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今團(tuán)
(南平市建陽區(qū)茶葉學(xué)會,福建 建陽 354200)
徐夤,字昭夢,莆田人。在晚唐五代的文苑中,占有一席之地,在福建文學(xué)的發(fā)展史上,更是具有不容忽視的地位。可是,史料卻沒有記載他的生卒年。至今,雖有多位專家教授對其進(jìn)行研究,但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如有的說是(849——921)、也有說(869——938)、還有認(rèn)為:“生年(844)左右……。約于(915——920)卒于延壽溪別墅”、還有說是(844——922)、(?——917)等等。探求一個徐夤的比較準(zhǔn)確乃至切實的生卒時間,對于更好地研究徐夤及其詩賦的寫作時間和當(dāng)時出現(xiàn)的對其有深刻影響的相關(guān)大事,如五代李唐滅朱梁后與他生死攸關(guān),福建何地首先產(chǎn)制并進(jìn)貢蠟面茶,“尚書”是何人,王審知與福建蠟面茶的關(guān)系等等,具有相當(dāng)重要的歷史價值。
徐夤(又作寅),字昭夢,莆田(今莆田市城廂區(qū)城郊鄉(xiāng))人,唐乾寧元年(894)登進(jìn)士第,授秘書省正字。天復(fù)元年至二年(901—902)進(jìn)謁梁王朱溫(全忠)時,因言語偶觸朱隱諱,只好作一篇《游大梁賦》討好朱。賦中“一眼匈奴,望英威而膽落”譏誚了晉王李克用。朱溫讀后大喜,而徐夤卻為自己埋下了禍根。天復(fù)三年(903)回閩,入王審知幕府辟掌書記,后因“禮待簡略,拂衣而去”。轉(zhuǎn)而投靠泉州刺史王審邽,次年王去逝后,即依其子泉州刺史王延彬,凡十余年。期間徐又于開平元年(907)再度應(yīng)試并中狀元。引見之日,朱溫要徐改動此前所作《人生幾何賦》中的“三皇五帝,不死何歸”句。他不假思索地答曰:“臣寧無官,賦不可改?!币鹬齑笈?dāng)即被取消狀元資格。后回閩再到泉州依附刺史王延彬。直至后梁貞明六年(920)十一月,因王“密遣使浮海入貢,求為泉州節(jié)度使,事覺,黜延彬歸私第”。徐夤因此失去靠山,只好再到福州投靠王審知。直到后唐同光元年(923)王抗旨相救,才得以逃回延壽溪畔,隱居6年后去世。其詩賦頗多,遺作有《探龍集》、《釣磯文集》及《雅道機(jī)要》傳世。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載:“徐夤登第歸閩中,途經(jīng)大梁,因獻(xiàn)太祖《游大梁賦》。時梁祖與太原武皇為仇敵,武皇眇一目,而又出自沙陀部落。夤欲曲媚梁祖,故詞及之云:‘一眼匈奴,望英威而膽落?!?,有人得其本,示太原者,武皇見而大怒。及莊宗滅梁也,四方諸侯以為唐室復(fù)興,奉琛為慶者相繼。王審知在閩中也,遣使至。遽召其使問曰:‘徐夤在否?’使不敢隱,以‘無恙’對莊宗。因慘然曰:‘汝歸,語王審知:父母之仇不可同天,徐夤指斥先帝,今聞在彼中,何以容之!’使回,具以告。審知曰:‘如此,則主上欲殺徐夤耳。今殺,則未敢奉詔,但不可以用矣。即日戒閽者,不得引接?!焘棺墙K身,止于秘書正字?!?/p>
《十國春秋·卷九十五》記載與上述所引類似,只在“不得引接”之后改為“夤拂衣去……尋歸隱釣磯處?!?/p>
上引這兩則史料載明后唐“莊宗滅梁”此一大事的時間是后梁龍德三年也即后唐同光元年(923)。在此改朝換代之時,莊宗李存勖諭旨閩王王審知殺徐夤,只因王審知“未敢奉詔”而放徐連夜逃生、深隱“深溪古峰”。所載顯而易見,徐夤卒年肯定是在同光元年(923)之后,如果在此之前,則與史實相左。
徐夤存世詩作有256首,其中有幾首詩都有一個共同的字眼——“恩”,并以此分別組成詞匯,如“受恩”、“恩深”、“酬恩”、“善恩”、“恩讎”等等。如《退居》一詩云:“鶴性松心合在山,五侯門館怯趨攀。三年臥病不能免,一日受恩方得還。明月送人沿驛路,白云隨馬入柴關(guān)。笑他范蠡貪婪甚,相罷金多始退閑?!贝酥小叭昱P病不能免,一日受恩方得還”前半句說的是徐夤曾于904——920年依附泉州刺史王延彬,在此期間曾經(jīng)多病,求退,王未許。其族孫徐師仁所寫《徐公釣磯集·序》:“王延彬刺泉州,每同游賞……凡十余年,求還所居,嘗被病遣,求藥物于延彬,答書曰:‘善自調(diào)獲,亦可開豁,三皇五帝不死,何歸……’”。后半句“一日受恩方得還”“受恩”二字,懸念多多:徐夤何時何地何因受何人之何種恩?史料和徐夤的詩句都顯現(xiàn),同光元年(923)夏四月己巳,莊宗李存勖在魏州登極,閩使至賀,當(dāng)莊宗問知徐夤在閩中時,即諭旨王審知殺徐夤,只因王“未敢奉詔”而放徐連夜逃生——“明月送人沿驛路,白云隨馬入柴關(guān)?!毙焘钩惺艿倪@個大恩可不是一般的恩情,而是此恩最深重——是再生父母之大恩;此恩最特異——是抗旨相救之特異。于是,當(dāng)他深隱“深溪古峰”后的翌年春末夏初,就作了一首七律茶詩《尚書惠蠟面茶》。其中一句“分贈恩深知最異”,說的就是徐夤在923年四五月間“一日受恩方得還”——承受了王審知特異之救命大恩。因此,徐夤的卒年就是在公元923年之后。試想,徐夤卒年若是在923年之前,就不存在后唐莊宗諭旨王審知殺徐夤,及王抗旨救徐,讓他夜逃,連同現(xiàn)存徐感恩之詩作若干首了。
有人會說“一日受恩方得還”是泉州刺史王延彬開恩,讓徐夤回故里。只要再分析一下“明月送人沿驛路,白云隨馬入柴關(guān)?!本洌蜁靼?,如果徐夤是從泉州王延彬處回莆田的話,那是很平常的因病告退,以求“善自調(diào)獲”,根本不存在殺身之禍,故而無須連夜逃命,再者,對王延彬而言,也不存在什么開恩。
徐夤的另一首七律《不把漁竿》:“不把漁竿不灌園,策筇吟繞綠蕪村。得爭野老眠云樂,倍感閩王與善恩。鳥趁竹風(fēng)穿靜戶,魚吹煙浪噴晴軒。何人買我安貧趣,百萬黃金未可論?!贝嗽娛切焘股铍[“深溪古峰”約3年后所作。閩王王審知是在后唐同光三年(925)十二月病逝的。后唐莊宗李存勖是同光四年(926)五月遇弒身亡。古代的交通信息不便不靈,故此李存勖死去的消息可能要到這年冬或次年才會傳到徐夤深隱的“深溪古峰”。閩王王審知和莊宗李存勖相繼故去,讓深隱中的徐夤猶如獲得了解放,可以出山到綠蕪村去策筇吟繞,也許就在這繞中吟就了這首七律。因為他恍忽感到殺身之禍幾至消失,自由隨之來臨,于是,“身似浮云且自由”的“安貧趣”,“百萬黃金”也買不去。再者,當(dāng)初閩王抗旨相救有可能引火燒身之虞也不復(fù)存在了。所以,徐夤終于敢于大膽地向世人宣告“倍感閩王與善恩”,千倍萬倍感謝當(dāng)年閩王王審知施與的救命大恩。
從這首詩可知,徐夤的卒年是在后唐同光四年(926)之后(與上述史料所證實的同光元年(923)之后并不矛盾),這個“后”字,后到何時?后到王延彬去世的后唐天成五年(930)之前。(徐去逝后,王延彬有一詩曰《哭徐夤》)。那么,可推知徐夤的卒年就是在后唐天成二年(927)到四年(929)之間,暫且推定為天成三年(928)吧,庶幾近于史實。期盼有識之士一錘定音。
關(guān)于徐夤的生年,據(jù)林毓莎引自仙溪徐氏祠堂刊印《延壽徐氏族譜·卷二》載:徐夤“‘卒年七十有三……’譜牒文字,多有訛誤,然無他據(jù),暫從此說”。即暫以73歲計算,而上述推定其為天成三年(928)去逝,則其生年就是唐宣宗李忱大中十年(856)了。
徐夤的一首茶詩《尚書惠蠟面茶》是福建最早的茶詩。詩云:武夷春暖月初圓,采摘新芽獻(xiàn)地仙。飛鵲印成香蠟片,啼猿溪走木蘭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輕涵翠縷煙。分贈恩深知最異,晚鐺宜煮北山泉。描寫了蠟面茶的采摘、制造、形狀、運輸、碾羅、茶具、點瀹、用水等,尤其是贈茶者及其“深”、“異”之恩。
此詩的寫作時間是后唐同光二年(924)春,即王審知“未敢奉詔”,抗旨救徐夤,讓他連夜逃生,隱居到莆田的深溪古峰后。他以茶寄深情,以茶隱真情,酬謝再生父母之作。閩王王審知是在同光三年(925)十二月病逝的,后唐莊宗李存勖則于次年五月遇弒身亡。如果徐夤是在928年之前,如有些人說是917、920、921或922年去世,則福建笫一首七律茶詩就不知是誰人所寫的了,也不知福建蠟面茶最早是何處所產(chǎn),更不知閩王王審知令一批準(zhǔn)南光州人(多數(shù)是犯人)到福州鼓山開荒種、管、采制蠟面茶并呈送王審知進(jìn)貢朝廷和分贈他人。
因為《尚書惠蠟面茶》詩的首句頭二字是“武夷”,讓不少人認(rèn)定徐夤到武夷山觀摩了那里采制煮飲蠟面茶。而史實是福建最早產(chǎn)制蠟面茶是福州鼓山,而閩北建州(那是武夷山屬建陽,而建陽屬于建州)現(xiàn)建甌東峰北苑是到南唐保大三年(945)才開始造蠟面茶。
晚唐五代時期,王審知對福建茶業(yè)的重要貢獻(xiàn)就是引進(jìn)準(zhǔn)南光州茶業(yè)的先進(jìn)科技,使福州茶業(yè)于此得到一個新的飛躍。如果徐夤是在928年之前去世的,就不存在《尚書惠蠟面茶》這首詩,人們也就無從得知那時的茶業(yè)面貌。
進(jìn)入五代,徐夤與閩王王審知和后唐莊宗李存勖三者之間有緊密的相關(guān),因此,只有等到后二者故去后,這就是說必須在926年之后,徐夤才如獲解放,得到自由。
史料以及徐夤的幾首詩證實他的卒年是在同光四年(926)之后,暫按天成三年(928)計算。而其享年73歲,則其生于唐宣宗李忱大中十年(856),卒于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若卒于928年之前如917——922年,即王審知和李存勖去逝之前,則福建第一首茶詩就不知何人所作,也不知福建最早產(chǎn)制蠟面茶是福州鼓山還是別處,更不知王審知對福建茶業(yè)的貢獻(xiàn)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