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汝松
(山東大學體育學院 山東濟南 250012)
近年來,國家對學校體育教育工作高度重視,從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簡稱《教學改革意見》)提出要強化體育鍛煉、強化課堂的主陣地作用,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到2020年《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強調要開齊、開足、上好體育課,強化體育教學訓練,再到2021年教育部印發(fā)的《〈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簡稱《指導綱要》),近年來一系列相互承接、層層遞進的政策文件為新時代體育教學改革開辟了新局面,為廣大一線體育教師的課堂教學實踐指明了新方向。
教學改革既需要政策文件的指引,也需要高質量的教學實踐來落實。在體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的背景下,一線體育課堂教學的質量成為影響教學改革成效的關鍵因素。高質量的體育課堂教學,需要高質量的課堂管理來實現(xiàn),課堂管理是伴隨著體育教學實踐所產生的,以體育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實現(xiàn)既定的體育課堂教學目標為目的,通過營造積極課堂氛圍、凝聚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高效學習等手段達到有效體育課堂教學的過程。傳統(tǒng)的體育課堂管理以維持、控制為導向[1],難以達到體育課堂教學幫助學生“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目標要求,那么在教學改革背景下,體育課堂管理有哪些新的價值,這是該研究將著重探討的問題。
當前我國已構建起涵蓋學前、初等、中等(初中與高中)、高等教育的普通教育體系。該研究聚焦我國體育課堂管理,原因主要在于體育課堂管理的特殊性,主要體現(xiàn)在管理對象的特殊性與體育學科的特殊性兩方面。
體育課堂管理的對象一般為青少年學生,其尚處于身體與心理的快速發(fā)展階段,身心發(fā)展呈現(xiàn)出顯著的順序性、階段性以及差異性等特征。在體育課堂學習中的主要心理表現(xiàn)為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易形成狀態(tài)焦慮以及情緒控制能力較差,導致體育課堂上學生往往容易亢奮、行為活躍、不受管教等,故相比于高等教育學段的學生更需要教師的外在管控與引導。
體育學科特殊性是相對于其他智力主導型學科而言的,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上課場所:通常為常規(guī)教學環(huán)境(如教室)以外的運動場。(2)課程內容:以運動技能與知識為主,內容性質上兼具健身性、教育性與娛樂性,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由其他學科的智力主導型學習變?yōu)榱梭w力主導型學習。(3)教學活動組織形式:由“端端正正”坐在教室變?yōu)樵趹敉庖园嗉w隊列的形式,這樣的組織特點使得師生、生生之間在課堂互動交流更加頻繁,諸多學習內容需要協(xié)作進行,學生失范行為出現(xiàn)幾率增加。(4)學習形式:以運動技能的學習、練習及運用為主,隨著運動量與強度的提升,學生身體承受一定的運動負荷,精神易處于亢奮狀態(tài),更加容易釋放個性與情緒。
基于特殊性的分析,該研究認為需要對體育課堂管理進行專門研究,以進一步探析體育課堂管理規(guī)律,提升體育教學質量。
從傳統(tǒng)課堂管理觀念來看,課堂管理的價值主要在于維持教學秩序、糾正失范行為、形成良好的規(guī)范、保持課程教學組織性等,本質上體現(xiàn)了一種監(jiān)督與控制的取向,功能上重在對既定課堂教學程序的維持。而在教學改革背景下,體育課堂教學被融入新的目標與要求,作為體育課堂教學重要環(huán)節(jié)的課堂管理要緊隨教學改革潮流,形成新的體育課堂管理觀,充分發(fā)揮課堂管理的顯、隱價值。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將立德樹人明確為教育根本任務,立德樹人、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成為我國各學段、各學科、各領域教學的根本要求。體育教學中的德育包含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的體育品德教育,即借助體育運動教學對學生實施敢于拼搏、積極參與、勇于爭勝的體育品德教育[2],同時還包含以誠信、互助、團結、守法為主要內容的道德教育。要實現(xiàn)體育教學的德育目的,除了要積極將德育觀念融入體育課堂教學內容中,還應重視教師課堂管理行為本身對學生的德育價值。課堂管理本質上是教師與學生溝通交流的過程,教師的課堂管理行為是學生從課堂中學習思想品德知識與社會交往方式的重要途徑,如當學生違反比賽規(guī)則抑或是發(fā)生了違紀行為,傳統(tǒng)以說教、訓斥、懲戒為主的課堂管理方式,難以從根本上矯正學生的問題行為,可能還會引發(fā)學生的抵觸情緒,這時倘若教師能夠積極融合具身德育的思想,以此作為案例與學生討論違紀違規(guī)行為將帶來的問題與后果,使學生能夠設身處境地體會道德、規(guī)則在體育運動以及做人做事中的重要性,顯然能夠更好地達到體育育人的要求。因此,教師科學的課堂管理能夠彌補體育知識與技能教學中難以涉及的德育內容,教師通過課堂管理的運用,能夠引導學生改正道德失范行為,形成正確的體育品德與價值觀念。
在體育教學改革背景下,體育課堂教學聚焦“教會、勤練、常賽”的教學新模式,旨在幫助學生掌握運動技能的同時,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近期,新頒布的《指導綱要》更是將體育教學改革目標明確為幫助學生在運動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3],這成為衡量一切體育教學成效的黃金標準,也體現(xiàn)了體育教學的本質意義。高質量的體育教學需要高水準的課堂管理來實現(xiàn)。教學改革背景下體育教學聚焦于教會學生技能、增加練習時間頻率、組織面向人人的競賽活動等新模式,這些新模式的高質量開展,需要課堂管理充分發(fā)揮其功能,其中的秩序性、規(guī)則性、組織性仍需強調,教學改革背景下的課堂管理,不僅不能否定其在維持功能上的重要性,還應在此基礎上繼續(xù)探索更高效的管理方式,最終服務于實現(xiàn)學生運動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教學目標。
課堂氛圍的營造在現(xiàn)代體育課堂教學中愈加被重視。有相關研究表明,積極的課堂氛圍下學生更容易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并愿意接受教師指導,基于運動技能知識學習、練習與競賽的體育課堂尤是如此。而在消極壓抑的課堂氛圍下,學生更易產生焦慮、抵觸情緒,注意力也難以集中。課堂氛圍是基于社會情感所產生的,主要指課堂內教師與班集體的態(tài)度和情緒狀態(tài)。氛圍影響著班級學生的集體態(tài)度及每一個學生的內心世界。教師課堂管理行為對課堂氛圍的導向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在體育課堂教學中,積極的課堂氛圍能夠有效促進體育課堂的生長與延伸,達到教師與學生教學相長,激發(fā)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與探索性學習行為,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遷移到其他學習過程與成長過程中,以達到學生學習于課堂而不限于課堂的生命生長狀態(tài)。因此,新時代的體育課堂管理應改變傳統(tǒng)課堂管理以維持秩序、控制學生行為為導向的管理方式,強調控制與維持的課堂管理只會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唯唯諾諾、循規(guī)蹈矩,看似井然有序,學生卻成為教師課堂教學的附庸[4]。要以營造積極歡快的課堂氛圍為目標,引導學生產生體育學習興趣并形成敢于提問、勇于嘗試、自發(fā)求知、積極探索的學習狀態(tài),這是新時代體育課堂管理的潛在價值。
2019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堅持五育并舉,全面發(fā)展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與個性發(fā)展是我國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體育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中小學生作為正處于發(fā)展過程中的人,其認知能力、學習能力、行為能力尚未成熟,在相對輕松、歡快的體育課堂上難免出現(xiàn)行為、思想上的不良傾向與問題行為。比如,在排球課上,當排球數(shù)量有限時,學生出現(xiàn)爭搶球、拒絕分享的情況;在集體跑操時,有學生認為班集體跑操速度慢而脫離集體自顧自地跑;再如在1000m測試中,有學生為偷懶少跑一段路程,選擇中途藏起來或抄近道等投機行為等。學生之所以出現(xiàn)這些問題行為,與每個人的家庭環(huán)境、生活經歷密切相關,而教師的職責就是通過課堂教學與管理,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幫助每個學生改正所出現(xiàn)的問題行為與不良傾向,盡可能地在思想品德、認知能力、社會適應等方面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5,6]。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在課堂內外的教學與交流過程中不斷地引導、熏陶與感染,而課堂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引導方式,當學生的問題行為或不當傾向在體育課堂學習過程中暴露時,教師應轉變以呵責、訓斥、懲戒為主的管理方式,運用合理手段引導學生加以改正。同時,課堂管理還應注意保護學生個性,不能以培養(yǎng)循規(guī)蹈矩的“機器”方式管理學生,要善于捕捉與培養(yǎng)學生的優(yōu)良個性,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意識的形成,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
體育課堂由于其在課堂主體、學科特點兩方面的特殊性,在課堂管理方面有著更緊迫的需求與更大的管理難度,需要教育者對中小學段的體育課堂管理進行專門研究。在體育教學改革全面推行的背景下,體育課堂管理除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監(jiān)督與維持功能,還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價值,主要包括實現(xiàn)立德樹人,提升德育成效;提升教學質量,實現(xiàn)教學目標;營造積極氛圍,促進課堂生長;踐行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發(fā)展。后續(xù)體育課堂管理方面的研究應聚焦于當代體育課堂管理的價值如何實現(xiàn)、體育課堂管理中師生的心理學解讀等主題,進一步揭示體育課堂管理規(guī)律,提升體育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