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釗
摘要:表達能力是我們重要的交流方式之一,語言表達則是學生在語言教學中最重要的實踐嘗試。在小學語文課上,學生通過聽和學的過程會形成自己的看法和意見,但因為各種現(xiàn)實因素,很難表述出來。因此,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培養(yǎng)小學生的表達能力,尤其是語言表達能力,這是小學語文教學很重要的一項工作。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表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提升
前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小學語文基本素養(yǎng)教學新目標的影響下,小學語文教師應注意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小學語文是培養(yǎng)學生表達能力的重要學科,語言包括文字、文章和背后的文化,語言又可以分為書面語言和口語語言。小學是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技能的最佳時期,也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關(guān)鍵時期。因此,在日常教學實踐中,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圍繞著小學語文語言教學的三個要素,打破學生表達的障礙,讓學生都學會、學懂真正的說話,真正了解學生的想法,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意識,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
一、目前小學生語言表達技巧還不夠精煉
說話不通順。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和生活閱歷不足,缺乏大量的知識儲備。在這種情況下,經(jīng)常發(fā)生學生突然中斷自己的講話或無法清楚表達自己想法的情況。因此,教師要針對這種情況制定適當?shù)恼n程,豐富小學生的知識儲備,使他們能夠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害羞,不敢開口說話。小學生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面對熟悉的朋友和家人,很少接觸外人。因此,面對生人,許多學生不敢說話,不愿說話,拒絕交流。當老師發(fā)現(xiàn)這種情況時,要及時與學生溝通,解決問題,告訴學生開口交流的益處,引導學生慢慢放開心態(tài),在待人接物時更好地進行語言表達。
說話不規(guī)范。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聽到粗俗的話,并且會受這些話語影響,養(yǎng)成不好的語言表達習慣。教師在聽到學生在語言表達中有粗俗話語時,要迅速糾正其錯誤,告訴學生這種行為是不對的。還有學生從小嬌生慣養(yǎng),脾氣不好,不經(jīng)意間對同學發(fā)火,不僅破壞了同學之間的關(guān)系,還使其養(yǎng)成了壞習慣。教師在發(fā)現(xiàn)類似問題時應保持耐心,注重開導,努力確保學生養(yǎng)成開朗的性格和樂于助人的道德品質(zhì)。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表達能力的具體措施
2.1結(jié)合教材收集教學素材——激發(fā)學生興趣
興趣是學習任何技能的前提。有了興趣,才會有動力去探索知識。而小學是學生養(yǎng)成學習興趣的一個重要階段,如果小學語文教師能夠找到與教材相匹配的合適的語言材料,就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學一首寫自然風光的詩詞,如唐·杜牧的《江南春》,詩中不僅描繪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還再現(xiàn)了江南煙雨蒙蒙的樓臺景色,使江南風光更加神奇迷離,別有一番情趣,這首詩有植物有動物,有聲有色,遠近、動靜結(jié)合,特色鮮明。全詩以輕快的文字,極具概括性的語言描繪了一幅生動形象、豐富多彩而又有氣魄的江南春畫卷,表達出一縷縷含蓄深蘊的情思,千百年來素負盛譽。除了教學該詩詞的內(nèi)容,老師可以再收集一些寫江南美景的詩句,如“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誰知江南無醉意,笑看春風十里香”等,通過這些美麗的詩句,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真正魅力,產(chǎn)生對大自然的渴望,真正愛上大自然,愛上閱讀,以此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顯然,為學生尋找合適的語言材料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還可以提高教學質(zhì)量和學生的表達能力。
2.2加強日常朗讀訓練
在教學一些難讀的文章時,要加強日常朗讀訓練,才能提升學生語言表達的連貫性。讓學生通過理解朗讀的方式和字詞的意義,達到閱讀和表達能力的提升。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很多小學生很難整合朗讀文本,因為他們知識積累不夠,生活經(jīng)驗匱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教會學生朗讀的技巧,在這個年齡階段的小學生模仿能力較強,對于老師朗讀時的語言表達和語調(diào)可以進行模仿,從中更好地感受語言的魅力。此外,小學生都很在意他們受到的表揚和鼓勵。因此,教師有必要在課堂內(nèi)營造一種和平競爭的氛圍,以激發(fā)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閱讀。此外,教師還可以在語文教學課上組織各種閱讀活動,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教師還需要將課文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lián)系起來,以便更好地落實教學任務。在這種潛移默化地氛圍下,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2.3注重課堂游戲活動開展——鍛煉學生口語能力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迸d趣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nèi)在動力,并在學習過程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不斷推動學生進步。例如,古詩詞《游子吟》情景生動,人物形象清晰,故事性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jié)合表演開展情景表演活動,引導學生在故事的再現(xiàn)學會自我表達。學生在角色表演、討論和評價的過程中,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又進行了角色再創(chuàng)造,豐富了故事的現(xiàn)實意義。
在學習詩詞類課文的時候,進行飛花令和詩句接龍,在游戲過程中可以給予小的提示,在豐富學生詩詞積累的同時,鍛煉了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提升了課堂教學質(zhì)量。
2.4營造學生語言表達的良好氛圍
師生交流。教學的成功取決于師生之間真誠地相處。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營造一個可以讓學生放松心態(tài)進行語言表達的氛圍,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打破師生之間的隔閡,教師要主動放開,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大膽地和老師進行交流。例如在口語表達小節(jié)“意見不同怎么辦”的教學中,首先讓學生們進行小品表演,并且老師在其中擔當相關(guān)角色,再現(xiàn)意見不同的情景,同學們在表演中也敢于表達,敢于反駁,這種方式大大緩解了傳統(tǒng)教學的僵化,讓學生在課堂上更加放開自己。然后讓同學們小組討論,最后小組匯報表演觀后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全程陪伴參與,學生也減少了對老師的刻板印象,大大改善了師生關(guān)系,調(diào)動了課堂氣氛,最后學生們都敢于舉手發(fā)言。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語文老師要離講臺更遠,更貼近學生,讓學生感受到平等交流的氛圍,這樣學生才能勇敢地在課堂上表達自己。
和諧的班級氛圍。營造輕松的班級交流氛圍不僅要依靠小學語文教師自身的親和力,更需要依靠班級交流的和諧、包容。在課堂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要及時評估學生回答的問題,在肯定學生回答的優(yōu)點的基礎(chǔ)上注重查漏補缺,要尊重學生的自尊,避免當著全班嚴肅批評學生,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適當獎勵那些積極回答問題的同學,促進其養(yǎng)成積極的學習行為。在這樣的語言環(huán)境中,學生能夠正確看待自己的正誤和得失,漸漸地,班級沒有嘲諷、諷刺,只有滿滿的愛,這就營造出了敢于發(fā)聲、不怕犯錯的交流氛圍,創(chuàng)造了一個讓學生可以說話并且不怕說話的語言環(huán)境。
結(jié)語
語言是基礎(chǔ)學科之一,掌握語言知識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chǔ)。小學語文教學對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而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素質(zhì)教育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之下,小學語文教師需要重視對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要讓他們有話要說,敢于說出來;要調(diào)整教學設計并在課程中來填補學生的語言空白,從而促進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朱逢蓮.談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稱贊》為例.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15(2):47-47.
[2]王培.從課外走向課內(nèi),讓學生有口“易”開--在小學語文課堂培養(yǎng)學生表達能力.教育界,2021(30):45-46.
[3]尤紅英.緊抓三要素,打開話匣子——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表達能力的策略研究.亞太教育,2020(13):131-132.
[4]張娜.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之思考[J].學周刊,2018(28):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