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知微(長沙市長郡中學1923班) 李鵬(湖南師范大學基礎教育發(fā)展中心)
據說“網購”已被列入中國“新四大發(fā)明”。很多人的“小確幸”,就是拆快遞的一個個愉悅的瞬間。
在古代有沒有快遞業(yè)?這是一個涉及交通史、傳播史的重要學術問題。
古代快遞,最初出現主要用于政令和軍務的傳遞,多為官方所用。殷墟甲骨文刻有特指信息傳遞的“驲”字,是有關古代快遞的最早記載。
古代最原始的快遞方式之一是“步傳”,即步行投遞。這在周朝叫“行夫”,而與之對應的用郵車投遞郵件的快遞方式,稱之為“馬傳”。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信息的流通變得更為重要。各國為了方便信息傳遞,在交通要道上,每三十里設一個“遽”(古代報信的快馬或驛車)。這樣的設置一直延續(xù)后世。
古代“快遞小哥”即郵差的稱呼并不固定,在秦代叫“輕足”,漢代叫“郵人”“驛足”,宋代叫“遞夫”,明清叫“驛夫”。據《隋書》記載,陳末隋初有一位叫麥鐵杖的“快遞員”,“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馬”,曾由京城夜送詔書到徐州,“夜至旦還”。
你絕想不到的是,古代“快遞員”的穿著還引領著社會的潮流。
古代“快遞員”有獨特的職業(yè)裝,這些服裝顏色往往與國家圖騰有莫大的關系。比如,秦代以水德自命,色彩上尚黑、數字上尚六。因而,當時的車同軌一律為“輿六尺”,用于快遞業(yè)務的馬匹則是“乘六馬”,而快遞員的著裝都是黑色。到了漢代,漢人崇尚紅色,投遞員便身穿紅色工作服。由此可見,古代的快遞專用服裝有很強的時代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統(tǒng)治階層的意志。
《后漢書·輿服志》記載,東漢驛卒有特殊標記,頭裹絳紅頭巾、膀戴絳紅套袖,身上還背著“赤白囊”,即一種紅白相間的專用郵包。到了后來,官府還為每一位“快遞員”頒發(fā)牌符一類的信物,用作快速通行,以進一步提高傳遞效率。
服飾裝備上的精巧設計也有防止泄密的功用。在秦代,文書都是寫在竹簡上,傳遞之前都會將郵件捆扎妥當,在結繩處使用封泥,并蓋上相關印璽,以防私拆;寫在絹素上的“快遞”則要裝入書袋中。
快遞業(yè)務在古代因肩負著傳遞信息等重要使命,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魏晉出現了第一部專門的郵政法規(guī),即由魏國陳群等人制定的《郵驛令》。該令明確規(guī)定了信息傳遞尤其是重要軍情的傳遞方式,對后世郵遞制度的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到了隋唐,快遞業(yè)更為發(fā)達。在唐朝全盛時期,全國大約有1639個驛站,從事驛傳的工作人員有2萬多人,規(guī)??胺Q可觀。正如唐代詩人岑參所說的,驛騎如星流。
有趣的是,唐朝已開始流行“生鮮速遞”了。其中的著名業(yè)務是給楊貴妃送荔枝。唐玄宗李隆基為討妃子楊玉環(huán)歡心,使用“快遞”從遙遠的南方向長安送荔枝。我們不禁發(fā)問:荔枝產自嶺南地區(qū),距離長安2000余公里,在唐代遠距離運輸需要10多天時間,如何給荔枝保鮮?
很多人認為,當時唐朝的溫度遠比今天更為適宜,并且唐人可能已經掌握了先進的保鮮技術。另外,皇室在保鮮時不計成本,如明代皇宮的御用生鮮都由專用的“冷鏈”運輸。據記載,鮮梅、枇杷、鮮筍、鰣魚等最急冰鮮,都由專用的船只星夜兼程運往北京,沿途還設專門的冰站更換冷藏用冰。
由此看來,唐朝“快遞業(yè)”雖發(fā)展迅速,但“官方快遞”卻也大都只為皇室及達官顯貴服務。民間的快遞需求如何解決?于是,鏢局應運而生。
從“步遞”到“車傳”,從“騎馬速遞”到“電傳”,古人的快遞速度越來越快,效率越來越高。
漢代已經出現用于傳遞緊急文書的專用車。后來,車傳在魏晉之后逐漸被淘汰,方便快速的騎馬速遞成主流。投遞時,騎馬速遞一般要求換馬不換人,一次傳遞任務由一位“快遞員”全程跑完。
各朝還規(guī)定了“快遞員”的速度。秦漢時期,短途步遞必須平均每個時辰走十里,車傳則要日行二三百里,騎馬要求“日行四百里”。隋唐時,車傳日走四驛,乘驛馬日走六驛。如果是急件,要求日馳十驛;如送詔令,則十六驛。
馬的腳步最終無法跟上時代的腳步。近代以來,信息傳遞效率明顯落后了。1840年6月,英國派軍艦來襲擾。兩廣總督林則徐迅速將英艦來襲的消息奏陳朝廷。但是,據記載,當時從廣州到北京公文派送快則20多天,多則35天。等消息到道光皇帝手上的時候,已然是7月份了。這條“慢遞”,使清政府陷入被動之中。
慘痛代價喚醒了革新。1877年,李鴻章開始嘗試架設電線,不遺余力地推廣電報。清政府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等大城市之間拉設了電線。清末,電報基本推廣到主要城市。
電報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信息傳播的效率,傳統(tǒng)的驛站逐漸廢弛。1906年,清政府成立了郵傳部,主管政府的電報等郵政事務。在中華大地上奔馳了上千年的驛馬從此停下了步伐。