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玉
一位哲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把一個信念播種下去,收獲到的將是一個行動;把一個行動播種下去,收獲到的將是習慣;把一個習慣播種下去,收獲到的將是一個性格;把一個性格播種下去,收獲到的將是一個命運”。班主任播種什么,你的學生就收獲什么。育人是教書的起點,育人是教書的目的,育人是教書的歸宿,在班主任工作上我把“育德”放在第一位。在我的觀念上,我覺得一個學生聰明與否并不是最重要的,但他要有品德。在平時,我經(jīng)常向他們滲透“誠實”教育。
2004年6月,我終于畢業(yè)了……
出了校門對社會又有了新的認識,不再是以往那個幻想中的世界……
8月31號,既是向往,因為能夠?qū)崿F(xiàn)自己價值的時候了,能夠為人師表,要做一個讓社會放心、家長滿意、學生喜歡的人民教師。更多的是緊張:昨天還是一名貪玩的學生,一眨眼的功夫,我的身份換了——人民教師。
那年,我毅然回到家鄉(xiāng)從教,由大城市喧嘩的生活換成粵西寧靜的山區(qū)中學的教學。自從踏上理想的生活,走進新課程、站上講臺的那一刻,覺得自己開始有了分量了。眨眼到今天已經(jīng)十七個年頭了?;叵氘斈甑囊鈿鈯^發(fā),當年的舉步維艱……我很愿意跟大家分享這個充滿意義的過程。
初上崗,我就努力的捧著“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耐心才能求得成效”的工作原則來開展工作。善良就不必說了:人之初,性本善,尤其是跟天真可愛的孩子在一起,我本性中善的一面完全袒露出來。我就像他們的大姐姐一樣,跟學生們在一起玩,無論誰碰到困難我都毫不猶豫地伸出援助之手。那時的我因為剛做老師,還沒有學會對學生板著面孔,更沒有學會批評學生、責罵學生,始終記得以為用自己的行動就能夠感化他們。但事與愿違。
記得2007—2008學年,我是從中間插手接任八(1)班的班主任。當時拿到學生名單一看55人,什么也沒有想,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原來的老師了解他們的情況,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們看了我的名單后,向我說了一句:“祝你好運”!當時的我一下就懵了,深呼吸了一下,對自己說:“但愿好運”。
2007年9月2日,學生陸續(xù)的回到學校報到、注冊。在一張張陌生的臉龐、一雙雙期待的眼神中,有一位學生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他穿著一件黑短袖,一條緊身的深紅長褲,經(jīng)過打扮后,在紅黑交間的映襯下,頭發(fā)更顯得油光可鑒、波浪起伏。心想:這應(yīng)該是一位突出的學生。我隨后就順便說了一句:“明天回校前把頭發(fā)、服裝整理好”。然后就接著注冊。第二天,我充滿激情,臉帶笑容的走進教室看學生早讀。這位姓廖的同學第一個映入我眼簾:著裝換了普通一點了,但那“油光可鑒、波浪起伏”的頭發(fā)依然在那個角落閃閃發(fā)光。一下子沒有什么心情了,立馬把他叫出來,問他為什么不弄好頭發(fā)。沒有想到的是,我說一句,他毫不吝嗇的回答一句,而且自以為很有道理。當時教育教學經(jīng)驗還不足的我,那種沖動感就迸出來了……當時狠不得一個手掌拍在學生的臉龐上,心靈猶豫了一下,但最后還是忍住了。接著就是苦口婆心的說了十多分鐘,在這十多分鐘里,我沒有說關(guān)于他頭發(fā)的話,只是舉了一個親身經(jīng)歷的與街上小混混有關(guān)的事例。也說了一些家長教育孩子的心情和冀望,事例還沒有說完,他就干脆利落的回答我:“班主任,不用說了,我今天中午就弄好,下午上課,我到辦公室等你,給你檢查?!甭犃诉@句話后,久久不能平靜。這件事后,我一直在想:如果當時他依然理直氣壯的頂撞我,我也依然堅持那僵局,結(jié)果會怎么樣;如果我當時沖動,給他一耳光,結(jié)果會怎么樣;如果我當時對付不了他,把他送到學校德育處去,結(jié)果會怎么樣……當時太多的如果讓我明白了凡是要有耐心,不要沖動,否則自己的權(quán)威會迅速下滑,弄得自己下不了臺。
每一名成熟的班主任回過頭看,都會發(fā)現(xiàn)自己必經(jīng)這些過程:失敗,反思,再失敗,再反思……如此幾個回合,終于有一天猛然大悟,茅塞頓開。
這十幾年來,我一直用一個信念支撐自己:只有在耐心中才能求得成效。我真正體驗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雖說累,但更多的是欣慰,是喜悅。我將本著得志不漂浮,失意不消沉的態(tài)度,一如既往,更努力將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因為我要做到:“我愛學生,學生喜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