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燦 田 鑫 賀湘玲 鄒潤英 陳可可
湖南師范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湖南省人民醫(yī)院兒童醫(yī)學中心(湖南長沙 410005)
凝血因子Ⅻ缺乏癥是由凝血因子Ⅻ(coagulation factor Ⅻ,F(xiàn) Ⅻ基因,F(xiàn) 12)變異導致F Ⅻ活性(F Ⅻ activity,F(xiàn) Ⅻ:C)降低的遺傳性凝血系統(tǒng)異常性疾病,呈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患者常無出血等臨床表現(xiàn),但有血栓形成傾向,多在術前、有創(chuàng)操作前或偶然查體時發(fā)現(xiàn)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延長。現(xiàn)報告1例復合雜合變異致遺傳性F Ⅻ缺乏癥患兒的臨床資料,并復習相關文獻。
患兒,女,6歲,因擬行腹股溝疝手術發(fā)現(xiàn)凝血功能異常入院?;純涸诋?shù)蒯t(yī)院腹股溝疝手術前相關檢查時,多次復查凝血功能示APTT顯著延長(84~108 s),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無異常(9~12 s),余均無異常?;純阂话闱闆r可,無發(fā)熱、咳嗽,無黑便、咯血等。為進一步診斷收入湖南省人民醫(yī)院兒童醫(yī)學中心?;純合礕1P1,足月順產(chǎn),出生體質(zhì)量3 kg,無窒息搶救史,無出血史及長期服藥史,無甲氨蝶呤、巰嘌呤、環(huán)磷酰胺、氯霉素及放射線接觸史。家族無近親婚配史,否認家族遺傳性疾病及出血性疾病史,父母體健。入院體格檢查:體溫36.2 ℃,心率82次/min,呼吸20次/min,血壓102/60 mmHg,營養(yǎng)良好,面容無異常,全身未見出血點及瘀斑,心、肺、腹無異常。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6.69×109/L,血紅蛋白126 g/L,血小板346×109/L;PT 11.1s,APTT 84.2 s,凝血酶時間(TT)18.1 s,纖維蛋白原(FIB)1.97 g/L;血漿凝血因子Ⅻ:C 1.3%(參考范圍50%~150%);血生化、狼瘡、抗磷脂抗體等均未見異常。
患兒入院后完善并追蹤內(nèi)源性凝血因子活性測定結果后于入院第6 天予以輸注新鮮冰凍血漿,10~15 mL/kg。入院第7天復查凝血功能APTT恢復正常(30.4 s)。后行左側(cè)腹股溝斜疝疝囊高位結扎術,術中及術后均無出血情況,術后為預防出血再次輸注新鮮冰凍血漿,入院第10天復查APTT為28.2 s,余無異常。出院1周后復查凝血功能示APTT延長(47 s),余均無異常。
經(jīng)醫(yī)學倫理審核,并獲得監(jiān)護人知情同意行基因測序。結果顯示,患兒F12基因(NM_000505)存在2個雜合錯義點突變,第14 號外顯子上c.G 1681 A(編碼區(qū)1681 號核苷酸由鳥嘌呤變異為腺嘌呤)導致氨基酸p.G 561 S(第561 號氨基酸由甘氨酸變異為絲氨酸),來自于母親;第11 號外顯子上c.G 1330 T(編碼區(qū)1330號核苷酸由鳥嘌呤變異為胸腺嘧啶)導致氨基酸p.V444L(第444號氨基酸由纈氨酸變異為亮氨酸),來自于父親,構成復合雜合變異,見圖1。父母均為攜帶者,無異常出血。兩處變異經(jīng)ACMG評分均為致病性變異。
以“遺傳性凝血因子Ⅻ缺乏癥”、“APTT 延長”、“Inherited coagulation factor Ⅻ deficiency”為檢索詞在萬方、維普、中國知網(wǎng)及PubMed 進行檢索,對報道的國內(nèi)外近十年病例進行統(tǒng)計,共獲得26例國內(nèi)和3例國外病例報道。本例患兒及檢索到的29例患兒的父母均未患病,均否認家族遺傳病史及出血性疾病史。其中9例為近親結婚,24例行基因檢測并發(fā)現(xiàn)基因變異,變異類型包括錯義變異、剪切位點、無義、小插入和缺失變異。本例患兒為復合雜合錯義變異,其第11 號外顯子c.G 1330 T 為當前人類基因變異數(shù)據(jù)庫(human gene variation database,HGMD)未發(fā)現(xiàn)的新發(fā)錯義變異。實驗室檢查均見APTT 及凝血因子Ⅻ活性降低。4例患兒存在出血表現(xiàn),1例泌尿道出血合并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 癜[1],1例嘔血合并門靜脈海綿竇樣變[2],1例為月經(jīng)過多[3],1例泌尿道出血合并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癥綜 合征[4]。
遺傳性F Ⅻ缺乏癥是由位于染色體5 q 33-qter 的凝血因子Ⅻ基因變異導致凝血因子活性降低的遺傳性凝血系統(tǒng)異常性疾病,常呈常染色體隱性遺傳,部分家系為顯性遺傳。遺傳性FⅫ缺乏癥臨床上無明顯出血表現(xiàn),實驗室檢查示APTT顯著延長,PT無異常,F(xiàn)Ⅻ活性減低,大多于術前、有創(chuàng)操作前或查體時偶然發(fā)現(xiàn)。
F Ⅻ是內(nèi)源性凝血途徑的啟動因子,是一種涉及凝血、纖維溶解和補體系統(tǒng)的接觸活性物質(zhì)。FⅫ在體內(nèi)并不是重要的促凝因子,但在抗血栓和促進纖維溶解功能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5-6]。近年來研究認為F Ⅻ的纖溶作用遠大于其內(nèi)源性凝血途徑中的作用,F(xiàn) Ⅻ缺乏的患者無出血傾向但有血栓形成的危險。孫紅晶 等[7]通過對視網(wǎng)膜靜脈阻塞(RVO)患者及正?;颊哌M行對照分析,發(fā)現(xiàn)FⅫ缺乏引起的凝血障礙與視網(wǎng)膜靜脈阻塞發(fā)病相關,并認為FⅫ缺乏是眼血管易栓危險因素之一。楊浩江等[8]通過觀察視網(wǎng)膜靜脈阻塞患者靜脈血中凝血因子Ⅻ的活性進一步證實了易栓危險因素(凝血因子Ⅻ)的缺乏與視網(wǎng)膜靜脈阻塞的發(fā)生發(fā)展之間存在內(nèi)在的相關性。因此,普遍認為FⅫ缺乏不會引起出血傾向,而極有可能是血栓病的一個遺傳性危險因素,容易導致血栓形成。但Koster 等[9]在一項人群對照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在350例年齡小于70歲的深靜脈血栓形成(DVT)患者中僅有6%存在FⅫ缺乏,而正常對照組中FⅫ缺乏的發(fā)生率為5%,兩者間無差異。而且FⅫ水平減低的患者并無血栓形成的危險增加,認為F Ⅻ水平與血栓形成之間無相關性。故目前對于凝血因子Ⅻ是否能導致血栓形成仍是未來需要繼續(xù)探討及研究的問題。盡管凝血因子Ⅻ參與血栓形成的機制尚不明確,但研究表明凝血因子Ⅻ缺乏對于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是肯定的,有學者甚至提出可考慮將凝血因子Ⅻ作為血栓性疾病中抗栓治療的 靶點[6]。
近年發(fā)現(xiàn),在FⅫ基因啟動子區(qū)第46位核苷酸存在一個常見的多態(tài)性C→T(FⅫ 46C→T),與血漿中FⅫ活性和抗原含量有關。研究顯示,血漿中FⅫ水平與F Ⅻ 46 C →T 多態(tài)性相關,攜帶F Ⅻ T/T 基因型者F Ⅻ血漿水平明顯減低,T/T 基因型可能是血栓形成的遺傳性危險因素[9]。張宇迪等[10]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凝血因子Ⅻ缺乏與反復流產(chǎn)關系密切,有專家研究認為反復流產(chǎn)可能是與凝血因子Ⅻ基因啟動子區(qū)DNA 甲基化水平升高有關[11]。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人群FⅫ活性正常值范圍是47%~160.25%,F(xiàn) Ⅻ活性的平均值是(91.02±29.53)%,與年齡及性別無相關性;46 T/T基因型患者FⅫ活性及抗原水平均明顯低于46C/T或46C/C基因型患者[6]。
遺傳性凝血因子Ⅻ缺乏癥是一種基于因子Ⅻ基因缺陷的疾病,無任何臨床癥狀。臨床治療主要依靠輸注新鮮冰凍血漿,目前該病的臨床報道較少,其非替代治療仍在研究中。目前Ⅻ基因數(shù)據(jù)庫的完善和新的遺傳家系的發(fā)現(xiàn),對于該病遺傳性的診斷、基因治療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