上冊學習“圓”的相關知識時給孩子們拓展數學文化《周髀算經》中的“周三徑一”、《九章算術》中的“割圓術”等知識,幫助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理解數學文化,通過創(chuàng)新動手實踐活動,達到以美衍趣、以美激情、以美啟智的育人目的。因此,數學課堂中恰當地滲透數學文化,讓學生在學習中形成多種思維方式,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也讓枯燥的數學學習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總之,在核心素養(yǎng)引導下,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要把數學文化與數學知識有機融入到數學教學中。教師借助教材中的素材,挖掘數學文化在數學課程中蘊含的一些思想方法、價值觀念、審美情趣,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充分得到知識、審美、情感等方面的提升。通過數學知識學習——塑造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滿足學生一定的好奇心——啟迪學生學習的智慧心,將數學文化融入小學數學課堂,解決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此同時,給學生拓展一些數學理論之外的關注點,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數學文化融入到小學數學課堂中,不但能促進邏輯思維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還能讓數學體現出它應有的現實價值追求。因此,在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加強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滲透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參考文獻
[1]辛欣.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案例研究[D].濟南:濟南大學碩士論文,2019.
編輯:徐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