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勝
摘要:課堂結尾這個步驟不可少,且不宜時間太短或過長。目的是想給學生立耳目一新的感覺。將學生的思維從課內擴展到課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關鍵詞:歷史課堂 ?收尾 ?復習鞏固 ?學生 ?積極性 ?方法
俗話說:編簍編筐,重在收口。一堂課如果有良好的開端,成功的過程,但結尾卻草率收場,極有可能功虧一簣。課堂結尾和開頭一樣重要,要精心設計,留有余韻,避免虎頭蛇尾。
作為一名歷史老師,我多年來一直堅持從事教學藝術的探索工作。比如,在每次講課結尾時,一定想辦法帶學生們進入一種回味無窮的境地。
課堂教學的最后部分,并不意味著教學的結束或完結,有可能是引導學生繼續(xù)探索、繼續(xù)深化、繼續(xù)擴展的重要一步。比如,歷史教師在課堂的結尾制造懸念,能給學生心理上造成對歷史內容一種強烈的想象和掛念;在課堂結尾,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歷史和音樂之間和諧而統(tǒng)一的美,可以來渲染課堂的氣氛,使課堂再次達到高潮;在課堂結尾,可以引導學生歸納、梳理知識框架,會潛移默化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提高自學能力。
結尾無定法,好在巧用中。精彩的教學結尾會給一節(jié)課帶來一個完美的結局。通過歷史教師對結尾部分的精心準備,在導課中運用的得心應手,充分發(fā)揮結尾的無窮魅力,必將使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大增,便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從而大大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也使歷史學科的功能得到更好的發(fā)揮。
我的課堂收尾沒有千人一面的“同學們還有什么問題”的套話,他的課堂收尾總是在充滿問題,充滿情趣中結束的。
聽過了太多的“這節(jié)課到此為止”的收尾話,我總會認真地去設計課堂收尾,目的是想給學生立耳目一新的感覺。在我的眼里,課堂結尾不僅僅是收尾,它應該起到復習鞏固該節(jié)課的知識內容作用,同時讓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臨下課前的幾分鐘時間就是你“授之以漁”的最佳時機,引導學生運用課堂所學知識去回答、解決一些難度適宜的問題,可以將學生的思維從課內擴展到課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一堂課才算真正的收尾了。
在實際中,我的課堂結尾常用方法有以下幾種:
1、總結要點法。
一堂課結束時,教師應以準確簡煉的語言,提綱契領地歸納小結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使知識條理化、系統(tǒng)化,即使學生前面沒有掌握老師所講的一些知識,也完全能夠通過課堂總結了解本課教學的大致內容和主要知識。
2、學以致用法。
在授完新課以后,出題讓學生練習,使知識得以鞏固。這也是普遍采用的一種結尾方式。但是如何使學生及時“消化”所學知識,教師不能簡單而隨便地出題應付了事。
3、布置作業(yè)法。
在一節(jié)課的結尾布置預習下節(jié)課或是完成課后作業(yè)的補充作業(yè),目的都是鞏固本節(jié)所講內容。但要適量,讓學生有興趣盎然中就能完成。否則,作業(yè)布置太多,壓得學生透不過氣來,造成負擔過重,會影響學生身心健康。
4、解疑答問法。
南宋大學者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無疑,至此方是長進?!睂W習不可無疑,每一堂課如果都能啟發(fā)學生對所授知識因不理解或理解不透而出問題,及時解疑答問,則能使學生學有所獲,學而無疑。
5、空白法。
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計劃,對講授時間進行適當壓縮,留出幾分鐘的空間讓學生自由利用。課堂上留有空白,學生便可以在空白時間里朗讀、演講、討論、閱讀、解疑……
6、懸念法。
課堂結尾時,提出一些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不作解答,以造成懸念,預示新課,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渴盼“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藝術效果,這樣此課的“尾”就成了彼課的“頭”,使新、舊課之間有銜接,把一次次的課堂教學連貫起來。
7、延伸法。
所教內容講述完畢,不是馬上結束教學,而是根據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課內教學內容延伸到課外閱讀,使課內和課外有機地結合起來,促使學生運用已知去獲得本知,不斷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8、探求法
就是把課堂上學生感到模糊的或容易引起意見分歧的問題有意識的留到最后,組織學生進行探討、分析,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最終得出結論,統(tǒng)一認識。這樣結尾,能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吸收為主動探索,以達到促進學生思維的鍛煉、學會明辨是非能力的目的。
課堂結尾的方法因人因課而異,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列舉了。總之,課堂結尾這個步驟不可少,且不宜時間太短或過長。以1-5分鐘為宜,有練習可延長至10分鐘。如果能巧妙地設計課堂結尾,則會使整個教學渾然一體,富有后勁。正如邵守義教授所說:“結尾元定法,妙在巧用中。”言外之意,只要我們勤于思索,巧于構思,就能夠演繹出精彩的歷史課堂結尾。
總之,中學歷史課堂中的結尾和導入同樣重要。課堂教學結尾部分,是整節(jié)課內容的高度概括,它就像白描手法一樣,雖簡煉卻能形神兼具,雖樸素卻能體現(xiàn)意境。歷史教師應根據新課程理念,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精心設計歷史課結尾,就能突出教學重點,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就能使歷史課有虎頭豹尾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董艷輝.淺談課堂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1(04)
[2]武大靖.課堂情景設置的藝術[J].皖西學院學報.2018(09)
[3]吳燕.淺談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的藝術[J].山東大學學報.2021(04)
[4]翁帆. 課堂教學的引導藝術[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0
[5]胡慎之. 高情商溝通法則[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