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莎莎
(贛州師范高等??茖W校,江西 贛州 341000)
自2016 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談會以來,學術界和教育界圍繞“什么是課程思政,為什么要推進課程思政,怎樣推進課程思政”等諸多問題展開了大量討論,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2020 年1 月3 日,首屆全國高校課程育人高端論壇在京舉行。與會專家認為,要最大限度發(fā)揮專業(yè)課程的育人主渠道功能,需要深入挖掘?qū)I(yè)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即推動專業(yè)課課程思政的建設,要實現(xiàn)專業(yè)課程與思政元素的有機結合?!吨袊糯膶W》課程思政的建設對于大學生理解、熱愛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傳承與弘揚地方特色文化將起到重要的積極作用。
2019 年3 月18 日,習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他指出:“新時代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chǎn)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同生產(chǎn)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加快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努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p>
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p>
教育古以來就承擔著立德樹人的任務,思想政治教育不單單是思想政治課堂肩負的使命,其他各類課程也要同樣擔負此項德育使命?!罢n程思政”是教育本身攜帶的基因。而高等教育,特別是高等師范教育承擔著為各階段教育培養(yǎng)師資力量的重要任務。以高職師范學校為例,它們既要完成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又要培養(yǎng)有人文情懷,道德情操,不斷提高自我,能夠為中小學教育事業(yè)奮斗終生的人民教師。
作為高校《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師,也必須以堅定的政治立場承擔立德樹人的使命。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實施教學活動、考核考察等中,要深入分析《中國古代文學》的教材、作品、作家等內(nèi)容;善于發(fā)現(xiàn)、挖掘、深入分析古代文學課程中能夠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內(nèi)容、因素;結合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中國的歷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的現(xiàn)實,在教學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樹立端正積極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這也要求教師要培養(yǎng)自身過硬的政治理論素養(yǎng),堅定政治立場,不斷豐富完善政治理論知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自己所學所感受到的真、善、美、仁、義、禮、智、信傳承給學生,培養(yǎng)為社會主義奮斗終生的新時代大學生。
中國古代優(yōu)秀文化也蘊含著優(yōu)良的人文精神和積極的價值,值得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去感受、去接近。教育是立德樹人的工程,在新時代,《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也不只是為了傳遞古代文學知識,更是為了能在傳遞知識技能的同時對學生產(chǎn)生某種能夠?qū)ζ洚a(chǎn)生積極影響的效果,為了學生學到某種能力、精神、價值。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逐層深入,愈加關注學生精神、價值層面的成長。《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思政的建設,也是對教育“初心”和“使命”的回歸與重識。此外,近年來,師德師風問題時有發(fā)生?!暗赂邽閹?,身正為范”,要想在《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授課教師的示范性尤為重要。因此,學校和教師自身必須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學質(zhì)量,注重教育影響的深遠性。
“大學課程不僅僅是追問其范圍的解釋之學,更是規(guī)范人的價值之學”。因此,在《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思政的建設過程中,我們要整合《中國古代文學》相關文獻中愛國、忠誠、守信、守禮、盡職、孝悌等思政內(nèi)容;更要注重制定多維度教學計劃、教學提綱、教學方法等教學指導方案,避免將以學生為主體的雙向互動課堂變成知識單向灌輸?shù)目菰飯鏊?/p>
《中國古代文學》中有很多作家、作品,乃至文學現(xiàn)象和文學思潮,都蘊藏有積極的道德理念和價值觀念。在上這些課的時候,在實現(xiàn)只適合技能的培養(yǎng)目標的同時,可將課時內(nèi)容蘊藏的巨大精神與價值傳遞給同學們。教育本身就具有這樣的功能,所以“課程思政”建設是對教育功能與本質(zhì)的呼應。比如,在講授杜甫這一章節(jié)的時候。從詩人與時代、詩歌與藝術成就、藝術風格、詩人的地位和影響四個模塊逐層鋪墊深入。除了掌握有關杜甫的文學常識和相關篇目的理解與記憶。杜甫的思想、人格的形成,以及時代與個人碰撞與相融,是非常好的教育素材。無論是步入社會之前的當代大學生,還是身為人師的一線教育者,都應該好好內(nèi)化一下這節(jié)課。杜甫正好處于開元盛世到安史之亂這樣一個大轉(zhuǎn)折的時代,也就是大唐帝國由盛轉(zhuǎn)衰的時代。(唐明皇前期,開元盛世——后期,天寶年間政治黑暗,國家衰敗。此時期從公元743--公元763,約50 年的時間。)解讀他的生平,幫助我們知道他關注民生,主張仁政;主張華夷之辯;主張修身養(yǎng)性。接著解讀他的作品,進一步印證了他的思想、主張。而后,通過走近這樣一位布衣圣人,同學們感受到人格的魅力與價值,感受到升華了的精神美,進一步陶冶情操。如,杜甫把仁愛精神,從人格到政治在推廣到廣闊的人世間。這位唐代大儒,他的仁愛精神,不唱高調(diào),是一種自然的情感擴展,符合人類本性??梢哉f是儒家精神的杰出闡釋者、實踐者。從專業(yè)知識點的講述到價值觀的總結,起到了一個胡龍點睛的作用。
本次課作為《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之一,認真發(fā)掘杜甫其人及作品中的立德樹人因素,從道德情操和詩歌造詣兩大方面分為四個模塊進行授課。與以往課件的“作家—作品—藝術特征—影響”不同的是,這節(jié)課從宏觀上把握住了道德人格及藝術造詣兩個大問題,使得學生能夠?qū)W習知識點和感受人物高尚品德同時進行。
教育是一項面向人、為了人的工程,作為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師,有義務在課程設計和制定教學計劃時候,注意不斷探索、豐富教學維度,進而使教學能夠在更深層次上培養(yǎng)人,影響人。教育絕不是表面的,一時的。因此,實施《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思政,需要講求方法,并且方法要在實踐中總結、驗證、更新、完善。
“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教育具有示范性。因此,課程思政建設中,教師必須要具有堅定地政治立場、豐富全面的專業(yè)知識、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健康向上的道德與情懷等等,這樣才能在最大限度地將課時中蘊含的向上向善的精神營養(yǎng)、價值觀念客觀精準地傳達給新時代的大學生們。另外,實施《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思政倚仗教育的示范性,也要求教師要有個人魅力。教師具有自己獨特的個人魅力,會使得教學目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靠自己專業(yè)知識、情操品格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它是無聲的號角,無形的旗幟,它靠著教師優(yōu)良的素養(yǎng)帶學生穿越時空,領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中國歷史長河中的文化奇葩。例如蘇軾,怎樣將他的才情、豪情、愛國情再現(xiàn)同學眼前;如何走近一個集威嚴的政治家、潑墨吐秀為眾人追捧的大文豪、幽默的美食家、普通的丈夫父親、荒山野嶺的無名小卒于一身的他,并非照本宣科,朗讀、學習他的代表文章詩歌就可以達到的。需要我們的教師擁有“活水”,有才情魅力,才有可能為我們的學生展示這位獨一無二人物的“冰山一角”。
課堂的主人是學生,教師擁有的“活水”再源源不斷,也不如將學習、感悟的方法傳遞給學生,通過一個個精彩紛呈、有溫度的課時,讓學生內(nèi)化成自己學習的能力素養(yǎng)。教師的積極作用和教師的個人魅力都是為了激發(fā)學生本身的主動性。推進《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思政的建設,意味著對教學計劃進行整體的建構,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有深度、有溫度的開發(fā),發(fā)掘其中的思政教育因素,即對專業(yè)知識點加思政育人點進行整合。對教學方法進行實踐與總結。以此實現(xiàn)學生對知識積累、能力提升的需要,有針對性、有計劃性地對學生的道德人格、價值觀念進行引導。把《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思政建設,這樣一個新時代應運而生的課題做好,在教育方法上注重激發(fā)學生求知的主動性與熱情,無疑是重要的一環(huán)。
結語:教育是用一個人的靈魂喚醒一群人的靈魂。絕不是某種知識的灌輸與轉(zhuǎn)移,而是要在知識和技能的培養(yǎng)過程,挖掘課時中具有積極意義的精神與價值。在新時代強調(diào)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對教育本質(zhì)的呼應,體現(xiàn)了對教育內(nèi)容價值維度的重視,這是向教育“初心”回歸的必然選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