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文沁
網(wǎng)絡上有一句話:“沒有什么困難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頓?!痹诰虐倭f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處處升騰著熱氣滾滾的火鍋:北有老北京涮鍋、內(nèi)蒙古涮羊肉、山東肥?;疱?、羊蝎子火鍋;南有川渝火鍋、云貴菌菇火鍋、潮汕火鍋……這種吃法不同于傳統(tǒng)中餐烹飪完全再上餐桌,而是要人們在桌上現(xiàn)場烹煮,這就為食者的用餐過程提供了很多的樂趣,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飲食方式。那么,火鍋這種烹飪方式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流行起來的呢?它的起源又是在什么時候呢?
提起火鍋,我們既可以理解為一種邊吃邊煮的烹飪方式,也可以理解為這種烹飪方式所使用的鍋具,這種鍋具上面有湯用以燙煮食物,下面配有熱源來加熱湯汁。我們現(xiàn)在還未找到具體堅實的證據(jù)證明中國的第一頓火鍋誕生在什么年代,但它的前世卻也有跡可循。
火鍋在古代又稱為“古董羹”,這是因為湯汁沸騰時會發(fā)出“咕咚咕咚”的聲音,取其諧音命名為“古董羹”。
追溯火鍋的源頭,當從商周時期的青銅鼎說起。在商周青銅器中有一種鼎是炊器與盛器的結合體,故宮博物院中有這么一件——西周有盤鼎,有盤鼎又名灶鼎。鼎下有托盤用于盛放炭火,類似于今天的暖鍋、火鍋。在以往的考古發(fā)掘品和傳世藏品中,帶盤鼎較少見。此種形制的鼎在陜西省寶雞市茹家莊西周墓中曾出土一件。有盤鼎通高20.2cm,寬16.4cm,重2.26kg,從這件青銅器的容量來看來,盛滿菜也只夠一人食用,在分餐制情況下所用,一人一只,吃的是“小火鍋”。
西周 有盤鼎 通高20.2cm,寬16.4cm,重2.26kg 故宮博物院藏
2011 年,在江西南昌,人們發(fā)現(xiàn)了一處被盜墓賊光顧過的墓葬,為了不造成墓穴的進一步破壞,考古專家入駐,對這一墓葬進行了保護性發(fā)掘。經(jīng)過科學勘測,最終確定這處墓葬為西漢?;韬钅寡?。
左圖:西漢 ?;韬钋嚆~溫鼎 右圖:西漢青銅染爐
墓穴被打開,從泥土中帶出來的,除了金石玉器外,還有一件青銅食器頗為引人矚目。這件食器造型獨特,三足,上端是一個肚大口小的容器,便于蓋上蓋子,下端連接著一個炭盤,之間并沒有連通??脊艑<以谶@件食器中發(fā)現(xiàn)了食物殘留與碳燒痕跡。在最初的時候,專家認為這很有可能就是漢代的火鍋。通過有使用痕跡這一點來看,我們并不難推測,墓主人生前對這種食用方式還是非常喜歡的。不過它到底能不能被定義為火鍋還有待考證,所以現(xiàn)在暫時也將其列入溫鼎的行列。
另一件與現(xiàn)代火鍋極為相似的陪葬品是染爐,也是帶有加熱裝置的食器,下面有爐,上面為帶耳環(huán)的銅耳杯。專家介紹,漢代人實行分餐制,人們從鍋中夾取食物后在染爐中蘸醬料食用。
青銅溫鼎與染爐的器型和使用方式與現(xiàn)代火鍋極為相近,在這件青銅溫鼎出土之前,人們往往認為火鍋至少要到三國時期的“五熟釜”才出現(xiàn),這件青銅食器的出現(xiàn)則將中國人食用火鍋的時間往前推了至少二百年。
三國時的“五熟釜”中有隔板,可以同時烹飪不同的食物,這極有可能是現(xiàn)代鴛鴦鍋的雛形;到了隋唐,白居易有:“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之作,令人心馳神往。
早先年人們考證火鍋歷史,以為“紅泥小火爐”就是在涮火鍋,不過現(xiàn)在人們更認為說的是溫酒之事,真正與現(xiàn)代火鍋相似的應該是南宋的“撥霞拱”了。林洪在他的福建菜譜《山家清供》中有這樣的記載:
“向游武夷山六曲訪止止師,遇雪天,得一兔,無庖人可制。師云:山間只用薄批,酒醬椒料沃之。以風爐安座上,用水少半銚,候湯響一杯后,各分以箸,令自挾入湯擺熟啖之,乃隨宜各以汁供。因用其法,不獨易行,且有團圞熱暖之樂。越五六年來京師,乃復于楊泳齋伯喦席上見此,恍然去武夷如隔一世。楊勳家,嗜太學而清苦者,宜此山家之趣。因詩之:‘浪涌晴江雪,風翻晩照霞?!┰疲骸響浬街形叮纪F客家。’豬、羊皆可作?!?/p>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他大雪天去武夷山拜訪一位止止師,有一只兔子,但沒有廚師料理,止止師就告訴他,把兔子肉切成薄片,稍微腌制一下,桌上放一個風爐,再準備半鍋湯(白開水),等湯一開,每個人分一雙筷子,自己夾著兔肉在湯里搖擺,直到肉熟了,撈出來沾點調(diào)料汁,這種吃法已經(jīng)和今天的涮肉沒有什么太大的區(qū)別了。林洪關于火鍋的記載不止這一處,武夷山之旅后他又在杭州再次見到了這種吃法,并專門寫詩來紀念。
宋時雖然出現(xiàn)了成熟的火鍋,但這種吃法并沒有廣為流傳。真正為火鍋“代言”的其實是清宮皇室。有清一代,熱氣騰騰的火鍋便在各地發(fā)展開來。現(xiàn)在火鍋界的絕對王者川渝火鍋出現(xiàn)的時間則很晚,有一種后來居上的氣勢。它應該在晚清至民國時期才被發(fā)明出來,由于民國時期名人的推廣,川渝火鍋廣泛流行,并逐漸發(fā)展成為與老北京涮鍋可以分庭抗禮的存在。
火鍋發(fā)揚光大的年代是在清朝,由于清宮中統(tǒng)治者的喜愛而引起民間的效仿。根據(jù)清宮檔案,皇室內(nèi)院里火鍋的出場頻率非常之高,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六日的一月內(nèi),皇室就吃了23 種火鍋,合起來有66 次。具體說有雞鴨火鍋、舒意火鍋、全羊火鍋、黃羊片火鍋等等。
乾隆五十四年(1789 年)一年,乾隆皇帝大約吃了兩百多頓火鍋。慈禧太后則是出了名的喜歡菊花火鍋,這種火鍋制作工藝并不復雜,只需在湯中加入菊花瓣即可?!秾m女談往錄》中宮女回憶吃火鍋時說道:“從十月十五起,每頓飯?zhí)礤佔樱惺插\鍋、涮羊肉,東北的習慣愛吃酸菜、血腸、白肉、白片雞、切肚混在一起。我們吃這種鍋子的時候多?!薄耙灿袝r吃山雞鍋子。反正我們有三個整月吃鍋子。”
如果按口味來分,清宮中有野味火鍋、菊花火鍋、羊肉火鍋、牛肉火鍋等。當然,皇家火鍋在鍋具上的使用也盡顯貴族至尊。
清宮舊藏火鍋,首先從用料上講就非常奢華,以貴金屬為原材料鑄鍋的不少,以掐絲琺瑯工藝鑄造的火鍋從器形上講會更加接近藝術品,同時兼具實用與觀賞價值。大體上宮藏火鍋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為鍋中帶爐、爐內(nèi)燒炭火,能把水燒開,煮熟食材;另一種是組合式,由鍋、爐支架、爐圈、爐盤、酒精碗五部分組成,可同時上桌燒煮食物,也可以單獨用鍋溫食品。
清光緒年間的這件銀壽字紋火鍋據(jù)說是光緒皇帝獻給慈禧太后的賀禮。這件鍋為銀制,由鍋、蓋、煙囪、閉火蓋組成,鍋內(nèi)帶爐,可直接燒碳。鍋體周身鏨有金銀圓“壽”字、長“壽”字、蝙蝠紋等,寓意“福壽萬年”。
清光緒 銀壽字火鍋 高30cm 直徑32cm 清宮舊藏
貴重金屬的材質(zhì)當然體現(xiàn)的是財大氣粗的底氣,壽字紋表示的是對年歲永久的祈愿。在金字塔尖上的統(tǒng)治者,當然沒有機會親歷人間煙火。根據(jù)清宮記載,太后吃火鍋的時候也和平常人一樣,需要親自夾取食物投入鍋中,也親自將菊花瓣投入湯里。當然,太后身邊會有貼心的侍從為她揭開鍋蓋子,侍奉左右。
上面這口鍋容量大了點,下面這口容量比較小的火鍋,似乎更適合女性使用:
左上:銀 甲子萬年元寶火鍋 故宮博物院藏左下:清咸豐 粉彩火鍋 故宮博物院藏
銀制甲子萬年字元寶鍋,沈陽故宮博物院的這套火鍋呈元寶形狀,火鍋上嵌有“甲子萬年”四字,蓋鈕亦為元寶形。四足則雕刻為如意形狀,從所刻文字可以知道,元寶鍋為萬壽節(jié)所用。包含著對年歲永久的祝福。
這幾口火鍋看起來已經(jīng)夠奢侈、夠精巧了,不過故宮現(xiàn)存的火鍋還有更奢侈的。從質(zhì)地來說,金屬器有金、銀、銀鍍金、銅、錫等數(shù)種,特殊材質(zhì)還有粉彩瓷器的,有掐絲琺瑯的。真是只有你想不到,沒有清宮里做不到。
下面這個藍地粉彩“壽”字紋纏枝蓮紋火鍋是清宮中少量瓷質(zhì)火鍋之一,它的導熱性能不如金屬火鍋好,但它看著吉祥喜慶,吃的不是火鍋,是高貴,涮的不是羊肉,是氣質(zhì)。這件粉彩火鍋通體藍地,花紋繁復,花朵、果實等紋樣緊密分布?;蛟S這也是咸豐帝時某位嬪妃所鐘愛的“暖鍋”?
更為絢麗多彩的是琺瑯火鍋。在故宮館藏的火鍋中,掐絲琺瑯火鍋,顏色鮮艷、工藝繁雜、華麗奪目。中國人凡食則講究色香味俱全,這種可以作為藝術品收藏的餐具,更加體現(xiàn)了帝王的高貴與尊榮。
火鍋為菱花式,圈足,上附鏨刻鎏金的提手和螭耳。通體在藍色地上飾各色的團花紋,有黃、紅、蘭、白等,團花三三倆倆,疏密自然,散布周身。
如果說這些火鍋還不過癮,這件錫質(zhì)一品鍋可以說是很厲害了。這套鍋具為組合形,大鍋套小鍋,鍋體與鍋蓋相合呈倭瓜形,頂部覆瓜秧,瓜葉為蓋柄,內(nèi)屜有五個鑲金邊的蓋碗,鍋體外部可插支架放蘸碟,鍋由圓支架支撐,這是一組可以保溫的火鍋。別看它不過三十多公分的邊長,小小的身軀包括了碗、碟、蓋、座等25 個構件。
像我們今日吃火鍋還要用筷子、小碟子、小碗一樣,清代的火鍋也有配套的相關餐具,不過由于這些餐具與日常所用分別不大,所以一般也很難從故宮博物院眾多館藏“餐具”中尋覓出來。
下圖:清 金嵌玉柄匙 通長16.9 cm 寬4.3cm
上圖:清晚期 掐絲琺瑯團花紋菱花式火鍋 高19cm 口徑21cm 足徑15cm 故宮博物院藏下圖:清 錫方形一品鍋 高30cm 口邊長34cm 故宮博物院藏
雖然清宮帝王御膳有著嚴格的控制,無法讓外界得知帝王所好,但是火鍋的特殊性就在于鍋底種類多,可食的食材更是多樣,隨季節(jié)變化還有所不同,可以說“鍋子”每頓皆是不同的菜品。
火鍋食材的多樣不能不提到“野意火鍋”。野意,即是野味。這些野味多是東北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的特產(chǎn)。
對這些食材的偏愛可能和滿清貴族早期的生活環(huán)境有很大關聯(lián),而滿族騎馬狩獵的傳統(tǒng),也讓山間的野味不難獲取。
想要看看清代宮廷火鍋中究竟涮煮哪些美味,那應該去“千叟宴”一探究竟。它是一種聲勢浩大的宴席,其名稱中的千叟便是指參加宴席的老人。
千叟宴始于康熙朝,盛行于乾隆朝,嘉慶朝以后便漸漸銷聲匿跡了,算的上是記載中清宮中規(guī)模最大、參加人數(shù)最多的一種宴會。
根據(jù)《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等資料,記載康熙時期宴請的老叟數(shù)量可能只是千位,到乾隆晚年舉行的幾次千叟宴,三千、五千的參加者使得宴請場面更為壯觀。
清 姚文瀚 《紫光閣賜宴圖》(局部)絹本 設色 原作尺寸:45.7×486.5cm 故宮博物院藏
沒有千叟宴的圖卷,讓我們欣賞一下《紫光閣賜宴圖》,感受大規(guī)模宴會的氛圍。
乾隆二十六年,乾隆皇帝在修繕完成不久的紫光閣設慶功宴,王公貴族、文武大臣、蒙古族首領以及西征將士百余人出席。此幅描繪了當時宴慶的宏大場面。圖中建筑借助西洋繪畫手法且沿用中國畫傳統(tǒng)的手卷形式來表現(xiàn)。
清晚期 銀鍍金壽字火碗 高25cm 直徑22.8cm 故宮博物院藏
大概由于宴會的時間多是在較為寒涼的時節(jié),老人們大多也適宜食用熱食,席上的火鍋必不可少。千叟宴席分一等桌和次等桌兩類,陳設有所差別,按照身份等級排列座次。
根據(jù)檔案記載,一等桌每席擺有:
火鍋二個(銀、錫各一個)、
豬肉片一個、
煺羊肉片一個、
鹿尾燒鹿肉一盤、
煺羊肉烏叉一盤、
葷菜四碗、
蒸食壽意一盤、
爐食壽意一盤、
螺獅盒小菜兩個、
烏木筋(筷子)二只。
另備肉絲燙飯。
次等席有所替換,有狍肉一盤替代鹿尾燒鹿肉。狍是一種體型較小的鹿科動物??梢姼叩妊鐣系幕疱?,燙煮的食物可不一般,鹿肉等野味是人們的佳肴。
除了野味,日常的火鍋食材保留了許多東北飲食傳統(tǒng)。
金易、沈義羚的《宮女談往錄》采訪記錄了晚清的宮女回憶,書中“四季的飲食”一節(jié)記錄有天冷時節(jié)吃“鍋子”(火鍋)的場景。
血腸是滿族喜愛的一種食材,制作方法是在殺豬時將豬血兌上溫水放上調(diào)料,灌入豬腸內(nèi),吃火鍋時煮熟就可享用。
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戒單·火鍋》中說:
“冬日宴客,慣用火鍋,對客喧騰,已屬可厭;且各菜之味,有一定火候,宜文宜武,宜撤宜添,瞬息難差。今一例以火逼之,其味尚可問哉?近人用燒酒代炭,以為得計,而不知物經(jīng)多滾總能變味。或問:菜冷奈何?曰:以起鍋滾熱之菜,不使客登時食盡,而尚能留之以至于冷,則其味之惡劣可知矣?!?/p>
文人批判火鍋,總從美食文化的角度來講,它沒有淮揚菜的精致刀功,也沒有粵菜恰到好處的火候功夫,更沒有川菜的調(diào)味技法。只有廚師調(diào)好的湯底和食客對火候的隨意把握??苫疱佒猩v的滾燙熱氣飽含了人間煙火,最是喧鬧、市井,最俗,也最雅?;疱伩捎趯m廷中矜持高貴,也可與民同樂,最是尋常煙火,最能溫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