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日根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福建 廈門 361005)
有關中國傳統(tǒng)慈善,學界已經積累了豐碩的成果。國外學者,如日本的學者酒井忠夫關于《中國善書的研究》、①〔日〕酒井忠夫:《中國善書研究》(增補版),劉岳兵、何英鶯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夫馬進的《中國善會善堂史研究》,②〔日〕夫馬進:《中國善會善堂史研究》,伍躍、楊文信、張學鋒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美國學者包筠雅有關功過格的研究;③〔美〕包筠雅:《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杜正貞、張林譯,趙世瑜校,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國內學者有王衛(wèi)平、周秋光、曾桂林、黃鴻山等都對傳統(tǒng)社會慈善事業(yè)的思想淵源進行了系統(tǒng)深入的分析,④王衛(wèi)平:《論中國古代慈善事業(yè)的思想基礎》,《江蘇社會科學》1999年第2期;周秋光、曾桂林:《中國慈善思想淵源探析》,《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年第3期;黃鴻山:《中國近代慈善事業(yè)研究——以晚清江南為中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另游子安、蔡勤禹、池子華等均有相關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中國傳統(tǒng)慈善事業(yè)具有悠遠的發(fā)展歷史。但這些研究中,有關傳統(tǒng)慈善活動中寓含的勸懲內容則討論相對較少,對傳統(tǒng)慈善在近代西方思潮傳入后的狀況則多存在盲點。而社會變遷因素對明清社會慈善事業(yè)所產生的新影響則更少關注。立足于此,本文主要以福建民間遺存的數(shù)通碑刻為例,闡釋傳統(tǒng)社會賑恤性慈善事業(yè)的社會需求、傳統(tǒng)慈善勸懲、引導社會風尚以及傳統(tǒng)慈善突破家族、鄉(xiāng)族、村社等狹小范圍,逐漸演變?yōu)樯鐓^(qū)、跨區(qū)域的社會保障事業(yè)的歷程,揭示中國傳統(tǒng)社會慈善事業(yè)存在官方主導、民間社會積極呼應、官民相得、延續(xù)發(fā)展等特點,從而確保了若干慈善事業(yè)并不因為時局動蕩、王朝更替乃至外敵入侵而中斷、衰敗等。
社會運行過程中,因為人生各階段都可能遭遇疾病、事業(yè)挫折、自然災害、戰(zhàn)爭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從而處于暫時乃至長期窘迫的狀態(tài),無論是個人的,還是群體性的,乃至區(qū)域性或全局性的窘迫,都需要有一種救急機制,對其加以緩解。
緩解的機制可以來自官方,這必須以官方健全的機構設置為前提,機構的健全又需要必要的財政經費為基礎,這在早期國家階段往往不易達成,即使一度達成也可能遭遇諸多限制而被減損。緩解的機制還可以來自民間社會,這必須以民間富民階層的出現(xiàn)為前提,他們的積極倡導和帶頭捐獻往往是窘迫出現(xiàn)時最直接和最有效的辦法。以自然災害為例,因為來自官方的各種救助往往還要走各種程序,無法在最短時間內落實到位,而且有些被勘定為小災的災害時常不在政府的賑恤范圍之內。
民間社會的富民階層或是鄉(xiāng)紳,或是富商,在科舉興盛之區(qū)和商人群體壯大的地方,這類人群往往較多,也較易于發(fā)揮其作用,他們將賑恤也當作人生價值實現(xiàn)的一種途徑。在外經商的同籍商人組建會館,一方面可以為同鄉(xiāng)中遭遇窘迫的人們提供賑恤性慈善支持,包括施棺、建義冢、開設診所、建立義學等,有時還因為財力雄厚,進一步擴大到邀請戲班表演家鄉(xiāng)戲、讓同鄉(xiāng)人在節(jié)慶期間吃家鄉(xiāng)菜、說家鄉(xiāng)話,排解胸中積郁的思鄉(xiāng)之情。另一方面,已經結為團體的商幫也為樹立自我的良好形象,在地方社會的公共事業(yè)中顯示自己的力量,于是就有施粥、育嬰、養(yǎng)濟、施藥乃至修橋補路、襄助消防、補足教育等公益舉措。由于中國傳統(tǒng)社會逐漸形成了“官民相得”的政治文明觀,因而雖然傳統(tǒng)社會中不斷出現(xiàn)各類窘迫,但是或出于官,或出于民的賑恤性慈善活動都能及時地施策,對之進行緩解乃至消除,從而使中華民族不斷排除艱難,走向新生。
以始建于宋乾道六年(1170)的甌義倉為例。該義倉是地方人士為備荒賑民,倡議官民協(xié)辦,輸谷設倉,曰“常平倉”。元代一度廢置。到清道光十五年(1835)再經鄉(xiāng)賢蔣蘅倡導,充實倉儲,改名“建郡義倉”。設在甌寧縣轄境平理坊內(今御花苑北側),倉內設16 廒,可儲谷萬余擔,兇荒之年則開倉平糶。道光十五年《建郡義倉管理章規(guī)》列出了如下規(guī)章:
一、核定儲谷額以實倉儲,荒歉平糶之后,及時買補,清理舊欠,認真催繳,糶糴俱要核查。
二、義倉事宜官民共商,凡出入銀錢谷石,隨時報府署。正、副董聘地方公正人士充任。平糶賑濟,須經協(xié)商,并經府署批準,派有關人員會同辦理。
三、義倉各廒選舉公正人士擔任廒董。凡糶出收入及曬晾,由司事著倉丁共同揭封開廒,隨時將出入谷數(shù)報知倉董,并開單送府署查察。曬谷時,每廒應將損耗數(shù)字上報,由駐倉司事登記上簿冊備查。所有各廒鎖匙,分交廒董執(zhí)管,廒口封條,也由廒董親自標封。
四、立印簿以互稽查。義倉銀谷出入,俱由駐倉司事登記,分設收入銀錢賬簿兩本,支出銀錢賬簿兩本;入谷簿兩本;出谷簿兩本;存契簿兩本。一律加蓋府署公章。每簿各存府署一本,倉存一本。司事按月赴署領簿,將出入銀谷數(shù)親自登記總結,經總董在總結的數(shù)目上印章,仍分存府與倉,互相察核。
五、慎收藏以除積弊。凡捐谷、繳谷及買補之谷,入倉時,嚴防毛濕雜谷摻入,如有意欺詐,應責成司事及廒董認真從事,不得徇私;如捐戶、糴戶有摻雜等弊病,則加倍示罰;如司事、廒董有意挑剔,可上告察查曲直,隨時撤換。
六、勤曬晾以防朽壞。義倉積谷日久,勢必陳腐,規(guī)定間年在“三伏天”,由司事先期報告正、副董、會同廒董開倉曬晾;曬干后,扇凈秤準入倉、標封、實數(shù)登簿,不可含糊草率。
七、平糶價以濟荒歉。義倉存谷旨在救濟群眾,如遇兇年,自應減價平糶。其價由有關部門及人員商議,確定合理價格開倉碾糶,至冬即須補買歸倉。
八、籌買補以益額數(shù)。兇年平糶必須及時買補,如糶貴糴賤,稍有贏余,則宜超前數(shù)購進;如糶賤糴貴,也須籌款彌補,以求確保倉儲有兩萬石足夠之數(shù)。
九、酌出陳以易新登。舊谷久存,損耗于鼠雀者無幾。而損折于變質、霉爛者多,如全數(shù)出糶,突遇荒年,則應付不及,宜確定倉存足兩萬石之后,每年六七月時間,由倉董請府署共同開倉發(fā)糶,以五千石為限,屆期通告周知,愿購者到倉請購,價格比市價酌減,冬成之日補購新谷,四年之中周而復始。
十、儲經費以備度支。倉中正、副董、司事、倉丁工資及添置物件,需用雜費,均應有預決算。經費來源為典商借款息金(立折支?。┘疤锂a、水碓等租金收入,年約可得租錢八十千文,息錢二百六十千文,谷苗一百二十擔,共得錢五百四十千左右。
十一、選司事以襄庶務。義倉工作繁重復雜,銀谷出入賬目冗繁,總理董事勢難兼顧,應有正董保薦司事一人常駐在倉,專司倉中各款賬目,銀谷出入,隨時登記,月終將本月出入倉用各款造冊報府署和董事,核對時督促倉丁查點物件,將歷年添置財產一一造冊,以備隨時稽查。所有捐戶、欠繳谷石,一月一結,開單報正、副董送府追回清賬。倉內人員回家、外出須經準假,不得曠玩職守;銀谷出入賬目不清要追究;正、副董如有曠、瀆職,即應撤換,嚴重者查辦。
十二、定員定支給,刪冗員冗費。義倉設置正董,年薪銀洋一百兩;副董年薪銀洋六十兩;司事月定薪水銅錢千文;常駐倉丁、差遣丁役亦各有工資。此外,尚有年節(jié)敬、伙食補貼,下鄉(xiāng)催谷在途補貼等等。
十三、厘租產以重充藏。義倉原有店面、房屋、水碓、田畝等財產,坐落何處?出租何人?納租若干?應逐款項分立列冊,一式兩份,一份繳府署,一份存?zhèn)}。
十四、禁挪移以杜侵吞。義倉銀錢谷石系全郡捐充,其所積,屬公共惠政事業(yè),無論何人不得動用挪借,違者要嚴加追究。
十五、善修理以固倉廒。駐倉司事要時時巡視廒倉,遇有朽壞破漏,立即召(招)工修整,需費若干應先報正、副董;修完后立即上報簿備查。此外,門戶須緊嚴,火燭要謹慎;天黑前司事會同倉丁關鎖各門,倉中鎖匙統(tǒng)歸司事收管。
十六、校斗秤以準衡量。義倉大、小秤、桶、斗、升、合等件,要校準備用,注意木質易改擦損以及天時燥濕等。
十七、除陋習以清積弊。倉中大事在于谷銀出入,認真剔除舊谷之浮報虧損,買谷之需索陋規(guī),收谷之透漏短少流弊。銀錢出入各有手續(xù),如有侵挪,不得彼此容隱循(徇)私。①《福建鄉(xiāng)規(guī)民約》,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16年,第330-332頁。
該義倉規(guī)定:(1)將義倉納入府署的管控范圍之內,出入銀錢谷石,須上報府署,具體事務也須有府署人員見證、裁斷。賬簿須交府署保存,以求得府署的保護。(2)義倉儲糧額度必須維持在兩萬石,但必須及時地出舊進新,以確保糧食的儲存質量,正常年景下基本上遵循四年輪番更新的做法,每年更新五千石。每年六七月天氣較好時,還應將倉糧搬出晾曬,去除掉儲存中產生的水分。在進出過程中,要有各方面的人員見證,晾曬過程中出入都要稱重,耗損多少都需登記在冊,處理完畢后要粘貼封條。遇到荒年出糶之后,也要及時買補,出糶價格由多方共同商量確定,使其真正發(fā)揮平抑糧價的作用。(3)建立預決算制度,凡各類收入與各類支出都精細入賬,遵循量入為出原則,收入部分可來自店面、房屋、水碓、田畝等,支出則在確定購置物件、員工薪水,另外,為了激發(fā)員工的積極性,給予年節(jié)、時常外出適當?shù)难a貼。實行精兵簡政制度,一人頂一人用,嚴防冗員冗費。杜絕曠、瀆職行為的出現(xiàn)。(4)賬目專人專管,一月一結,賬簿各設兩本,一本繳府署,一本留在倉中,對于管理鎖匙人員要求嚴格鎖門制度,杜絕入倉糧食的以次充好,杜絕浮報、陋規(guī)等社會鄙俗。(5)實行義倉糧食專糧專用,嚴格度量工具的使用,杜絕挪移侵吞、容隱循(徇)私等現(xiàn)象的發(fā)生。這一管理規(guī)章將義倉平抑米價的功能得以充分發(fā)揮作為宗旨,官民相互配合,長期穩(wěn)定維持,延續(xù)至久,可算是傳統(tǒng)慈善機構的一個典范。
中國傳統(tǒng)社會依賴較明確的是非觀而得以延續(xù),遇到窘迫的情形可能是多種多樣的,鰥寡孤獨廢疾者往往天然就應該是慈善賑恤的對象,對他們普遍性的賑恤應該是社會的常態(tài)。但事實上,中國傳統(tǒng)社會較明確的是非觀又注定了社會中的賑恤往往附加上對道德品行的考察,所謂“寓勸懲于賑恤之中”。譬如江蘇吳江沈氏“其年高有德及寡婦之守節(jié)者倍焉,其不孝不弟(悌)、游墮無業(yè)者斥弗給”。長洲陳氏“更設向善、力學、守節(jié)三規(guī),歲舉優(yōu)給”。家規(guī)家訓中多有勸勵家族成員努力向上、向善的規(guī)條,這樣最大限度地給貧寒卻力求上進的子弟們以向上發(fā)展的空間。有時義學、義田能給他們解決求學用書文具、赴考路費等的支持,對于支持子弟求學的家庭也給予一定的獎勵,這也極大地調動了讀書向學、努力向上的積極性,引導著全社會的正氣。
福建政和縣地處閩北山區(qū),古時交通閉塞,文教相對落后。東平鎮(zhèn)又處于政和之西北隅,水陸兩途尤欠便利。清道光十八年(1838)春,東平人、補博士弟子員宋捷登(號云峰),率里人倡設義學于東平西街,置田800 畝以贍生徒,并躬聘宿儒蔣蘅為師。因此東平士子學業(yè)大進。為鼓勵學子參加鄉(xiāng)會試,義學通過學田佃租,分別給予不同數(shù)額的資助。為確保此善舉的順利進行,宋捷登又與義學諸董事一起制定了《義學規(guī)約》8 條,道光二十三年(1843),該規(guī)約被宋捷登之子宋仁杰刻在石碑上。光緒年間,宋仁杰之子滋耆再制訂《東平義學董事章程十一則》,進一步規(guī)范了義學的管理。道光十八年《義學規(guī)約》的基本內容是:“一、董理錢谷出入各項,由紳士公舉其人。所有應辦事宜,惟董事主議。每歲集同人秉公核算。二、義學之設,專為培養(yǎng)人才,總須由地方紳士躬聘名師,到館按月三課,勿致有名無實。三、生童膏伙,此時經費不敷,未能預為限定,暫行按課每人奉卷資錢一百文,嗣后董事量力為出,臨時酌增可也。四、恭逢恩科大典,鄉(xiāng)試每人奉錢六千文;會試每人奉錢三十千文;拔貢、優(yōu)貢、朝考與會試同;副貢、恩歲貢入都考職與鄉(xiāng)試同。五、修葺書院等項,均在此租谷酌用。六、春、秋兩社,今舉在庠八人專管,除各項喜金及現(xiàn)在公項出息二十八千八百文外,如有不敷,方向義學董事處開支。七、收租谷價,本年支銷照本冬價算,如有存積,照次年支銷時價算。八、義學租谷,理應年清年結,如有佃欠,董事集同人清查,稟官究追,毋稍徇隱,以昭核實?!雹佟陡=ㄠl(xiāng)規(guī)民約》,第359頁。嚴密的義學規(guī)約有力地推動了政和縣東平鎮(zhèn)的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明確的資助額度彰顯了東平宋家對教育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對未來的美好憧憬也昭示著善事善做,必將贏得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家族內設置學田獎勵子弟們讀書向學在閩粵、江浙、徽州等地普遍形成風氣。②王日根:《明清民間社會的秩序》,長沙:岳麓書社,2003年,第143頁。商業(yè)發(fā)展,某種程度上滋潤著學校教育的發(fā)展和民眾文化水平的普遍提升,也確保了積極向善、世代相沿的風氣的延續(xù)。
作為民間社會的慈善事業(yè)最初在家族范圍內進行,但是隨著經濟實力的提升和慈善觀念向全社會的擴散,慈善服務的范圍也隨之不斷有所擴大,從家族內擴大到鄉(xiāng)村,形成會社,又繼續(xù)從鄉(xiāng)村擴散到城市,形成家族性會館、地域性會館。建立起覆蓋全社會的同仁堂、漏澤園、養(yǎng)濟院、育嬰堂、義渡、茶亭、消防隊等。近代以來這類慈善性社會保障機構的建立,極大地緩解了因為戰(zhàn)爭、災害、流行性疾病、交通障礙等造成的窘境。
以明清時期的福建為例。明代云霄縣創(chuàng)立義冢,其約文規(guī)定:“嘗謂全生全歸,仲尼之大訓;啟足啟手,曾子之至誠。雖膚發(fā)不敢毀傷,況身體豈容燔灼……今擇地于本里將軍山之麓,番人墓之旁,畀以垣墻,表以棹楔,土著流寓之輩,行商坐賈之徒,茍貧而無主者,我則當為舉之,其富而有禮者,汝亦宜自省矣。如其陷于惡而不戒,則必置于理而弗容。嗚呼,敝席以封,仲尼尚存于及物;蔂梩而掩,孟軻亦許其愛親。君子之道,未能一焉;先王之政,先斯四者。故睹此由衷之約,尚鑒其逆耳之言。兩負于中,三靈在上?!雹邸陡=ㄠl(xiāng)規(guī)民約》,第141頁。儒家思想中包含了豐富的重視人體觀念,義冢正是為了維護人體的尊嚴,突破了土著流寓、行商坐賈的界限,表現(xiàn)出較為博大的人文關懷,這當是慈善功能的貼切體現(xiàn)。
壽寧縣清源鄉(xiāng)三望洋橋是康熙年間當?shù)毓杞ǔ傻臉蛄?,這里是閩浙兩省的主要通道,是壽寧通往福安、政和、慶元等地的必經之路??滴跞辏?693)修《建寧府志》記載:“萬春橋,在三望洋,葉志慶等建?!痹摌蛑线€專門設立了一座茶亭,方便來往行人能休憩放松,這種“燒茶濟渴”的做法帶動了當?shù)厣藤Q業(yè)的發(fā)展。乾隆十八年(1753)的《捐茶亭田約》規(guī)定:“立捐功緣契劉畏三、吳二玉、葉錫唐、劉為顯、許伯仁、葉復知等各承上手置水田,坐落三望洋仙宮底土名大山下長灣安著。其田上至錫唐大丘熟田,下至人行過路埞為顯田,左至山、右至畏山熟田。四至之內共計荒四畝正。其間區(qū)坎毗連錯綜,管業(yè)不便。各主目見本橋燒茶,往過來續(xù)沖充衢要道,利濟無資。各抒善念會同樂助,將此四至界內之田,統(tǒng)立功緣捐契一紙,歸入本橋住持燒茶齋公吳文玉掌管,耕理收租。永遠傳流為本橋利濟日食之項,其田所合苗、畝糧米錢、糧田既樂捐,糧仍各主照舊樂輸,不干功緣之事。惟愿奕世傳流,永守勿替。特立捐功緣田契永遠為據?!雹佟陡=ㄠl(xiāng)規(guī)民約》,第412頁。有了茶田,燒茶濟渴的活動就能長期維持下來,乾隆十九年和道光十五年又有兩張《捐三望洋橋茶亭田約》,顯示茶田規(guī)模不斷得到擴大,乾隆十九年的契約說:“立題契吳二玉承祖遺有水田壹號,坐落三望洋堡土名大山底長灣下安著,原系荒發(fā)。吳邊自支工本,招佃吳振山開墾成熟。今見三望洋茶亭缺乏燒茶日食,甘愿立契題與茶亭住持齋公吳文玉掌管,召佃少助燒茶濟渴行人,自立題契以后其田任憑流傳接管,永充茶亭公產,吳邊子孫人等不得異言。如有內外混爭,吳邊自能抵當,不涉茶亭之事。但本田只許茶亭掌管燒茶,不得轉賣毀廢茶亭產,致濟渴無資,有負題捐之意。若有此情,許諸色人等及吳姓子孫鳴官究追。先將言定盡,各無反議。今欲有憑,立題契永遠為照。計開田號四至:一號長丘安著上至山,下至高坎,左至已題茶田右至人行大路為界。乾隆拾玖年叁月吉日,立題契人吳二玉、吳宋玉,中見人:趙佛龍。”②《福建鄉(xiāng)規(guī)民約》,第413頁。吳二玉自出工本,將原本荒廢的土地開墾出來,增益茶田數(shù)額,以便燒茶濟渴能得到更多經費的支持。
乾隆十八年倡建之后,十九年便有了更大規(guī)模的擴展,使得燒茶濟渴的事業(yè)獲得壯大,體現(xiàn)了為義之事具有較廣泛的社會心理基礎和群眾基礎。道光十五年吳氏后人再立一份“付字約”以確保這份公產不受外人侵占?!案蹲旨s”說:“立付字約謝禮傳,原系外太祖吳文玉孤身一人,在三望洋橋頭自買基地起造茶堂燒茶。蒙葉、盧、張、劉、許五姓人等,今將大山下長灣各界址之田俱各施為茶田。內有荒坪,俱系文玉開墾其田找貼盡斷并賣產業(yè)俱系自置,但外太祖獨生吾祖妣一人,外祖年上七旬,倩各施立遺囑壹紙,業(yè)產并茶堂盡付女婿謝仁官,頂管燒茶情回□路遠不便,央忠人盡付歸于張長義燒茶往行人止渴,議過銅錢壹拾仟文以還前工費用。傳情甘立約壹紙,即繳遺囑約壹紙茶堂賣契統(tǒng)共所繳六紙,立約以后祈義安火燒茶不得有誤??钟型馊藦娬迹駥⑦z囑約內各施主公議鳴官究治,立付字約為據。此字存得行用。道光拾伍年十二月吉日,立付字約:謝禮傳,在見人:李年祿?!雹邸陡=ㄠl(xiāng)規(guī)民約》,第414頁。謝禮傳作為吳文玉的外親,通過“付字約”委托張長義掌管燒茶事務,特別立約存照,體現(xiàn)了確保這項事業(yè)能夠穩(wěn)定維持的決心。據了解,即使在民國時期,橋頭兩端還有飲食店、草鞋店和藥店等,顯然是一個繁華的商貿中心。
晉江安海育嬰堂建立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由倪人俊等地方熱心慈善人士發(fā)起,海外華僑資助創(chuàng)辦,這在閩南等僑鄉(xiāng)地區(qū)是一個很鮮明的特色。百余年間計收容女嬰2萬多名,領出撫養(yǎng)1萬余人,是閩南較早較有名的育嬰機構。民國十九年(1930)立于安海東橋頭的《育嬰堂公禁》中規(guī)定:“不許截途騙抱女嬰;不許騙保變賣他人;違者請官究治?!雹堋陡=ㄠl(xiāng)規(guī)民約》,第218頁。如今這所育嬰堂里又附設了養(yǎng)老院。僑資在慈善事業(yè)中持續(xù)發(fā)揮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我們看到永泰嵩口作為交通要津,許多商人“放木排”由此到達福州南港,這里的媽祖廟即“興安會館”顯示了莆田商人在這里經商的成就,他們將商業(yè)余潤用于興建義渡,給當?shù)厝私煌◣砹藰O大便利。宣統(tǒng)元年(1909)五月《重整義渡章程》規(guī)定:“一、喜轎過渡只準收花彩錢肆枚。二、肩挑鹽擔過渡,須驗明發(fā)票執(zhí)照,每擔準收壹枚,如無發(fā)票執(zhí)照者,即行稟報鹽館呈究。三、棺柩過渡不準索收取花彩錢分文。四、過渡二更以后不準撐駕,如遇急事須盤查分明方可駛運。五、渡船無論新舊,如有損壞,須修理堅固,不準糊涂濫用。六、凡行旅過渡,無論外府縣,概不準索取渡錢分文。七、渡口渡租遇年查收,不準現(xiàn)行典質,畝數(shù)不敷情弊,違即追究不貸。八、遇有大水過渡須照舊水記為限,如漲至滿者不準撐駕。九、上過渡如遇大水,滿記不準串通下過渡盤運籍(借)口勒索渡錢,違即一律重究。十、撐渡須遵照章程,不準巧取生弊,察出嚴辦?!雹佟陡=ㄠl(xiāng)規(guī)民約》,第69頁。這是宣統(tǒng)元年欽加五品銜署理永??h漈門分司加五級記錄五次、記大功四次王懋功立的一個章程。章程中重申了這個義渡的公益性,在傳統(tǒng)時代許多渡口發(fā)揮了連接陸上通路的作用,而當時造橋的成本和技術有著很多限制,因而義渡往往獲得巨大的發(fā)展。②何孝榮、肖奔:《清代渡運管理模式的轉向:從“假手于役”到“假手于民”——以湖南益陽碧津渡為中心》,《江西社會科學》2018年第5期。
傳統(tǒng)慈善在中國有著悠遠的歷史,有本土文化的思想根基,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慈善賑恤有效地緩解了中國傳統(tǒng)社會運行中出現(xiàn)的諸多窘境。傳統(tǒng)社會的慈善包括官方慈善機制的健全與發(fā)展,也包括民間慈善行為的不斷壯大與社會保障功能的不斷延展,這種官民相得的傳統(tǒng)推動著傳統(tǒng)社會形成了暢通的社會流動機制、積極向上向善的社會風氣和富有效率的社會保障效果。近代以來,西方慈善觀傳到國內,教會、傳教士等興辦了一些帶有西方色彩的慈善機構,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傳統(tǒng)慈善可以被忽略,也沒有導致中國傳統(tǒng)慈善的銷聲匿跡,而且中國傳統(tǒng)慈善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發(fā)展勢頭,在化解近代社會困境方面多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