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進峰 林廣臻 謝燮
摘要:南昌東湖風景空間在唐宋時期迅速發(fā)展,并逐步轉化成為一個古代城市近郊復合發(fā)展的古典公共園林。唐代東湖作為一個城市近郊相對自然質樸的郊野湖泊,沿湖周圍營造有可供官民共享的風景建筑。宋代開始,東湖收歸國有,大量官方建筑和宅園的相繼出現,對東湖的風景空間建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通過針對歷史演化進程進行分析研究,凝練了南昌東湖風景空間在唐宋時期的3個主要特色:城市與湖泊共同演進的歷時營造;功能復合、自然樸質的風景呈現;官民共營共享的州府園林。
關鍵詞:唐宋時期;南昌東湖;古典公共園林;歷史發(fā)展;營造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21)05-0040-06
收稿日期:2021-03-20
修回日期:2021-06-08
Abstract: The scenic space of East Lake in Nanchang developed rapidly 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nd gradually transformed into a classical public garden with compound development in the suburbs of the ancient city. It was mainly used as a relatively natural and rustic country lake in the suburbs of the city in the Tang Dynasty. There were landscape buildings along the lake that could be shared by officials and people. Since the Song Dynasty, the East Lake was nationalized, and a large number of official buildings and private gardens appeared one after another, which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cenic space of the East Lake.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process, this paper condenses three main features of the scenic space of Nanchang East Lake 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ncluding the continuous creation of the city and lake together, presenting a multifunctional, natural and simple landscape, and the state capital garden shar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eople.
Key words: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Nanchang East Lake; Classical public garden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是唐代王勃《滕王閣序》中描寫南昌地域特點的名句,反映了南昌在古代特殊的戰(zhàn)略地理位置和豐富的山水資源。由于優(yōu)越的區(qū)域地理位置,南昌城在古代是溝通南北水路的關鍵節(jié)點,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繁盛。其依托豐富的山水資源,逐漸形成了具有自身空間特征和鮮明文化內涵的城市風景園林體系。南昌東湖的歷史營造反映了這一進程,也是我國古代城湖風景營造的典型實例。
唐宋時期是我國古代園林發(fā)展中十分重要的成熟期[1~2],東湖的風景特色也在此時逐步展開營造。南昌城的歷史發(fā)展作為東湖的背景因素,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以各種方式影響了東湖的空間格局和發(fā)展演變。從更加宏觀的視角代入觀察,唐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也影響了南昌東湖的發(fā)展演化[3]。
唐代之前,南昌東湖還主要是洪州城外的一個“連通章江,增減與江水同”[4]的郊野湖泊。至唐時,伴隨城市發(fā)展和經濟文化繁榮,東湖的整體風貌初步營建成型,其逐漸呈現出自然風景景致與百姓日常生活相互交融的古典公共園林形象。
1唐代:南昌東湖的初步形成
1.1城市建設與東湖形成
南北朝時期的雷次宗曾在《豫章記》中記載:“東湖,郡城東,周回十里,與江通?!彼宕郧?,南昌東湖位于城郭外圍,以環(huán)繞之勢流經城池東南面(圖1①)。隋唐時城市發(fā)展,城郭外擴,東湖被劃進城市內部,東湖由此開始建設[5]。
由于南昌城本身地勢低,東湖水面在南北朝時期“增減與江水同”,大致與贛江持平。因此自東湖被劃為城市內湖以來,城市排水不暢,南昌城的水患也由唐代以前的外患,轉為唐代以后的內澇[6]。唐代元和三年(808年),觀察使韋丹組織民眾筑堤捍江。堤長十二里,設斗門以泄洪,俗稱為“南塘堘”(小堤)[7]。韋丹還沿堤栽植柳樹,時稱為“萬柳堤”②。韋丹的建設逐步穩(wěn)定了南昌城內東湖的水面。
此外,唐代的東湖也是南昌城中重要的農業(yè)生產空間。唐代對待山川資源強調“與眾共之”的態(tài)度,《唐律疏議》中明確,“諸山野之物,己加功力劉伐積聚,而輒取者,各以盜論”[8],對于“施功者”和“輒取者”兩種截然不同的立法管制措施,體現了官府鼓勵民眾通過自身勞作開發(fā)自然資源的態(tài)度。
杜牧在《懷鐘陵舊游》詩中客觀地記載了當時民眾在東湖上的勞作情景,“十頃平湖堤柳合,岸秋蘭芷綠纖纖。一聲明月采蓮女,四面朱樓卷畫簾。白鷺煙分光的的,微漣風定翠湉湉。斜暉更落西山影,千步虹橋氣象兼?!薄笆暺胶钡臇|湖作為南昌城內湖,在功能使用上不僅是供人日常共享游覽的城市公共園林,同時也承擔了民眾生活生產的功能,作為勞作收獲的天然水產場而存在。
1.2風景營造的初步展開
伴隨唐代南昌城的城市建設發(fā)展,東湖空間格局也在此時得以初步形成,沿湖修建了一系列風景建筑和設施,如望江亭、洪恩橋、東湖亭、涵虛亭、孺子臺、放生池等(表1,圖2)。唐代南昌東湖的風景建筑的使用功能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如望江亭等供士大夫官員等游憩、宴集或迎送客人之用的禮儀性建筑,也有如孺子臺、放生池等供民眾祭祀、緬懷的紀念性建筑[11]。此外,在唐朝繁榮的社會文化影響下,東湖畔成為了許多名士理想的卜居場所,明確有歷史記載的宅園就有來鵬宅①、陳處士園②、黃氏園林③等。
南昌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氣候適宜,植物種類繁多,其植物風景營造也頗具特點。唐時就有大量的詩句歌詠描繪東湖岸邊的植物,如劉威寫有“遙知楊柳是門處,似隔芙蓉無路通”,李紳寫有“……蓮脫紅衣紫菂摧?!瓟抵昱R水是寒梅”。此外,由于東湖與贛江相通,湖水能夠不斷自我循環(huán),這也使得東湖一直處在生態(tài)平衡的狀態(tài),蟲魚鳥獸種類較為豐富。同時有眾多候鳥在春季因遷徙需經過南昌,在夏季因繁殖而集中于此,南昌的河流湖泊及林地為鳥類提供了優(yōu)良的棲息場 [10]。
一系列風景建筑和設施的營建以及湖畔動植物物種的繁茂,標志著唐代東湖風景營造的初步展開。
2宋代:南昌東湖的歷史轉折
兩宋時期的南昌城自然環(huán)境變化較小,水患依舊是其一大問題,唐時修建的堤壩至北宋時已經崩潰。宋仁宗年間兩任知州程師孟、趙概,分別“積石為堤,浚章溝,揭北閘”④“作石堤二百丈,高五丈”⑤,督民以石筑堤重修。這是東湖歷史上以石筑壩的開始,也成為了宋代東湖風景大量營建的基礎條件。此外,宋代東湖水域由“周十里”縮為“周五里”[12],水域面積的縮小,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東湖畔景觀營造活動的集中呈現。
另一方面,由于朝代交替的歷史原因,兩宋時期東湖的功能逐漸由一個供給民眾使用的公共風景空間,轉向平戰(zhàn)結合的軍民共用空間。
2.1平戰(zhàn)結合的功能轉變與官署建筑的興建
南宋初期,宋室南渡,以臨安為行在。江淮地帶成為了南宋與金國的主戰(zhàn)場,南昌地區(qū)處于鄂州(武昌)下游,實際處于戰(zhàn)備前線,江防地位陡升。在宰相李綱的提議下,南昌城以其西臨贛江的地理位置,被列為沿江六大帥府之一,成為了江西的軍事和經濟中心[13]。
吳慶洲先生指出,“我國古代城市水系的功能往往是十分復合的,包含供水、交通運輸、水產養(yǎng)殖、軍事、排水排洪、調蓄防澇、防火、避浪、造園綠化和改善環(huán)境10項作用”[14]。戰(zhàn)爭時期,城市水系往往需要執(zhí)行軍事職能。由于南宋時期金宋之間的對峙狀態(tài),江西逐漸成為戰(zhàn)船制造中心,政府在贛州、洪州、吉州建立了制船場[15],南昌成為了物資轉運的大后方。東湖因其廣闊水域被收歸官用,并沿湖開始修建大量的官署建筑。
紹興年間(1131—1162年),慶遠軍節(jié)度使兼洪州知州張澄,將廣闊的東湖水域收歸官用,作為練習水軍重兵的基地,同時還在湖中百花洲上建了百花橋和講武亭(圖3),用來日常小憩①。侯迺慧認為,宋代園林不僅深具普及化、生活化、公共化等特點,也常與政治活動密切結合,從而被賦予“一些嚴肅的政治意義”[16]。南宋時期東湖的風景功能逐漸轉向平戰(zhàn)結合,從某種意義上來看,作為戰(zhàn)備的功能正是政治意義的體現。
宋代詩人況志寧寫有《百花橋》一詩描繪當時的戰(zhàn)訓場景:“講武亭前水四流,游蜂飛蝶滿芳洲,西風戰(zhàn)艦知何處,嬴得斜暉伴白鷗。”現存的百花洲亭碑刻還清晰記載著講武亭的營建紀事。此外,依托百花洲操練場的設立,宋代東湖邊還營建起衙署建筑,作為地方官府辦公使用的場所。南宋初至宋末這段時間內,衙署中不斷增建諸如云錦堂、卷雨樓、襲香樓、正義堂、志民堂、雙桂堂等樓閣建筑②。這些官府機構的不斷涌現,標志著南宋時期東湖開始具有越來越強的政治空間特征。
北宋開始,科舉制度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普及,書院建筑開始大量的營建。及至南宋,理學盛行,江西作為理學大本營,書院在理學的影響下迅猛發(fā)展,逐漸從郊野走向城鎮(zhèn)[17]。在南宋后期,官營民用的教育機構如東湖書院,也開始出現在東湖空間之中。這是南昌理學文化發(fā)展的一次標志性事件。
嘉定初年(1208年),陸九淵弟子豐有俊、袁燮等先后任職于南昌,嘉定四年(1211年),在豐、袁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東湖書院于涵虛閣的舊址興建。書院計有34間房,其“門庭堂宇,宏麗崇深,庖湢器用,咸備無缺”,是當時南昌城內規(guī)模最大、規(guī)制最全的大書院(圖4)。袁燮還主動奏請帝皇為書院題額,這在當時極大地提升了書院的政治地位[18]。此外,時任江西轉運通判胡槻③,委任郡博士劉徐慶親主其事,并在書院建成后為其征集了十一郡縣的圖書,還將當時東湖每年的營收和田租資金用于書院的經費開銷[19]。當地官員、鄉(xiāng)紳的捐資也是東湖書院運營經費的主要來源[20]。伴隨宋代東湖湖面收歸國有,東湖周邊官方政治機構的興立,地方書院等文化設施的建立,南昌東湖開始呈現越來越強的公共特征。從權屬上,此時的東湖屬于公共財產;從管治上,此時的東湖是在地方官府的管治之下,特別是由于南宋和金的軍事對峙,東湖還附加了軍事職能,公共政治開始對其空間塑造施加影響。
2.2豐富多樣的私園營造
宋代南昌東湖周邊不僅有官署建筑的興建,還有著較唐代更為豐富的私人造園活動。宋代社會經濟重心南移,南昌作為南北物資和人流的中轉節(jié)點,經濟社會得到了大的發(fā)展。其次,“興文教、抑武事”基本國策的施行[21]和科舉制度,使得宋代涌現了大量的風雅名士,山水風景的文化得到了大發(fā)展。此外,宋代相對自由的土地交易制度和“租佃制”[22]的施行,使得沿湖的土地可以被名士們購買。這些大背景為東湖沿岸的宅園繁榮營造提供了歷史契機,進一步塑造了東湖的風景空間。
一方面,湖畔宅園營建數量較多。宋代東湖的私人造園活動本身數量較多,名士宅園大量建設,具有代表性的園圃有:北宋李寅所建,用于李氏父子講學作賦的 “涵虛閣”;北宋尚書徐禧所建的“羨魚亭”;南宋賢相章鑒所建的“皆春園”;南宋向巨源所營建的“臨湖閣”;南宋張子顏所建的“東園”和其中的“環(huán)波亭”;南宋詩人蘇云卿隱居所建的“蘇圃”等等(表2)。
另一方面,居于此間的文人們則在此留下了大量文學作品,塑造了南昌東湖多元開放的文化性格,使其逐步成為南昌一地的文脈空間。以蘇圃為例,蘇云卿定居東湖后,在湖心小島“種蔬織屨以自給,暇則閉門高臥”隱居起來。張浚曾請人拜訪,勸其入仕,但蘇“運鋤而不顧”,最后悄然離開時留下了“自有時人求富貴,莫將富貴污蘇公?!睆默F今的蘇圃原址依舊能夠一窺當時蘇翁的隱居情境,感悟其高風亮節(jié)的詩句背后的故事(圖5)。又如涵虛閣,接待過晏殊、蘇洵、富弼、楊億等多位文人,晏殊曾以“西對戶庭徐孺宅,北傳鐘梵給孤園”,感概涵虛閣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高遠冰清之韻味。再如羨魚亭,在徐禧戰(zhàn)死后,黃庭堅在亭中悼念親故,寫下了“紫髯將軍不復見,空余叢桂綠婆裟”的傷感詩句。正是由于這一時期宅園建造數量與公共活動的豐富,東湖成為了能夠容納百家,供名士、官宦交往迎送、吟詩作賦的城市客廳(圖6)。由唐及宋,東湖由以自然景致、生活場景為情趣的氛圍體系,逐漸轉變?yōu)樗未瑘@百花爭艷的氛圍營造(圖7)。
3唐宋時期南昌東湖的主要風景特色
3.1城湖共進的歷時營造
唐宋時期南昌東湖的歷史發(fā)展與南昌城市的發(fā)展緊密相聯。這個時期東湖與南昌城的環(huán)境“進行實時、共進的一種信息置換,以實現自身方式的運行改變”[23],是一種共同演進、相互影響的發(fā)展關系。
首先,東湖的基礎營建依托城市水患的治理逐步展開。唐代有韋丹組織民力,筑起數十里長堤防東湖水患,宋代有兩任知州程師孟、趙概督民分別“積石為堤”“作石堤二百丈,高五丈”,以規(guī)?;氖绦螒B(tài)完善了湖岸。南昌東湖整體的基礎設施在唐宋時期的多次水患治理中得到不斷的更新提升。
其次,伴隨唐宋時期南昌城市的不斷發(fā)展,南昌東湖的空間形態(tài)不斷演化。唐代東湖營建工作為其風景格局的成型奠定了基礎,諸如東湖亭、望江亭、洪恩橋、孺子臺等公共性質建筑的營建,開始塑造東湖初步“一橋二湖”的空間格局,使得東湖風景萌芽[24]。宋代東湖在唐代基礎之上進一步呈現多樣化的營造活動。此時大量的宅園集中出現在東湖之畔,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面。南宋時期,官營的漕司衙署、講武亭、東湖書院的出現,又給南昌東湖帶來了不同的功能。歷經唐宋時期的發(fā)展和演進,宋時的東湖水面已由隋代“周十里”縮減為“周五里”,這正是城市發(fā)展帶來的另一個結果。
總體而言,唐宋時期南昌的城市建設不斷影響著東湖的風景面貌和功能特征,東湖在各個歷史時期的演化特征反映了這種“城市—湖泊”共同演進的營造特點。這種在歷史中不斷演化的進程,本質是“一種復雜的經濟、文化現象和社會過程,是城市居民各種活動與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綜合結果”[25]。
3.2自然樸質的風景呈現
“地方千里,水通四路”,南昌城西接贛水和西山,東臨鄱陽湖,東湖的風景營建是依托自然山水生態(tài)本底的建設,城市山水對其景觀營建有一定的加成作用,具有借景關系;此外,唐宋時期東湖的風景營建開發(fā)強度較低,從而逐漸呈現出自然樸質的風景特點。
南昌府整體地勢西高東低,水系發(fā)達,山水景觀資源豐富[26],促成了南昌城與東湖共同構成城湖相融的山水本底關系。南昌城西面有層巒疊嶂的西山和蜿蜒環(huán)繞的贛水,東面有廣闊的鄱陽湖(圖8),城內城外有大大小小湖泊數十處(現今南昌象湖、青山湖、艾溪湖等),星羅棋布,地理環(huán)境十分怡人。詩人張九齡就曾在《泛臨東湖》中寫道“乘流坐清曠,舉目眺悠緬。林與西山重,云因北風卷。晶明畫不逮,陰影鏡無辨。晚秀復芬,秋光更遙衍。萬族紛可佳,一游豈能展。羈孤忝邦收,顧己非時選?!绷攘葞拙鋵|湖景色的描述,表明了湖畔林與西山在視線關系上互有呼應,存在一定的借景關系(圖9)。在城湖相融的山水本底之下,東湖的風景呈現出自然樸質的特點。地理位置及與贛江相通的水系,都為東湖優(yōu)良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提供了條件,也促成了花草植被、蟲魚鳥獸與東湖的共生關系。唐詩人李紳的詩詞《東湖》中“菱歇罷唱鹢舟回,雪鴛銀鷗左右來。霞散浦邊云錦截,月升湖面鏡波開”,描繪了生態(tài)自然與民眾生活的和諧場景,充分體現了東湖自然樸質的環(huán)境氛圍特點。
3.3官民共營共享的州府園林
劉管平教授認為“嶺南州府園林”一詞是指嶺南地區(qū)內,因城市興修水利而緊密結合城市建設發(fā)展的風景園林[27],典型如惠州西湖、潮州西湖、雷州羅湖、端州星湖等。此外,林廣臻還對這一概念進行了歸納,指出那些由地方州府的存在而產生,并對其空間進行營造和管治,具有一定城市配套功能的風景園林空間,呈現出具有古典意義的“公共性”和“生態(tài)性”特征的園林叫做“州府園林”[28]。在嶺南范圍之外,還有如杭州西湖、福州西湖、潁州西湖等在此研究范疇內。
從南昌東湖的歷史演進來看,其無疑具有州府園林的屬性特征,而其在州府園林范疇中又是特殊的。首先,區(qū)別于惠州西湖、潮州西湖或杭州西湖等城市近郊山水,東湖的地理位置被城墻所囊括,位于城池內,其特殊的地理也使得水患一直困擾著南昌城。但也正是由于城內湖的地理位置,東湖的風景造園活動更加積極化、豐富化。其次,在規(guī)模上,東湖無論是隋以前的“周十里”,還是宋時的“周五里”,與惠州西湖、潮州西湖或杭州西湖的尺度相比還是較小的。
從營造方式上看,東湖是建立在城市自然山水基礎上,加以人工景觀整治,實現居住百姓互動和游賞的空間[29],其風景空間的發(fā)展成型是官民共同營建的成果。
首先,官員和民眾均參與了營治過程。無論是歸隱的文人,還是當朝的政要,如唐代李巽、張廷珪、陳陶之于東湖亭、洪恩橋和陳處士園,宋代蘇云卿、張子顏、豐有俊等人之于蘇圃、東園和東湖書院等等,都深度介入了南昌東湖的建設,成為其踐行個人政治理想的一種形式。另一方面是社會公共資源的投入。唐宋時期東湖的多次水患治理是由官府組織百姓出力共同完成,奠定了東湖風景環(huán)境的基礎。南宋后期,胡槻將東湖每年的營收和田租資金用于東湖書院的經費,從一定程度上也體現官府對于東湖空間的管治。
其次,作為官民共同營建的成果,南昌東湖包容了相對多元的社會活動。唐代東湖不僅是官府政要游憩、宴集的場所,也是民眾的祭祀、緬懷場所。東湖中間廣闊的水域成為了天然的農業(yè)生產空間,用以保障南昌城居民的生產、生活所需。宋代,大量的宅園出現在東湖岸,人文活動也呈現豐富多樣化。南宋初期,東湖以其水域寬廣的優(yōu)勢,在功能上轉變?yōu)樗姷牟倬殘龅兀瑬|湖之畔興建了大量官署。南宋后期,東湖之畔又建設了官營民用的東湖書院。這些指向了南昌東湖實際是一個開放的風景空間。
最后,東湖的風景內涵反映了南昌歷史文化的傳承。以孺子臺為例,東漢名士徐稺以“恭儉義讓,淡泊明志”的精神傳頌后世,其故居在三國、西晉、隋等多朝都有過興修或毀敗,唐宋時期也仍重建孺子臺以紀念其人[30],直至今日依舊能夠從當代孺子亭公園看到其遺留下的痕跡。徐孺子作為東漢名士,其故居能夠在不同朝代被世人所尊重,實際指向的是東湖的風景內涵,其反映了對南昌歷史文脈的傳承。
4結語
毛華松認為,宋代城市公共園林的建設有著明確的政治、經濟取向,是地方政府在政治、文化、經濟上的綜合性載體[31]。唐宋時期南昌東湖的歷史發(fā)展和營造特色,反映了這個特征。
東湖在唐代之前是南昌城外相對原始的郊野湖泊,在唐代開始轉化為城內以自然、生活為主題特色的公共園林景觀。北宋時期,嶺南地區(qū)得到了大規(guī)模開發(fā),南北人員物資往來日益頻密,南昌城作為溝通南北水路的關鍵節(jié)點,經濟社會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此時的南昌東湖湖畔涌現了大量的宅園,公眾活動及風景空間的使用也呈現多樣化的特征。南宋時期,由于南昌城獨特的戰(zhàn)略位置,東湖又逐漸轉向平戰(zhàn)結合的功能。從歷史發(fā)展來看,東湖在唐代形成基本格局,在宋代處于轉折時期,開始轉化成城市近郊功能復合的風景空間。
綜上,本文認為,南昌東湖在唐宋不同時期的營造,實際都反映了其風景演進和南昌的城市發(fā)展息息相關。東湖是依托自然生態(tài)本底的風景營建,南昌官民對其風景空間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官民的共同營建,使東湖呈現出功能復合的使用特征,反映了東湖是供給官民共同使用的古典公共園林。
注:圖1改繪底圖資料來自參考資料[5];圖2、6~7由作者整理繪制,資料整理自參考文獻[10]和明代陳弘緒的《江城名跡》卷三·證今(一)·東湖;圖3~4來自清代阿應麟的《南昌縣志》卷首·圖繪;圖8整理自清代于成龍、安世鼎的《江西通志》卷一·圖考;其余圖片由作者自攝自繪。
參考文獻:
[1] 周維權. 中國古典園林史[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6.
[2] 彭一剛. 中國古典園林分析[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8:2.
[3] 王丹丹. 北京公共園林的發(fā)展與演變歷程研究[D]. 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12:6.
[4] 酈道元. 水經注[M]. 陳橋驛,校注.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611.
[5] 魏嵩山. 鄱陽湖流域開發(fā)探源[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84.
[6] 晏雪平. 歷史時期南昌城排水系統(tǒng)及其變遷——兼及南昌城內及周邊河湖的演變[J]. 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7(2):95-101.
[7] 歐陽修. 新唐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75:5629.
[8] 長孫無忌. 唐律疏議[M]. 劉俊文,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1982:369.
[9]范淶. 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萬歷)新修南昌府志[M].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
[10] 周斯羽. 南昌濱河綠道植物景觀研究[D]. 南昌:江西農業(yè)大學,2014:14.
[11] 吳斌生. 南昌市古代園林研究[D]. 南昌:江西農業(yè)大學,2016:37.
[12] 彭適凡. 再論古代南昌城的變遷與發(fā)展[J]. 南方文物,1995(4):86-98.
[13] 龐輝. 南昌城市空間營造研究[D]. 武漢:武漢大學,2013:111.
[14] 吳慶洲. 古代經驗對城市防澇的啟示[J]. 災害學,2012,27(3):111-115+121.
[15] 陳文華,陳榮華. 江西通史[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357.
[16] 侯迺慧. 宋代園林及其生活文化[M]. 臺北:三民書局,2010:146.
[17] 吳為. 本土書院文化在南昌城市景觀中的應用現狀研究[D]. 南昌:江西農業(yè)大學,2018:12.
[18] 張勁松. 南昌縣古代書院述略[J]. 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18,39(5):107-111.
[19] 王咨臣,彭適凡. 南昌東湖書院[J]. 江西教育,1982(7):56.
[20] 李科友. 略談南昌東湖書院[C]//閔正國,主編. 中國書院論壇[3]. 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186-193.
[21] 董慧. 兩宋文人化園林研究[D].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3:7.
[22] 王能應. 中國經濟史上的農地產權制度變遷[D].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8:77.
[23] 崔柳,李雄. 共時性、歷時性時空觀于風景園林學設計研究的啟示[J]. 中國園林,2014,30(9):63-66.
[24] 吳斌生,戴坤利,劉純青. 南昌東大湖古典園林的建構與發(fā)展[J]. 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20,39(2):54-59.
[25] 李玨. 山水城市空間形態(tài)分區(qū)控制方法研究[D].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2:16.
[26] 王齊. 明清南昌府公共園林調查研究[D]. 南昌:江西農業(yè)大學,2019:17.
[27] 劉管平. 我國三大傳統(tǒng)景園之比較[C]//中國文物學會傳統(tǒng)建筑園林委員會. 中國文物學會傳統(tǒng)建筑園林委員會第十三屆學術研討會會議文件(二). 北京:中國文物學會傳統(tǒng)建筑園林委員會,2000:8.
[28] 林廣臻,陸琦,劉管平. 嶺南州府園林概念的緣起與啟示[J]. 廣東園林,2018,40(1):40-44.
[29] 王紹增. 城市綠地規(guī)劃[M]. 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5:6.
[30] 曾海,曹珺. 關于徐孺子墓遺址之淺見[J]. 南方文物,2017(3):278-283.
[31] 毛華松. 城市文明演變下的宋代公共園林研究[D]. 重慶:重慶大學,2015:233.
作者簡介:
杭進峰/1995年生/男/安徽蕪湖人/碩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州 510000)/專業(yè)方向為建筑設計
林廣臻/1986年生/男/海南萬寧人/博士/中恩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廣州 510640)/副總工程師/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歷史理論、風景園林規(guī)劃設計
謝燮/1991年生/男/廣東廣州人/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廣州 510000)/博士在讀/研究方向為建筑設計及其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