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鑫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8)
中國文化積厚流光,在歷史悠久的過程中,中國人逐漸形成了自身獨特的宇宙觀、世界觀、道德觀和倫理觀。這些抽象的思想和觀念更多的滲透在人們的日常行為當中,人們的一舉一動,無時無刻不體現出人們的思想觀念。因此想要了解中國人的傳統思想觀念,必然離不開中國人的飲食起居。
一方面,孔孟老莊是哲學家的同時又是美食家,用哲學思想來闡述飲食文化,強調五味調和,講究飲食衛(wèi)生,節(jié)制飲食等等,在一定程度上用飲食現象來說明了哲學深奧的道理;另一方面,孔孟老莊認為飲食不單是一種由感官快適而引起的美,在飲食過程中除了重視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就飲食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到飲食的社會倫理道德與美食自身的色香味形的統一。對于現今幼兒飲食教育來說,我們提倡幼兒科學合理地飲食、運用美食萌發(fā)對美的事物的感受與追求、通過美食滲透的哲學思想給予幼兒心靈最初的啟迪。
孔子提出了飲食衛(wèi)生與禮儀的內容,為形成中國烹調概念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一方面,孔子強調“民以食為天”的強國富民之道。子貢向孔子求教統治國家的方法。孔子道:“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又問,如若三者取其一,該如何做?孔子道:“去兵”??梢妵乙⒃谌嗣裥湃蔚幕A之上,食糧與軍事力量都是人民穩(wěn)定的基本要素,但二者相比較而言,食糧更重要。另一方面,孔子提倡科學飲食。教導人們科學地加工食品、合理地飲食??鬃拥溃骸熬邮碂o求飽,居無所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追求一種簡樸的飲食生活;飲食要講究衛(wèi)生,“不時不食”“失飪,不食”;烹制調味也要講究養(yǎng)生之道。
孟子承襲孔子的飲食信念的同時,通過自己的理解與實踐,深化為鮮明系統化的“孔孟食道”理論。“不碌碌無為吃白飯”的“食志”原則,既適用于體力勞動者,又適用于腦力勞動者?!笆彻Α笔怯米銐虻膭趧映晒Q來食物的過程。“食德”是食用來路清白的食物,進餐時要符合進餐禮儀。如同孟子所贊賞的齊國仲子的行為準則:“仲子,齊之世家也。兄戴,蓋祿萬鐘。以兄之祿為不義之祿而不食也;以兄之室為不義之室而不居也?!盵1]仲子是齊國的世家。他的哥哥在蓋邑享受祿米一萬鐘;仲子認為哥哥的祿米是不該得來的,所以不吃,認為房子也是不該得來的,所以不住。仲子的做法正是孟子所提倡的“食德”。
道教出現后,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其飲食思想包括:五味令人口爽。五味就是甘、咸、辛、酸、苦的味道,除了表示五種味道,還表示調味出來的美味食品。故五味又指美食,口爽意為口味敗壞。五味令人爽口就是貪吃太多美食,人的味覺就好像失去了作用,反倒不知美食的味道了。《道德經》中提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2],描繪了一種“小國寡民”的社會景象。人們安于現有的條件和生活環(huán)境,就會達到一種無欲無求的境界,這樣,社會自然安定,易于治理。
莊子繼承和發(fā)展老子的“道法自然”的觀點,認為“道”是無限的、無所不在的、強調事物的自生自滅,否認有神的主宰。他借飲食寓意人生,要充分享受人生的樂趣,中國人善于在平淡簡單的生活中尋找人生的美好與意義,“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意為人吃飽了可以無憂無慮地游逛,享受人生樂趣。
孔孟老莊飲食思想及言論形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通過揭開孔孟老莊的哲學面紗,發(fā)現其飲食思想對幼兒園開展傳統飲食文化教育有所啟示,為開展飲食文化活動提供觀念指引??鬃拥娘嬍逞哉摫砻嫔狭闵⒉怀审w系,但其飲食思想豐富而具體,對中華民族飲食文化形成和發(fā)展起到重大影響作用。孟子以孔子的行為為規(guī)范,承襲孔子飲食生活的信念和準則。莊子傳承老子的思想,后與儒家、佛家思想一起成為中國傳統飲食思想文化的核心??酌侠锨f飲食思想有其自身獨特之處,又有其共通之處,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飲食講究有度,不暴飲暴食。老子道:“為腹不為目”,腹是表示一個人的基本生活條件和物質狀況,其容量是固定的,但眼睛看到的東西是無窮無盡的。為腹是一種填飽肚子的簡單生活,一種無欲無求的狀態(tài),為目是一種欲望無限放大的生活,一種不斷追求身外之物的狀態(tài)。莊子道:“人之所取畏者,衽席之上,飲食之間,而不知為之戒者,過也。”[3]在飲食上不能節(jié)制,也不能引以為戒,是一種錯誤的行為。
在生產力相對落后的先秦時期,人們?yōu)槭扯鴦诶蹔^斗,達官貴族卻吃喝玩樂,無所事事,孔子深惡痛絕道:“君子謀道不謀食”,人生的意義不能只是為了求得幾餐美味,更重要的是樹立遠大理想和抱負,有良好的進取心。孟子道:“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4]。勞動者以自己的勞動去換取食物是正大光明的,這就是食志。
食禮就是“禮”去規(guī)范人們的飲食行為,也就是現代社會的飲食文明。《論語·鄉(xiāng)黨篇》:“食不言,寢不語?!背燥垥r不與他人交談,睡覺時不與他人講話。《孟子·告子上》:“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人得到了一碗飯,一碗湯,就可以繼續(xù)活下去;但如果是沒有禮貌地給人家,即使是受餓的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如果接受別人的幫助,也要不屈不撓;如果要幫助別人,也不要居高臨下。
創(chuàng)辦了第一所稱為“幼兒園”的學前教育機構,被譽為現代學前教育鼻祖的福祿貝爾對兒童的飲食教育這樣論述過:“兒童早年的飲食是最重要的,不但在于他們的呆板與活動、遲緩與敏捷、聰明與愚笨、軟弱與強壯是有關系的,并且他們的一生都受到很大的影響?!盵5]時隔百年,福祿貝爾所言依然讓我們醍醐灌頂。在我國大多數幼兒園一日生活中,集體活動占絕大多數時間,包括早午晚餐、盥洗、喝水、加餐,此外還有晨間活動、戶外活動、區(qū)域活動。其中集體教學活動是固定的時間,也是幼兒的工作時間,此外的生活活動屬于幼兒自己的生活自由、閑暇時間。老子的“飲食寓意人生,要充分享受人生的樂趣”,3-6 歲的幼兒正處于無憂無慮的階段,應該體會自己生活中的快樂。只要一個兒童沒有僅僅屬于自己的世界,僅僅屬于自己的心靈感知方式,他就沒有任何抵御被成人文化過早異化的能力,或者毫無分辨能力地接受所有成年人的教導,造成創(chuàng)造力的過早枯萎和生命活力的過早消失,或者產生逆反心理,盲目地拒絕任何成年人的教導。[6]即使大多數幼兒園都是在活動室進餐,作為老師還是要在即將用餐時創(chuàng)設“餐廳”的氛圍,可以在每張桌子中間放置插滿手工花的花瓶,或者其他裝飾物。
首先,感食物“美”。幼兒的進餐活動是幼兒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其自身性質不同,故有其獨特價值。在進餐活動中可以真切地接觸到大量真實的食物。當幼兒面對這些食物時,會產生很多好奇,并由此引發(fā)對話和問題。中國飲食講究“色、香、味、形、器”五個方面,“美”是衡量這五個方面的共同標準,故飲食不只具有飽腹作用,還應給予人以美的享受,達到食用和審美的統一。在進餐過程中,老師需要引導幼兒感受食物自身的美,培養(yǎng)幼兒對食物的喜愛和珍惜之情,培養(yǎng)更能專注進餐的良好行為習慣,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滲透與傳承的方式。教師要善于發(fā)現進餐活動中蘊含的獨特教育價值,創(chuàng)設自由、輕松的環(huán)境有意識地去引導幼兒感受。
其次,行飲食“禮”。飲食行為不僅僅是為了滿足人類生存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一種社會行為,人們用來進行交流、溝通和表達思想觀念的媒介物。是人們進行社會交往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在飯桌上人們聯絡感情、進行社會交往、增進彼此之間友誼的一種主要途徑。[7]老師會秉承“食不言,寢不語?!钡挠^念屢次勸誡不安靜吃飯的小朋友,讓小朋友遵守用餐規(guī)則。但真正的紀律是一種積極的狀態(tài),是在自由基礎上,幼兒獨立性和自主性基礎上形成的紀律,只有當幼兒真正理解在進餐時有些事情不能做的原因[8],他才能自覺地去遵守進餐中的規(guī)則,才能真正達到自主。作為老師不是要僅成為“管孩子”的先生,而是要成為欣賞孩子、配合孩子的好伙伴。
最后,適飲食“度”。不論是孔子的“食無求飽”與傳統醫(yī)學中的“過食損壽、節(jié)食益壽”的養(yǎng)生之道[9],還是《3-6 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在健康領域的“生活習慣與生活能力”中指出幼兒要在教師的引導下,不偏食、挑食。喜歡吃瓜果、蔬菜等新鮮食品[10]。幼兒挑食一直是幼兒教師工作中比較困擾的問題,也是家長們擔心的問題,營養(yǎng)全面并不是要求幼兒必須什么食物都吃。比如不喜歡吃一種青菜,不代表不喜歡吃其他青菜,只要不是所有青菜不吃,就不會影響到營養(yǎng)的全面攝入。基于這樣的認識老師不需要變著法兒地強迫幼兒接受,而是與幼兒共同將“愿意嘗試各種健康食物”作為目標。幫助幼兒嘗試吃一點,并逐漸接受這類營養(yǎng)成分的食物??鬃拥溃骸叭怆m多,不使勝食氣。”[11]對于愛吃肉的孩子來說,即使飯桌上的肉再多,也不要超過米飯的分量。此外,老師不宜追求統一的打餐標準,對于飯量小的幼兒,要減少飯菜數量,以減輕幼兒就餐壓力,在幼兒適宜飯量基礎上做到光盤。
杜威認為兒童的世界是情感世界,驚訝、驚奇等情緒是兒童情感世界的重要因素。哲學起源是源于成人和幼兒的驚訝和驚奇,雖然兒童相對于成人來說這種驚訝和驚奇是短暫的,但這種驚訝情緒是隨著年齡增長而轉換為對知識的追求。在進餐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觀察到幼兒對某種食物的驚奇表現后,需要有意識地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比如,孩子在吃藕的時候,發(fā)現上面有很多小洞,有的孩子會問為什么有這些小洞洞呢?通過這樣的觀察,會發(fā)現原來每個孩子都是小美食家,她們有善于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隨后老師可以圍繞孩子們比較好奇、感興趣的食物生成本課程,共同做進一步了解,探索發(fā)現食物的生長奧秘;還可以講解古代圣賢和文人志士一些與食物有關的故事、習俗,啟蒙對幼兒中華傳統飲食文化的教育。
飲食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幼兒園一日生活更離不開飲食。從孩子學前時期進行營養(yǎng)學、價值觀甚至人生觀的教育,可以了解本國、本民族的飲食文化,形成正確的飲食觀念,具備飲食營養(yǎng)知識,重視飲食衛(wèi)生安全,具有懂得珍惜食物,尊重自然等意義,幫助留存好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