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焱子(譯)
聽音樂的感覺超級好。很多人無論步行、騎車、擠地鐵或是開車,都少不了音樂相伴,甚至在睡覺前,一些人也會陶醉其中。近日,發(fā)表在《心理科學》上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聽音樂的次數越多,就越有可能吸引“耳蟲”,揮之不去,影響睡眠。很多人都認為聽音樂能改善睡眠,健康專家通常建議睡前聽一些舒緩的音樂,但是這一新的研究發(fā)現顛覆了以往的觀念。
研究人員把縈繞腦海中的旋律形象地比喻成一條蟲,當一首旋律被重復播放時,人往往就會像被洗腦了一樣在腦海里不斷重復這一旋律,揮之不去,甚至還會不自覺地哼唱,這一現象就叫做“耳蟲效應”?!岸x”是一種無意識的音樂想象。研究人員把“耳蟲”引起的這種感覺稱作“認知瘙癢”,就好像您總忍不住想去撓(回想)它。人們對這種現象的感受其實由來已久,要不怎么有“繞梁三日,余音裊裊”的說法呢。不過一般認為,“耳蟲效應”通常會發(fā)生在清醒的時候,它怎么連睡眠時間也不放過?
研究人員通過對受試者一系列關于睡眠質量、聽音樂習慣和“耳蟲”頻率調查,包括監(jiān)測他們在試圖入睡時、半夜醒來時和早晨醒來時遇到“耳蟲”的頻率,發(fā)現經歷“耳蟲效應”的人更難入睡,夜間醒來的次數更多,在淺睡眠階段花費的時間更長。與很少經歷“耳蟲效應”的人相比,每周一次或多次發(fā)生“耳蟲效應”的人睡眠質量差的可能性是前者的六倍。令人驚訝的是,該研究還發(fā)現一些無人聲器樂音樂比抒情歌曲更容易導致“耳蟲效應”破壞睡眠質量。
研究初期,研究人員原以“耳蟲效應”是在試圖入睡的時候會發(fā)生并影響睡眠質量的,但隨著研究的深入,通過對實驗研究中的腦電圖讀數進行了定量分析,檢查依賴睡眠的記憶鞏固的生理標志,研究人員發(fā)現,經歷“耳蟲效應”的參與者在睡眠過程中表現出更緩慢的震蕩,這是記憶重新激活的標志。也就是說在音樂停止播放幾小時后,大腦依然在處理音樂,整個睡夢過程都會伴隨著“耳蟲”。
研究者建議,擺脫“耳蟲”的一個方法是參與認知活動,如全神貫注于一項任務、問題或活動,這樣有助于分散大腦對“耳蟲”的注意力。在臨近睡覺前,建議花10分鐘寫出待辦事項清單,不要從事會擾亂睡眠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