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琢
中國服飾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原始社會,古人就有了穿衣的需求,因此“衣”字的歷史也格外悠久。從甲骨文到小篆,“衣”字的字形基本一脈相承。“衣”是一個典型的象形字,展現(xiàn)的是一件衣服衣領(lǐng)左右交疊的狀態(tài)。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 )。”在今天,我們的衣服包括上衣、褲子、裙子,古人把上衣叫作“衣”,把下衣叫作“裳”。衣服是我們?nèi)粘I钪胁豢苫蛉钡?,是人所依靠的必需品,因此許慎說“衣,依也”。
對人類如此重要的“衣”有著怎樣的歷史呢?
中國服飾的發(fā)展史與中華文明演進密切相關(guān)。最初人類以樹葉等自然界中的產(chǎn)物遮擋身體,但樹葉既不牢靠,又難以保暖,于是人們發(fā)明了布,將布料纏在腰上,從前面垂下一塊布用以遮擋,古人稱之為“ ( )”。但只能蔽前遮羞,不能蔽后保暖,于是后來又慢慢有了上衣“衣”與下衣“裳”,并漸漸延伸出了禮服、官服等服飾文化。
我國古代的禮服、官服有著怎樣的特點呢?
“衣冠禽獸”是我國古代官服的一個重要特點。衣冠禽獸今天多用作貶義,但在一開始,“衣冠禽獸”說的是不同的官員所穿的服飾上要有著不同的動物,以標(biāo)明他的地位或官職。
以清代的官服為例,一品大員的官服,文官胸前繡有一只仙鶴,武官胸前繡有一只麒麟;二品文官的胸前是一只錦雞,武官胸前是一頭獅子;三品文官胸前是孔雀,武官是豹子。
大家發(fā)現(xiàn)清朝官員服飾圖案的規(guī)律了嗎?文官官服上的動物多是鳥類,而武官服飾上則都是猛獸。這些繡有動物的官服不僅體現(xiàn)出了品級差別,也體現(xiàn)出了官職種類的區(qū)別,這些都是與“衣”相關(guān)的傳統(tǒng)文化。
今天我們說到“衣”,主要指的是衣服。比如,上衣、襯衣、毛衣、大衣、豐衣足食……除了衣服,在現(xiàn)代漢語中,“衣”還用來指像衣服一樣包裹在外的東西。比如,包裹在苦藥片外的糖叫作“糖衣”,經(jīng)過巧妙偽裝的進攻性手段叫作“糖衣炮彈”。
(摘自《漢字就是這么來的》,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