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
摘要:道德與法治的前身是小學思想品德,小學課程的改變不僅體現(xiàn)在名稱上,就連教學目標也發(fā)生了極大的改變。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名稱即很好的體現(xiàn)出了它的目標即——培養(yǎng)道德意識、法律意識。這一課程所期望實現(xiàn)的目標變得更多,自然也就對小學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這一門課程現(xiàn)在仍處在起步階段,在很多的方面依舊不夠完善,本文主要對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進行研究,分析該使用怎樣的策略來提升課堂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教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效性
【正文】國家重視對教育領域實行改革,希望能夠培養(yǎng)出全面發(fā)展型的人才,這樣的培養(yǎng)目標,也促進了教師教學目標的轉變。教師的教學不再以簡單的傳授知識為主,教師更多的任務是給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幫助學生成長,讓學生能夠更好的實現(xiàn)個人能力的發(fā)展,成長為一個有道德,有法律意識的青年。想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任重道遠,下面主要對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現(xiàn)狀進行研究,并且針對現(xiàn)狀提出提升有效性的策略。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現(xiàn)狀
學校以及教師的重視程度不夠,在教師看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屬于副科,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為開展語文,數(shù)學,英語教學所讓步的。有時候當教授語,數(shù)英的老師有事情請假時,他們會占用道德與法治課的時間來將落下的課程補上,這樣的做法極大地擠占了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時間,而且教師的這種做法,也會讓學生形成錯誤的認知,慢慢的學生也會不重視道德與法治課程。而且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經常會按照課本知識進行講解,這樣的方式會讓學生感受到學習道德與法治是枯燥和無聊的,他們會覺得學習這門課程,對自己的個人發(fā)展來說是沒有任何益處的。
二、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2.1 豐富教學方法,提升課堂的趣味性
在現(xiàn)有的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課堂中,教師經常通過枯燥的書本知識來開展教學,忽視了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在開展課程之前教師經常會通過自己對于教程的理解來創(chuàng)設教學環(huán)節(jié),安排教學任務,他們會選擇他們覺得有利于提升教學效果的方法來進行課堂的展開。在授課的過程當中,教師只注重追趕教學進度,忽略了對于學生學習效果的監(jiān)督,這使得即使有的時候,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產生了一些疑問,他們也不敢向老師提出,慢慢的使得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為更好的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師必須要豐富教學方法,要更多地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去考慮學生的學習需要,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去考慮,在教學中填充進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元素,這樣才能使得道德與法治課堂對學生產生更大的吸引力,幫助學生能夠更好的愛上學習道德與法治。
比如在進行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學會尊重》的教學時,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特點來安排教學環(huán)節(jié),安排了一些小的游戲讓學生進行情景演繹。選擇一個學生來扮演拾垃圾的老爺爺,不小心撞到了另一名同學身上,讓他們根據(jù)自己的想法來進行對話。在這個過程當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懂得尊重的含義,讓學生能夠形成更好的價值觀念,對他人常懷一顆尊重之心。
2.2 創(chuàng)新教學觀念,幫助學生實現(xiàn)快樂學習
新課程改革是國家近些年來所實行的,它的推行并沒有很長的時間,因此在很多的教學實際中,有些教師仍然保持著原有的教學觀念,他們會認為道德與法治課程只是一門副科,是可以為語文、數(shù)學、英語的教學所讓步的。教師會認為在小學的學習階段,學生最重要的學習目標就是提高自己的成績,在這樣的觀念影響下,教師對于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就沒有那么多的重視,在安排教學環(huán)節(jié)以及教學內容時,他們會敷衍了事,只會將書本上與道德和法治有關的內容簡單的傳授給學生,忽視了學生對于這些內容的深入理解。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當中,所接觸到的都是枯燥且難懂的文字,這會極大地降低他們對于學習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積極性。及時的根據(jù)教育領域需要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也是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好方法,教師必須要清楚的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意識與法律意識的重要性,要明確自己身上的責任與使命,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作用,幫助學生實現(xiàn)快樂性學習。
比如在進行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地球——我們的家園》的教學時,教師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來談一談他們對于地球的認識。學生生在小組當中,作為小組成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會推動他們更好地進行思考,當學生對于地球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后,教師要積極的引導學生進行課程的學習,幫助學生能夠更好的認識到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地球的重要性,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感受地球與自身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形成愛護地球的意識。
2.3 采取多樣教學策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時,經常采用灌輸式的教學策略,教師會站在主觀的角度上,為學生傳授客觀經驗,并且告訴學生課本上的哪些知識是重點內容,需要他們去重點記憶。這個時候,學生的學習始終處于一個被動的地位,他們對于教師的依賴性會極強,即使在面對一些很簡單的問題的時候他們也不愿意自己去思考答案,而是一味地等著教師來公布答案。這種單一的教學策略,會極大地限制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是不利于學生整體能力提升的。想要更好地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的有效性就必須要采取更為多樣的教學策略,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要給學生提供更多展現(xiàn)自己能力的機會,幫助學生通過磨練獲得成長。
比如在進行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科技發(fā)展,造福人類》的教學時,教師通過多媒體來為學生展示舊時代的中國以及現(xiàn)在的中國,通過直觀的圖畫對比來帶給學生極大的震撼,幫助學生能夠更好的感受科技發(fā)展對于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讓學生能夠更加清楚地認識到科技的力量。
【結束語】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對于小學生而言是十分必要的。學階段的學生,他們的很多意識都沒有形成,因此外部世界對于其的引導作用就變得極其重要。教師必須要清楚的認識到自己在學生成長過程當中的重要地位,要不斷地探索新的教學方式,更新教學策略,來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在之后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更要注重總結經驗,不斷探索更多的策略。
參考文獻:
[1]余美蘭.小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現(xiàn)代教育技術應用的反思[J].魅力中國,2016(18).
[2]江妮.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與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四個融合點[J].天津教育,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