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王黃城
1.山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0;
2.韓國龍仁大學研究生院,京畿道 龍仁 17092
體育作為一種世界通用語言,承載著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新使命。利用體育塑造國家形象,增進國際關系,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已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主要外交策略。[1]武術是中國傳統(tǒng)體育項目中的典型代表,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想象力,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性。[2]中國競技武術主要包括競技套路、散打、太極推手等幾種形式,是為順應競技體育發(fā)展需要,依照西方競賽規(guī)則進行改造后的產物。從理論上講,中國競技武術的生發(fā)彰顯著中國武術與西方文化“共融”“共美”的內在動機,為實現(xiàn)武術在國際上的跨文化傳播提供可能。[3]基于此,本文運用SWOT方法(態(tài)勢分析法)對與中國競技武術國際化傳播密切相關的內部優(yōu)勢(S)和劣勢(W),以及外部機遇(O)和威脅(T)進行矩陣分析,以期為推進中國競技武術國際化傳播提供理論借鑒。
1.1.1 植根傳統(tǒng)武術,形式內容豐富
中國競技武術來源于中國傳統(tǒng)武術和傳統(tǒng)文化,具有豐富的素材資源。從套路內容上看,競技武術套路可以分為拳術類、器械類、對練類、集體項目、攻防技術五類,而拳術類還包括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通背拳;器械類又分為刀術、劍術、槍術等;在對練類中,分為徒手對練、器械對練、徒手與器械對練等等。從散打內容上看,在對抗格斗的比賽中也常常有選手使用傳統(tǒng)武術的技法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競技武術內容體系的不斷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武術的國際化發(fā)展,可以讓每個愛好者根據(jù)自身情況選擇不同的形式進行鍛煉,也給愛好者一種學無止境的感覺,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1.1.2 吸收西方思想,不斷優(yōu)化規(guī)則
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當中,我們可以看到西方人的思維是理性的,有極強的規(guī)則意識,西方的體育理念是“更快、更高、更強”,強調“公平競爭”。為了進入奧運會,也為了更好地走向世界,中國開始借鑒西方體育項目的發(fā)展模式與競賽理念,開始向西方競技體育靠攏。以武術套路的競賽規(guī)則為例,自1959年至今,已經經歷了十幾個版本的修訂和完善,現(xiàn)行最新的競技武術套路的規(guī)則中又要求有12名裁判員參與評分,對動作勁力和音樂有了明確的規(guī)定,在難度動作方面進行新的調整等。隨著競賽規(guī)則的改變,競技武術套路逐漸變得區(qū)分度更高、目的更強,使之達到了國際難美型項目特點,促使競技武術套路競賽從內容、形式等方面與奧運會同項群類項目接軌。[4]
1.2.1 技擊功能減弱,引發(fā)歸屬性問題
武術在競技化的過程中經歷了重大的“削足適履”式的改革和演變,難免在很多方面出現(xiàn)了“異化”的現(xiàn)象。以競技武術套路為例,套路的創(chuàng)編一直沿著“高、難、美、新”的路徑大力發(fā)展,在賽場上是以輪臂、砸拳、滿場奔跑的方式呈現(xiàn),忽視了本身的技擊價值,基于對這一武術形式的學習,練習者很難再掌握相應的技擊技術,也很難掌握科學的防身技術,這些問題也導致很多學者認為競技武術套路已經不能稱為武術。如中國競技武術采用西方體操的評價準則,并以此為基礎形成競賽模式,甚至于以競技武術套路申請奧運會的時候直接被劃入“體操”這一大之類,偏離了其本質屬性;再以技擊為核心的武術散打為例,雖然看似是有拳法、腿法、摔法,但一直被大眾質疑,認為腿法不如跆拳道,拳法不如拳擊,摔法又比不上摔跤,如同“四不像”。
1.2.2 文化內涵缺失,引發(fā)認可度問題
中國武術,首先是源于中國文化,而后才是武術的運動形式,但在現(xiàn)實的發(fā)展過程中,競技武術的發(fā)展已經進入一種誤區(qū),即過于注重技術的推廣,而忽略了競技武術的文化內涵。[5]獲勝是競技武術的基本目標,但過度強調競技,求勝目標過重,使得武術的文化內涵和理念被扭曲。競技武術套路和散打與古代武術典籍中所記載的武術套路與技法之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大,無論是術語還是演練形式,都發(fā)生了越來越大的變化。“沒有個性的文化很難在文化全球化的世界中存活和發(fā)展”,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國功夫和從前也大不相同,中國功夫重在文化內涵,而并非是技擊技術,失去了中華文化符號的武術和其他競技體育趨于一致,沒有了自身的獨特性[6],而失去獨特魅力的武術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人的眼里都很難收到認可和關注。
1.3.1 國家政策大力支持
武術是中華民族的國粹,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崇軍尚武”,在國家重點扶持的七大體育項目中,武術與足球、游泳、排球、田徑、籃球與體操并列其中,這說明了中國國家層面對武術運動的支持。為了弘揚發(fā)展中華武術,近年來,國家從政策層面針對武術給予了全方位的支持,并提出了一套規(guī)范的辦法措施。2016 年發(fā)布的《中國武術發(fā)展五年規(guī)劃》,明確提出要立足于競技武術、武術文化、武術科研、社會武術、國際推廣、武術教育、武術產業(yè)等領域,密切關注武技、武德、以及武禮這三項管理,促進競技武術套路、傳統(tǒng)武術以及武術產業(yè)的大力發(fā)展。隨著《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 年)》《體育發(fā)展十三五發(fā)展規(guī)劃》《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保護傳統(tǒng)文化政策目標與核心原則》等相關政策的出臺,中國競技武術強起來、走出去的發(fā)展目標愈發(fā)清晰。
1.3.2 中國國力全面提升
綜合國力包括政治力、經濟力、科技力、國防力、文教力、外交力、資源力等七個方面,其中,經濟是至關重要的一條。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持續(xù)高速平穩(wěn)發(fā)展,社會財富急劇增長,目前已經成為除美國外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除了自身國富民強外,在國際社會中的貢獻也越來越大,尤其在新冠疫情導致全球經濟停擺的情況下,中國經濟韌性十足、逆勢上升,儼然讓世界各國驚嘆并成為世界經濟的主要推動力量。綜合國力和經濟實力的增強,給中國武術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而競技武術作為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搭乘祖國發(fā)展的快車,向共同發(fā)展的合作伙伴進行推廣和傳播,讓更多的人得以學習武術。
1.4.1 跨文化傳播的阻礙
競技武術可以說是“西化”的武術,是中國努力擁抱世界和向外輸出自身文化的一個產物,但它歸根結底是來自中國的血統(tǒng),在與西方的傳播中受到了排斥和阻礙。尤其在當前,中國的強勢崛起引來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的壓制和對抗,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科技等方面,中國的文化一樣也會牽連其中,競技武術的處境不容樂觀。除了西方文化的抵觸外,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誤讀也是武術國際化傳播的又一阻礙。生活在不同文化語境中的人由于受到這種文化語境的影響和限制,同樣一種行為或者符號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可能會有完全相反的理解,這就造成了文化的誤讀。[7]譬如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和象征,但是在西方文化中,龍是罪惡和邪惡的代表,“Dragon”的英文就是惡魔,因此,龍在正確英文譯名應該是“l(fā)oong”,這都需要特別的解釋說明。在武術的對外傳播中,這種誤讀現(xiàn)象是客觀存在并且屢見不鮮的。比如在英國的知名雜志《經濟學家》上,曾刊載一張中國人習武的照片,照片的備注上寫著“新富起來的中國人露出了窮兇極惡的好戰(zhàn)本性”,由此可見,文化語境差異帶來的文化誤讀在武術的國際化傳播中依然是重要的不可避免的影響因素。
1.4.2 其他競技運動的競爭
在中國近現(xiàn)代,西方競技體育文化被社會所推崇,人們開始注重參與時尚、娛樂和休閑活動,傾向于選擇那些時髦、有趣、輕松的和有刺激性的體育運動項目,而武術這樣的傳統(tǒng)體育 運動卻逐漸遠離人們的視野。尤其在城市,許多青少年將興趣投向“跆拳道”“空手道”“瑜伽術”等起源于國外的體育項目。從社會需求角度看,中國武術強身健體的功能與各類體育運動重疊,武術散打的格斗對抗的價值功能也與拳擊、柔道、摔跤等重疊,受眾群體的交叉,勢必就會形成激烈的競爭,而這些域外運動項目已經搶先占據(jù)了中國的體育市場,中國武術的市場受到很大擠壓。另外,奧委會主席巴赫說過要把體育運動推向年輕人,激勵更多年輕人實現(xiàn)夢想,因此滑板、沖浪、攀巖等運動項目入選奧運會就是奧林匹克在時尚炫酷道路上邁出的重要一步。在更多年輕人的眼里,競技武術顯然在這些時尚的運動項目面前相形見絀,處于后選。而且已經成為奧運會項目的運動往往體育化、游戲化程度非常高,同時,受到社會媒體的關注度、宣傳力度完全不一樣,這對在全世界而言、本身群眾基礎就很少的競技武術也是雪上加霜。
中國競技武術在利用自己的優(yōu)勢時可以分為對內和對外兩部分:對內也就是面對中國內,可以充分利用國家政策的引導,大力普及教育,比如在學校的課程中全面開展基礎性教育,在學校的課程外又可以利用國家對武術產業(yè)的支持,鼓勵引導學生到武術培訓班學習。因為武術的形式多樣,可以讓廣大的青少年找到自己喜歡的部分,滿足強身健體,或者防身自衛(wèi),或者塑造性格,或者磨練意志,各種不同的個人需求。而對外,也就是面對國外的推廣,可以充分借助中國“一帶一路”的紐帶,利用孔子學院等傳播平臺,把競技武術的體育競賽開展起來,在吸引受眾來“看武術”之后,再帶領受眾品讀武術背后的多樣性。
中國競技武術在跨文化傳播中存在著被抵觸和被誤解的問題,這些問題雖然不可避免的存在,但是我們可以做很多必要的改變。競技武術套路和武術散打的規(guī)則應該更加細化,符合西方人的思維習慣,發(fā)揮中國人善于借鑒和包容的特點,要讓其他國家的人看到武術的競賽也是可以有完善量化的評判標準的,競技武術競賽的開展是可行的,而且是能夠做到公平公正的。在與其他運動項目競爭時,要對競技武術抱有信心,發(fā)揮自己形式多樣的優(yōu)勢,積極參與競爭、迎接挑戰(zhàn)。
中國競技武術的歸屬感和認可度是影響其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現(xiàn)實存在的劣勢,在當前國家政策和國際推廣有利條件下,應該對自身的問題進行彌補改善。比如,競技武術套路在面向大眾推廣時進行簡化,對高難度動作進行適當?shù)膭h減,對趣味的和有攻防含義的動作適當增加,并且應該對武術動作背后的歷史演變和文化加以解釋;武術散打應該重點突出傳統(tǒng)武術技法的運用,突出自己的“快摔”等特點,突出自己的特色魅力。在發(fā)揮競技武術的獨特性和文化性的同時,競技武術要借助中國經濟大發(fā)展的機會,多與其他國家的開展搏擊或表演的交流活動,也可以多多進行武術文化的交流活動,在交流中讓更多的人了解“全新”的中國武術。
削弱了技擊和文化的中國競技武術在面對西方文化的抵觸和誤解,以及域外運動的競爭時顯得非常脆弱和無助,在這樣的情況下,回避自己的劣勢也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方式。競技武術給人們造成了難度大、專業(yè)性強的形象特點,那么助力中國傳統(tǒng)武術在普通大眾間傳播發(fā)展也是一條可以選擇的路線。傳統(tǒng)武術拳種有著自己的體系,并深深鐫刻著傳統(tǒng)的文化內涵,有著獨特的傳統(tǒng)魅力,在世界文化大繁榮的情況下,其實是需要這樣有著“原汁原味”的民族特色存在的。因此,競技武術應該與傳統(tǒng)武術共同協(xié)調發(fā)展,“利用兩條腿走路”,走出多元化的中國競技武術國際化傳播之路。
實現(xiàn)中國競技武術的國際化,讓全世界了解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承載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和體育強國建設使命的必然要求。誠然,中國競技武術的國際化傳播仍然面臨著全新的挑戰(zhàn),利用機遇、發(fā)揮優(yōu)勢、抓住機遇和克服威脅是當前中國競技武術國際化傳播的基本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