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韻婷
(瓊臺師范學院,海南 ???571127)
前言:如今,很多高校在開設鋼琴課程期間都比較重視引導學生理解演奏作品,但卻并沒意識到培養(yǎng)學生即興伴奏能力,導致學生鋼琴演奏水平提升受到限制。在伴奏能力不足的情況下,想要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需要面臨的挑戰(zhàn)更為艱巨,為此,高校需要尋求提升學生即興伴奏的方法,轉變傳統(tǒng)鋼琴教學方式,豐富鋼琴教學內容,促使學生產生鋼琴知識學習的興趣。下文將詳細闡述鋼琴教學中學生即興伴奏能力的提升方案。
鋼琴的即興伴奏是指在事先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臨時根據(jù)主旋律配以豐富的和聲和音型,邊創(chuàng)作,邊用樂器伴奏。在民間音樂的創(chuàng)作與演出中也常有根據(jù)演奏者當時的情緒和意境,即興演奏技術高深的樂曲。即興伴奏的整體樂曲結構并不如規(guī)范性的伴奏譜那樣嚴格,但也不是完全不需要遵從規(guī)律,反而需要演奏者本身具備一定的音樂素養(yǎng)積累,憑借自身對于樂曲的理解,以即興演奏的方式附和樂曲演奏,該種伴奏方式非常考驗伴奏者的鋼琴能力[1]。鋼琴即興伴奏本身就需要具備靈活性和實用性,這也是學習鋼琴的學生需要具備的鋼琴能力。教師在教導學生的過程中自然也要具備即興伴奏的能力,如此才能夠在學生演奏樂曲期間自己即興為學生伴奏[2]。
隨著教學改革工作的不斷推進,時代對于鋼琴即興伴奏的要求不斷提升,鋼琴即興伴奏逐漸凸顯出自己的應用該價值,成為音樂學科知識與技能結合的綜合知識。而在判斷演奏者的音樂修養(yǎng)時,鋼琴即興伴奏能力也成為重要的衡量指標,能夠充分凸顯出演奏者本身是否具備足夠的應變能力[3]。鋼琴即興伴奏能夠推動音樂內容發(fā)展,促使音樂內容的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被充分表達出來,而聆聽者在聽音樂過程中能夠在內心形成豐富的音樂形象,對音樂產生不同的理解。雖然同樣的樂曲在不同演奏者的演奏之下所產生的音樂渲染力不同,但為了讓樂曲更具個性化特征,需要借助鋼琴即興伴奏方式充分發(fā)揮出樂曲獨有的情感,并為樂曲賦予新的音樂生命,從而讓樂曲的魅力充分展現(xiàn)出來。
當前高校開展鋼琴教學時呈現(xiàn)出明顯的即興伴奏能力不足問題,而影響即興伴奏能力的主要因素如下:
首先,學生本身具備的鋼琴基礎比較差。很多學生在進入到高校之前只是粗略的學習鋼琴知識,自身所具備的鋼琴基礎并不扎實,在接受系統(tǒng)的鋼琴教學之前,學生在課外興趣班所學習的鋼琴演奏并沒有形成即興伴奏能力。如此一來,學生原本所具備的鋼琴技巧已經(jīng)受到限制。還有部分學生在進入高校前根本沒有深入接觸過鋼琴,進入高校后直接接受更加復雜的鋼琴課程,教學內容與學生原本的鋼琴水平出現(xiàn)偏差,學生學習鋼琴演奏就已經(jīng)比較吃力,更無暇顧及提升伴奏能力[4]。
其次,學生所具備的和聲理論知識比較匱乏。即興伴奏包含了無旋律伴奏和有旋律伴奏,但不管是哪種方式的伴奏都離不開和聲理論知識,如果學生本身沒有接受過和聲理論知識的學習,其無法掌握和聲技巧,在進行伴奏過程中不僅無法透過伴奏來豐富樂曲,反而會導致樂曲本身的感染力受到影響[5]。在教材當中,和聲知識有明確的規(guī)則和固定的規(guī)律,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和聲知識卻具備靈活特性。學生本身不具備扎實的和聲知識,自然在進行鋼琴伴奏時無法對和聲進行設計,此時伴奏調性出現(xiàn)問題,伴奏只能成為演奏者的附和。
最后,學生的想象力不足。鋼琴即興伴奏需要伴奏者具備靈活的技巧,學生在伴奏期間不僅要反應靈敏,也要具備創(chuàng)造性思維,從而在原樂曲的基礎之上通過伴奏方式賦予樂曲更高深層次的音樂情感。但很多學生雖然為演奏者進行即興伴奏,但卻無法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伴奏當中,伴奏缺乏獨特的風格,大多只是單純的為演奏者機械彈唱,這種情況下產生的伴奏曲調給人的感覺不僅陳舊,還讓聽者覺得索然無味。
除上述情況以外,學生在音型方面的分辨能力也會導致即興伴奏能力受到影響。不同類型和風格的樂曲需要采用不同的伴奏,但很多學生不具備分辨音型的能力,因此其在對不同風格樂曲進行伴奏時均采用同樣的1535 式伴奏或者直接單音彈奏,導致伴奏樂曲無法與樂曲本身協(xié)調統(tǒng)一,音樂的層次也無法凸顯出來[6]。
前文分析中提到鋼琴教學中即興伴奏能力對于鋼琴教學效果產生重要影響,且明確對鋼琴即興伴奏能力影響的各項因素,高校要想提升鋼琴教學質量,讓學生具備足夠的即興伴奏能力,需要制定明確即興伴奏能力提升方案。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強調,要想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需要先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只有對知識產生濃厚興趣,才能夠產生探究知識的欲望。鋼琴知識教學也是一樣的道理,提升學生即興伴奏能力需要先激發(fā)學生對即興伴奏的興趣,促使學生能夠在課上和課下都積極主動汲取知識。興趣意味著學生在學習鋼琴即興伴奏時的傾向性,也代表著學生會主動提升自身即興伴奏能力[7]。因此,高校鋼琴教師在教導學生即興伴奏相關知識時,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的興趣。例如,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之前先讓該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樂曲,教師演奏樂曲的同時為學生講解這個樂曲中伴奏的巧妙性,吸引學生對伴奏產生濃厚興趣。此外,教師還需要對班級內學生的鋼琴水平進行評估,并為學生選擇其喜歡且能匹配其鋼琴能力的樂曲,要求學生進入到自行練習狀態(tài)。此時學生經(jīng)過一段時間練習后在其他學生面前進行演奏。學生在聆聽其他學生的演奏時了解新的伴奏技巧,并改正自身不足[8]。而演奏的學生也能夠在獲得教師和同學的點評后獲得成就感。此時學生對伴奏知識學習更加熱情,教師也能趁著這個機會為學生夯實伴奏知識基礎。
伴奏過程中最為重要的技巧是和聲技巧,因此教導學生伴奏知識需要先強調和聲理論知識的重要性。和聲是伴奏技巧的基礎,也是提升學生即興伴奏能力的主要途徑。教師要端正和聲理論知識的教學態(tài)度,重視對和聲知識的傳達,讓學生熟練掌握和聲技巧并在伴奏過程中有創(chuàng)造性的調整和聲結構,呈現(xiàn)出更加理想的即興伴奏效果。一方面,教師先引導學生認識屬七和弦、大小調式中正三和弦以及副三和弦等相關知識,在明確不同和弦知識的用法以后,在開展恰當?shù)挠柧?。例如,教師在鋼琴課堂上設置各級和弦的練習時間以及練習任務,要求學生快速在鋼琴鍵上彈出對應和弦的原位以及轉位,再要求學生在彈奏樂曲的時候說出每個音節(jié)中和弦級數(shù)。另一方面,學生應不斷的學習和聲理論知識,日常練習過程中,對不同樂曲中的和弦展開分析,對比不同和弦的不同效果,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和聲感。學生不再覺得伴奏知識復雜,也不再覺得和聲知識難以理解,能夠簡潔明了的利用和聲來表達自己的伴奏情感,提高自己和聲的應用能力。
音型和織體是影響學生即興伴奏能力的主要因素,為了改善學生學習即興伴奏的情況,教師需要督促學生掌握音型和織體知識。在伴奏當中音型和織體都不是一直不變的,而是隨著樂曲的演進而不斷變化,音型會讓整個樂曲的感染力更強,而織體則能夠讓樂曲呈現(xiàn)出更多的形態(tài)。因此,教師教導學生掌握音型和織體知識主要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夯實伴奏知識基礎,讓學生自己了解音型和織體的實際形態(tài),并根據(jù)自身對于樂曲的感悟而進行創(chuàng)新。如此一來,學生所演奏出的曲子能夠更加融匯貫通,伴奏時演奏的曲子也更加流暢。鋼琴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不斷擴展左右音型范圍,通過擴大一個八度的練習的方式不斷積累音型辨別的經(jīng)驗,讓學生在實際即興伴奏時能夠根據(jù)樂曲的變化而隨時做出音型調整。
為了提升學生即興伴奏能力,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熟悉鍵盤和移調,督促學生不斷在鋼琴上彈奏任意音節(jié)的旋律,為學生設計獨立的彈奏方法,讓學生通過長時間的練習,不斷加深對鍵盤的熟悉程度,使其能在樂曲演奏中借助移調來表達自己的獨特的伴奏風格。另外,有部分學生雖然具備較強的鋼琴基本功,演奏的流暢性及準確度也相對較高,但是在進行即興伴奏時的表現(xiàn)卻差強人意,甚至無法完成連續(xù)的彈奏,這種情況需要引起教師們的注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自己掌握曲譜的閱讀方式,熟悉樂曲當中不同的調性,讓學生能夠不斷加深對調性的了解并順利完成即興伴奏。
伴奏樂感是學生開始即興伴奏的主要感官,不同人對于音樂的理解不同,在音樂方面的感受力也存在差別。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即興伴奏練習,需要采用不同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即興伴奏樂感。樂感相對較差的學生在伴奏過程中所演奏出的曲子單調且機械,無法呈現(xiàn)出自己賦予樂曲的情感,演奏作品的整體表達也會很不理想。對于這類同學教師應引導他們聽一些著名的鋼琴演奏,經(jīng)過多聽多練,讓學生能夠從這些著名鋼琴演奏中獲取屬于自己的感受,并形成獨特的樂感,同時也可以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程度,能夠從更加理性的角度對樂曲進行分析,將自己的音樂理解以伴奏方式呈現(xiàn)出來。
鋼琴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藝術表達、實踐作為基礎,通過專業(yè)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重視鋼琴即興伴奏,從而使學生有意識的進行學習和練習,真正達到提高和培養(yǎng)的目的。與此同時,通過藝術特有的渲染、表達能力,讓學生掌握技術,讓理論得到充分實踐。這種實踐過程不僅讓學生領悟到藝術的真諦,還增加了學生的信心,為以后的教學打下堅實基礎。高校鋼琴教學中學生即興伴奏能力的培養(yǎng)方法,主要包括對興趣、樂感以及實際應用等方面的綜合素質的提高。這幾種方法的運用,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真正領悟到藝術的含義和表達,使學生體會到音樂藝術的無限魅力,從而提高鋼琴即興伴奏能力,為我國藝術行業(yè)添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