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潔 安徽大學幼兒教育集團
提升幼兒綜合素質,推動幼兒綜合發(fā)展以及加強實踐能力,是現階段幼兒教育的重點和難點。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推進,很多幼兒園引進了教學新方式,進而讓我國傳統(tǒng)教育方式出現了較大的變化。STEM教育重視對孩子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夯實今后學習的基礎?;诖?,我園將對在STEM教育理念下的幼兒園科學區(qū)活動時如何有效投放材料進行探究,分析STEM教育理念下活動材料投放要點和支持策略活動,以供參考。
就STEM教育理念而言,是依托豐富多樣的材料開展的,并非對相關科學知識予以簡單的結合,而是對各學科知識進行全面的融合,并立足于此對幼兒開展綜合培養(yǎng)。STEM教育理念更加強調幼兒教育中綜合知識的發(fā)展,由傳統(tǒng)的單一學科實現融會貫通,以提升幼兒對教育內涵的感覺和認知能力。因此,在進行活動材料投放時,幼教工作者就要提高對材料投放的重視程度,確保材料投放能滿足STEM教育要求。
幼兒處在一個理解能力、觀察能力較低的階段。在參與科學實驗的過程中,大部分時候幼兒通常只會關注自己身邊的事物,直覺式思維較為具體,所觀察到的只是一些表面現象。因此,教師根據這一點在投放材料的時候,要與幼兒生活接近,這樣更容易被他們所接受,也更容易調動他們學習的興趣。同時一定要緊扣目標進行選用,不宜采用多余的材料。
STEM教育注重幼兒創(chuàng)造力的開發(fā),要留給幼兒足夠的空間進行思考,才能夠提高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為此,教師需要提供充足的材料作為支撐,幫助幼兒開拓足夠的探索空間。幼兒發(fā)展特點決定了他們需要操作大量的材料,材料的豐富能夠使他們擁有更多的選擇。操作能促進幼兒進行實驗探索,發(fā)現更多科學的奧秘。教師應提供足夠的材料供幼兒發(fā)掘和使用,避免因為材料過少而令幼兒產生“占有”的觀念,導致幼兒注意力集中到材料的爭搶上,令科學活動無法展開。
幼兒正處在直觀思維階段,當他們展開實際操作的時候,思維和注意力都能夠比較集中。對此,幼教工作者在開展STEM教育的過程中,需要積極運用幼兒身邊的事物,立足于幼兒興趣,落實好STEM教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以便于發(fā)揮出最佳的學習效果。教師要立足于STEM教育的模式,主要將教學重點放在培養(yǎng)幼兒解決問題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上。在開展科學實驗的時候,幼兒選擇的材料應具有較強的操作性,能夠幫助幼兒在親身操作的過程中,產生更多思考。
讓幼兒今后能夠成為跨學科創(chuàng)新型人才是幼兒園開展STEM教育的主要目標。由于幼兒年齡偏小,他們關注的方面十分有限,因此,在選擇材料時要建立在尊重幼兒需求的基礎上,并注意幼兒的興趣方向。綜合而言,教師在投放區(qū)域材料時應該尊重每一位孩子的興趣。這樣在活動開展期間,幼兒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戲活動中去,他們在游戲活動中找到學習的樂趣,學會獨立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也培養(yǎng)幼兒獨立、自信、創(chuàng)新等良好品質,對幼兒現在與將來的學習都具有深遠的影響。
因STEM教育理念是注重解決真實情景中的真實問題,教師需給孩子們提供足夠的選擇空間,能夠自主操作,讓他們自主去嘗試、操作,從區(qū)域活動中獲得發(fā)展。當幼兒在項目中對遇到的問題進行討論時,教師可以根據下一步需解決的問題進行材料的預設并做好記錄,真正做到幼兒自主并有計劃的選擇材料,即使一開始選材料時有些不合適,也能在項目過程中發(fā)現問題、及時調整材料,促進問題的解決。
在科學區(qū)的材料投放中,應當以開拓幼兒思維為中心,有側重和有針對性地進行研究,給幼兒提供豐富的科探素材,幫助幼兒更好的理解游戲。教師在活動的組織中,要積極地發(fā)揮好支撐和引導作用,為幼兒的活動提供原生態(tài)的素材,以保障科探活動的順暢進行。如為了讓幼兒接觸和認識到自然科學和科技新興產物的關聯性,教師可以放置簡單易操作的拍立得相機,方便幼兒記錄自然中有趣的新事物,給幼兒提供豐富的科探素材,讓幼兒通過趣味素材的欣賞,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游戲,從而產生興趣。
傳統(tǒng)科學區(qū)材料的投放大多是以教師為主體,根據開展的主題活動開展科學區(qū)的實驗探究,材料多為教師準備。而幼兒只是結合科學探究主題,根據已有材料進行實驗操作,從而得到經驗的提升。
STEM科學區(qū)材料的投放主要是以幼兒為主體,項目來源于生活。幼兒在實施項目前會進行計劃,根據完成的項目也會有計劃地進行材料的選擇。STEM科學區(qū)的材料選擇是更自主的,而且是隨著項目的進展不斷更新調整的,而不是像傳統(tǒng)科學區(qū)投放的材料,根據某一科學探究活動一成不變的。
傳統(tǒng)科學區(qū)根據同年齡段幼兒的發(fā)展水平,讓幼兒通過材料有目的地探究科學活動中所實驗對象的基本特性、物理屬性等。教師投放的材料主題性較強,將主題目標隱于投放的材料中。為滿足幼兒順利地得出實驗結果,豐富科學實驗經驗,投放材料的目的性非常強。
STEM理念下的科學區(qū)源于生活中發(fā)現的真實問題,幼兒樂于用生活中的實際物品在真實、自然的環(huán)境中進行探究。在收集的過程中,幼兒也會與同伴一起合作,將材料進行分類、清潔處理,把它們變成安全衛(wèi)生可利用的材料,增加彼此之間的認同感和親切感。這樣更能激發(fā)幼兒對活動探究的興趣。
STEM強調跨學科的整合學習,從科學、技術、數學、工程四大學科的本質出發(fā),每項內容都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在材料上也是緊扣這四大學科,忽略任何一種材料或工具都無法提升幼兒的科學素養(yǎng)。
而傳統(tǒng)科學區(qū)的材料則是教師根據科學實驗探究內容進行投放,有的時候只是觀察記錄一種現象。傳統(tǒng)科學區(qū)對各學科的整合學習并沒有要求,所以這也導致投放的材料比較單一,這也是有別于STEM理念下科學區(qū)材料投放的地方。
STEM科學區(qū)因涉及科學、技術、數學、工程,并且問題來源于生活。在探索過程中孩子們需要專注、耐心、動腦筋思考。在活動中跨學科的研究所用到的工具或材料也可能需要跨區(qū)域使用。
而傳統(tǒng)科學區(qū)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并沒有嚴格的標準,一般只要在安全的活動區(qū)域進行可簡可繁的設置,供幼兒進行科學探究即可。
立足于STEM教育開展科學區(qū)活動材料投放,和傳統(tǒng)活動材料投放之間存在著諸多的差別。基于此,教師在選擇活動材料和投放活動材料的過程中,需要實現多元化,避免過于單一。這主要是因為STEM教育的宗旨在于培養(yǎng)全方位以及實踐型人才。幼兒教師在開展STEM教育的過程中,需要重視對幼兒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深入了解和掌握STEM理念,對其中蘊藏的精髓內容進行全面的感知,立足于對幼兒材料使用和開發(fā)過程的關注,及時給予幼兒指導,讓幼兒能夠享受玩耍材料的樂趣,并經常性地引導和鼓勵幼兒,使他們認識到科學和生活之間的關系,進而更加主動地參與到科學區(qū)游戲活動中,實現幼兒綜合發(fā)展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