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彬彬
(上海師范大學 對外漢語學院,上海200234)
“以為”為謂賓動詞,通常帶動詞、形容詞或小句作賓語,表示對人或事物作出某種論斷。由“以為”和第二人稱代詞“你”、語氣詞“呢”構成的“你以為呢”可以表示疑問,下文出現(xiàn)明確的答語。隨著語言的發(fā)展演變,“你以為呢”借助反問以問代答,逐漸產生話語標記用法,既可以作為觀點附和標記,又可以作為觀點駁斥標記。①參見張秀松《近代漢語中語用標記“可又來”的多功能性與語用化研究》,《中國語文》,2020年第1期,第26-34頁。例如:
(1)羅兵:定婚的12歲的詹天佑跑到香港就投考幼童出洋預備班去了。
劉思伽:這還得考試呢?
羅兵:你以為呢?順利地考取了。詹天佑自己在回憶錄里面都寫了。余十二歲,同治十一年三月十五日,……是日隨陳蘭斌老師拜別上海,往花旗國肄業(yè)技藝。(《行家》2009-05-05)
(2)“我看你們院小孩一個個都挺老實的?!彼弥厦婺菍痈蓛舻乃茨?,攥著香皂骨碌碌滑轉,涂了一手香皂沫兒,仔細地搓洗十指,“聽你說還以為他們多壞呢?!薄澳阋詾槟?,噢,壞非得寫在腦門上?”她不做聲,開始洗臉。(王朔《動物兇猛》)
上面兩例中“你以為呢”不對句子的命題真值義產生影響,刪除之后句子依舊完整,在句中的主要作用在于連接線性序列中前后的言語單位和表達說話人對言語所含信息的主觀態(tài)度。例(1)中“你以為呢”為觀點附和標記,表示說話人羅兵對交際對象劉思伽的提問的肯定回應。例(2)中“你以為呢”為觀點駁斥標記,表示對交際對象“她”的“你們院的小孩都挺老實,不壞”的觀點的否定。
《漢語新虛詞》將“你以為呢”看作語篇關聯(lián)語,用法為“前面是別人用是非問句提出一個問題,下面用‘你以為呢’接過話頭,表示對對方提出的問題做出肯定的回答是理所當然的”[1]。這僅能代表“你以為呢”的一種用法,并且受到篇幅和體例的限制,辭書未能對其會話環(huán)境、話語功能、演化路徑與動因等問題進行充分的描寫與分析。羅琪對“你以為”的話語標記用法有所關注,但尚有進一步研究的空間。②參見羅琪《現(xiàn)代漢語的話語標記“你以為”》,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第9-62頁?;诖?,本文擬對“你以為呢”展開研究與討論。
本文語料來自北京語言大學BCC漢語語料庫和《武林外傳》《行家》《精英律師》等電視節(jié)目,均標明出處,少數(shù)長句有刪略。此外,“呢”也寫作“吶”,文中部分例句包含“你以為吶”。
話語標記“你以為呢”在對話語體中通常位于回應話輪充當應答語,可以獨立充當話輪。例如:
(3)老板:兩百塊錢。記者:兩塊錢一張就兩百塊,這能值那么多?老板:你以為呢。(《西安新聞網(wǎng)》2012-04-18)
(4)“可惜我不是個男孩子,可惜我姐姐沒有弟弟……”又一陣淚水涌出,堵住了她的喉頭。“你就是個男孩子又能怎么樣,去揍他一頓?”“你以為呢!”“賭氣沒有用……”(王海鸰《牽手》)
話語標記“你以為呢”也可以和其他的話語單位配合出現(xiàn),在話輪中的位置靈活自由,包括話輪的開頭、中間和末尾。例如:
(5)介紹任務時,群主說:“我會發(fā)任務,比如之前的某電影,你只要給五分,然后寫個評論,把截圖發(fā)我,我就給你發(fā)錢,一般一個1到2元?!碑斢浾邔﹄娪八⒎直憩F(xiàn)出驚訝時,群主淡然來了句:“你以為呢,基本上國產電影都會刷分?!保ā侗本┤請蟆?018-05-16)
(6)肖科平好奇地四周張望:“解放多少年了,這些人還在?”“嘿,你以為呢,這就是咱們民族精神帶文化的根兒!少了這些人還行?就說這壺高末吧,是喝不起好的么?就覺得亞賽威士忌!”(王朔《無人喝采》)
(7)羅兵:不過話又說回來了,有的人是對人比較厲害,但是對于馬可不一定,我認識一個大哥,脾氣暴躁極了,他養(yǎng)馬,對待他們家馬、狗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你很少看見他有那樣的表情。后來我說你這種表情為什么不出現(xiàn)在對人身上呢?他說我平常不這樣嗎?我說當然不這樣了,你以為呢?
王薔:那還很好,說明他本性善良。(《行家》2008-12-15)
“你以為呢”位于話輪中間時,和前面的話語內容一起交代背景信息,為下文的進一步闡述做鋪墊,如例(6)“你以為呢”和前文“嘿”一起為后文“這就是咱們民族精神帶文化的根兒”做鋪墊;“你以為呢”位于話輪末尾時,對前文做出簡明扼要的概括,以較強的語氣煞尾,如例(7)“你以為呢”位于“當然不這樣了”之后,具有較強的肯定語氣。
考察發(fā)現(xiàn),充當獨立話輪的“你以為呢”多表現(xiàn)為觀點附和,如例(3)—(4),而表達觀點駁斥的“你以為呢”更傾向于有后續(xù)話語。這是因為駁斥話語是一種面子威脅行為,更需要對其做出解釋。
雖然分布靈活自由,但是話語標記“你以為呢”傾向于位于話輪的起始位置充當前言成分,闡明說話人的主觀態(tài)度,為后續(xù)句作出說明,如例(5)。這與“你以為呢”的話語功能有關。在交際過程中,附和或駁斥對方,都需要提供論據(jù)。這符合論證體語篇的組織模式:先陳述觀點再提供論據(jù)展開論述。再比如:
(8)呂秀才:這就算夠客氣的啦,你要不在,這頓鞭子是免不了的。
佟石頭:難道她就這么任打任罵么?
李大嘴:你以為呢?敢還手,小命不想要啦?
白展堂:好好看看吧,這就是亂闖江湖的下場。(寧財神《武林外傳》)
(9)呂秀才:咱還真去衙門吶?
燕小六:你以為吶?襲擊朝廷官員,知道是什么罪嗎?
呂秀才:又沒襲擊成,就這么算了吧。
燕小六:敢情他打的不是你。(寧財神《武林外傳》)
例(8)李大嘴首先通過“你以為呢”表明她只能任打任罵,再通過“敢還手,小命不想要啦”來進一步強調。例(9)燕小六先通過“你以為吶”表明確定的態(tài)度“要去衙門”,再通過后續(xù)話語進行補充說明。
話語標記“你以為呢”常分布于對話語體中充當應答語,因此前一話輪的話語內容對“你以為呢”的功能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語言事實顯示,事態(tài)的發(fā)展常常出乎前一話輪說話人的意料之外。句中常出現(xiàn)“怎么、還、就、難道、吃驚、驚訝”等表示意外的詞語。例如:
(10)莫小貝:這都洗多長時間啦?臉怎么還是黑的?
呂秀才:你以為呢,那是天一閣的墨,她倒真沒糊弄我。(寧財神《武林外傳》)
(11)高藝深:老媽,你怎么搞得我跟重癥病人一樣?
趙秀飛:你以為呢,你拿個大頂我看看。(曹金玲《拯救—戒毒所日記》)
(12)莫小貝:哇……這頭牛還有武功吶?
白展堂:你以為吶,它用倆角朝我那么一頂,我嗖一聲就閃開了,沒等招數(shù)使牢,我雙手齊出,結結實實還了它一招雙龍出海。(寧財神《武林外傳》)
(13)寶爺還特別懂女人,拍戲時經(jīng)常給我做示范,我特別佩服他,年紀那么大還能寫出這么高級的情感。寶國老師就開玩笑說,“你以為呢,這輩子沒白活,一看就太有經(jīng)歷了”。(《廣州日報》2013-05-11)
例(10)(11)莫小貝和高藝深都通過“怎么”來表達自己對“呂秀才洗臉洗了很長時間,但臉還是黑的”和“媽媽搞得我跟重癥病人一樣”感到意外。例(12)(13)“還”表明“這頭牛有武功”和“國寶老師年紀很大卻能寫出很高級的情感”出乎說話人“莫小貝”和“我”的意料之外。
事態(tài)的發(fā)展出乎意料之外,前一話輪的說話人情感會更加強烈,傾向于選擇疑問形式(多為是非問)和感嘆形式作為編碼手段。例如:
(14)張恒:你原來那天特別不情愿?
鄭爽:你以為呢。
張恒:這飯沒法吃了。(《女兒們的戀愛》2019-10-3)
(15)“看不出來,你還真有兩把刷子?。 蔽艺{侃詹敏。“你以為呢!我可是當了5年‘小紅帽’的老同志了,啥狀況我沒遇到過?!保ā度嗣袢請蟆?014-02-07)
例(14)張恒追求鄭爽時,本來認為鄭爽很喜歡看到自己,沒想到她特別不情愿,于是通過疑問形式“你原來那天特別不情愿?”表達疑惑。例(15)通過感嘆形式表明“詹敏很有實力”出乎說話人“我”的意料之外。
選擇疑問形式時,征詢的內容具體包括交際雙方的狀態(tài)、雙方共同參與的事件、言談雙方以外的第三人等。例如:
(16)韓庚:你有閱讀障礙嗎?嬉皮?
記者:我說話有那么大舌頭嗎?
韓庚:你以為呢!
記者:tí。
韓庚:喜提?
記者:對,就是由紅V變成黃V。(《勢界》2019-06-11)
(17)文麗:還有咱們燕妮的高干粉,還有那個肥皂、牙膏都快沒了。
佟志:這個月要添這么多東西啊?
文麗:你以為呢?
佟志:哎喲,那是不是你那雪花膏跟洗頭膏也得添了?
文麗:沒錯,我都沒好意思跟你說。手紙也沒了。(王宛平《金婚》)
(18)佟湘玉:喔……那他決心也不大嘛?
白展堂:你以為呢?他看著像個樣兒,其實也就是一小屁孩兒。(寧財神《武林外傳》)
例(16)“我說話有那么大舌頭嗎”為記者的疑惑,通過疑問形式征詢交際對方韓庚。例(17)征詢的內容為交際雙方共同參與的事件:“家里需要添置物件。”例(18)佟湘玉和白展堂談論的對象為佟石頭。
前一話輪的說話人通常處于意外狀態(tài),傾向于選擇疑問句和感嘆句作為編碼手段。話語標記“你以為呢”的主要功能為:觀點附和,即通過反駁前一話輪說話人“認為”的客體論元的方式,表達肯定、認同等回應,具有立場一致特征。例如:
(19)呂秀才:照你這么說,無雙還真喜歡上你啦?
李大嘴:你以為吶?我要不等蕙蘭,拿下無雙,就跟玩似的!
呂秀才:喔……可她為啥連條手絹都不肯送給你吶?
李大嘴:怕羞,好面子,女孩一般都這樣,不信咱可以試試嘛。(寧財神《武林外傳》)
例(19)呂秀才“以為”的客體論元為“無雙不喜歡李大嘴”,李大嘴通過“你以為吶”對其進行反駁的同時,通過對呂秀才的提問作出肯定回應,確認無雙喜歡自己。
說話人認為交際對方的某些話語不合適或者不屬實,通過話語標記“你以為呢”表示反駁,表達自己不同意對方的觀點和立場,并且前后還可以出現(xiàn)進行駁斥的理由,體現(xiàn)出立場對立特征。例如:
(20)“你可以主動對他告白啊?!睆堈苤绷??!芭哆?,你以為呢。我那時思想會同你這樣復雜???”害羞的外婆裝出生氣的樣子。(《中國青年報》2015-11-11)
(21)“這不介紹介紹一下我豬頭的最新動態(tài)嘛,我不說你們哪兒知道呀?我告訴你們,這兒可不是我趁別人下班租下來的地兒,這是我自己的公司,野馬投資公司!……哎,名字怎么樣?我自個兒起的!”“別說,真比叫野驢投資公司強。哎,豬頭你還嫌你路子不夠野???”“這名字是我花八萬塊錢找批八字兒的批的,你以為呢!”(石康《奮斗》)
例(20)張哲認為外婆可以主動向心儀的男生告白,外婆通過“你以為呢”對其進行反駁,并表明“自己當時的思想不會這么復雜”。例(21)面對對方對自己公司名字的質疑,說話人“豬頭”通過“你以為呢”進行反駁,并指出這個名字是自己花了八萬錢才算好的。
觀點駁斥標記“你以為呢”既可以駁斥交際對方的斷言信息,也可以駁斥對方話語的預設、隱含信息。例如:
(22)姜振宇:這不一定啊,因為陳艷梅不是看臉的人啊。
孟非:她是。
黃瀾:她是,你以為呢。
孟 非:肯定是。(《非誠勿擾》2018-05-12)(23)媽媽:深深他不長了,他年紀大了。
兒子:他幾歲了,怎么就不長了?
媽媽:他28了,你以為呢。
兒子:他看起來就16歲吧。(《新浪微博》2020-07-28)
例(22)姜振宇認為陳艷梅不是看臉的人,斷言信息為“陳艷梅不是看臉的人啊”。黃瀾則認為陳艷梅是看臉的人,通過“她是”表明觀點,并輔以“你以為呢”進行反駁。例(23)為媽媽和兒子之間的一段對話,說話人媽媽通過“你以為呢”駁斥的觀點是交際對象(兒子)所說話語“他幾歲了,怎么就不長了”隱含的信息“他的年齡很小,還可以長高”。
Verschueren指出,語言中的意義具有可變性(variability)和可商洽性(negotiability)①See Jef 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London:Edward Arnold,1999,pp.58-63.。也就是說,語用標記的意義對語境敏感(context-sensitive),會受到交際主體的影響。前一話輪的說話人直接陳述觀點時,“你以為呢”相應地直接表示反駁。但是,事態(tài)的發(fā)展出乎前一話輪說話人的意料之外時,前一話輪的說話人持不確定態(tài)度,傾向于選擇疑問、感嘆等編碼方式,表現(xiàn)出與原本“認為”的相反的觀點,“你以為呢”相應地表達肯定回應。這兩種看似矛盾對立的功能,實際為交際雙方出于省力訴求促使語言在“表達省力”與“理解省力”的博弈中實現(xiàn)均衡的結果。
現(xiàn)代漢語中,“以為”可以分為“以為1”和“以為2”。“以為1”表示“認為”,在上古漢語中就凝固為一個單詞。姚振武指出,“還有一種‘以為’是一個單詞,‘認為’的意思。它不能拆開,其后只能是陳述性成分”[2]?!耙詾?”為反敘實動詞。呂叔湘指出,“用‘以為’作出的判斷往往不符合事實,用另一小句指明真相”[3]。張邱林指出,“‘以為’在字面上表示一個判斷的同時,總預設另一個相反的判斷”[4]。話語標記“你以為呢”表達對對方的肯定回應是通過反駁的方式實現(xiàn)的,因此其中的“以為”為“以為2”。
李明指出:“‘以為’由非敘實動詞完全轉為反敘實動詞,是很晚的事情,直至老舍的《駱駝祥子》中,還有一些例子,只能理解為非敘實而不能理解為反敘實?!盵5]因此,我們主要基于共時材料對“你以為呢”演變?yōu)樵捳Z標記的過程進行梳理,并探討其演變的機制與動因。
肯定句中說話人對“以為”后面的內容持否定態(tài)度,這與反問句的特點一致,即以肯定的形式出現(xiàn)時會加強否定表述。因此,“以為”常出現(xiàn)在反問句中。許光燦指出,“‘以為’比‘認為’多一層否定的意義,‘以為’問句是反問句,而‘認為’問句是疑問句”[6]。反問句中“以為”前面的人稱代詞多為第二人稱代詞“你”,后面可以附加語氣詞“呢”,構成“你以為X呢”。例如:
(24)慧芳拂然變色。“你怎么還是這么愛胡說八道?”夏順開坦然道:“我不怕你生氣,你生氣我也得說。你以為別人都愛戴你呢?老實說,我頭一見你,就覺得你特可憐!”“我不用別人愛戴也不用別人可憐!”慧芳氣急敗壞,拔腿便走。(王朔《劉慧芳》)
(25)“看看你的一貫表現(xiàn),你自己上學時就總愛逃學,發(fā)展到今天也不奇怪?!薄罢埬悴灰媒逃柕目谖菍ξ艺f話,你以為你還是團支書呢?”“我就是那會兒教訓的你少了。我倒沒覺得自己是團支書,就是沒想到你還是過去那個后進生?!保ㄍ跛贰秳⒒鄯肌罚?/p>
殷樹林曾指出,“‘以為(當)’屬于心智活動,說話人通常不會針對自己的這類活動發(fā)問(自言自語除外),更不會反問自己的這類活動,所以‘以為(當)’構成的反問句中的主語不可以是第一人稱”“受話人不大可能為第三方心智活動負責,因而說話人也就不宜對受話人提出反問”[7]。因此,反問句中相比第二人稱,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相對較少。同時,后附語氣詞“呢”可以使“你以為X”反問句的語氣有所減弱,相對和緩。李軍華、李長華曾指出,“‘呢’的使用意在強調要求說明或確認信息的基礎上,增添了說話人對所作斷言的自我確認的主觀情態(tài),同時也起著削弱、消解對聽話人挑戰(zhàn)意味的作用”[8]。
隨后,“你以為X呢”的主要功能由傳遞信息向表達說話人的主觀態(tài)度轉移,而且X多是不合情理的或顯而易見的。例如:
(26)老萬想了想,又慰勸道,你千萬別往心里去,采玲畢竟還是個娃娃,你們又老長時間不在一起過了,她剛回來過些日子習慣了,也就好處了。娃娃?你以為她三歲大吃奶呢?這叫人大心大,我算看透了,如今她是瞧不起我這當媽的了,嫌我給她丟了人!(張學東《老萬家的油瓶子》)
(27)人家就說喜歡老鼠,你以為你比老鼠好呢?你喝咖啡!看不上。世界是公平的,人是不公平的。上帝是公平的。(顧城《英兒》)
例(26)“娃娃?”明確傳遞出說話人對老萬的不認同態(tài)度,后續(xù)話語進一步闡明了自己的想法,中間的“你以為她三歲大吃奶呢?”只是起到進一步補充的作用,信息的傳遞功能弱化。例(27)同理。
會話序列中,“你以為X呢”通常位于回應話輪,而回應話輪傾向于采取相對較短的句法編碼形式。在語言經(jīng)濟原則的作用下,“以為”的賓語傾向于省略。省略了賓語的“你以為呢”位于反問句中,前面可以出現(xiàn)“不然”,構成“不然你以為呢”。例如:
(28)“只不過什么?”千襲追問著?!八徊贿^是在表現(xiàn)他的紳士風度罷了,拜托大小姐你別胡亂猜測。”“真的是這樣?”千襲才不相信呢?!安蝗荒阋詾槟兀俊泵刀鳈M豎了她一眼。(黎小沛《情字難解》)
(29)“你是故意用她來氣我的?!”“不然你以為呢?”“你可真惡劣!”祝小笛毫不客氣的瞪著他。(林曉筠《傲君馭心》)
例(28)(29)玫恩和杜凱杰面對千襲和祝小笛的疑問,都通過“不然你以為呢”進行反問,表示肯定的回應。
雖然“你以為呢”與反問句存在關聯(lián),但是在演化過程中反問語氣逐漸弱化。一方面,“以為”后面的命題為假,“你以為呢”構成的陳述句包含說話人的否定態(tài)度,不需要再借助反問句來加強否定意義;另一方面,“你以為呢”構成的陳述句可以更加直接表達說話人的主觀立場、態(tài)度、情感等,而反問句只是說話人揣測對方有相應的想法,通過對這個想法進行否定進而否定對方潛在的言語或行為?!澳阋詾槟亍钡姆磫栒Z氣弱化,出現(xiàn)在陳述句或感嘆句中。經(jīng)過這種臨界語境中的高頻使用,“你以為呢”經(jīng)過重新分析(reanalysis)演變?yōu)樵捳Z標記。
這從語言信息結構視角來看也是成立的。陳述句的功用在于說話人“給予”聽話人“信息”?!瓣愂龅臅r侯必須提供足量的信息,否則一個陳述是沒有意義的。這就是一個正常的、一般的陳述句所應遵守的語用原則?!盵9]“以為”包含說話人的否定態(tài)度,說話人的信息占有量大于聽話人,信息可以順利地傳遞給聽話人,如許光燦曾指出,“‘認為’和‘以為’都可以用來陳述觀點,‘以為’比‘認為’多的是說話人的否定態(tài)度”[10]。因此,陳述觀點的系列動詞(如“認為、覺得”等)和第二人稱“你”、語氣詞“呢”搭配組合時都未能發(fā)展出話語標記用法。
“你以為呢”演變?yōu)樵捳Z標記的過程中,“以為”發(fā)生了去范疇化(decategorization),即逐漸喪失了動詞的范疇性特征,如不能帶賓語,不能受到否定詞修飾,前面不能添加時間副詞,后面不能出現(xiàn)時態(tài)助詞,不能加描摹性狀語等。例如:
(30)為此,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搞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切忌刮風,不要以為“一股就靈”。(《人民日報》1997-12-27)
(31)我們曾經(jīng)以為中國隊被抽到C組,對打進十六強會帶來希望,然而,C組竟有兩支隊伍打進四強。(《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06-29)
(32)當死亡襲擊孫光明手下的孩子時,他粗心大意地以為自己可以輕而易舉地去拯救。(余華《在細雨中呼喊》)
上例中,“以為”前面分別出現(xiàn)否定詞“不要”、時間副詞“曾經(jīng)”和描摹性狀語“粗心大意地”,而話語標記“你以為呢”中“以為”的前面不能添加這些成分,如“*你不要以為呢”“*你曾經(jīng)以為呢”“*你粗心大意地以為呢”。
可見,反問句是話語標記產生的重要語境,尤其是充當應答語時。劉松江指出,“反問句是具有相當濃厚的感情色彩的。說話人使用反問句實質上是對自己感情的渲泄”[11]。郭繼懋指出,反問句“總含有‘X不合乎情理’這種隱涵意義”[12]。正是這種特殊的語用功能促使反問句成為話語標記得以產生的重要語境,如“你以為呢”對對方提出的問題進行肯定回應是理所當然的,傳遞出認為對方原有的想法不合情理的隱涵義。除了“你以為呢”,借助反問句充當應答語而產生的話語標記還包括“可不是”“誰說不是”“誰知道”等。
“可不是”“誰說不是”均包含否定語素“不”,借助反問形式表示肯定應答?!翱刹皇恰痹诜磫柧渲斜磉_肯定意義高頻出現(xiàn)后,反問語氣弱化,在對話語體中表示肯定應答;①參見張先亮《“可不是”的語篇功能及詞匯化》,《世界漢語教學》,2011年第2期,第225頁。話語標記“誰說不是”的產生:“在原否定性反問句中通過語用推理形成的,原反問句的整體語義及語境構架是其來源以及誘發(fā)基礎。”[13]例如:
(33)“那天我生日,我吻了你,是不是你第一個初吻?”“可不是?”素心鼓起腮:“我恨死你!”“哈!”尤烈吻一下她的手心。(岑凱倫《八月櫻桃》)
(34)“先去看看南星,好不好?”“好哇?!崩@過一條街,找到了南星?!吧蠈W嗎,小坡?”南星問?!翱刹皇?。你呢?”“我?還沒到一號呢?!保ɡ仙帷缎∑碌纳铡罚?/p>
(35)老爹見了這副景象,大怒道:這就是無雙嗎?而孫老板閉上了眼睛說道:誰說不是?就是她。(王小波《青銅時代》)
(36)羅維民有些發(fā)愣,然后故作輕松地說,怎么了你,咱們這號人,只有受苦受累的份,就算想搞點腐敗什么的也不知道該過哪個坎,該入哪道門,在一起八九年了,你還看不出我是個啥樣的人?趙中和說,誰說不是,我琢磨了好半天了,怎么也琢磨不出個道道來。(張平《十面埋伏》)
例(33)“可不是”為反問句,后面的標點符號為問號。通過反問的方式對對方的提問“是不是你第一個初吻”進行肯定回應。例(34)“可不是”演變?yōu)樵捳Z標記,其后的標點符號為句號。例(35)(36)同理。
“誰知道”原為肯定形式,借助反問表達否定功能。董秀芳指出,“‘誰知道’在反問句中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其詞匯化就是從反問句的語境中開始的”[14]。例如:
(37)聽儺喜先生說不知道,二牛就心中一驚。“她不來了么?”“誰知道?”可是儺喜先生即刻就看出二牛的失望了,便接著說:“既知道我還在這地方等候,她會來的?!保ㄉ驈奈摹栋Ⅺ愃贾袊斡洝罚?/p>
(38)她笑著說:“今后再見我就該裝和我不認識了吧?”“怎么裝得出來?”我也笑著說,“不會?!薄斑€再見嗎?”“誰知道,也許,都在一個城市里,沒準哪天就遇到了?!保ㄍ跛贰督o我頂住》)
除了上述固化的話語標記,還存在演化中的語言現(xiàn)象,如“不然呢”?!安蝗弧本哂行稳菰~和連詞兩種詞性。充當形容詞時,表示“不是這樣”;充當連詞時,表示“如果不這樣”,后面跟結果小句?!安蝗弧焙汀澳亍苯M配構成“不然呢”,表示反問,傾向于在對話語體中充當應答語,即對前一話輪說話人的疑問作出肯定回應。例如:
(39)吳京:很多人都問我“吳京你是怎么堅持的,遇到問題怎么辦”,我的回答始終只有三個字:“不然呢?”這就是我的態(tài)度。(《解放日報》2017-08-11)
(40)“是和趙又廷嗎?”記者追問道,“不然呢?”高圓圓笑著回答說。(《華西都市報》2014-09-04)
例(39)(40)吳京和高圓圓面對提問時都通過反問的“不然呢”進行肯定回應。如果反問語氣進一步弱化直至消失,“不然呢”就很可能會演變?yōu)槌洚斂隙☉鸬脑捳Z標記。
“你以為呢”“可不是”“誰說不是”“誰知道”等均借助反問句實現(xiàn)以問代答功能,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成話語標記。胡習之指出,“‘以問代答’,顧名思義就是不按常規(guī)對對方的提問給予解釋,而是用提問來代替回答”[15]。借助反問以問代答的方式,可以加強表達,使信息或情感更加凸顯。
話語標記“你以為呢”具有觀點附和和觀點駁斥功能。觀點附和功能意味著說話人對交際對方的話語內容持肯定的主觀態(tài)度,觀點駁斥意味著說話人對交際對方的話語內容持否定的主觀態(tài)度,均屬于主觀性現(xiàn)象?!爸饔^性(subjectivity)是指語言的這樣一種特性,即在話語中多多少少總是含有說話人‘自我’的表現(xiàn)成分。也就是說,說話人在說出一段話的同時表明自己對這段話的立場、態(tài)度和感情,從而在話語中留下自我的印記?!盵16]
原結構“你以為X呢”中“以為”的賓語X為新信息,為信息傳遞的焦點。隨后“你以為X呢”的信息傳遞功能弱化,重在表達說話人的主觀態(tài)度,因此在語言經(jīng)濟原則的作用下X脫落,“你以為呢”產生。伴隨著主觀性的進一步增強,“你以為呢”的反問語氣逐漸減弱甚至消失,形成話語標記“你以為呢”??梢?,話語標記“你以為呢”產生的主要動因為“主觀化”(subjectivisation)。
需要說明的是,話語標記“你以為呢”中,第二人稱代詞“你”指稱真實會話場景中的交際對象,是客觀世界中存在的交際角色,通常讀重音。通過反駁的方式對交際對方“你”進行肯定回應,有違禮貌原則,因此話語標記“你以為呢”傾向于分布于平等、親近的人際關系中,如夫妻、朋友等。平等親近的人際關系中,言談雙方會降低話語內容和形式上對禮貌的要求,甚至可以故意通過不禮貌的方式來彰顯彼此的親近關系。例如:
(41)文麗:這都三十好幾的人了,還帶個孩子,她還能找什么好的呀。
佟志:這話說的,男的也不是只圖個年紀什么的。要說遇上那樣的男的,那咱燕妮也看不上他。
文麗:你以為呢,那男的看女的,可不就圖年紀。(王宛平《金婚》)
(42)焦陽:哪個呀?鼻子呀?別杵我,痦子。
管靜竹:長臉上啦?
焦陽:你以為呢。假牙摘不摘???
管靜竹:真可惜。(秦悅《嫁衣》)
例(41)“文麗”和“佟志”是一對夫妻,例(42)“管靜竹”和“焦陽”為男女朋友關系。雙方的關系平等親近,可以一定程度上緩和“你以為呢”的反駁力度和減輕對方面子的受損程度。
“你以為呢”借助反問實現(xiàn)以問代答功能,并在此基礎上演變?yōu)檎Z用層面的話語標記。話語標記“你以為呢”通常分布于對話語體的回應話輪中充當應答語,傾向于位于回應話輪的開頭,充當前言成分。主要功能為:位于會話鄰對中對交際對象的話語做出回應,具體包括觀點附和和觀點駁斥兩小類。觀點附和標記體現(xiàn)出立場一致特征,觀點駁斥標記體現(xiàn)出立場對立特征。“你以為呢”演變?yōu)樵捳Z標記的動因為主觀化,機制為臨界語境中的高頻使用與重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