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珺,邵錦秀,肖青山
(1.江蘇財會職業(yè)學院,江蘇 連云港 222061;2.湖南師范大學,湖南 長沙 410081;3.連云港開放大學,江蘇 連云港 222002;4.湖南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51)
一定要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我國的重中之重[1],“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要解決農民問題,全面解決“三農”問題、深入實施振興鄉(xiāng)村戰(zhàn)略離不開農民教育?!叭r教育”問題,是關乎農村教育走向何處、農村教育發(fā)展為了誰的問題以及農村未來小康社會要靠誰來建設的問題,同時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2]?!叭r教育”的關鍵是農民教育,法制教育是農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在振興鄉(xiāng)村工作中的深入貫徹和落實。但是,由于建國以來所實行的城鄉(xiāng)“二元”制的不利影響,各級政府對于農村教育經費都存在嚴重不足,國家教育經費90%以上仍然投資在城市、大學,農村基礎教育投資只占7%左右[3]。這導致農村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于城市,農村學校師資水平較低,使得農民在本地難以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各地對于普法工作的忽視,農民群體在整體上依然屬于法盲,法律意識淡薄,對于與他們工作和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并不熟悉和了解,更不善于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遇到糾紛往往習慣于私了甚至暴力解決,激化了農民之間的矛盾,影響到了鄉(xiāng)村和諧與治理,對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實施產生不利影響。為了解決好這一問題,需要梳理“三農”法制教育存在的問題,探討其相應的對策。
我國的社會治理尚處于起步階段,還沒有實現法治化,鄉(xiāng)村依法治理的水平更是需要進一步提升,所折射出的是“三農”法制教育的缺失。通過“三農”法制教育,推動全民學法、尊法、守法、用法,規(guī)范農村群眾的民事行為,引導群眾依法表達合理訴求,營造積極健康的農村法治環(huán)境[4]。
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告《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礎在基層,工作重點在基層?!边@一指示精神闡明了“鄉(xiāng)村治理法治化”的重要意義。鄉(xiāng)村是社會治理在農村地區(qū)的最基層,鄉(xiāng)村的基層干部是黨和政府路線方針政策在基層的貫徹與實施者,也是農村民主建設和村民利益維護的代言人,他們是否能夠在日常工作中實現依法治理、依法辦事,關系到廣大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到農村基層組織各方面治理工作能夠有序運行。然而,由于基層組織和干部缺乏法治意識,沒有形成法治思維,現實中很多鄉(xiāng)村基層組織不習慣依照行政命令來推進鄉(xiāng)村治理工作,主要表現在村務決策不夠民主科學,村務、財務工作不夠公開透明,村務制度和村規(guī)民約不夠具體完善等方面,凸顯出“三農”法制教育工作的不到位,鄉(xiāng)村治理工作的法治任重而道遠,需要通過三農法制教育工作推動鄉(xiāng)村治理的法治化。
村民依法自治,即農村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一切活動都應依照法律規(guī)定由村民自我管理,村民自我管理的所有行為都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要求進行。我國早在1998年即制定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明文規(guī)定了“由村民群眾依法辦理自己的事情”,村民委員會“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這一點在現實中并沒有完全做到。例如,筆者調查過一些村民,是否對本村的某一具體村務有所了解;為什么村里到處爛泥路,路況那么差卻不修水泥路;對村財務狀況是否了解;平時能不能監(jiān)督村委會的決策和實施等,得到的都是“不清楚、不了解、沒法監(jiān)督”之類的回答。有些村子到現在還停留在將村委會的有關決定和要求通過廣播大喇叭進行播放的方式來進行通知和傳達,全村很多地方都聽不清楚具體內容到底是什么,效果可想而知。這意味著在實際工作中,村民委員會一旦選舉產生后,實際上并沒有真正做到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廣大村民也并不知道自己如何能依法去監(jiān)督村民委員會的具體運行。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三農”法制教育工作幫助村民認識到,只有依靠法律手段才可以實現自己的事情自己決定,并將村民委員會真正置于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jiān)督之下。
基層依法治理的重要內容是鄉(xiāng)村農民能夠依法處理其內部的家庭關系、村民關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鄉(xiāng)村和諧。然而,農民的法律意識淡薄,缺乏健全的法律知識,國家在農村對法律推廣的力度不夠,一旦發(fā)生經濟糾紛、鄰里矛盾、婚姻問題,農民又不愿意去打官司,喜歡私了,可結果往往導致農村惡性斗毆事件頻發(fā)[5]。目前農村地區(qū)所涌現出的養(yǎng)老問題、分家問題、宅基地問題、賭博問題等各種村民內部問題,無一不與農民法律意識淡薄、不懂得依法處理有關問題,解決這些問題也要依靠法律手段。因此,通過“三農”法制教育工作可以幫助村民認識到,只有依靠法律手段才可以解決問題、依法保證子女履行贍養(yǎng)老人的義務,處理好宅基地糾紛等鄰里矛盾,認識到賭博的社會危害性和法律責任,從而教會村民學會依法處理內部關系,實現鄉(xiāng)村和諧。
目前,我國的三農法制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相比以前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卻還存在一些問題。
目前,我國的“三農”法制教育依賴于當地的政府部門,導致教育形式上呈現出明顯的運動式特征。所謂運動式“三農”法制教育指的是有關政府部門為推進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而在一定時間內集中相關的人力和物力所組織的、以“三農”法制教育為主題的大規(guī)模教育活動。運動式“三農”法制教育有其優(yōu)勢之處,由于政府部門重視、能夠組織和協調相關單位和部門、能夠集中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一定時間內和一定程度上能夠大大地推動“三農”法制教育。但是運動式“三農”法制教育也有其不足之處,就是存在階段性,沒有形成周期性和常態(tài)化。往往是上級政府部門或者負責部門的領導人在某一階段重視了,“三農”法制教育就開展得紅紅火火;一旦上級政府部門或者負責部門領導人的注意力轉移了,或者領導人換屆了,“三農”法制教育就悄無聲息再無動作了,這樣顯然起不到長久的教育效果。
相比較而言,目前三農法制教育在教學內容上更加關注于民法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婚姻方面、家庭方面,對于農村家庭倫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引導較為重視,例如,本地鄉(xiāng)鎮(zhèn)就曾邀請筆者去村里講解《民法典》。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基層組織包括村委會對于農村村民之間的內部矛盾和糾紛的發(fā)生和處理較為重視,而且近年來我國農村地區(qū)關于子女如何分擔老人贍養(yǎng)義務、子女成年后如何進行分家析產以及曾在宅基地上建新房等問題也層出不窮、甚至因此發(fā)生一些惡性案件,所以目前的“三農”法制教育更加關注于民法的內容也是必須的。但是,對于農村地區(qū)和諧來說,社會治安一樣重要。由于農村地區(qū)地廣人稀,警力相對不足,加上一些農民缺乏法律知識,沒有守法意識,廣大農村地區(qū)相比城市更像一個社會治安的洼地,賭博、盜竊類案件發(fā)案率并不低。此外,對于《農業(yè)法》的教育也不夠重視。因此,對于行政法與刑法知識的普及和教育不應忽略,而應與民法知識教育一樣受到重視和逐漸普及。
從全國各地開展的“三農”法制教育報道來看,目前,三農法制教育的主要形式還是與運動式教育相結合的線下教育、集中教育,例如,筆者所在單位就被本地的鄉(xiāng)鎮(zhèn)政府邀請派教師去村里做講座和普法宣傳。由于主客觀原因的影響,農民在學習方面普遍存在文化知識薄弱、接受能力較差、學習意愿不強、學習功利性很強等特點,除非是農民朋友個人非常感興趣的主題,否則讓他們規(guī)規(guī)矩矩地坐在會議室里認真聽講和學習是很不現實的。并且,絕大多數農民在農閑的時候都會外出打工,分散到全國各地,有的農民甚至長年累月地不回村里,常年居住在農村的主要是老人和小孩。同時,從事法制教育的人員主要是司法部門的工作人員、高校教師群體和少數公益性律師,他們平時都有繁忙的本職工作,難以經常深入鄉(xiāng)村去開展教育工作。在這種情況下,大規(guī)模地面向村里的農民集中實施線下教育,既不現實,效果也不好。而對農民開展線上教育,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現有線上教育課程主要針對的依然是在校大學生和市民群體,以學歷教育為主,忽視了鄉(xiāng)村振興的需要。
解決“三農”法制教育存在的問題,必須要立足于鄉(xiāng)村的現實情況,著眼于農民的現實需要,契合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部署,真正切實有效地完成法制教育任務。
要提升“三農”法制教育的教育效果,就絕對不能僅僅依靠運動式的教育形式,但是,我國的“三農”法制教育還是需要依賴于當地的政府部門。之所以需要依賴于當地的政府部門,是因為只有政府部門能夠為“三農”法制教育不計成本、不留余力地組織與協調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并在本地區(qū)全面開展教育活動,這是企業(yè)以及其他社會組織所難以做到的。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將基層干部對法律知識的水平考核納入年終工作考評機制,以此作為考核干部的重要標準;在選拔優(yōu)秀村官、基層村干部時,定期將其組織起來,集中培訓,落實村官包村制度,使其充實到農村普法隊伍中來[6]。政府部門在推進“三農”法制教育時不能僅僅滿足于運動式教育形式,還應與高等院校、律師事務所以及司法部門合作,推動“三農”法制教育改革。一方面,可以學習駐村第一書記的做法,組織高等院校法律院系、律師事務所以及司法部門派遣法律教師、公益律師和司法工作人員通過輪換制的方法輪流利用工作日去農村開展法制教育活動;另一方面,積極推動線上教育的建設工作,通過線上完成對農民法制教育的推送工作,幫助農民利用線上手段有選擇地學習自己所需要的法律知識,從而最終實現教育形式常態(tài)化。
“三農”法制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民法知識,必須全面開展,從憲法開始到民法、經濟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行政法、刑法、訴訟法對農民進行全面的法律知識教育,其內容應該涵蓋農村生活、農民工作的方方面面。此外,要加強對《農業(yè)法》和相關法律的宣傳和普及,加大農業(yè)行政執(zhí)法力度,以切實保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業(yè)和農村經濟的全面繁榮[7]。但是要注意的是,教育內容的選擇上必須做到實用化,真正貼近農民的實際需要,可以在每一門法律內部實行項目化教學,把農民真正需要的知識點摘選出來形成一個個相對獨立的主題,實施菜單式教學,方便農民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同時,教學內容一定要做到貼近生活、通俗易懂,削弱理論性,提升實操性,讓農民在學習時能夠輕松聽懂、學會運用,幫助農民實現知法學法懂法用法的教育目的。
無論是教育形式的常態(tài)化還是教育內容的全面化都離不開線上教學這一手段,“三農”法制教育必須實行線下教育與線上教學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學手段,并且要逐漸從線下教育過渡到全面的線上教學中去。線上教學具有線下教學所不具備的隨時隨地和情景模擬等優(yōu)勢,既能滿足農民無論身處何地、何時有空都能開展學習的需要,也能實現教學的形象化、通俗化、淺顯化,還可以節(jié)約線下教學所花費的大量的人力與物力。因此,政府部門需要牽頭協調各高等學校積極開展“三農”法制教育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這些在線開放課程完全由一個個獨立主題的微課組成,時間無需很長、內容保證實用、形式保證易懂,上傳到統(tǒng)一的“三農教育”平臺,便于農民隨時隨地觀看,為順利完成“三農”法制教育奠定線上基礎。
目前我國“三農”法制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沒有全面發(fā)揮出教育在助力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中的全部作用。解決這一問題,還需要政府、高校及法律工作者們通力合作,共同助力鄉(xiāng)村的和諧與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