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鱸鄉(xiāng)實驗小學 張 弛
《那個星期天》是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節(jié)選自作家史鐵生的半自傳體小說《務虛筆記》。全文描述了幼年的“我”在一個星期天期盼母親按照約定帶他出去玩,而最終未能如愿的經歷。
第三單元為習作單元,其主題是“真情實感”,所選課文《匆匆》《那個星期天》和習作例文皆包含作者的情感,旨在引導學生探究作者情感的表達方法,并學會在習作中表達真情實感。因為這樣的大單元目標導向,我們對《那個星期天》的教材解讀,往往也是基于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變化,分析作品的寫作手法:從一開始的興奮、滿懷期待,到母親一拖再拖時的焦急萬分,最后因母親失約而失望委屈。而后,照著這樣的“情感曲線模板”分析作品的寫作手法。
從技巧的角度講,《那個星期天》樸實無華的文風,讓我們忽視了其寫作方法的豐富。我認為,這部作品有三個重要的特點,是值得我們與學生共同欣賞的。
本文的語言具有絮語式的“反復”,這種手法廣泛運用,是貫穿全篇的。借由反復回環(huán)的語言,文章營造了這樣的一種意境:一天的時間在不知不覺地等待中被反復延耗,而最后又在驀然中被黃昏的光線宣告結束。
如果按詞語本身的屬性來區(qū)分,這里的“反復”可以分為兩種:有相同詞語的反復,如“等一會兒”“買完菜”“想象”“好幾次”“一聲不吭”“哦,對不起”等;還有一種修辭學一般不稱“反復”,但值得加以分析,即相同意思的不同表達反復出現(xiàn),如“去吧,走吧,怎么還不走???”“第一次盼望,第一次盼一個日子”“記不清,記不得”“那個星期天,就在那天”等。如果按詞語所在的位置來區(qū)分,這里的反復又可以被分為兩種:在同一小節(jié)中的反復,貫穿于文章前后的反復。學生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這種廣泛的反復,并加以歸類的過程,便是一種語言賞析能力的訓練。
在發(fā)現(xiàn)和歸類的基礎上,文章中最重要的那些問題也可以通過探究反復手法的使用對象來提出:為什么我總記得“那個星期天”?為什么偏偏“去哪兒記不得了”?為什么反復“想象”,反復寫母親的腿?……總之,以“找語句→分類別→挑重點”這樣的教學過程,引導學生逐步深入理解文本背后的情感。
本文采用了“回憶”的口吻來寫作,由此帶來了“視角切換”的便利。文章第一句話“我還記得我的第一次盼望?!钡谝粋€“我”,是長大以后身為寫作者的“我”,第二個“我”,才是小時候的“作者”,也就是文中的男孩?!白髡摺辈⒎侵皇沁@么一次短短的現(xiàn)身,而是在文章中不斷出現(xiàn),表達對于記憶的看法。文中,“我還記得我的第一次盼望”“那兩條不停頓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動”“我現(xiàn)在還能感覺到那光線漫長而急遽的變化”等處是直接切換到“作者”的視角,而“母親發(fā)現(xiàn)男孩兒蹲在那兒一動不動”“男孩兒蹲在那個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中采用了第三人稱,實際上也是一種“作者”視角。其實,這種“兩個我”的視角自由切換的寫作方法,在“回憶”主題的作品中其實是常見的,魯迅的《少年閏土》《社戲》等作品中就用到過。但在《那個星期天》中,作者可謂是有意識地將視角切換的寫法用到了極致,對此,我們不應當視若無睹,而要帶領學生充分體會作家的匠心。
借景抒情,是記敘類文本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而本文對景物的選取是節(jié)制的,作者并不泛濫地使用這種手法,而只在最關鍵的地方使用。
這里舉出兩處景物描寫。第一處是“那是個春天的早晨,陽光明媚?!辈粌H能夠襯托我興奮期待的心情,還以“陽光”這個景物拉開了敘事的帷幕,用明媚的陽光暗示時間的充裕,與文章結尾光線的荒涼遙相呼應。
第二處景物描寫,也是最為具體的一次,是文章最后兩小節(jié)對光線消逝的描寫。不同于前面的簡筆勾勒,這一回,作者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渲染:“暗下去”“涼下去”“遠”“縹緲”“孤獨”“惆悵”“無可挽回”“荒涼”……一切變化都呈現(xiàn)在幼小的“我”的眼前,又鐫刻進“我”的心里,讓“我”無言以對而又痛苦不堪,以至于為了脫身,“我”將自己與記憶中的男孩分離開來,用第三人稱來書寫,把他也作為整個景象的一部分來書寫。為什么“去哪兒記不得了”?因為男孩在這樣的景象之中,第一次意識到:“時間永遠會‘不可挽回地消逝’?!迸c這種直擊靈魂的震撼相比,“去哪兒”這件本來最重要的事情,反而是一時的,會被遺忘的了。
作者不僅在字里行間審視著自我,還在默然審視著那個忙碌、辛勞,雖然沒有充足的時間陪伴孩子,卻盡顯溫柔與耐心的母親。如果我們能夠充分進行拓展閱讀,聯(lián)系史鐵生其他作品里的“母親”形象,就能更好地理解作品中蘊含的蒼涼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