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忠
(佳木斯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設置情境化的教育模式,有利于激發(fā)受教育者獲取、接納知識的興趣和熱情?!扒榫趁馈笔撬枷胝谓逃呓M織情境活動的審美追求,審美可以把人們從對周遭事物的習慣性無視中解救出來,創(chuàng)設愉悅和優(yōu)美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能夠培養(yǎng)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美”的眼睛,豐富受教育者的內心情感和審美體驗。
思想政治教育審美情境是一個復合概念,為了準確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審美情境的內涵,本文將先從最基本的簡單概念“情境”一詞入手。情境是個相對比較復雜的范疇,到目前為止,未有標準的、統(tǒng)一的界定,不同的學科領域內,關于“情境”的認識各有所不同。
1.美學視野下的情境
唐朝詩人王昌齡在《詩格》中提出“詩有三境”的美學觀點,“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盵1]其中,“情境”側重于“情”,把人的“娛樂愁怨”融于具體的景物或確定的境遇中,直抒詩人內心的衷曲。黑格爾在《美學》中,最早探討了“戲劇性情境”“情境沖突”等藝術問題,“情境可分為無定性情境、平板狀情境和沖突性情境三種”[2],沖突性情境是整個戲劇表演取得絕佳效果的關鍵所在。戲劇情境包括劇本情節(jié)、動作指導、場景布置、服裝道具等要素,各因素匯集成整體性情境,給觀眾提供一場精妙絕倫的觀賞體驗,滿足了其全方位綜合的審美心理需求。
2.心理學視野下的情境
心理學中的“情境”主要指影響人的觀念和行為的一切客觀具體物質條件總和,較少涉及主觀的精神心理因素,芭芭拉·羅格夫認為,“情境是事物的物理位置和文化概念,也是活動的目的和意向嵌入其中的社會環(huán)境”[3]。近年來,心理學家們重視建立“情境模擬實驗室”的認知模式,通過創(chuàng)設和調控一連串的生動真實的情境空間,觀察、反饋和評估被試者的行為心理。情境認知理論認為,科學知識作為抽象的概念,是在特定的現(xiàn)實具體情境中習得的,受時代環(huán)境和技術水平的制約,一定意義上堅持了唯物論原則,知識從“情境”中來,又歸于“情境”中去。
3.人類學視野下的情境
人類學中的“情境”是一個融入了物理環(huán)境、傳統(tǒng)習俗、思想觀念、社會文化環(huán)境、政治體制等諸要素在內所形成的“場域”,具有多樣復雜的整體性特征。藝術人類學家在研究本土民族藝術起源和“異文化”傳統(tǒng)時,往往引入“情境”這一概念,基于整體性情境對跨時間、跨地域的文化進行抽象具體分析,以價值中立的原則評價不同宗族、原始部落的風俗儀禮和藝術活動。人類學家認為知識的獲取具有情境性,提出了“合法的邊緣性參與”的情境學習論斷,初學者作為學徒,“合法”的、不充分的參與專家、能力較強的同伴的互動情境中,最終實現(xiàn)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目的。
審美化的情境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不只表現(xiàn)為詩歌、繪畫、音樂、戲劇等文藝形態(tài),審美活動并非靜觀書齋式的純粹主體性精神活動,馬克思從生產活動出發(fā),探討異化勞動和自由勞動的本質區(qū)別,指出人類的一切勞動,即物質性活動和精神性活動,皆滲透著審美的目的。審美情境一般包括以下幾個要素:“審美物體”,即自在自然或人化自然的物質背景;審美情境發(fā)生的“場所”“位置”;審美情境“角色”,包括審美主體,審美客體以及相互間的關系;各種文化觀念等。協(xié)調、處理好審美情境各要素間的排列組合和具體聯(lián)系,形成審美化情境合力,使主體的審美潛能和客體的審美特性在具有審美意義的情境中發(fā)揮作用。
學界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研究,有較豐富的理論與實踐成果,但把美學思想和觀點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創(chuàng)設中的具體研究少之又少,至今,“思想政治教育審美情境”還未有一個完整的、準確的定義。一般意義上來說,思想政治教育審美情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審美情境是指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產生一定的審美價值的各條件的總和,包括精神心理氛圍和物理環(huán)境背景;從狹義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審美情境是指具有審美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基于特定的審美目的,在引導受教育者形成社會所要求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準則的過程中,創(chuàng)設和把控的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意義的互動情境。20世紀50-60年代,國內興起了美學熱,這一時期審美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相應也取得了顯著成果,不容置否,思想政治教育審美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具體的、現(xiàn)實的,在不同歷史時期呈現(xiàn)出一定的階段性特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審美情境新特點,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審美情境營建的理論和方法,是人民和社會發(fā)展的時代訴求,也是對這種訴求的現(xiàn)實回應。
審美藝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創(chuàng)設借鑒了美學、語言學、文藝學等學科的寶貴經驗,審美情境的表現(xiàn)形式豐富多樣,本文主要從語言藝術、紅色歌曲、戲劇藝術和革命影視四個方面,探討創(chuàng)設真實的、生動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具體方法。
語言符號是聯(lián)結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客體的重要信息載體,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語言表達能力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效果,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使用學理性、政治性、文件性語言,那么,情境活動的教條性、沉悶性和枯燥性就可想而知。思想政治教育應不僅以政治語言為導向標、以學理語言為主心骨、以生活語言為親和劑,還應重視詩性藝術語言的磁性場作用,抑揚頓挫的語調飽含著教育者真摯的情感,吸引著學生們的興趣和注意力,使其獲得愉悅的藝術享受。思想政治教育語言既有信息傳遞的功能,又具有審美的功能,學生通過聽覺器官接受教師藝術化的語言信息,點燃潛在的審美意識,滿足普遍性的審美心理需求。語言按照表達方式可分為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無聲語言(態(tài)勢語言)是口頭語言的重要補充,因此,慈愛的神情目光,優(yōu)雅的肢體動作,得體的服飾穿搭等都會給予人以美的享受。
“紅歌”是歌頌祖國和共產黨的紅色革命歌曲,其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各地域的民歌,反映了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人民的真實情感生活,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和反復傳唱?!凹t歌”具有曲調明快,語言精煉的特點,“紅歌”的傳唱能夠喚起人們的紅色記憶,想象著革命戰(zhàn)士們沖鋒陷陣,英勇無畏的情景,從而生發(fā)出一種強烈的愛國情懷,鼓舞著人們奮發(fā)向上。紅色資源是宣傳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形式,高校應積極開展紅歌教育,如舉辦以“歌唱新時代 爭做新貢獻”為主題的紅歌賽,邀請紅色革命歌曲的作詞、作曲家們進行專題講座,引導學生欣賞具有代表性的經典紅色歌曲等。習近平總書記也十分重視“紅歌”的社會教化作用,2018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伴隨著《萬泉河水清又清》紅色歌曲,他走向主席臺發(fā)表主旨講話,在演講開頭,又引用了海南民歌《久久不見久久見》中“久久不見久久見,久久見過還想見”這句歌詞,表達了久別重逢后的欣喜。由此可見,音樂審美情境滲透在生活的各個領域,處處可見,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豐富的“紅歌”資源進行紅色教育,創(chuàng)設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化情境,這是我黨獨特的傳統(tǒng)和優(yōu)勢。
戲劇是社會成員的一種群體性活動,為人與人的會合、交流和心理體驗提供了機遇,戲劇家飽含情感的處理,觀眾飽含情感的反應,在劇場形成一種巨大的群體性精神洪流,戲劇家和觀眾、觀眾和觀眾進入了一種心心相印的交融狀態(tài)。當代的戲劇家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調整和創(chuàng)新有生命力的戲劇形態(tài),吉劇《黃大年》是特定時代、特定地域中的普遍性審美意識的體現(xiàn),黃大年教授在接到吉林大學邀請時,毅然放棄海外豐厚的薪資待遇;得知自己罹患重病,依然堅守教學崗位,投身科研工作。這種種戲劇性情境沖突,組成一股浩蕩的巨川激濤,把觀眾的心理與黃大年精神緊密相連,進而產生情感共鳴。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審美情境的創(chuàng)設還可以借用現(xiàn)代桂劇《赤字丹心》、豫劇《焦裕祿》、越劇《當代好人》、川劇《還我河山》等劇目的舞臺表演,通過塑造典型人物的先進感人事跡,展現(xiàn)人性之美,激發(fā)廣大群眾的愛國情懷,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
紅色影視一般是指建黨以來,以革命英雄事跡和革命精神為題材的影視作品,包括紅色經典改編劇、紅色原創(chuàng)劇以及新拍的革命獻禮片等。新世紀以來,涌現(xiàn)了不少紅色影視作品,新革命歷史劇《激情燃燒的歲月》《狼毒花》《亮劍》等;諜戰(zhàn)劇《潛伏》《暗算》《黎明之前》等;反映黨的歷程紀錄片《筑夢中國》《共產黨人》《重生》等。革命的文藝具有娛樂性特點,采取貼近普通百姓日常情感的敘事策略,滿足了觀眾的審美趣味,毛澤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作為觀念形態(tài)的文藝作品,來源于人民的革命生活,人民生活是作為觀念形態(tài)的文藝作品創(chuàng)作的源泉,是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雖是自然的、粗糙的,但也是最生動的東西”[4]。音樂僅能滿足聽覺的要求,而戲劇影視能調動多種感知器官的高度協(xié)調合作,滿足人們的全方位綜合心理需要,紅色影視劇承載著革命理想信念、政治法律思想等信息,政府主管部門對革命歷史影片的生產實行立項審查制度的管理,借助主旋律影視的傳播,擴大了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社會影響。
總之,思想政治教育審美情境的創(chuàng)設方法遠不止這些,還包括美術作品鑒賞情境、經典文學欣賞情境、古詩詞賞析情境、舞臺藝術表演情境等等。創(chuàng)設出優(yōu)美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將以潛移默化的力量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審美追求。
思想政治教育審美情境創(chuàng)設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問題的空間,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趣味、構建和諧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客體關系、有效整合和運用思想政治教育審美情境資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價值意義。
一般意義上,思想政治教育審美主體既包括教育者,又包括受教育者。審美意識即關于美的意識,“動物和它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它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qū)別開,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的意志和意志的對象”[5],人具有自覺自主的意識,審美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是人們在藝術鑒賞和實際創(chuàng)作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特殊的心理現(xiàn)象,包括審美觀念、審美趣味、審美理想等?,F(xiàn)代工業(yè)社會的變革,“情境流通”渠道的復雜化,沖擊著我們的生產、生活和思維方式,美應是“散步”,而日益加速的生活節(jié)奏,使我們無暇顧及身邊的“美”。席勒在揭示現(xiàn)代社會人異化時說,“人被束縛在小碎片上,人自己也就把自己培養(yǎng)成了碎片,無法發(fā)展他的本質和諧,把人性變成了他職業(yè)的一種印跡?!盵6]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現(xiàn)實困境造成了審美意識的淡化,審美趣味的媚俗化傾向發(fā)展。審美能力是對美的判斷、鑒賞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由于個體的審美心理特點、知識文化背景、所處社會環(huán)境等的不同,對事物的審美鑒賞力也因人而異,參差不齊。創(chuàng)設審美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激發(fā)學習美學理論的求知欲,豐富活動中的審美體驗和感受,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審美能力和審美理想,進而達到個體和社會的和諧完美發(fā)展。
思想政治教育審美關系作為一種特殊的價值關系,是審美主體對客體的價值評判。思想政治教育的審美主體是審美活動的發(fā)動者和承擔者,表現(xiàn)為主導性、創(chuàng)造性等屬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審美客體是審美主體的智慧、興趣、情感等主觀因素投射到外物屬性上的客觀對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方法、環(huán)境,教育者的人格、能力、儀表等都可視為審美對象。思想政治教育審美關系是在人與自然、社會的對象性關系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馬克思曾說,“隨著對象性的現(xiàn)實成為人自己的本質力量的現(xiàn)實,一切對象對他來說也就成為確證和實現(xiàn)自身個性的對象”[7]。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內在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和客體的美的屬性的主體化構成了情感和理性統(tǒng)一的審美關系,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在審美活動中相互肯定、相互確證。傳統(tǒng)的審美教育是以教育者為中心,受教育者作為被動接受者,即便對審美有直接的需求,但因審美關系的單一性,導致學生審美活動參與性的缺失,事實上游走于審美活動的邊緣。創(chuàng)設給人以美的享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將打破這種傳統(tǒng)的對立關系,調動受教育者的審美興趣和審美體驗,提高受教育者對于“美”的接受能力和外化踐行的審美體悟,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客體關系的真正融合發(fā)展。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審美化創(chuàng)設研究是實現(xiàn)思政課師生關系和諧互動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方向。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審美情境資源相當豐富,但散落于美學思想以及各篇章中,存在閑置浪費,利用率低等現(xiàn)象,未形成系統(tǒng)化、特色化的審美情境理論體系,思想政治教育者未能充分調動各方面的審美情境資源,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活動中,結果往往收效甚微。理論歸根結底來源于實踐,不外乎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兩部分,“在我為間接經驗者,在人則仍為直接經驗”[8]。因此,重視并挖掘審美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法和路徑,在情境活動中總結抽象出具有學科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審美情境理論,并回歸服務于教育情境,以此修繕和補充情境資源中的不完美。創(chuàng)設或引入具有審美價值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有利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審美情境資源的有機整合與運用,優(yōu)化思想政治教育審美情境資源的目的是造就“新的力量”,使得各種情境的審美形態(tài)有序重組,融合為統(tǒng)一的整體,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合力。
總之,以審美和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有機結合,挖掘和創(chuàng)新具有一定審美價值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構建突出人的主體性的審美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互動模式,激發(fā)把人“帶向其本質規(guī)定”的內在“藝術”潛能,培育和形成人的審美藝術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而通達精神的自由解放和人性的完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