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娜 江蘇省宜興市藝術幼兒園
玩是幼兒的天性,玩就是游戲。幼兒園的教育以游戲活動為主,也就是在玩中學。幼兒教師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對于一種玩具,孩子們能想到的玩法種類有時候比老師想得要多,并且,那些在成人眼里看起來既簡單又不好玩的玩法,也能被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難怪有人說“孩子是天生的玩家”,對于玩,他們“天賦異稟”。作為一名“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幼兒教師,如果沒有孩子們會玩,又如何能使他們通過游戲獲得更好的發(fā)展?俗話說得好,“要給孩子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因此教師必須比幼兒更懂游戲,更會玩游戲?!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通過教育實踐,筆者認為在游戲活動中,教師要做一名理智的支持者、積極的合作者和聰明的引導者,發(fā)揮其在課程游戲化進程中的關鍵作用,才能更好地推進課程游戲化的進程。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tài)度與幼兒交往。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探索與表達?!弊鳛樘焐耐婕?,幼兒總能自發(fā)生成許多新鮮的游戲。此時,老師必須修煉出一雙“火眼金睛”,能看懂兒童游戲中的舉手投足、情真意切和創(chuàng)新應變,給予幼兒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探索和表達。同時,教師應明白,不是所有幼兒行為都是游戲行為,如何判斷幼兒的行為是否為游戲行為,就看此行為是否滿足游戲精神的內(nèi)涵,即“愉悅、自主、自由、創(chuàng)新”。隨后,老師再做出支持與否的決定。
例如,在大班的某次戶外活動中,幼兒剛開始嘗試用各種方法玩沙包,漸漸地,沙包的爭奪大戰(zhàn)就拉開了帷幕,漸漸地由原先的一人追一人,變成了多人追一人。當被追的幼兒眼看就要被追上,沙包不保,就把沙包扔給了最近的那個幼兒,接到沙包的幼兒于是成了被追的那個人,繼續(xù)奔跑。把“燙手沙包”扔掉的幼兒在稍做喘息之后,重新加入了沙包追逐大戰(zhàn)。參與游戲的幼兒跑著,叫著,笑著。觀察至此,老師需做什么?筆者認為,首先要判斷孩子的行為是否為游戲行為,愉悅嗎?從孩子的笑聲中可知。自由嗎?幼兒自己形成游戲規(guī)則,沒有額外的約束。自主嗎?這是自發(fā)生成的,完全自主。創(chuàng)新嗎?顯然,該玩法不同于以往,具有獨特性。既然符合游戲精神的內(nèi)涵,接下來老師需要做的就是欣賞和保護,笑著給他們加油并適時提醒他們注意游戲安全。
反之,同樣是玩沙包,當孩子開始用沙包去擊打同伴的身體,發(fā)現(xiàn)能給自己帶來愉悅的感受,并且獲得了其他孩子的模仿,于是演變成一場沙包混戰(zhàn)。他們的行為還是游戲行為嗎?顯然不是。此時,老師需要立刻阻止,把活動拉回正軌。由此可見,只有老師獨具慧眼,看得懂游戲,理解幼兒的游戲行為,才能更好地支持和鼓勵幼兒進行游戲。
教師是否喜歡玩游戲,能否積極投入地參與游戲,能否用自己的熱情帶動和感染孩子,直接影響到幼兒游戲的熱情和積極性,從而影響孩子的游戲效果。同時,教師參與游戲,親身體驗游戲,會更方便關注幼兒的表現(xiàn),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shù)姆绞綉穑纬珊献魈骄渴降膸熒?,充分發(fā)揮游戲的價值。
例如,在一次午餐后的散步時光,由于配班邵老師臨時有事耽擱,沒能及時和筆者一起帶著孩子出來散步。在筆者帶著孩子一邊慢慢走一邊等候配班老師的過程中,有個幼兒提議“老師,我們和邵老師來玩躲貓貓吧,讓她一會兒出來找不到我們?!边@個提議得到了全體幼兒的積極響應。一個愛玩的教師,會立刻察覺這是一個很好玩的游戲,并會和孩子們一起選擇一條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的路線。如果這是個沒有“游戲精神”的老師,不愛玩,就會給自己找很多否決孩子提議的理由,比如一個人帶隊的危險因素,邵老師找不到我們會著急等等,不僅不會支持孩子的這個游戲,更別提參與其中了。幸好,筆者作為一名“愛玩”的教師,帶著孩子們想辦法避開邵老師的尋找,和邵老師玩起了“躲貓貓”的游戲。游戲時,筆者發(fā)現(xiàn)孩子成了游戲的主人,不需要老師的提醒,就能靜靜地走路,最后,當邵老師找到我們的時候,孩子們發(fā)自內(nèi)心地歡呼起來。
能和孩子一起玩的老師是受孩子歡迎的,也是幸福的。比如,在操場上和他們?nèi)鰵g一樣地奔跑,你追我趕;在小山坡上和他們玩打仗的游戲,老師做“排長”,在“司令”的指揮下沖鋒陷陣;下雪天,和他們打雪仗,被他們打得落荒而逃,背后留下他們暢快的笑聲。
孩子游戲天賦,有時候猶如一股“洪荒之力”,幼兒有勁沒處使,不知道如何利用這股“洪荒之力”,使其變成促進自身發(fā)展的動力,此時教師的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
例如,在小班,一次午餐過后,有吃完的孩子陸陸續(xù)續(xù)端著小椅子坐到活動室的空地上自由活動。慢慢地,部分小椅子沿著地上的紅線前后排列起來,就像一列小火車。已經(jīng)排列的小朋友還主動招呼其他的孩子加入他們的隊伍。于是,小火車越來越長,他們坐在“火車”上要么自己看書,要么前后倆倆交談著。也有孩子不為所動,依舊坐在原先的地方做著自己的事情。突然,一個孩子騎在小椅子上,并且把小椅子當馬騎動起來。有的孩子見了,立刻開始模仿。我發(fā)現(xiàn)了,主動做起了這列小火車的列車長:“各位旅客,歡迎乘坐和諧號列車,我是本車的列車長。本次列車的目的地是野生動物園。”孩子的注意力立刻被我吸引,并對將要開始的游戲產(chǎn)生了興趣。我坐在火車頭,帶著幼兒一起開火車。孩子們雙手在胸前繞圈,“咔嚓咔嚓”,火車開動了,孩子們把右臂一伸“嗚——”火車鳴笛了。教師說:“森林到了,你看到什么?”孩子們興致勃勃地列舉了自己知道所有動物——“長頸鹿、獅子、大象……”接著火車又“開”進了海底隧道,“看”到了許多的海洋生物。孩子們將最近在繪本《大海里我最大》知道的海洋生物都列舉了出來。最后火車到站了,開火車的游戲也結束了。但是孩子們依然意猶未盡,連續(xù)幾天午飯后,他們都玩了這個開火車的游戲。
這個游戲是幼兒自發(fā)生成的,游戲過程進行得并不太順利,但此時,老師的態(tài)度不僅要支持,更需引導。教師要做個聰明的引導者,思考如何讓游戲給孩子帶來快樂,更帶來發(fā)展。
總之,教師只有扮好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的角色,才能讓游戲精神猶如空氣一樣充滿幼兒一日生活的每個角落,才能使游戲精神內(nèi)化于幼兒的每個活動,充分發(fā)揮游戲的價值,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