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文
(中山市中醫(yī)院,廣東 中山 528400)
老年人群由于鈣質流失、骨質疏松等因素的影響是骨折高發(fā)的群體,并且由于機體功能衰退在骨折后易發(fā)生各種并發(fā)癥[1]。壓縮性骨折是臨床老年人常見的骨折類型,患者恢復時間長,需要長期臥床休息[2]。此類患者由于受到疼痛、臥床、高齡等因素等的影響,在骨折后高發(fā)腹脹、便秘等并發(fā)癥。腹脹、便秘可影響患者臥床休息,并且繼發(fā)的腹痛會造成患者煩躁、失眠等,不利于骨折的康復[3]。臨床在對此類患者進行干預時主要以瀉藥、開塞露、灌腸等方式,但這些方式在應用中存在一定限制[4]。如瀉藥可加重腸道負擔,而開塞露、灌腸等方式在操作時對患者體位有一定要求,但大多數(shù)壓縮性骨折患者在康復期間體位限制較大。本次研究為促進患者便秘治療療效的提升,采用中醫(yī)通便貼進行治療,具體分析蜂蜜或醋調制通便貼的應用情況,報道如下。
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選取我科2020 年4 月至2021 年4 月收治的老年壓縮性骨折便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共120 例。以SAS 軟件將其隨機分為2 組,各60 例。對照組:男24 例,女36 例;年齡60~78 歲,平均(70.02±6.72)歲;胸椎段25 例,腰椎段35 例。觀察組:男26 例,女34 例;年齡60~79 歲,平均(70.14±6.76)歲;胸椎段27 例,腰椎段33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P>0.05),存在可比性。
納入標準;(1)經CT、MRI 等診斷明確為壓縮性骨折,新鮮骨折;(2)受傷后出現(xiàn)腹脹、便秘、排便困難;(3)腹痛壓痛、無反跳痛、腸鳴音<1 次/min;(4)年齡60~79 歲,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內科疾病;(2)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3)陳舊性骨折患者;(4)患者既往經常出現(xiàn)便秘;(5)惡性腫瘤等其他原因造成的便秘。
在發(fā)現(xiàn)患者在骨折后出現(xiàn)便秘等癥狀后,予以患者通便貼治療。通便貼藥方:大黃15g,厚樸15g,澤瀉15g,當歸10g,姜粉10g,將中藥材研磨成粉末狀。
1.2.1 觀察組
采用蜂蜜將粉末狀中藥材調配成膏狀,制成1×1cm 的膏藥丸。找準患者的雙側天樞穴、雙側腹結穴,雙側足三里穴,雙側支溝穴,將膏藥丸貼敷在上述穴位,貼敷時間為4h(以皮膚產生紅暈為度或者患者耐受程度為度)。
1.2.2 對照組
以醋調配粉末狀中藥材,其他使用方法與觀察組保持一致。
(1)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療效,療效判定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制定。其中治愈:腹脹、便秘及繼發(fā)的腹痛等癥狀完全消失,治療后患者排便次數(shù)正常;顯效:腹脹便秘及繼發(fā)的腹痛等癥狀顯著改善,能夠在48h 排便1 次;有效:腹脹便秘及繼發(fā)的腹痛等癥狀有一定改善,但排便較為困難欠舒暢;無效:腹脹、便秘及繼發(fā)的腹痛無明顯改善,難以排便。治療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2)統(tǒng)計對比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
(3)對比兩組患者癥狀評分改善情況,具體評分標準見表1。
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2.0 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值±標準差(±s)來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表示,采用卡方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便秘等癥狀評分標準,見表1。
表1 癥狀評分判定標準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3.33%,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療效對比[n(%)]
治療后觀察組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均早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癥狀改善時間對比(h,±s)
表3 兩組患者癥狀改善時間對比(h,±s)
組別 例數(shù) 首次排氣時間 首次排便時間觀察組 60 5.45±1.47 21.40±4.82對照組 60 6.72±1.85 26.47±5.48 t 4.163 5.381 P 0.000 0.000
治療前兩組患者癥狀評分對比(P>0.05);治療后觀察組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評分對比(分,±s)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評分對比(分,±s)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0 16.25±3.47 5.86±1.47對照組 60 16.44±3.55 8.20±1.68 t 0.297 8.120 P 0.767 0.000
中醫(yī)對便秘的認識較為久遠,在《素問》中有記載曰:“人有所墮墜,血留內 腹中,滿脹不得前后,先飲利藥”,對便秘的腹脹、便秘的發(fā)病、治療進行了簡要闡述[6]。中醫(yī)認為骨折后患者淤血留蓄,積久而滯,升降失序;加之濁氣滯留于胃而不得下,引起腹脹、便秘的發(fā)病[7]?,F(xiàn)代醫(yī)學則認為導致老年人群骨折后便秘高發(fā)的主要原因有:壓縮性骨折后在患處及周邊形成血腫,對腹膜產生刺激使胃腸蠕動受到形象,因而進行麻痹性腸梗阻;其次在壓縮性骨折發(fā)生后,患者需長時間臥床休息,腸道自然蠕動減少,影響腸腔內氣體流轉,也會造成腹脹、便秘風險增大[8-9]。
臨床極為重視壓縮性骨折后便秘的治療干預,此類患者由于年老體虛、氣血虛敗,在骨折康復時間較長,如此基礎上有受到便秘等并發(fā)癥的影響,對患者骨折預后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并且腹脹、便秘等持續(xù)過程中,患者的心理負面情緒不斷積累,也會進一步的便秘,因此臨床極為重視便秘的治療干預[10]。
西醫(yī)的干預措施主要包括容積性瀉藥、糞便軟化劑、潤滑劑、灌腸等,但長期使用瀉藥類藥物會加重腸道負擔,是患者進食后腸道蠕動減少,并降低主動排便反應,使患者便秘癥狀得不到根本性的改善[11]。另外長期使用瀉藥藥物,還可導致皮炎、出血傾向、胃炎等的發(fā)生,繼而造成水電解質紊亂、消化功能減退等?;谝陨媳尘?,臨床亟待一種安全性高、通便效果好的干預方法。
中藥通便貼是通過將調配后的中藥貼敷于特定穴位而產生治療效果,借助藥物對穴位的刺激達到通便、理氣、調和氣血的作用。本次研究使用大黃、厚樸、澤瀉、當歸、姜粉作為通便貼的藥物,其中大黃清上與瀉下并行、解毒排熱;厚樸理氣散結;澤瀉除濕熱,通淋濁;當歸補血活血、潤腸通便;姜粉促進胃腸蠕動、加速食物消化[12]。諸藥合一方有行氣、通便、消腫、活血的功效。為取得最佳治療效果,通便貼貼敷于雙側天樞穴、雙側腹結穴,雙側足三里穴,雙側支溝穴,具有扶正固本、健運脾胃、補中益氣的功效。
本次研究主要為探究以蜂蜜或醋調配通便貼的療效。蜂蜜味屬甘,性平和,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滋陰潤燥的作用,自古而今以潤腸通便聞名。蜂蜜通便的主要機制是因為其中乙酰膽堿的成袋,可作用于副交感神經,增強胃腸蠕動。大黃用蜂蜜調和,具有清涼且增強藥效的效果,同時有助于直達疾病所在地;最重要的是用蜂蜜調和的大黃,緩瀉而不傷氣,逐瘀而不敗正。而醋辛散芳香之性,能增加滲透力,有助于藥物快速達到病所。用食醋調和的大黃粉敷神闕穴,具備促進藥物吸收和刺激穴位兩重效果。
最終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以蜂蜜調配通便貼治療便秘的效果更為理想。同時本次研究中觀察組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均早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觀察組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均再次證實以蜂蜜調配通便貼治療壓縮性骨折后便秘的效果更為理想。
綜上所述,蜂蜜調配通便貼治療壓縮性骨折后便秘療效優(yōu)于以醋調配,可獲得理想的通便效果,使患者腹脹、便秘癥狀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