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長
摘要:一直以來閱讀都是語文學科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有通過閱讀才能了解自己對知識的把握程度,為其樹立未來發(fā)展的目標奠定基礎。教師應在教學中響應新課程改革教育理念,基于高效課堂的打造和教學效果的提升,從不同的教學角度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態(tài)度投入語文課堂中探究語文知識。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創(chuàng)新策略
閱讀是語文教學“聽說讀寫”四大板塊之一,是學生獲取知識信息、認識外面世界的重要途徑,加強學生的閱讀教學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聯(lián)想能力,加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在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為首要任務,更新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閱讀教學中去,實現(xiàn)自身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提升。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存在的問題
(一)實際教學與“新課標”要求不符
1.閱讀教學流于形式。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技巧與方法,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思想觀念。目前,很多教師在教學中過于重視對字詞句的教學,使得學生的主觀感受與閱讀體驗被忽略,導致閱讀教學流于形式,即學生在閱讀課堂上按部就班地根據教師的要求開展閱讀活動,難以提高自身的閱讀水平。
2.師生課堂地位失衡。
素質教育改革要求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部分教師盲目地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而教師沒有發(fā)揮自身的指導作用,不僅模糊了語文課堂教學目標,也沒有突出教學重難點。同時,學生在閱讀中遇到問題時教師也沒有注意及時對學生進行糾正與指導,閱讀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二)教學過于急功近利
1.只注重講解重點知識。
絕大多數(shù)教師在教學中僅給學生講解考試中的重難點,為了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讓學生死記硬背所謂的閱讀答題模式,因為缺乏理解與思考,學生如果遇到不同的題型就有可能無從下筆。可見,閱讀技巧的掌握需要建立在學生自主開展閱讀活動的前提下。
2.不重視課外閱讀。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高度重視課內閱讀而缺乏課外閱讀的指導。現(xiàn)如今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十分發(fā)達,學生并不缺少閱讀內容,但是,這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否則,學生盲目地選擇閱讀材料,如言情小說、穿越小說等,不僅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還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不利影響[2]。
二、初中語文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路徑
(一)互動式提問激發(fā)探究欲
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師在教學中要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師生互動雙向討論的氛圍能夠讓學生的心理放松,更好地表達自己對文章的個性化理解。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改變一味地向學生提出問題的傳統(tǒng)教法,通過引導性的語言讓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在師生互動中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將話語權交予學生,讓學生向教師提問,師生之間合作學習,能夠讓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提高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
例如,教師在《最后一次演講》這一課的教學組織過程中,要能夠提前按照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既有基礎和接受能力及個性將他們科學分成不同的小組,并讓學生在自主預習課文的前提下自主提出問題,相互進行答疑解惑。在整個過程中,教師作為引領者要能夠公正旁觀并適時參與到討論中,給學生指明方向,比如提出自己備課時準備的有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思考和交流,在互動提問和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之間不僅得到了有效學習,且彼此思考問題也有了新的角度,他們能夠針對性對彼此的問題進行交流。在整個交互式的討論交流過程中,學生的問題能夠得到解決,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有效激發(fā),能夠讓他們變被動接受語文知識為主動探究語文內容。
(二)關注教材文本的意境美
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思想更多關注學生的應試教育能力,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能夠將教學重點放在學生對文本的欣賞和品讀能力的提升層面,通過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語言及意境,引導他們發(fā)現(xiàn)文章意蘊,感受閱讀帶來的興趣,讓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及審美情趣得以提升。初中教材選編了一些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文章,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教材文本意蘊,挖掘文本深刻的思想內涵。
比如,在《濟南的冬天》教學中,教師在研讀教材中能夠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描寫的景物有繪畫美、形象美,教師可以抓住作者在寫作時的語言表達特點,鼓勵學生積極挖掘其中的美育要素,通過讓學生自主朗讀課文,抓住重要段落和詞語進行分析。如,這篇課文的比喻句有哪些?讓學生通過波浪線的方式圈畫出來,然后請同學進行自主賞析并與同學分享,如作者將山上的矮松比喻成了“日本的看護婦”;將老城的冬天用“搖籃”“秀氣”“臥”“藍汪汪的”“空靈”“澄清”“害了羞”“綠”等詞語和句子進行修飾,讓讀者感受到濟南冬天的溫馨和別有的情致;在作者的描繪下,濟南的冬天成了一幅充滿了自然氣息的畫,虛實結合,給讀者帶來美的感受。在多樣手段的賞析過程中,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作者筆下的“濟南的冬天”,可以借助多媒體形象、生動的特點,鼓勵學生觀察真實的“濟南的冬天”,還可以讓學生置身教學情境,觀察其他城市的冬天景象,通過對比分析幫助學生喚醒對冬天景象的美好向往和回憶,激發(fā)學生對美的向往。
(三)組織學生開展思辨性閱讀
正如前蘇聯(lián)教育學家霍姆林斯基所說的:“能夠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因此,新課標對閱讀教學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初中語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思辨性閱讀活動,引導學生突破定勢思維的約束,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加深對文本思想內涵和寫作特點的理解,盡量避免“主題先行”的片面化、表面化閱讀。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基于文本,與作者進行真正的對話,展開思辨性閱讀,更深層次地領悟文本的思想情感;基于理性思考和邏輯思維,嘗試對文章進行有深度、有廣度的分析,走進作者的內心,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挖掘文本背后隱藏的深刻涵義。通過這樣的方法,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又能夠加強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有效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提升。
結論:在目前的初中閱讀教學中,部分教師因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和模式的影響,普遍存在過度引導、內容僵化、氛圍枯燥等問題,非常不利于學生閱讀水平的提升?;诖?,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要明確自己的主導地位,應用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手段,對閱讀教學進行大膽改革與創(chuàng)新,充分發(fā)揮現(xiàn)代教學資源的優(yōu)勢,在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努力提升學生的閱讀效果,為學生今后的綜合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邢麗穎.新課程標準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文學教育(上),2018, No.442(08):120-121.
[2]連國強.試論如何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考試周刊,2018,000(011):62-62.
[3]王初薇,王琳琳.思維導圖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現(xiàn)代教育裝備,2018,000(012):47-50.
[4]林珍珠.淺析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方法[J].學苑教育,20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