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艷
(灌云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實驗學校,江蘇連云港 222212)
美國教育家赫欽斯曾說,教育應是主體為人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人的智慧以及發(fā)揚人性,使人達到完善的境界,其目的是人性,而不是人力。因此,教師應走出“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傳統(tǒng)知識傳遞的主播角色,以學生課堂學習的陪伴者、組織者、引路人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語言文字實踐活動中,為學生知識的獲得、能力的鍛煉而服務。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在課堂上要注重師生對話的平等,營造適合學生自由、自主成長的氛圍,讓教和學的雙方身心愉悅、思維活躍,讓學生在高漲的情緒中迸發(fā)生命的光彩。
例如,在教學《田忌賽馬》一課時,筆者先從與學生的預學交流中,發(fā)現(xiàn)其興趣點在于“田忌按照孫臏的方法贏了齊威王”上,這也是課文的詳寫部分。接著,結合“發(fā)展學生思維,感受人物智慧”的單元要素,筆者直接將分析人物思維的任務交給學生,讓他們在分角色對話和道具演示中還原課文情景,分析人物的思維歷程。事實證明,情趣盎然的表演更能激發(fā)學生與文本對話、深挖文本內(nèi)涵的興趣,他們根據(jù)文本的信息從事件的表面逐漸走向內(nèi)在的智慧,課文中看似不經(jīng)意的描寫,都成了他們設計表演動作、臺詞的依據(jù),成了他們合理聯(lián)想、創(chuàng)造性復述的跳板。
學生在表演過程中不斷地糾正、推翻,其語言文字能力得到充分的應用,思維得到充分的展示。課堂上,表演孫臏的學生在給“田忌”出主意時,表演田忌的學生突然疑惑地問:“不換馬也能贏?你打算怎么辦?”“孫臏”立即將自己的想法全盤托出。這時,臺下的觀眾不同意了,筆者順勢讓他們說出理由。學生們指出:“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這里并沒有講孫臏怎么做,這實際上賣了個關子,這樣的安排,更能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課文里說田忌非常信任孫臏,如果田忌還表現(xiàn)得很疑惑,就與課文內(nèi)容相矛盾了?!边@樣一來,學生的自主閱讀空間不斷擴大,他們積極探究、踴躍展示的天性得以釋放,其強烈的求知欲和豐富的情感體驗也得到了激發(fā)。
某教師在教學《那個星期天》一課時,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將小史鐵生從早晨、中午,到下午、傍晚的心情變化羅列出來,采用“讀文本—思表現(xiàn)—悟心情”的教學思路,帶領學生穿梭于課文的字里行間;另一位教師在教學《蘆花鞋》這篇略讀課文時,也以“品蘆花鞋的美—感受人物的形象美—推薦整本書閱讀”的教學思路,將學生的課堂學習安排得滿滿當當。
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始終處于待命狀態(tài),被教師的各個任務驅(qū)動著,沒有自我選擇和自主體驗、思考的機會。一節(jié)課下來,教師和學生都神經(jīng)緊繃、疲憊不堪。
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知的堆積,誰要是把自己單純地局限于學習和認知上,即便他的學習能力非常強,那他的靈魂也是匱乏而不健全的。如果上面兩位教師將課堂閱讀的自主權交給學生,通過主問題統(tǒng)領的方式,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選擇性地閱讀,那么學生就有了自主閱讀、思考的機會,教師也能更好地提高課堂效率。
例如,在教學《那個星期天》時,教師可以從第一自然段的“盼”入手,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選擇小史鐵生滿懷期待的一個或幾個畫面,進行文本細讀,并在課堂上展示、交流。這樣,學生圍繞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感悟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去細讀、品味文本,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變化著的興奮、急切、焦急、惆悵、失望、委屈等心情。同時,由于作者表達內(nèi)心活動的方法多樣,學生通過對比閱讀,可以了解寫作手法的多樣性。此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中自己感興趣的部分,促進其學會從內(nèi)容、感情、人物特點等角度列小標題。這樣,學生學得自由、深刻,所收獲的也是真實的閱讀體驗和感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在課程實施建議部分指出,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具有階段性特征,不同內(nèi)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guī)律,應該根據(jù)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存在客觀的差異,相同年齡段的學生之間也有著客觀的差異。每個個體都是不可復制的唯一,由于個人生活經(jīng)驗和學習能力的不同,同一學段的學生之間必然也存在著差異。在教學中,教師要關注這種差異,尊重差異的客觀存在,促進每一個生命體的和諧、長足的發(fā)展,實現(xiàn)“人人都能參與良好的語文實踐,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的美好愿景。
再以《田忌賽馬》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的課堂教學目標應當表現(xiàn)出一定的層次性,如基礎性目標可以是理解孫臏安排馬的出場順序及其依據(jù),感受人物的智慧,概括性地復述故事;提高性目標為梳理孫臏的思維,感受其與眾不同,創(chuàng)造性地復述課文內(nèi)容。在學生的閱讀交流過程中,教師要尊重每個學生的觀點,只要他說得有道理,條理清楚,就要給予肯定和鼓勵。在學生發(fā)出“投機取巧”“陰謀詭計”等異樣的聲音時,教師也要尋根溯源、巧妙化解,讓學生自己主動發(fā)現(xiàn)錯誤、改正錯誤。
《蘆花鞋》是一篇略讀課文,它從屬于“把握長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這一語文要素單元,編者意圖是結合本課的閱讀指導學生擬小標題,交流感受最深的內(nèi)容。如果將這些語文閱讀素養(yǎng)放眼到第二學段閱讀目標中的“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和“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上,那么教師很容易預設一些閱讀實踐環(huán)節(jié),讓這些語文要素得以精準落地。
在教學《蘆花鞋》時,某教師在課堂伊始便借助《寶葫蘆的秘密》中的動畫片段暗示學生:讀書讓人快樂,讓人明理。接著,教師通過對比本單元其他課文和長課文呈現(xiàn)方式的不同,對學生擬的小標題進行評價。最后,圍繞“蘆花鞋”意象,教師和學生一起品讀課文中的三處關于“蘆花鞋”的描寫。課堂上,有感受的交流,有文字的涵泳,也有結構的欣賞。對于第二自然段,教師通過提取信息概括“蘆花鞋”的特點;至于第五自然段,教師則帶著學生重點品味比喻的作用。在人物形象品讀部分,教師圍繞“心靈手巧”和“心地善良”,帶領學生暢讀文本,充分發(fā)掘文本獨特的語言表達形式,并組織學生進行評價交流。
通過嚴謹?shù)沫h(huán)節(jié)、細化的板塊,教師在課堂上確實引導學生進行了目標明確的閱讀思考。但看到學生手忙腳亂的模樣,我們就不得不反思,這樣的課堂預設是否真的有效。事實上,學生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并非簡單的教師向?qū)W生傳授方法的過程。教師需要架設智慧的實踐平臺,潛移默化地熏陶和滋養(yǎng)學生,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語文實踐氛圍中體驗、學習和運用語言文字,進而提高其閱讀、表達的素養(yǎng)。一節(jié)好的語文課,應該是傳承、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課堂,教師要注意銜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關注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尊重學生的生命成長。
充分尊重學生的生命成長,鼓勵學生發(fā)出聲音的課堂,可以激活學生源源不斷的靈感,活躍學生靈動多維的思維,豐富學生文本閱讀的體驗和感悟,這對于張揚學生個性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