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磊
呂劇,又稱為化裝揚琴、琴戲,是中國的八大劇種之一,自戲曲誕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呂劇的前身是山東琴書,這早已被史料證實。因此,呂劇的創(chuàng)始人的前身大多是山東琴書藝人。呂劇最早起源于黃河三角洲地區(qū)的博興縣、廣饒縣一帶,當時的人們在農閑時,經(jīng)常在田間地頭演唱山東琴書,但是時間久了,人們感覺山東琴書的坐唱形式過于單調枯燥,令人乏味,而此時的河北梆子、京劇、五音戲等戲班爭先進入民間演出市場,導致山東琴書的觀看人數(shù)降低,琴書藝人的收入減少。當時的琴書藝人時殿元決定對山東琴書進行創(chuàng)新。1900 年春節(jié)期間,琴書藝人時殿元、崔云樂、譚明倫等人在家鄉(xiāng)演出了由山東琴書改編的劇目《王小趕腳》。改編后的劇目是以山東琴書的說唱音樂為題材,廣泛了吸取京劇,梆子戲等戲曲藝術的優(yōu)點,并大膽的改變了傳統(tǒng)的演出形式,由坐唱的形式變成了化裝演出,由傳統(tǒng)的一人彈唱一人伴奏形式變成演唱者與伴奏分離,并加入服裝道具的肢體表演形式。新劇目的表演生動活潑,深受觀眾的喜愛,演出大獲成功。由此,時殿元將新的演出形式命名為化裝揚琴,這是山東琴書由說唱形式的音樂向呂劇化轉變的關鍵。劇目《王小趕腳》也被認為是最早的呂劇作品。琴書藝人時殿元首創(chuàng)的演出形式獲的了成功后,山東的琴書藝人也開始模仿他的演出形式,自此,這種新的演出形式在山東流傳。在流傳演出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遇到其他劇種的戲班演出,此種表演方式促進了化裝揚琴在劇目、伴奏音樂、唱腔等方面與其他劇種的融合的過程,使其有了較大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b揚琴也因此由簡單的地方小戲曲逐漸轉變成了一個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獨立劇種。由于化裝揚琴中,成名劇《王小趕腳》里面最初采用的是驢形道具,觀眾們便將化裝揚琴戲稱為“驢戲”。也因為化裝揚琴所演出的劇目大多數(shù)為愛情故事,觀眾也稱之為“侶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1952 年,正式將化裝揚琴更名為呂劇。致此,呂劇被正式確立。
在呂劇音樂中,唱腔音樂與伴奏音樂是兩個比較重要的部分。唱腔在呂劇中占有主導地位。
唱腔中包含聲腔和唱詞,是音樂與文字相結合的形式。呂劇的唱腔,曲調委婉纏綿,優(yōu)美流暢,適用于表達多種情感,雖然呂劇的曲調很少,但是卻富于變化,唱詞也比較大眾化,使聽眾更通俗易懂。呂劇還吸收了鳳陽歌中的曲調特點,將鳳陽歌中委婉細膩的這一特點運用到呂劇中,并且,作為基本腔調進行傳承與發(fā)展。在呂劇中,男女演唱者基本是用真聲演唱為主,在個別高音的地方,采用真假結合的方式進行演唱。呂劇唱腔是以板腔體為主。主要有“四平”“二板”“曲牌”這三部分組成。
“四平”類是呂劇主要的腔調之一,是屬于四句體的結構。共有七種形式,分別是:“快四平”“慢四平”“中速四平”“四平流水”“四平垛子板”“四平散板”“四平搖板”。在以上的四平板式中,都有正反調之分,正調與反調相差一個純四度。在七種形式的四平板腔中,板眼形式與節(jié)奏形式也有很大差別。
“快四平”,板眼類型是一板一眼或一板三眼,節(jié)奏形為2/4 拍或4/4 拍;
“慢四平”,板眼類型是一板三眼,節(jié)奏形2/4 拍或3/4 拍;
“四平流水”,板眼類型是有半無眼或一板一眼,節(jié)奏形1/4;
“四平垛子板”,板眼類型是一板一眼,節(jié)奏形1/4 拍(速度在210 左右);
“四平搖版”,板眼類型是無板無眼,節(jié)奏形為自由節(jié)奏(搖板講究緊打慢唱);
“四平散板”,板眼類型是無板無眼,節(jié)奏形為自由節(jié)奏(唱腔無伴奏的形式在,自由進行);
“四平大慢板”,(在呂劇《巧配鴛鴦》的創(chuàng)作中借鑒京劇“大板創(chuàng)”造出呂劇的“四平大慢板”)。
“四平腔”的一個完整樂段是由四個樂句組成的。以G 大調為例,“四平”落腔是第一樂句落 D、第二句落G、第三句落A、第四句落G,四個樂句分別稱為“頭腔”“二腔”“三腔”“四腔”。四個樂句相對應中國元代范德璣的《詩格》作詩有四法中的“起”“承”“轉”“合”。呂劇中的樂句并不是完全固定的,有時候也會重復“頭腔”與“二腔”,或者重復“三腔”與“四腔”。呂劇的基礎調式是“徵”調式。
在“二板”類中,共有五種形式,屬于二句體結構?!岸濉钡奈宸N形式分為“快二板”“慢二板”“二板流水”“二板搖板”“二板散板”,并且都有正調與反調之分。在“二板”中,有上下句之分。以G 大調為例,上句落腔會在C 上,下句落腔會落在D 上。在五種“二板”形式中,板眼類型與節(jié)奏有以下幾種。
“快二板”,板眼類型是有板無眼,比慢二板快一倍;
“慢二板”,板眼類型是一板一眼,節(jié)奏形為2/4 拍;
“二板流水”,板眼類型是有板無眼,節(jié)奏形為1/4 拍;
“二板搖板”,板眼類型是緊打慢唱,節(jié)奏形為自由;
“二板散板”,板眼類型是無板無眼,節(jié)奏形為自由。
曲牌是呂劇音樂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我們的前人在描繪一種固定內容、刻畫一個經(jīng)典人物時,創(chuàng)造出來的音樂形式,主要用于迎賓、送客、祝壽等活動。呂劇曲牌大多數(shù)來源于借鑒移植其他戲曲的曲牌或者是山東的地方民間小調。呂劇曲牌一般格式固定,曲調短小,旋律簡單。都有各自的特點。呂劇在借鑒其他戲曲的曲牌時,并不是直接移植使用,而是在旋律中,加入?yún)蝿〉墓歉梢?,彰顯呂劇的音樂特點,使移植曲牌,完全成為呂劇的曲牌。呂劇借鑒山東的地方民間小調,也是多種多樣的,不但借鑒民歌小曲、民間小調,還借鑒地方的婚嫁音樂的旋律,拜壽音樂的旋律。進行移植創(chuàng)作。根據(jù)不同音樂表達的情緒,填入唱詞,加入?yún)蝿〉姆窖猿?,用以更深刻的內容表現(xiàn)。
呂劇曲牌借鑒的地方戲曲有很多種,如借鑒京劇、豫西調、黃梅戲等多種戲曲。呂劇的曲牌也是多種多樣,如“快鳳陽歌”“娃娃腔”“漢口垛”“梅花落”“慢鳳陽歌”“下河調”“太平年”“蓮花落”等幾十種形式的曲牌,這些曲牌有從明清時期傳承下來的山東琴書的曲牌,也有近代借鑒其他戲曲的曲牌,也有許多純音樂的曲牌,常在戲曲中穿插“二板”“四平”使用,有時也單獨使用。
呂劇的伴奏樂隊是呂劇藝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呂劇音樂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伴隨著呂劇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由傳統(tǒng)的“四大件”發(fā)展到民族樂隊伴奏,實現(xiàn)了伴奏樂器由不完善到相對完善的發(fā)展和轉變。
最初呂劇的伴奏樂器有“揚琴”“三弦”“墜琴”“琵琶”,被稱為呂劇伴奏的“四大件”。呂劇“四大件”的形式是借鑒京劇伴奏樂器中的“三大件”。在“四大件”中,“墜琴”是主奏樂器,屬于傳統(tǒng)拉弦樂器中的一種,其音色渾厚、高亢、柔美,同時還可以模仿各種特有的聲音,是一件十分有特色的樂器?!皦嬊佟背S糜诎樽嘁魳分蓄I奏、仿腔?!八拇蠹敝械膹棑軜菲鲃t是“揚琴”“三弦”“琵琶”。其中“揚琴”占有主要地位,在呂劇伴奏中,“揚琴”的主旋律要多于其他的樂器,處于支柱地位,其音域寬廣,便于在伴奏中臨時轉調、移調?!皳P琴”與“墜琴”在呂劇伴奏中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叭摇币羯蓾?,音量大,在呂劇伴奏中,多用“小三弦”。“琵琶”高音明亮且剛勁有力,中低音圓潤且醇厚,在呂劇伴奏中,多與“三弦”配合,一起為“墜琴”“揚琴”彈奏的旋律音骨架做點綴。這四件樂器構成了呂劇伴奏的核心樂器。
后來呂劇逐漸進入了城市發(fā)展時期,逐漸由“擺地攤”的形式轉向了“舞臺演出”的形式。在城市演出中,由于戲曲曲目種類繁多,便經(jīng)常相鄰搭臺演出,各種戲曲風格相互借鑒、相互影響、相互融合。伴奏方面,呂劇開始借鑒其他戲曲小樂隊的伴奏形式,以傳統(tǒng)的“四大件”為基礎的伴奏樂器,加入了吹奏樂器“嗩吶”“笛子”“笙”等,拉弦樂器中加入了“二胡”“高胡”等樂器。打擊樂器也是借鑒了京劇的形式加入了“板鼓”“唐鼓”“大鑼”“小鑼”“吊叉”“水叉”等樂器。由于大量不同類型樂器的加入,使得呂劇的伴奏音樂形式更加豐富,體系更加完善,并逐步形成了民族樂隊的伴奏形式。呂劇以其獨具特色的樂器配置和伴奏手法,使其藝術風格和音樂特點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樂隊的諸多伴奏形式,如伴奏唱腔這一形式是與之前呂劇“四大件”的伴奏形式并無差異。這種伴奏形式通過樂隊跟演員唱腔的彼此配合,能夠充分彌補演員在唱腔上的缺陷,還能突出唱腔的表現(xiàn)力,進而將音樂的情感表現(xiàn)力充分發(fā)揮。為了體現(xiàn)出戲曲整體的連貫性,在呂劇中的“過門”“間奏”“結尾”“轉調”這四部分都需要樂隊完成,從而更好地增強呂劇的藝術表現(xiàn)力,這對呂劇的傳承與發(fā)展都至關重要。
呂劇從成立到現(xiàn)在,經(jīng)歷了百余年的發(fā)展,從山東琴書中演變出來,從黃河三角洲地區(qū)走向中國各地,這是一代代呂劇戲曲藝人的不斷努力,才造就了呂劇今天的成就。從萌芽到成熟,不斷地發(fā)展創(chuàng)新,成為今天山東的代表性劇種。一路走來,充滿了艱難與坎坷。近年來,呂劇的發(fā)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呂劇的起源地濱州市博興縣,政府為了推動呂劇的發(fā)展,專門把博興縣閻坊鄉(xiāng)改名為“呂藝鎮(zhèn)”。并且,每年的九月份舉辦文化旅游節(jié)的活動,全國各地著名劇團的演員都到此演出,相互切磋技藝。這一活動不斷地把呂劇打造成濱州地區(qū)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更有利于呂劇的傳承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