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全媒體記者 楊 雪
金秋時節(jié),豐收的喜悅點燃了哈爾濱市延壽縣延河鎮(zhèn)團山村村民的熱情。休閑廣場上,身著五彩綢衣,頭戴艷麗飾品的秧歌隊隊員排練起節(jié)目,他們揚起翩飛的彩扇,舞著動感的步伐,喜悅的神情里透著滿足,隊伍里歡歌笑語聲不斷。
團山村地處延壽縣的“西大門”,曾經在這個土地貧瘠、村民發(fā)展意識不強的“門”里只聽得村民的嘆氣聲,只見得村里落后的面貌。然而,自2017 年6 月哈爾濱市委政策研究室駐團山村扶貧工作隊踏進“門”后,村里文明向上的風氣越來越濃厚,蝶變在團山村悄然發(fā)生……
4 年前,當駐村工作隊隊長許雪瑩與2 名隊員剛踏進團山村時,就感受到了任務的艱巨——在全村279 戶、794 人中,貧困發(fā)生率高達18.2%;村里基礎設施薄弱,4 個自然屯里有3個屯還是土路,機動車一過便揚起塵土……
如果說“窮”是團山村的表象,隨著駐村的深入,工作隊發(fā)現,“懶”才是“本質”——村里思想封閉、觀念保守的“閑人”較多,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好吃懶做,不是找個由頭喝酒,就是聚在一起扯閑篇兒……
“‘窮根兒’不拔,村子就難以發(fā)展,村民也無法過上真正的小康生活?!痹S雪瑩與駐村工作隊隊員、村“兩委”班子成員研究出發(fā)展思路,決定運用駐村工作隊政策理論水平較強、視野較廣的優(yōu)勢,以提高村民素質為抓手,釋放團山村村民的內生動力,推動鄉(xiāng)村發(fā)展、提升鄉(xiāng)風文明。
2017 年9 月,一場別開生面的“典型故事會”吸引村民前來聆聽。當聽到村民孫培成盡管腿部殘疾,卻不等不靠,利用特長到鎮(zhèn)里修鞋的故事,很多村民大為感慨。同為殘疾人的李成剛更是羞得臉發(fā)燙:“我總認為自己條件不好,政府得救濟我,殊不知好日子要用雙手創(chuàng)造?!笔艿絾l(fā)的李成剛主動找工作隊“求職”,如今在村里公益崗位上工作的他,每月收入2000多元,再也不“閑”了。
此后,團山村的脫貧事跡報告會、經驗交流會日漸增多,從會議室開到田間地頭,從集中宣講到“訂單”指導,村民“窮則思變”的奮斗精神和決心不斷被激發(fā)。村民于文華發(fā)展生產,務工創(chuàng)收;村民于洋洋夏季在磚廠務工,冬季到亞布力滑雪場當滑雪教練,年增收4 萬元……“典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勤勞致富成為村民追求的“新風尚”。
村民馬松杰是村里的義務調解員,大到土地糾紛,小到家庭矛盾,只要“馬大姐”一出面,問題準能解決。
“‘馬大姐’是村里的‘孝星’,也是村民心中的榜樣,大家都愿意聽她的話、跟著她學?!眻F山村村委會副主任周振國感慨于村風的變化。
駐村工作隊隊長許雪瑩(左)在團山村果蔬大棚里了解村民的種植情況 (圖片由錢璽勇提供)
周振國口中的“孝星”是通過“政研杯”孝順之星大賽選出來的村民帶頭人。村民圓夢小康的士氣不斷上揚,村里順勢發(fā)展起蔬菜種植、中草藥種植等產業(yè)項目,村民踴躍參與其中,紛紛鼓起了腰包。
然而,脫貧只是起點,要想實現鄉(xiāng)村振興,必須有“鑄魂工程”做依托。在與村民打交道的過程中,駐村工作隊發(fā)現,有幾名村民孝老敬親,在村里有口皆碑。
“百善孝為先,孝道里蘊含著樹立文明信心的巨大力量?!痹谠S雪瑩的倡議下,以“孝賢”為核心的鄉(xiāng)村文明工程“上馬”。
2018 年7 月,經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成員討論、村民代表評選后,8 名村民當選“孝星”,許雪瑩還拿出自己的駐村補助為“孝星”們每人購買了一臺洗衣機。
“沒想到講文明、守孝道還能獲得榮譽,以后我一定再接再厲,發(fā)揮好帶頭作用?!贝迕袼诬S臣在獲得“孝星”稱號后,不僅主動參與到村里移風易俗、環(huán)境監(jiān)督等工作中,還帶動村民共同參與鄉(xiāng)村建設。
如今,農閑時再不見游手好閑的村民,他們白天跟著村民帶頭人學技術、做志愿服務;晚上在新建的休閑廣場散步、跳舞,文明的新生活正改變著團山村人的精氣神。
看到團山村的文明實踐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駐村工作隊沒有止步于此——“有載體還不夠,要建個陣地留住‘鄉(xiāng)愁’,讓文明沉淀下來?!?/p>
2019 年,許雪瑩領著駐村工作隊隊員著手打造村史館。他們細致采訪、查閱資料、確認核實,將村屯的由來、發(fā)展脈絡、歷史傳承等逐一梳理;他們粉刷房間、設計展區(qū),讓一件件有年代感的實物見證小村的歷史與現在。
“村史館勾起了我對村子的感情,里面宣傳的優(yōu)秀人物也激勵著我多做好事?!贝迕窭畛上闆]事就愛往村史館鉆,最讓他感動和敬佩的是村民甄廣厚的事跡。甄廣厚雖然家庭貧困,但他沒有意志消沉,一邊義務服務村民,一邊用勤勞的雙手發(fā)展家庭養(yǎng)殖業(yè),走上了致富路。
受到甄廣厚的感染,李成祥也加入到村里的環(huán)衛(wèi)清掃隊中,每天將村里新修的水泥路打掃得干干凈凈,讓美麗鄉(xiāng)村“有里有面兒”。
村史館里不但有老故事、老物件,吸引著老年人,新變化、新成果也牽動著年輕人的心。一些外出務工的年輕村民回村參觀村史館后,對村里的發(fā)展有了更清晰的認識,看到家鄉(xiāng)日新月異的變化,也增添了服務家鄉(xiāng)的信心。目前已有數十名外出務工的年輕村民返回家鄉(xiāng),投身到家鄉(xiāng)建設中。
一幅幅照片記錄著團山村的新變化,正在建設的新廠房、正在洽談的新項目,描繪著鄉(xiāng)村振興的美好未來。產業(yè)興、村民富、生態(tài)美、士氣足,從這扇“西大門”里,源源不斷地傳遞出好消息,振興“最強音”正響徹在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