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夢云
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初中語文的地位越來越突出,而文言文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也將越來越有份量。但從當前形勢看,初中文言文教學重心還是迎考,初中文言文對學生全面素質特別是文化涵養(yǎng)的重要支撐作用還沒有體現(xiàn)出來,需要全面審視文言文教學得失,切實從認知層面入手,從教學層面改進,推動初中文言文教學質量全面提升。
一、初中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教學目標功利化
初中文言文是打基礎的階段,也是培養(yǎng)興趣的階段,但很多初中語文教師都是奔著中考而去,只顧成績不顧學生體驗。有的以強制性的死記硬背為主要方式,沒有鞭辟入里的講解,沒有情感投入的背誦,學生記住的是一些文言字詞,但難以深入理解古人的思想,更得不到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有的以高強度的作業(yè)練習為主要方式,課外練題,課堂講題,以不計投入的題海戰(zhàn)術為主,讓學生記住的是怎么應答,導致難以消化吸收文言文中蘊含的文化精髓,更得不到民族精神的激勵。有的以應試教學為唯一目標,一開課不是講“古人云”,而是大講“中考時”,一開始就把教學導向搞偏了,導致整個教學設計從頭至尾都滲透著重重的壓力,最終的結果是把課文教死了,把學生的興致澆滅了。
(二)教學方法簡單化
有的教師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從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教寫生字、學習新詞、翻譯課文、解析內(nèi)容、概括思想一口氣講完,該講的全講了,該有的都有了。但學生的思維空間被填滿了,自始自終沒有自己獨立思考的機會,學生的主體性質被取代了,整個教學過程都沒有學生的參與和互動,導致課備得很好,講得也很好,但教學的效果卻不好。有的教師采取講經(jīng)式的教學模式,有現(xiàn)成的多媒體資源不愿用,有高端的多媒體設備不會用,從頭到尾都是一根粉筆、一本教參和一張嘴巴講到底,但一根粉筆再怎么妙筆生花也勾勒不出文言文中的社會歷史畫面,一本教參再系統(tǒng)也不能代替教師和學生自己拓展了解文章背景,一張嘴巴再怎么天花亂墜也講不出文言文中的情境,這導致很多教師講得口干舌燥,但學生聽起來也是枯燥乏味、云里霧里,很難將學生帶入文言文的情境。有的教師采取“一言堂”式的教學,都是教師在帶節(jié)奏,沒有提問、沒有互動、沒有解疑,完全沒有學生參與,都是跟著教師自己的感覺走,沒有顧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承受能力,完全不顧教學效果。
(三)教學內(nèi)容片面化
初中語文文言文篇目都是精挑細選的,每篇文章、每個詞句都連接著作者情感和豐富的社會歷史文化場景,學習文言文也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傳承傳統(tǒng)文化。但有的教學定位不準,只顧學生眼前應試,不顧學生長遠發(fā)展,跟考試相關的反復講,跟考試無關的基本不講,導致很多學生考試成績不錯,但文言文基礎依然很薄弱,這樣不僅對學生長遠發(fā)展不利,還帶偏了學習方法,得不償失。有的教學標準不高,教學準備不足,什么都是拿來主義,教學內(nèi)容就是按照教參照本宣科,教學課件就是網(wǎng)上隨便拷貝一下,很多內(nèi)容自己都沒有深入理解,很多設計自己都沒有進行試解,教師責任心不強就很難在課堂上真正吸引學生,也很難讓學生真正走進古人世界。有的教學引導不夠,很多學生通過文言文學習能對歷史文化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在這個關節(jié)順勢引導就會產(chǎn)生很好的效果,可很多教師都沒有將學生的熱情轉化為拓展學習的動力。
二、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學效益的幾點策略
(一)拓展教學厚實基礎
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最獨特的精神標識,而文言文本身就是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重要信息載體,處處浸透著濃厚的傳統(tǒng)文化因子。學好文言文必須拓展傳統(tǒng)文化學習,通過開辟第二課堂,為學生打開另一扇與古人對話的窗口,如組織傳統(tǒng)文化專題講座、傳統(tǒng)文化知識競賽、古詩文交流會等,組織觀看歷史人物影視正劇、參觀歷史人物紀念館、歷史文化遺跡等,通過拓展教學,可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完善學生知識架構,并引導學生了解傳統(tǒng)文化,為文言文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如很多學生觀看了電影《孔子》,有的學生還觀看了介紹孔廟、祭孔的視頻,有的還去過孔廟旅游,再學《論語》《孟子》等篇目,就已經(jīng)把孔子、孟子擺在非常高的位置,已經(jīng)在腦海中有了更直觀的歷史場景,已經(jīng)在心里面有了更深厚的文化認同,帶著情感、帶著期待進入課堂,學習的熱情明顯增強,學習的效率明顯提高。
(二)情境教學引人入境
由于古代與現(xiàn)代社會歷史環(huán)境、生活方式相去甚遠,靠一本教材念、一張嘴說、一根粉筆寫很難打動學生,必須運用新形式將學生帶入文言文的情境,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各種資源。如講授課文《陳涉世家》,可先觀看相關影視作品,影視中人物鮮活的形象、生動的語言已經(jīng)刻畫在學生的腦海中,再進行講解,學生就能很自然地把生僻難懂的文言文與鮮活生動的影視畫面結合起來,很快就能深入情境;如講授課文《桃花源記》,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象中的世外桃源,可用多媒體呈現(xiàn)多種桃花源影像,帶動學生思考,讓學生自己勾畫心中的桃花源,有的學生會用畫畫出來,有的學生會從視頻中截圖出來,有的學生會用文章描述出來,再帶學生與陶淵明的桃花源進行對比,一下子穿越了千年時光,不僅讓學生進入情境,也激發(fā)學生想象力;要用情感共鳴方法,很多人覺得古人離我們太遠,但只要細心探求總能找到共鳴,如講授課文《核舟記》,先讓學生觀看核雕大師紀實片,很多學生都會為大師精湛的技藝嘖嘖稱奇,再帶學生學習文章,學生就能從更多的角度理解其中的美和妙。推崇情境教學,其實就是為學生搭建縱跨古今的橋梁,讓學生看到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也讓學生在驚嘆之余產(chǎn)生敬畏之心,學起來也會格外認真。
(三)朗讀教學培塑情感
傳統(tǒng)文言文教學中最常見的是死記硬背,這種方法看似重視朗讀,但缺乏感情就變成了死讀,不僅不能促進教學,也很容易澆滅學生朗讀的興致。要搞好朗讀教學,必須改變教學理念,特別注重“有感情地朗讀”,教師不僅要范讀、帶讀,更要將各種知識和手段融入到朗讀教學中。如講授千古名篇《出師表》,可以以朗讀為主線帶動學生學習,課前可先朗讀相關的名聯(lián),如《書憤》中的“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武侯書堂》中的“出師一表千載元,遠比管樂蓋有余”、《蜀相》中的“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等,讓學生理解文章的份量,增加學習的使命感;課中,可以通過齊讀、跳讀、研讀等方式,邊讀邊譯,由教師帶著學生疏通文意;課外,可以通過朗讀比賽、背誦比賽等方式,讓學生領悟行文的妙和作者的情,也在朗讀中記下千古名句、感受家國情懷。通過朗讀教學,可以讓學生經(jīng)歷“讀通—讀熟—讀懂—讀情—讀美”的完整過程,在朗朗書聲中讓學生不斷提升理解、不斷升華境界、不斷融入情感。
(四)演繹教學加深理解
文言文中有很多人物刻畫,這也是初中語文教學中較難的一部分,說教式、灌輸式的教學很難讓學生提起興趣,也很難給學生留下印象。教師必須改變教學方式,特別要用好演繹教學,利用學生的表現(xiàn)欲,讓學生演繹課文中的角色。如教學《曹劌論戰(zhàn)》時,讓學生自行查閱齊魯長勺之戰(zhàn)的歷史背景,自行體驗戰(zhàn)前、戰(zhàn)中、戰(zhàn)后不同的情境,把握兩個人物心境的不斷轉換,這樣不僅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而且對一些原來讀起來拗口的文言詞語也很快就能朗朗上口;再如《唐雎不辱使命》本身就是情節(jié)性、故事性很強的一篇文言文,最難最重要的是從秦王和唐雎的對話中把握人物性格特點,讓多組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演繹對話環(huán)節(jié)。很多學生為了把人物演活,對文章中的對話反復斟酌、反復演繹,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習熱情,也拓展了學生學習的外延。通過演繹教學實踐的不斷深入,學生以自己的理解來把握人物特質,以自己的言語動作來刻畫人物形象,不僅讓課堂充滿了“表情包”、充滿了話題、充滿了笑聲,也讓學生更好地深入人物內(nèi)心,從而增加了學習的興致,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也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五)合作教學授人以漁
初中文言文教學最常見的畫面是教師唱“獨角戲”,學生游離于外,這種課堂很容易將學生引入死記硬背的死胡同,因此,處理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的關系,才能在教學互動中提高效益。用好合作教學,要讓學生充分融入教學環(huán)節(jié),全程參與教學活動,才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如講授《岳陽樓記》,課前可安排學生自行朗讀、自行預習、自行搜集背景資料,課中可安排學生進行背景知識小教學、經(jīng)典詞句朗誦小競賽、游玩過岳陽樓的暢談體會,教師重點進行誘導,只在一些環(huán)節(jié)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在一些重點處進行輔導,使學生深入理解,在一些爭論中進行點評講解。真正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能讓學生學到知識,更能使學生找到學習的方法。
初中文言文教學是對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yǎng),方法多種多樣,但一定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發(fā)揮教學主導的作用,更要發(fā)揮示范引路的作用,要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一定要突出學生的全面素質提升,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既要傳道授業(yè),更要傳承傳統(tǒng)文化品德;一定要突出學生的興趣培育,不僅要教會課本上的篇目,還要教會學習方法,讓學生更好地展開拓展學習。在此基礎上,只要進行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教學實踐、總結反思,就能找準最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